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车行天下《狂草诗道》交流稿,兼谈诗的几个同音字
[打印本页]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9-25 06:39
标题:
车行天下《狂草诗道》交流稿,兼谈诗的几个同音字
本帖最后由 采凤 于 2015-9-25 08:39 编辑
昨晚思索了一番,我的思路从每个字的字音读法开始分析,自以为找到根源吧,诗字,同师、寺、狮、柿等。诗字之前加上任何动词都可以的,主要表达可视,可听,可触;《狂草诗道》代表其可视性,具备的建筑美,仅是诗歌入门可瞻可睹的一种呈现,至于诗歌的音韵美,主要从听觉获取,虽然书法的书面呈现也能见几分,这些是由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通道决定的,直达心灵,引发一系列思想场能的波动及效应;诗歌比较充分的表达离不开各种知觉,早些时候从大自然、风景中来,文字的开化功用渐渐显示之时,具备建筑美,形式美的古典诗词做到了这些,到了现代方式比较突出的唱诗,把诗歌的内涵谱写近歌曲,普及到各类文艺形式,具体通过声光电合一,动态舞台天幕仿制自然环境,使人身临其境之感;未来的诗歌多融化在舞台剧、话剧、歌剧、歌舞等各类形式中,单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表达方式,或许只存在于喜欢诗歌一族。
“诗”字未来将不仅局限于名词显现,“诗”是动词,形容词,甚至介词,助词;诗是打通人类和自然,获取信息沟通方式,所以词性功能都应具备,“如是我闻”很好解释了,是和不是,人们口中心中最常出现的词汇,代表是非观,“闻”字代表听或看或写,“如是我闻”总体表达一段时空的截面,保证人的思想和现实,在具体的时空当中,存在感,依赖感,幸福感的保障。从此“诗”和“是”字的联想得知,诗化的生活,“诗”是动词,拿来身边一切见到或未见到的“事”,辅助、升华为幸福感、存在感的点点滴滴。诗的存在是自然的产物,是作为人的崇高感的保证
“诗”:语言的寺庙,在古代除去居所之外,最常见的建筑就是寺庙,那时候人类对自然及规律的捕捉,因技术手段、物质发展等原因,局限于形式和场所,主要从心灵的感知,提前进入或捕捉一定的时空截面,所谓的灵性空间做起,过分强调“心”对感知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语言及文化的普及类似宗教的方式,搞全民教育,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对文字及诗词的膜拜发自心声出于肺腑,整个社会从制度从选贤的方式上保障了诗性文化的弘扬;到了现代因世界范围被发展的传媒颠覆,一国之大禁不住过去一座村庄的范围,各类信息的沟通,交融很便捷,文化的演义(演绎)只需弹指轻敲键盘即可获知,即可达到谅解,在此情势下,语言及其功用不再垄断在极个别贤能之士,上层建筑极个别代表目睹此景只得望之兴叹,当然是好事,人类幸福感的普遍提升,放之四海而皆准;当初文化垄断的目的是为普及,保持住民族的根不走偏,现在诗意生活的普及更好服务于千万希望获得提升的民众,当然是好事。
“师”:文化传延的根本保障,前人对师者的尊重可想而知,到了现代,电脑的普及为人足不出户知天下事提供良机。“三人行必有我师”,电脑充当第三者是很危险的事情,毕竟机器是冰冷的,缺乏感情和联想;另外,人的境界的提升与其说通过诗之类的文字达到熏染,不如说通过活动的人物,通过相处获取双方身上散发的信息,从而比对、促进、反省,达到不知不觉的提升;现代人可能忽略了这些;所以说,古代人通过文字的辩解、辩驳、辨别,通过对肩负传承使命师者感知与膜拜,这种自我提升的方式,形式多彩独特,值得继承。
“狮”:文化属性呈现在自然界的表达,动物,生物;人类造“狮”字,很早和“大雄宝殿”发生联系的,“雄”代“修”,代“狮”,雄狮是勇猛刚劲的代表,古人说在通往人格圆满之路要像雄狮一样不畏艰难,最终成为百兽的敬畏,丛林的主宰;当初文化的功用在于征服,在于立语言的不败之地,获取对方的认同,也未可知;到了现代,狮子成了被保护的对象,如同很多非物质或正统文化遗落、衰落一样,“诗”也面临同样的困窘,因为诗歌不再是穿透心灵折服对方跨越更远的唯一利器,文字的功用被弱化,具体表现在异常发达的信息技术,全方位考量着每一个人的存在感,愉悦感,所谓虚拟不再虚拟,真实未必真实;时代发展,如此而已。至于个人如何继续圆融圆满,达成更加完满的人生世界,借助更快更新的媒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文化认同感,这些根本的东西不能丢弃,也不会丢弃。
“柿”:身边常见的一种果木,未必有其他水果高贵,可能在危困之时救人。借“柿”表达“诗”的现存状态,“诗”对终日饱腹不思心灵提升之人,可能没有实际功用,“诗”对不断反思自身处境,企望和自然达到同步轨迹的有识之士看来,可谓至宝;正所谓“饱汉怎知饿人饥”,这里“饥饿”代表心灵的渴望回升,可惜现实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只能指望全体诗歌环境的提升,让多数人搭把顺风车,诗歌惠民时代早该到了,诗歌再也不用被世人贴上“诗”的标签,诗化的生活,幸福感的整体提升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一首诗,何必在文字昭示。
附:
《狂草诗道 》 文/车行天下
——且以一管窥全豹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变幻,日月共生。
藏锋漏锋,勾点纵横。以意御笔,风吹草低。
上笔之终,下笔之始。笔断意连,羚羊挂角。
知白守黑,黑出白留。奇形离合,拔茅连茹。
——艺术都有相通处。诗歌之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乃至于武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有楷、行、隶、草等等,诗歌同样千姿百态。且以一管窥全豹,做盲人摸象之说,在狂草章法里,寻找其与诗歌艺术的相通处。贻笑大方尔尔!
