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科诗派九人跨界大展!(有史以来最完整、全面简介+代表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科诗派”简史


“百科诗派”是当代文坛孤标独步的智库型诗歌流派,2007年由殷晓媛创建,由潜身于文史理工领域、各怀绝学的史诗颠覆者和学科重组师组成,主要从事高信息密度史诗、长诗、大型系列组诗创作和从内容到体裁的实验。以学术、智性、涵容、洞察的先锋姿态,实现:跨界——并界(兼容性)、交流——对流(互文性),引导——引领(先知性)。
“百科诗派”结构上由互为杠杆的“创作实验工场”与“学术智囊团”组成,前者包括创始人殷晓媛及孙谦、赵树义、夏文成、海上、向以鲜、王自亮、山水如歌、浪激天涯八位元老,后者云集各领域三十余位博士、学者,提供具体到分支学科的咨询及指导。
百科诗派致力于信息化时代各前沿学科大数据的捕获、破译及其美学、语言学呈现,将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符号学、史学、数学、犯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美学、神学、音乐、电影、建筑学、社会学、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柔化并破解为文本因子序列片段,作为建构宏大的史诗和长诗的基本素材。在表现形式上,流派相继进行谜语、索引、代码、指南、词条、心理测试、广播、行为、装置及多种视觉结构的文体实验,探索与各学科肌理最具共鸣的体式、节奏与格调。
“百科诗派”提倡雌雄同体式的“泛性别主义”写作,阐释宏观宇宙与微观性别的机制类同,主张破除性别壁垒与禁忌,进行“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心理探索与自我开发,无限拓展文本的自由度与开阔性,营造非对称、非连贯,而又平行或互补的性别表达,在写作上实现去集群化、去关联化,自成宇宙,内部贯通。
“百科诗派”崇尚多语言直陈式写作,以节约翻译环节可能流失的能量,核心会员所精通语种包括英、日、德、法等若干种,迄今为止出版外语著作共十部以上、近万行诗歌见诸海外各大刊物。其海纳百川的创作题材和高屋建瓴的格局在以美国最大诗歌网站poetry.com、及poemhunter.com、Allpoetry.com为代表的欧美诗歌网站上赞誉如潮。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etic Encyclopaedist School

Poetic Encyclopaedist School, an avant-garde, experimental, independent,and controversial literary group, based geographically in China, founded by epic poet Yin Xiaoyuan in 2007 which consists of “Creation Unit”, mainly composed of maverick, innovative, tradition-defying epic poets, novelists and trans-genre writers engaged in poetic-encyclopaedism-focused literary experiments in themes, styles and techniques, who are meanwhile experts in arts or science as social identities, and “Academic Consultant Unit ”, 30+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specialized in science and art. Poetic encyclopaedism, which has been turned into an ideological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emphasizes elitism, intellectualism, comprehensiveness, intertextual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which is elaborated by Yin Xiaoyuan in Hermaphroditic Writing, and an insight  for in future flourishing of decryptism(from “crossover” to “jointover”), intertextualism(from “communication” to “countermunication”) and foresightism(from “introduction” to “forthduction”)
Key members of the “Creation Unit” include Sun Qian, Zhao Shuyi, Xia Wencheng, Hai Shang, Xiang Yixian, Wang Ziliang, Shan Shui and Langjitianya etc.
Hermaphroditism, distilled as a sexological attitude in creative writing, esp. i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setting of characters, is a symbolization of deconstructive perceptiveness in similarities between macroscopic concept of parallel universes and microscopic definition of parallel genders. Shattering of all types of taboos and gender barriers and self-exploration into the anima animus is highly encouraged. Liberalization and magnification are two key words for sexual expression in works of Poetic Encyclopaedist School, which discollectivized and irrelativized it from others.
Poetic Encyclopaedist School pioneered combination physics, astronomy, geography, atmospheric science, geometry, biology, medicine, chemistry, history, archaeology, mathematics, psychology, aesthetics, linguistics, mythology, musicology, cinematics, linguistics, semiotics, architecture, sociology, philosophy, information technic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and a systematical integration of classicism, romanticism, Symbolism, impressionism, surrealism, absurdism, expressionism, constructivism, postmodernism in poetry, esp. epics. As for style exercises, codes, Braille, entries, Excel formulas, charts, installation arts, riddles, interactive multi-ending plots, etc. have been integrated so far into traditional literary genres. Distinguished from OULIPO and other groups, Poetic Encyclopaedist School attachs more importance to guidebookish, assimilative, constructive treatment of subject matters and encyclopaedia, as well as techniques and new structures and patterns.
So far, over twenty books written by group memb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cluding trans-genre works, epics, and poetry anthologies.


