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简读《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
(2013—2014)
文/鲁橹
戏剧舞台上,可心的美事是美小生衣袂翩翩的来了,他持扇,轻拉,慢拨,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扇柄,含胸亮相,眼看扇叶慢慢展开。扇面呈露,或山水一线,或花卉数支,或诗词一阕,人,潇洒飘逸,景,美轮美奂,这种情境真是叫人沉醉不醒。那种现场感与我拥有一本好书的明媚心境并无二致。每每有好书到手,我总迟迟不愿打开,要用眼光把封面封底,书脊抚摸一遍,再揭去覆膜,如展扇,须得有愉悦的心情来融入眼前的景致,缓缓起封,好文字如同好山水,扑面而来,身临其境,赏心乐事只管消受才是。
我接唐诗博士快递来的《2013-2014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一书,其心境如上述大体一致。
一、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据我近些年对诗坛的了解,知诗歌的选本奇多,刊物也奇多,尤其是民刊,说三五天诞生一本都不为过,真心想为诗人,为诗坛做好事,推出诗歌新人,推荐力作精品,是雅量,也是雅事,积功德之事。古有王羲之作《兰亭》,选择“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才成就这千古名篇;今唐诗博士,抱着“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汉语诗歌创作和理论鉴赏水平”之宏远理想,
自2012年7月发布“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评选暨《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3—2014》征稿启事以来,响应者纷至沓来,其来稿量达16000首之多,诗人参与有4000多之众;又会同张智、蒋登科、胡亮、杨志学、吴投文、谭五昌、霍俊明等一干诗界精英,经数月的殚精竭虑,众志成城,遂编选、出版《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3—2014》,赢得了海内外诗界诸多同仁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与普遍赞誉。
更为宝贵的是,在每首优秀诗作后,还配发了导读,这无异于一场大型公益诗歌讲座,既有欣赏性又有指导性,真可谓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所谓“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唐•白居易),万件作品如滔滔大江,精品之作如大浪淘沙,沙中烁金,要几多心血方可“裁制”成功,成为一件圆满、喜庆之物,实属不易。如果没有奉献之心,没有热爱之心,好事变坏事或者不了了之也有可能,诗坛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一些沽名钓誉,一些自立山头,一些哗众取宠……,不一而足,败坏诗坛风气,也让一拨子急功近利之徒乘虚而入。基于此,双年诗经的出版,其精品性,其权威性,其实时性和史诗性都可谓诗界一件标志性事件,堪可称道。
二、“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今年6月推出的《双年诗经》有近400页,收录了150余位当下最活跃、风格各异的海内外汉语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学者的诗歌力作和诗学论文摘要。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唐•罗隐),翻开书如同小生展扇,扇上所绘必是赏心悦目,叫人驻足,流连不已。我们且来看看这扇面都绘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双年诗经。此部分由陈超、郭力家、李瑛、卧夫、汤养宗、 南欧、宫白云、金铃子等32人出场,基本囊括了双年间最为优秀的诗歌力作。陈超先生和卧夫先生已仙逝,纪念他们的最好方式是读他们的诗,在其作品里感受他们对尘世的眷顾和无奈。陈超先生说:“当暮色像古巴糖洒满又一个暖冬/在薄甜和微凉里,我淡然入神,调侃自己”//,读完这几句,有一种大痛使我不得不大睁双眼,唯有如此,才可让眼泪含在眼眶,不至汹涌横流;而卧夫先生那么决绝的喊出“我将死无葬身之地”,这是活生生的拿文字过称,其重量已背负不起一条有着掷地质量的诗人的生命。选择死不值得书写,但表达我们的敬意,文字是最质朴和直接的方式。
此辑的汤养宗、林雪等数位名家,20世纪90年代就驰骋诗坛,至今仍是中流砥柱,如果戏剧界有中生代之说,那么诗歌界的中生代他们堪可谓之;宫白云曾获《诗选刊》“2013年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在创作大量诗歌精品之余,还不遗余力撰写诗评诗论,推荐诗界新人;晴朗李寒自办书店,创作之余兼及外国诗歌的翻译……,借用宫白云诗题《像蓓蕾周转不息》,很合此辑之意旨。
