本帖最后由 柳鹤鸣 于 2015-6-10 19:34 编辑
我不反对诗人为自己所坚守的诗歌信仰卫道,但我誓死捍卫每一个人的诗歌尊严。
——兼谈余秀华《早晨,你好》
文/柳鹤鸣
前言:
我写这篇文章也纯属偶然,看博客动态时,恰巧在网络诗选的公众诗歌平台上看到一篇题为“读余秀华一首诗顿觉恶心”的文章,转自诗人周刊博客,原文作者:芓丰,原标题为:不可以用文字卖淫。文章如下:
网络诗选
读余秀华一首诗顿觉恶心
本文作者芓丰
http://blog.sina.com.cn/u/5248515868
不可以用文字卖淫
这几天因为头疼,没有上博客。好不容易病情好点了,打开博客浏览一下。忽然看到了余秀华的一首诗《早晨你好》:
他说十点来接她,郊外云低
就等她去
此刻,阳光穿过14楼的玻璃窗
落在她的屁股上
她蠕动了几下,它落到了乳房上
她恨不能低头去咬的乳房
如果有风,最先摇曳的是她的阴毛
在这雪白的躯体上
它有最终的发言权
但是40年了,它最芬芳的话
还在谜林深处
她的腹部,烫伤的痕迹还在
-----在他的城市容易走神
哈,这个小个子40岁的女人
会在他敲门的前一分钟
迅速把衣服穿上。
于是拜读,谁知读完,顿觉恶心。再读一遍生气,于是写了一句评语:打开门也不会把衣服穿上!这样的文字是不是一种污染???。至此心里还是不舒服,于是又给一位诗人发了一份纸条:”我感觉诗人首先应该用真诚传递一种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启迪!诗人有一种责任:净化人的灵魂!
“这时爱人叫我吃饭,我说:”不吃了,生气。“过了一会,涮碗。还在想这首诗,结果,颠三倒四把碗放错了位置,耿耿不能释怀。本人不是诗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爱好读书,特别是诗歌。短小,富有音乐的旋律之美,渗透着智慧火花,揭示了人生中的一些哲理!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几分钟品读一首或几首,是一种享受,愉悦身心。然而,也有些诗人,还是有名气的诗人。写的东西让人倒胃口。不否认,诗人也是人。都有个性,可以张扬。什么”真实“”勇敢“等等,但不能传播低俗,淫秽的文字,污染人的眼球,污染人的思想,玷污人的灵魂。小姐卖淫靠身体的那几个部位,余秀华的这首诗,也是靠这几个部位,去吸引人。还有那么多人热捧!小巷里的小姐卖淫,还偷偷摸摸。她就敢放置博文里,公开。这是什么?不是用文字卖淫吗?当然,何止一个余秀华,还大有人在。在自己的博客上展示裸女图片,大搞征文!诗歌,文化的圣坛!不容玷污!
到此时我头没梳,脸没洗。写完这几行字也许能释放一些不良的情绪!说的对不对无所谓,只是希望我们有些人,能自尊,能尊重读者,更能尊重我们的文字!
转自诗人周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5a26de90102vh0l.html
看完整篇文章不免要多说几句。原文评论如下:
相比较起来,下半身、垃圾派、梨花体、乌青体似乎比这个也好不到哪里去。说是要尊重我们的文字,难道说当初造字的人还得考虑后来人用不用屁股、乳房、阴毛等词语来写诗?恶心二字似乎也并非尊重人所能用之吧。当然,说这些也并非为余秀华辩解或为传统写作卫道,只是对于读者来说,喜恶自知便罢,总有人会喜欢的,不过还未冒出来。
之前在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发现栏目针对木郎一首中国梦征集评论,也是喜恶参半。
几个小时以后,再看评论,基本都在对余秀华及其这首诗进行某种正统的批判。我忍不住去诗人周刊再看了一遍跟帖评论,步调差不多,都在“有意识的批斗”。遂至原作者博客一览究竟,也是如此,又有评论如下:
恩,也有同感。尽管我也不喜欢余秀华这样的直白作旧,但是博主名以“不可以用文字卖淫”似乎与之并无几分异同,仅以一篇不合己味的诗作便挂名以“卖淫”驳斥,博主可有一二分思虑否?正常表达观点并无不可,但若上至言语“侮辱”的范畴,在读者朋友看来,那就不是余秀华一人之问题可究了。
一、比较阅读:卫道与遮羞的较量
