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昌文 于 2015-8-21 09:35 编辑
我乐于看见诗人把诗写的不像“诗”
杨昌文
----------------------------------------------------
《在这浮世上 》
作者:高粱
在这浮世上,风一直在吹 风怎么就会
一直吹?无由的 吹出我的泪水
在这浮世上,我一再妥协,我用妥协来安慰:
这不是顺从 不是屈服 不是缴械投降
在这浮世上,一条路我只是看了看,一条路只是探了探
还有路啊,我不曾发现
在这浮世上,我有种子未曾发芽,发芽了未能破土而出
在这浮世上,还有我未曾读过的书 还有我未曾爱上的人
在这浮世上,一个人远得,风吹不来她的体温 远得
我终生也不能遇见
在这浮世上,我终将疲惫 这浮世
我早晚会再也没有力气拥抱它
我的爱恨、悲欢,都被风吹散
----------------------------------------------------
首先我得承认,这首诗还是有点打动我。这不好,作为一个初闯“江湖”,想凭借“诗歌杀手”这一职业谋生的人,不能心太软。心一软,杀气则聚集不起来,手中砍刀就无力高举。杀死眼前这首诗歌,该是我职责所在。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非诗坛新人所为,肯定是老江湖的大作。我不知道他或她是谁?但我知道,这首诗写的轻车熟驾,游刃有余。它的好处,也正是它的短板。它像我此刻的心,柔软,纤细,没有锋芒。写的太顺畅了、太套路了,太讨人欢喜了,也太符合主流媒体和大众的审美趣味了。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或者这很好,可以成就一个诗人的名声。
可是,在我心中,可以长久的活下去的诗歌不是这样的,可以活进诗歌史的诗歌不是这样的,可以拓宽诗歌表现力发掘诗之可能的诗歌不是这样的。
我相信,说这首诗歌种种好的人,肯定很多。确实,它直抵读者柔软的内心,几乎同样的句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诗人所欲传递给读者的情绪,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我读起来甚至有荡气回肠的感觉。恍惚之间,让我软的举不起砍刀。
但是,职业道德告诉我,我不能给这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在诗江湖泛滥的机会。我要杀死它。我要通过杀死它这样的行为宣扬难度写作的理念。我要在诗歌里看到诗歌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我仰慕诗歌的先锋行为,我乐于看见诗人把诗写的不像“诗”。诗歌永远是一种小众的行为。诗人该在这个浮世上最充满艰辛阻挡坎坷困难的小道上开辟自己的路。走一条永不从众的路。
我偏执的认为,我们不能纵容手中的笔,为了博取廉价的赞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疆域,轻车熟驾地写下,毋须呕心沥血的篇章。
我要杀死眼前这首诗的理由如下:一、它很好:起承转合,拿捏精准;抒情表意,酣畅淋漓;像所有读者喜欢的诗一样,读了就会喜欢。可是这样的诗太多了,它无法让我不安。诗歌审美,光有欢喜是不够的。二、面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我想给他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擅长,要舍得放弃自己已经取得的高度,一切归零,重新上路。有才华的人是不会饿死在路上的。三、好的诗歌要敢于同传统决裂:这一点体现在诗歌的各个方面。语言、形式、思想、技巧……每一点滴的颠覆,都是在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纪元。
2015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