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15-7-4 22:29 编辑
明月读诗:北风里的心事
-----纪念一位逝去的诗人
读完整首诗,我觉得是诗人在第二天对昨天所听所感的一种陈述,文本里一直以叙述的方式表达,昨夜诗人在火车和哭声间的对比。我甚至揣度诗人就住在铁路不远的居民区,熟悉火车声音,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声音因周遭安静更凸显,诗的第一节第二句是强调这声音的来源,制造者,第三句写得很实在,我想意在以整夜,伏笔下一节,孩子的哭声。
第二节诗人对这个孩子哭声加以具体,又带有一种意象的描写,诗人从发生源知道这声音从哪里飘来,显然在诗人居住的后面,而两座楼叫人联想到平行的火车轨道,如此那个无法安抚的孩子就像一列火车。最耐人寻味是这声音若有若无再远一毫米就听不到了,显然这声音是只有在诗人那个位置上才听到,听懂,这有点悬疑,为此诗人补充一句“我怀疑是梦里的回音”我想这是一句绝不单是为补充,一定叫我们想到什么,没错叫人想到海子,那个卧轨而死的诗人,这于诗的最后一节十颗星星叫人想起海子的诗作:十个海子复活。
第三节,显然是诗人对这两种声音加以比较的陈述,诗人得出一个结论是北风使得诗人在这个夜深人静时刻听到两种声音,也是生活的常识和经验,使得诗人得出这个结论,一个冬天,也暗示诗人此书写得意义,春天不远了,渐渐浮出对一位死去诗人的纪念。
诗的最后一节,我想是是人的虚构的画面,目的就是这首诗的主旨。全诗读完,北风只是一个引子,引导我们向那个人靠近,靠近,诗人以此来纪念心目中的一位诗人。
附原文:
北风
作者:大谢
夜深人静以后火车的叫声凸显出来
从沉闷而不间断的铁轨震动声
我知道火车整夜不停
一整夜谁家的孩子在哭闹
怎么哄也不行一直在哭
声音从两座楼房的后面传过来
若又若无再远一毫米就听不到了
我怀疑是梦里的回音
这哭声与火车的轰鸣极不协调
却有着相同的穿透力
我知道这些声音是北风刮过来的
北风在冬夜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吹打我的窗子
我一夜没睡看见十颗星星
贴着我的窗玻璃向西神秘得移动
明月个见
2 、明月读诗:回忆里的深情
一张照片,诗人追忆起青春那时无忌的岁月,那时多好,像所以青春中的人一样,内心一片春色满园,都在内心编织自己的美梦,指点文字,意气风发,那时满满都是人生的一幅春色画卷。然而,岁月的风霜,渐渐逼仄一个人收起来,看见了生命里阴霾,灰尘,无奈的苦涩。生命其实是一场体验,一种对生命的参悟,一个人其实并不是单纯的自我的释放,燃烧,他其实被一场又一张的圈子交割着,局限着,活着要保持自我,守住那一亩荷田并不容易,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知己太少,人活在世上有时是一种平衡点的寻找。曾经活得简单,有双亲,有姐姐的消息,守护,后来双亲老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长大,成家,姐姐也有自己一摊子事,一个人除了工作,养家,还要照顾父母,教育自己,一切在交换,回到一个人生反刍的大转移。
此时,生活的劳顿,身心的疲惫,诸事牵三挂四,样样需要一个人去应对,周旋,当年父母的付出,当年一个人无碍的逍遥是如风而过。
从这首诗表面是怀念过去,实际是暗示现在生活,可谓今夕两重天,两种生活节奏,态度,从前是可说是精神上身体上的贵族,而现在则是生活的仆人,同在一片蓝天下,时间让生命转场,时间注入生命又一种体验,时间在,生命在,人生就有不同的感悟向你打开,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间是我们修行的导师。
整首诗读完,诗人的怀念,诗人的追忆满满可谓洋洋洒洒,我想那一段青春的时光一定对诗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吧,不然这么多年往事的一点点不会记忆犹新,可惜人生总会长大,就像宝玉不想长大,面对那么多复杂问题,但时间把一个人推到另一种生活舞台,你不得不放下,扮演这时的人,收起内心的小小梦,戴上另一副面具活着,这样想来许多人性的改变,也不是必然的,就像人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是角色制约人性。也许诗人写这首诗另一个暗示就是这样吧。人还是那个人,变和不变各有自己的理由道理,对懂得人不会在意,对不懂的人可能就误会了。