如果单就一首诗而言,合理有据的批评也未尝不可接受,尤其是对余秀华这个目前还让大部分人敏感的女诗人来说。这个曾一度火遍大半个中国的诗人,因太多的标签而被“误入仕途”。《诗刊》编辑刘年先生一纸推荐,从此个人道路走上了“正轨”。这位被余秀华称之为伯乐式的人物也随着事件的发酵而被大半个中国所熟知,甚至是被人挖出些许往日旧闻。
余秀华一路走来,可谓喜忧参半。有人大加赞誉,有人不屑一顾,但毕竟有了名头,也方便作诗做事了。有同好的媒体及众多的自媒体也时刻关注着她的动态。
余秀华这首《早晨,你好》2015-06-03 21:27发表于其博客,我阅读了部分跟帖评论,反之者甚多(仅对此诗的态度)。这让我不仅想起了之前在中国诗歌流派网,发现栏目对木郎《中国梦》一首征集评论期间,各种声音的聚焦与争论。
那时很多人对木郎在诗中用的直白字眼颇为反感(也算是对个人的敏感内容),认为诗歌就应是传递正能量、真善美、抒发积极向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写作。甚至大多数人到目前为止都在被那个诗题《中国梦》所绑架,将其上升至政治层面,以致延展到了"干预"政治诗歌的地步。
总之,也是争论不休,辩论不断。跟余秀华此诗引起的反应差不多。都是在被评论的过程中被批评(或者说批判也不为过),也再一次颠覆或是揭开中国文人意识层面上的遮羞布。
当然,正能量、真善美、积极向上作为一个诗者基本的诗歌素质,作为一名作者诗写方向和前进的警醒标签,在时下被赋予的隐晦的意义似乎更胜一筹。比如:诗歌奴才、诗歌奴隶、如果非要在这前面加一个冠名的话,那或许就是“政府”。从封建时代的愚民、弄民到当下社会的“为民”、“保民”,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诗者都不会敢为奴才、奴隶、甚至是充当愚民、弄民的网络刽子手和精神意识的绑匪。
也算凑巧,不妨就拿这两首诗做个比较,再谈中国文人,尤其是感受中国诗人的“匪意十足的病态之美”。
余秀华在诗中用了如屁股、乳房、阴毛、雪白、躯体、芬芳、密林(原文:谜林,估计是打错字所致)、腹部等多个或隐喻影射、或直白露骨的字词。
木郎在诗中用了诸如催情药、亲吻、抚摸、抽插、射精、呻吟等更为大胆裸露的直白字词。
暂不谈及其用意如何,相比较而言,似乎木郎的情况比余秀华严重些,毕竟诗中对性交做了一个简单而大胆的回应。但不管是孰轻孰重,这对传统写作者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刺激与挑战。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衣食住行、酸甜苦辣,艰难困苦,权术谋衡,个中滋味,自在人心。但是文明二字也着实冤屈的很,被挂的高高在上,颇有高大且上之孤独感。一旦事出有因,却又难以明了,争斗激辩之举怕也是少不了的。这时候“文明”的神圣感便脱颖而出,一时让人语塞,羞愧难当。时下政府极力倡导以素质为标杆体制教育,但学生们只要在学院式的思想绑架精神束缚中脱离出来,那必将是一场不可估量的残酷抗争,但也有一点前提可遵循一二,不破底线(法律法规)不争民怨(一些基于现实而进行“批评”的家长式公民)不巧颜色(虽与所谓主流不敢苟同,但毕竟存之于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操持和坚守才有更大的希望)。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过去式,但在非洲、中东大部分地区,这种现象却是常见的很,常年战乱,不时灾荒,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只为求得一线之生机。而我们中的一些人在对待异族外邦的问题上却依旧食古不化,称之为野蛮人,甚至是蛮荒时代的延续。自以为本人之民族多么高尚纯洁、源远流长。作为个体的人来说,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许从未停止,也不会就此中止。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在前进的途中,对自己历史及认知越来越淡薄、越来越不愿记忆、那何尝不是一种悲哀。被人为的扭曲歪解本民族的历史又岂是悲哀二字所能权衡之计?