狂草章法:
1): 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
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于静止处表现出动态美。
清梁同书说“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下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若用笔滞凝,神情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容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云天。
-——作为诗歌来说:“笔势来去自然,不可遏止。其血脉、筋脉。。。”,同样是诗歌脉络形成的根源之—。乃至:“ —笔而成,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于静止处表现出动态美”,诗歌亦同样不可或缺。乃至:“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云天”。又何尝不是为诗之道?
2): 错综变化
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
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 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作为诗歌来说:“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以及:“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又何尝不是诗歌追求的艺术效果?
3): 虚实相生
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老子曰:“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调和的方法。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
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
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又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
怀素、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太虚则疏,太实则闷。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而存在而变化。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使矛盾的双方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也。
-——作为诗歌来说:“虚实相生”、“知白守黑”,应为正道。其“透光之美”的说法,亦即诗歌所言之“留白”,若无留白,何来文本空间?而此留白亦同样遵循:“ 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 “太虚则疏,太实则闷。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至于矛盾之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以及,“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在诗歌范畴来说,应与现代诗歌“张力”之论,异曲同工。。。
——在我个人看来,狂草章法,更接近于为诗之道。或者说现代诗歌之美,更类似于草书之美。至于古体韵律诗,则取譬如楷,其章法限制,远非“草书”之自由度可以比拟。。。或者,狂草之章法,更适合写作喜欢陌生化处理的写手仔细揣摩。但陌生化写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跨度之“度”,若变形严重而无补足,当难免流于晦涩。至于“度”之衡量,亦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
蓝星儿
时间:
2015-9-25 08:52
每次来这儿都有收获,问好采凤老师!周末愉快!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9-25 20:34
蓝星儿 发表于 2015-9-25 08:52
每次来这儿都有收获,问好采凤老师!周末愉快!
一家之言,随手写来,很浅薄。
笑了。。。。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9-25 21:55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分享自中诗: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9-25 22:28
自我导读:常言道:言传身教。
言传在资讯不很发达的时代,个体魅力借助文字和语言和传唱的方式抵达久远,深入人心,保持社会道德水准维持一定水平,那时候言传的作用大于身教。
到了现代,录像技术,电影技术,媒体技术发达,即便不发声不借助纸张书本课堂,个人的魅力也可以借助立体传媒传播很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以及其代表的文字的衰落是有技术层面过于发达的原因的,这其中优势谁能体会。
个见,身教的效果在当代远胜于言传,一个人做得怎样,根本无需天在看,光波电波磁波将以物质的形式刻录每个人在社会的全方位展示,做得好的,足够内省的,带动身边以致整个社会向符合自然之道方向发展。。。。。。
言传的功用当退而不休
身教的前途将大有可为
一个人做得怎样,才是真的用行为这种最贴近地气的艺术方式,征服后人,引领今人。
诗意的生活即行为的艺术,但是和诗走的路线有了区分,虽然同宗同源。。。。。。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9-26 23:12
回应及时,好。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9-27 17:07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9-26 23:12
回应及时,好。
谢谢先生关注
有机会再写继续
关于立言,立身和立德的关系。。。。看机会吧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9-27 17:28
《中诗网》聆听风言风语回复:
练过书法的人才能发此言论,诗书画本就是一本同源,朋友拿出狂草来类比现代诗,噱头很亮,可以吸引 不懂或是略懂书法的年轻人,但是,这样的感触并不新鲜,也不是什么独创,诗书画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们已经玩到极致,从王羲之,颜真卿,苏,黄,米,蔡,赵孟頫,徐青藤,郑板桥哪一个不是个中翘楚,至于狂草,张芝,怀素为代表的草书造就和影响更是今人望尘莫及,现代诗融合传统书法的理论提出不是不可以,其实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财富,书法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博览众长,深入历史文化长河,去粗存精,面向大众,热爱生活,立足于美,立足于和谐,倡导新诗新面貌,相信广大诗友一定会支持的,谢谢二位朋友的探讨。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