原诗:
题一张青春的老照片(黑体部分是诗文)
作者:陈克
晨辉或夕阳中,他仍在思考
是冬日,是时光洒落在他仍在攀爬的老家楼梯上
是青春牵着风的余弦,潇洒而歌,裹在那年时鲜的黑呢大衣里
是无知无畏的诗歌之夜,如鸟栖在他投递远方的眸光中
是顺时针飞转的爱情,甜蜜又清苦的拂动在他亢奋的心口尖
(这是诗人在回忆往昔青春的洒脱,指点文字,或者说诗意青春华年,五个排比句,写进青春的气势。无忌朝气)
是啊,是缓待的,从前所有的美好(对上一节的概括,也意味着下面文字的转 )
在此刻的窗前,在重新镀亮的光影间,反复眺望,抚触,和回放(此刻还是那熟悉的老家楼梯上,但很多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人没变,变得是心情,是思绪,一颗心怕不能再那么简单,天马行空,超然世外,一心沉浸在个人的情怀,天地里。由此转至下二节
他渐次衰老,一朵怀念之花含着异乡的晨光珠露,芬芳,颤栗,波涌
----他喉咙哽咽着说,多么好,多么好
那时,家人皆安好,父母中年刚过,心安体健,
云姐时从邻县还乡,兰妹和旺弟正念着中学,
而他就在家中陪伴双亲,还不是一个让家人牵肠挂肚的远方游子(往事的一幕幕又在眼前徐徐回放,一个身在异乡的人,从看见晨光里一粒露珠,打捞上往事的生活一种平凡生活的满足,安宁。那么言外之意,现在可能就是恰恰相反,身边没有熟悉兰妹和旺弟,也没有云姐,也没有双亲相伴了,可说诗人此时心情是非常沉重,人生的事对人产生影响,其实就是那么些生活细节的改变,产生的落差,在对比中我们知道失去了什么,拥有了什么,遗憾亦或幸福一比就在那里了。
那时,所有严峻的苦难将来未来,亲情将他完美护卫,生活从未残缺
他沐着旭日上升,激情安静中燃烧
所有的诗歌兄弟叫着他好听的笔名“晨静”,看着他的文字像潮水漫过青草地.......
(这一节依然是诗人对今夕生活现状改变的陈述,诗人用了两节反复咏怀着旧时,可见那时的无忧无虑,活着说那时的生活才是诗人一直怀念,向往的。晨静我想是本姓陈的暗藏,可见诗人从青春时就是在追求一安静生活的人,或者说向往这种平淡生活,像清晨的早上那样,大家各自忙着做着自己的事,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奔波)
3、明月读诗:诗人的自我写照
让我和你边读边说“此刻,水面上浮荡水鸟的叫声/它不上升也不下沉",诗人给我们打开一个画面,其实留在诗人心中,诚如我们读仓央嘉措的诗《见或不见》,有些事发生过,不因你看见或不看见就在那里。
像平常的一天又卡在那里(这一句是不变的一个延伸,再一次的强调,用一个卡形象刻画,给人深刻的思考。
"而落日是一个惯犯"(诗歌是诗人自己的审判,裁决,带有主观意识性,可见诗人对落日已观察多日,它的不轨行为是什么呢?一个酡红,原来是它有“好酒”的习惯,而且一旦醉了,就会潜入河床,对此鱼儿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第二节只有芦苇,抖动一河的波辉,洗濯内心,在逝去的流水里,孤自黯然神伤,这叫人想你一个叫屈原的人,世人皆醉,读我清醒,像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种孑然一身,苍茫孤寂。
一首诗就这样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的沉思。读完不禁恍然,诗人写的是芦苇,其实是自己,这是诗人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一种坚守。
这首诗从一声水鸟的叫声到芦苇的着落,我读出诗人匠心独运,第一节和第二节似乎毫无关联,但水里的鱼,确是一个伏笔,和架起贯通的接点。此诗好就在此。其实正首似乎没掺杂个人情绪,但又时时暗藏诗人的心事。
《芦苇》
此刻,水面上浮荡水鸟的叫声
它不上升,也不下沉
像平常的一天又卡在那里
而落日是一个惯犯
它酡红着脸,默默潜下河床
连水底游鱼也习惯了这样的气氛
只有芦苇,芦苇
它抖动一河的波辉
在星光潋滟里洗濯内心
在逝去的流水里,孤自黯然神伤
诗作者:北方雪狐
个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