“百科诗派”的维基百科主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etic_encyclopaedist_school


主要阵地
流派依托“百科诗派”公众号大本营,以各大诗歌论坛为据点。今后会持续增加各类传统媒体与多媒体。


创始人


殷晓媛





先锋跨界诗人、跨文体作家,智库型史诗、长诗、大型主题组诗作者,“百科诗派”创始人,“泛性别主义”写作首倡者和系统理论阐述者,2007年创派并设立“创作实验工场”与“学术智囊团”,致力于全景图鉴式学科素材编码和雌雄同体式写作心理机制的体系搭建。中、日、英、法、德多语言写作者。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翻译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三部个人诗集及四部翻译著作,其作品广泛分布于美、德、泰、加、澳等国刊物,国内散见《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作品》《山花》《朔方》《延河》《绿风》《诗潮》《上海文学》等各大刊物。代表作有11000行长诗《前沿三部曲》(已出版)和六万行长诗《风能玫瑰》(待出版)等,有地理、地质、心理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古典主义书法论、音乐、生物学、读心术、几何、摄影等主题系列组诗24组。其多语种原创诗歌在美国等国外各大诗歌网站取得热烈反响,得到广大诗人及评论家的赞誉。

Yin Xiaoyuan(Yīn Xiǎoyuán, “殷晓媛” in Chinese) is an avant-garde, crossover epic poet as well as a trans-genre & multilingual writer, founder of Poetic Encyclopaedist School(in the year of 2007), initiator of hermaphroditic writing movement and chief drafter of Declaration of Hermaphroditic Writing. She is author of 18 encyclopaedic epics (add up to a total of 70 thousand lines) and 24 series of short poems with themes varying from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geography, geology, psychology, calligraphy, photography, musicology, geometry, atmospheric science to information sciences. She has gained membership of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the Poetry Institute of China and of 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 Her works in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German and French were widely published home and abroad in U.S.A.,Canada, Japan, Germany, Australian and Thailand, etc. 7 books written by her have been published so far.

殷晓媛主要史诗/长诗作品
Epics by Yin Xiaoyuan:

Avant-garde Trilogy (前沿三部曲in Chinese):
Nephocardiac (《云心枢》in Chinese)
Polysomnus (《多相睡眠》in Chinese)
Enneadimensionnalite (《九次元》in Chinese)

Wind Rose Sedecology (风能玫瑰十六传奇in Chinese):
Iki of Bashō, Wabi of Muramasa① (《武芭蕉,雌村正》in Chinese)
Seepraland (《锡璞拉群岛战纪》in Chinese)
Wind Quencher (《止风之心》in Chinese)
Hanoi Tower (《汉诺塔》in Chinese)
Turkana (《图尔卡纳》in Chinese)
(Turkana is a hexology consisting of 6 epics:
Twilight of Stars: Great East Africa Migration(《恒星将暮:东非大迁徙》in Chinese),
la Byzantine(《拜占庭野心》in Chinese),
Doppelganger Duet(《自他体二重唱》in Chinese),
Lapland, Blood-soaked(《血沃拉普兰》in Chinese),
The Space-time Optimization Bureau(《时空优化署》in Chinese),
The Disappearance within Atacama (《盐湖疑踪》in Chinese).

①Link for re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ki_(aesthet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bi-sabi


核心成员



赵树义


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六届全委会委员,现供职《人民代表报》社。出版长篇散文《虫洞》、散文集《远远的漂泊里》《低于乡村的记忆》、诗文小说合集《且听风走》、文化随笔《汾酒时刻》(合著)等。著有长诗孤独三部曲《裂帛书》《转情筒》《尘浮屠》、系列组诗《温暖的灰》等。

Zhao Shuyi is a member of Writers’ Association of China, and of the 6th Standing Committee of Writers’ Associ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ho works with People’s Representatives News at present. He has five books published: Wormholes (a full-length prose), Drifting Afar, Bucolic Memories (both prose anthologies), and Solitude Trilogy (full-length poems), which includes  Split Silk, Prayer Wheel of Love and Pagodas of Vanity in the Saha World, as well as a series of short poems named Warm Dust.