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与这种反传统的写作从古至今都在默默对抗并相互融合着,有人支持传统写作,有人选择反传统抒情。或许对一些普通作者而言,根本立场都是维护利益偏向的那一方。但我相信,大多数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都将是我们优良文化的卫道者与护航者。有个性的玩刺激,有任性的破底线,那多数有人性的,只关心自己能否衣食无忧。可也正因衣食无忧,才生了这许多是非议论。人,取舍抉择之间,便是入矣。
二、性与行:两性抒情的器官写作
人体是上帝最伟大的创造,此话可以毫无忌惮的说出来,尤其是相对于女性同志来说。女人,作为人类延续繁衍的伟大载体,女性之美无可复制。在一首诗里出现身体的某个器官或两性之间亲密的动作时,往往都会为人所诟病。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首先,身体的干净与否,道德纯洁不纯洁,不在嫖娼卖淫,不在为人高尚。媒体所谓的爆料,性交援交才是真正为人所耻为人所恶的。在中国古代,青楼女子(如卖艺不卖身的、出卖肉体的)的风流韵事流传至今的怕是女子史上最为耀眼的一环了,其中自然不乏道德纯洁之人,虽有出卖肉欲来养活自身,但在封建教条之下,多大的反抗都意味着自取灭亡。只有头脑清楚,才能有所取舍和抉择。
诸如禁书《金瓶梅》、《玉楼春》、《品花宝鉴》等等,都是对性的关注度甚高的禁书,按现在的说法,这些都是“叛逆经典”。叛逆和经典放在一起,你就知道,其实在经典层面很多正统的东西和这些也是有一拼的。在经典面前,木郎和余秀华的这两首诗只能算是小菜,根本算不得什么,尽管,前面还有叛逆二字在“加持”。
小说和诗虽然体裁不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立意和根本表达都是共通的。出于很多原因,上述经典并不能为人所熟知,还仅存识于知识分子的潜意识内。作为诗来讲,就比“经典”强太多,传得快、看得多、自然好言坏语你也非得收下不可了。
余秀华这首小诗虽然写得较为直白露骨,但是你要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那些俗念来看,这就是一对老夫老妻在久别重逢之后的一次温床缠绵。如果你知道中国当下农民工的数量高达近三亿,外出务工的就占了一半多。他们也有家庭妻子孩子甚至老母老父,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在干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儿之后,稍微排解放松一下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需求又有何妨?你也会有这样的行为,只是羞于写出记录罢了,何必借维护诗歌的大旗来维护自己责难他人?
诗题《早晨,你好》,或许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对明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今日生活的乐观态度。毕竟,活着写诗,还是不错的。
以上解读也仅是将现实意义上的阴毛、乳房、屁股等敏感部位作为一个单纯的意象来进行,并非一己之见所能盖全。
我想在如今食物派诗人、公交诗人、打工诗人、各种冠名某某的诗人频频亮相的年代,像余秀华这种身残志坚的农民女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也是也可以理解的。如果读者能持以宽容的心态来理解阅读,而不是破口大骂甚至通过各种攻击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其诗歌的不满时,这个社会的冷漠和所谓的人文关怀又能体现出多少自己的分量呢?
我自己看完第一眼时也有点吃惊,毕竟作为一个刚刚火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民女诗人来说,那首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余温还未散尽之时,又来一首类似的小作是何意图?仔细看完之后,这些疑问便都不存在了。人间冷暖,自己知晓,小情小记录,大情大抒写。余秀华写的很真,也很实在,该是怎样就是怎样,说是直率又让人心有余悸。尽管,我对余秀华的诗歌,也近乎喜恶参半。但是,我并不愿意作品一旦不顺心顺意就上升至道德制高点来裁判别人的品质素质如何如何。人都是在矛盾中寻求自己合适的那一面,没必要一下就将其送到对立面给批斗一番。
三、读者速读性与文本传达的隐喻性
这或许就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后果,快节奏的生活逼得你只能快节奏的阅读,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选择性的忽略某些因素也不少见,在文本的表达上就出现了意识思维方面的理解断层,导致读者无法较为正确有效的体会到作者的本意和思想,尽管很多作者,自己在事后也不清楚自己所写缘何因起、有何意义。但它还是切切实实的存在着,毕竟,千人千面,千读千解。
这种文本传达的隐喻性一般来说,要理解也是不难,比如说:
在这雪白的躯体上
它有最终的发言权
但是40年了,它最芬芳的话
还在谜林深处
她的腹部,烫伤的痕迹还在
雪白的躯体有自己的发言权(身体根据外界因素干扰所作出的反应)、40年了,它最芬芳的话,还在密林深处(些许意识流的传统表达)、她的腹部,烫伤的痕迹还在(根本意义上的痛感之源)。
但难就难在快节奏,难在心浮气躁,难在高度紧张,对这种眼睛里捕捉到的具有“恶性”意义的抒写,在难以接受和排解之余,长久以往,便致使精神萎靡身体松垮,从而失去美好的明天。在今年来的文坛上,这种事例屡见不鲜,工作中突发猝死的、得抑郁症跳楼自杀的,太多太多需要我们警醒和反思。
其实,有较为宽松的阅读环境的也不在少数,只是作为个体难以与集体达成某种共识,因而自己便有了自己的想法主张。因此,阅读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看得多了,积累就多,最后却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宣泄点和表达契机,从而在内心里产生某种异样的想法。
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效应使得文本的接受力变得强力起来。若不良的沟通促使一些不必要的事件发生,那对大家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和损失。毕竟,作者和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因建立互信机制,虽不谋面,但亦服人。
四、“语言变性”:匪意十足的病态之美
就目前的扎堆评论及跟帖来看,很多人只是盲目的跟风留评,一味“盖楼”刷存在感。试问你可否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二分钟?可曾理性的对其文本进行评论?大多都是粗略看一眼,可就是这一眼了不得,那些自己嘴里平常说的粗言恶语、每天自己看的做的龌龊肮脏之事都在这一刻找到了最好的嫁接点,好像立马就可以为自己“净身”似的。这下万恶的自己摇身一变成了眼下这首诗所叙述描写的,能不好好对其批评一番以正己身吗?