第二部分:纸上诗经。此部分由华万里、靳晓静、方文竹、野鬼、刘年、周瑟瑟、徐江、黄亚洲等52人出场。这个选稿难度已加大,拿《诗刊》说事,每年新诗出24期,每期发表人数在百人左右,想想一年该要推出多少诗人多少首诗?诗歌专刊还有《星星》《绿风》《中国诗歌》等不下百种,及部分文学月刊每期推出的诗歌栏目,更不说像《审视》《诗参考》《大风》等等这样有份量的民间诗刊,说闪烁如星星真不为过,要在这样浩如烟海的纸刊上过粗去漏,捡拾金子,是一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心力、时间的事,且还要一颗“公正、公开、透明”的心,所以说,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因为热爱,付出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华万里先生说:《我要把那只蝴蝶喊出来》,“我想把那只蝴蝶喊出来/没有其它的事/我只是想多看它几眼//”;而赵目珍在《此去经年》中这样写道“此去经年/秋风不远/一些往事仍旧在空中舞着//”,我愿意把这些句子看成是对过往的一种怀望,一种美丽的追忆。
纸上诗经,我总觉得是让汉字找到一个归宿。栖于纸张,是文字最愿意呆着的地吧。著名诗人左岸在他的《一分钟的鸟》里有一句:“看见此景,我就站住了/屏住呼吸,尽量让它有一种安全感//”,我引用来,把文字看成了那只鸟,希望它们能长长久久的呆着。
第三部分:网上诗经。当下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在我个人看来,也不知道是祸是福?作为一种传介模式,一种信息手段,网络的高速和更新已有目共睹。现在,一大波文化文学平台在维护旧有纸质媒体的前提下,还跟风开辟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落伍就要被淘汰,科学的进步带来人心的摇摆,每天面对刷刷刷的朋友圈,一个严重的错觉是,全国人民都写诗。而只要走出门,总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是诗人。
但既已如此,尊重和融入是重要的。在这一辑出场的是:韩庆成、向以鲜、田原、喻子涵、曹谁、转角、周庆荣、安琪等30人,这是一列异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诗人的名单,自己也许并不活跃于网上,但每个人的作品在网络的传播速度却是有目共睹的,这源于大家对他们作品的真正喜爱,从这方面来说,网络有它的巨大优势:高捷迅速。资源共享。
网络是诗歌的翅膀,愿它飞向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愿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有网络,更多的是诗歌,是诗意的生活。
第四部分:诗学文本。在此辑出场的是:吕进、陈仲义、霍俊明、颜同林、吴新峰、赵彬、张桃洲、张立群等20人。所刊文章均为双年间在诗学领域“有创新、有见地、有胆识、有影响的诗歌评论文章”(唐诗语),唯恐班门弄斧,余不赘言。
第五部分: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得主作品专辑。
高潮到了。记得去年7/8月份,网络投票如火如荼,本人也荣幸进入“新锐十佳”,虽未进前三甲,但也算是见证了这场浩大的诗歌运动,重在参与,对我这样一个老作者,也足可安慰了。
在这里以我个人的名义隆重祝贺一下获奖者:他们是——
创作奖:马启代、龚学敏、唐毅;批评奖:王珂、芦苇岸、庄伟杰;翻译奖:汪剑钊、苏菲、高兴;贡献奖:金迪、任立、罗继仁;新锐奖:高作余、王立世、紫影;诗集奖:洪烛、三色堇、北野。
对于一个民间奖来说,其关注度如此的风生水起,且受奖人多是名副其实,也算是完美落幕,皆大欢喜。
三、“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回到诗歌文本,不管是何一种评奖,何一种选本,由何人来做来评,其最后的目的都是希望有人来品,如同一坛酒酝酿久了,其香味不怕巷子深,得到认可和评价,是对作为者的尊敬,更是对诗歌的礼赞。正如创作奖得主唐毅在获奖感言中说“中国当代诗歌正处在一个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创新和创造是每一位诗歌写作者所必须面临的现实抉择。我真切地希望:让诗意充盈每位诗爱者的阅读、生活和写作中。”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唐•罗隐),扇面已完全打开,如同面对双年经,一个诗歌的美好王国正期待你缓缓步入。
祝福诗歌。祝福诗人。
——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于北京废园
2015年9月15日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