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绝望、迷惘的“黎明”
潘志远
怎样的黎明呢?
在诗人笔下,已完全变态,完全被否定:水和火自古不容,可在彻骨的痛欢中,于此黎明里相亲相爱了,黑拉着暗,迫使我们“低着头,转过身子悄悄地隐退了”。不言压抑,而压抑已重如磐石。
还能见到希望吗?“压抑的种子,举着锋利的矛,刺破禁锢生命的岩石”,这便是希望之所在吧,可喜悦呢?“怒放的善恶,蜕变成一只沉默无言的彩蝶”,这黎明是该歌颂,还是该诅咒,我迷糊了。
毕竟黎明已经到来,振奋应该是有的。你看“岁月举步踏着光明之旅,踏上蓝与绿铺展的道路”,我差不多要欢欣鼓舞了;可“探索者的天空,布满彩霞和云朵”,云霞是雨过天晴,是天气晴好,是绚烂的希望昭示?那云朵呢,是风云变幻,是雷暴蕴藏,还是厄运伊始?我的心又掉进冰里。飞鸟开始暗泣,是诗人的缩影,我们的写照,抑或一种社会象征,兼而有之吧。
到第三节了,“起”已过,“承”已了,“转”将始,我仍未看到光亮。是阴暗、绝望的黎明,本身就不让人看好;还是作者决意的反叛,赋予黎明的黯淡、畸形;或暗影的夸大,主观臆测的膨胀……揣摩中,我隐隐预感,不会是一个好的黎明。这也该是此诗之“结”了。
很快应验,结果是“狗吠声,灵魂的呼喊声,露珠的破碎声”响成一片:这是怎样的黎明啊,充满欢腾和生机?可我却凄凄惶惶,感到像一个悲惨世界。“谁也不敢去应答”,都沉默了,麻木了,还是懦弱了……;“也不能去应答”,被压制了,潜规则了,钳制了,还是掐割喉咙了……我一头雾水。
这黎明:有温度,但冷;有亮光,但暗,有生机,但死寂。让人绝望,又迷惘。
这首诗最大的亮点,是悬念设置,跌宕起伏,能抓住人眼、人心;还有一点是含蓄,留有很大的想象和余味。
最大的败笔,是看不见希望,感受不到黎明到来的鼓舞。阴暗、阴沉、阴冷,读着总有冷飕飕的感觉,仿佛被蛇缠身。
诗脉散乱,不贯通:压抑、气喘、憋闷,缺乏运动、跳跃、奔跑的力量。
以创新来打量,总重叠着他人的影子,晃来晃去,虽不好一语道明都是谁,但肯定是熟悉的,多给我一点时间,相信我一定能还出它们的娘家来。
也就六成吧,相对于一首好诗而言。
黎 明
作者:何岗
水和火,在彻骨的痛欢中
终于在这个黎明相亲相爱了
人间的黑拉着暗,抵下头
转过身子悄悄地退隐了
压抑的种子,举着锋利的矛
刺破禁锢生命的岩石
将怒放的善恶,蜕变成
一只沉默无言的彩蝶
岁月,举步踏上光明之旅
踏上蓝与绿铺展的道路
探索者的天空,布满
彩霞与云朵,飞鸟开始暗泣
四方,不断传来狗吠声
灵魂的呼喊声,露珠的
破碎声,可只是谁也不敢
去应答,也不能去应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