更有甚者,很多大中小型号的刊物及编辑大人,标榜着一句高大上的办刊宗旨及选稿标准,借此名号来实现自己在某种意义上的所谓意义。打着各种幌子所求自定义的解读评论甚至是应稿之作。既抬升自身价位又可当做“自己的新装”穿出来在大街上炫耀。不得不说,其实也可理解,毕竟上至领导大人,下到小学副班长,傍权谋私,以权谋利,借势成人,御势成神,也真难为了老祖宗还能有这几千年的宽恕之德。
北岛有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对应现在很多中国文人来说,都算是高度评价了。一旦稍不合己意,你看那发起疯来吧,能搅得到处都是口水乱溅、唾沫横飞。不明真相的人仅凭几句“闲话”,立马站队,拥护伟大的纯洁的队友。所谓人多力量大,中国自古以来有这个人生信条,只要人多,你看我不弄死你。阵势倒挺大,其实差不多都是墙头草。根基不稳,你这小江山能长久吗?
见过很多诗歌论坛的骂战,从最初的个体对战(两人)到最后的群魔乱舞,道理各说各的,看似都有理,其实都太无理。普通作者在网络上群体性的小打小闹虽然很多,却也抵不住一位“著名”诗人突然来一句”操你妈“来得影响之大。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一二呢?真正把”笔杆子敌得过枪杆子“发挥到极致的不是鲁迅,而是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而把枪杆子指向执笔者的不是别人,还是我们亲爱的毛泽东同志。因此,中国文人的意识形态里面,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分匪气充斥于字里行间。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越来越发达,这当初那股子匪气也已发展到了病态频现的状况了。
强权绑架与精神操控对网络时代的诗人们,似乎就是一种匪意十足的病态之美。当诗人天真的为自己的坚守所付诸实践努力之时,却被某些东西背后的个人信条所抹杀殆尽。这确实不能怪谁,只能干嚎一句,“生不逢时耳“。只可惜又得不少人要被提前报销了。
当然,阴阳两极,本就相生相克,若是想找到反驳的话语,只需铁下心去抠词挖句,也是能驳斥他一二分气焰的。只是,这其中所产生的意义之大之小,或徒增笑料,或权当解闷,倘有再高一点的论处,想是罕见的很。
中国语言何等之美,现在却已俨然面临被被这些我们使用者无知的进行“变性"的命运。语言虐待、语言暴力、语言霸权,这些东西在我们身边成了”时髦、流行“之语。甚至有人称之为中国软文化实力提升的标志,真是可笑至极,糟践自己还好意思高挂贞节牌坊,这到底都是群什么人在搞坏我们的文化?也难怪了,现在真正的机器操控了我们这些伪造的机器,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山寨货制造商来说,不是赤裸裸的讽刺与笑话又是什么呢。
五、诗歌信仰与坚守:诗人的沦陷
我不反对诗人为自己所坚守的诗歌信仰卫道,但我誓死捍卫每一个人的诗歌尊严。
不可否认,每个有良心的诗人都有自己的操守与坚持,有关于诗歌的美好蓝图与愿景,也有乌托邦式的纯粹与干净。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乱象丛生的今天,对未来诗歌的影响无疑是难以磨灭的印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诗歌印象的重现,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干预个人诗歌的认知与成长道路。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既是有形的利益,也是无形的诱惑。
网络时代,诗人的沦陷、诗坛的默声在文化反腐这个大形势下,都显得尤为突出。诗人的沦陷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诗坛默声而导致的。因而,如何在诗人中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良性循环创作,在当下来看,很有一段艰难道路可走。
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有时幻想着当今文坛或诗坛能有标杆式的灵魂人物来领导,或是组成一个大的联盟也是未尝不可的。就作协和文联来说,只能说是高大上的表现,落到实处的发力却是鲜有的很。当主席从政治上一路走到遍地都是“主席“,当权力的交锋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利益的冲突体现在生存的层面(生活与精神双向需求),这些都在人性的光辉形象上逐渐暴露无疑,或成为潜规则,或形成利益链条。腐败之所以成为腐败,全在人心不死,贼性难改。社会的劣根性对其的影响比起这穷书苦读数十载的经历,以及所谓的真正的说出来的社会意义怕是大的那多。
真正还在坚守的文人志士,或默默发力,或沦落他乡,或被残害之死,或正处于迫害的路上。无奈之余,又是无语。多少都令人心寒不少。
2015.6.5 于济南
注:
有此赘述仅表个见,不针对任何个人或组织团体, 如有不便,敬请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