Anthologies and Long Poems by Zhao Shuyi:
Wormholes(《虫洞》in Chinese)
Drifting Afar(《远远的漂泊里》in Chinese)
Bucolic Memories(《低于乡村的记忆》in Chinese)
Solitude Trilogy (“孤独三部曲”in Chinese):
Split Silk(《裂帛书》in Chinese)
Prayer Wheel of Love(《转情筒》in Chinese)
Pagodas of Vanity in the Saha World(《尘浮屠》in Chinese)



孙谦


孙谦,回族穆斯林,诗人、自由撰稿人。祖籍古都洛阳,五十年代生于青铜器故乡宝鸡,投入诗歌创作三十余载,在新古典诗歌、伊斯兰宗教诗歌和艺术诗歌三个界面写作,并各有独立文本支撑。其写作方位的变迁与寻根的念头相维系,晚近致力于伊斯兰宗教诗歌的写作,在汉语诗歌中注入伊斯兰文化语境,藉于诗歌回归人间宗教,试图创立中国伊斯兰神性本体诗学,开启其诗学源头。作品曾在《诗刊》《星星》《作家》《民族文学》《中西诗歌》《一行》{美国}《蓝星》{台湾}《创世纪》{台湾}《国际汉语文坛》{澳大利亚};民刊《高原》《神性写作同盟》《诗》{新死亡诗派丛刊}《锋刃》《独立》《存在》等国外数十家刊物发表作品,作品被收入国家和独立学者编辑的诗歌选集,并有多篇诗歌评论和艺术评论发表。作品被翻译成日语、英语和阿拉伯译介到海外。

Sun Qian is a Hui Islamic poet and freelance, born in the 50’s in Bao Ji (“Cradle of bronzeware”), while having roots in old imperial capital Luo Yang, who has been engaged in poetry writing for 30+ years, in a trident form of writing: a combination of neoclassic poetry, Islamic poetry and artistic poetry. During late years, he has been devoted to Islamic poetry writing, by which to create an Islamic atmosphere in Chinese poetry and to advocate religious divinism in poetry. His works have appeared in Poetry, the Stars, Writers, Ethnic minorities’ Litera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One Line (America), The Blue Star(Taiwan), Epoch Poetry(Taiwa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ry(Australia), and several other magazines abroad. His works wer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English and Arabian listed in a variety of poetry selections home and abroad.

出版著作:
2003年诗集《风骨之书》由台湾《蓝星诗学》暨淡江大学资助,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2012年诗歌随笔与画合集《人马座升空》与邱光平合著,成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社出版。
2012年诗歌与札记合集《新柔巴依集》,新死亡诗派资助出版。
2013年诗画合集《心象合璧——北海骊歌》,与董小庄,马丁•巴延思{比利时}合著,香港东方艺术中心出版。
2015年诗集《新月和它的反光》,宁夏出版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6年诗歌与札记合集《穆斯林三部曲——穆斯林词•新柔巴依集•苏菲绝唱•诗思之根》,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获奖:
1992年组诗《魏晋风骨》获得台湾《蓝星》诗刊“屈原诗奖”。
2003年诗集《风骨之书》获得“蓝星诗学”暨淡江大学文学系第一本诗集奖。
2012年诗集《新柔巴依集》获得新死亡诗派年度诗奖。
2012年诗集《穆斯林词》和《新柔巴依集》获得悉尼《国际汉语文坛》首届年度奖。
2014年诗集《苏菲绝唱》上卷获得第二届北京文艺网国际化文诗歌奖。
2015年获得民刊《独立》杂志独立民间诗歌奖
2015年诗集《穆斯林三部曲》获得长诗、史诗天铎奖


  
夏文成


夏文成,男,云南昭通人,云南省作协会员。有诗文700余首(篇)刊于《诗刊》《中国艺术报》《星星诗刊》《时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山东文学下半月》《星星•散文诗》《诗选刊》《北京文学》《上海诗人》《天津文学》《诗歌月刊》《边疆文学》《草原》《青海湖》《散文诗》《中国诗歌》《海燕》《骏马》《星河》《山东诗人》《四川诗人》等近百家家各级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2012年汉诗年鉴》《2014—2015中国年度诗人作品精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中国新诗精选三百首》《中国当代短诗选》等各种诗歌选本,曾获昭通市文学创作奖,《人民文学》征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全国性奖项。出版诗集《秋风不会将大地搬空》,《是秋风把时光吹远了》即将出版。2015年底开始学习山水画。
诗观:诗歌应该是人世间最疼痛的那根骨头!  
诗集:
No Autumn Wind Could Ever Clear Up This Land
The Autumn Wind Has Blown Away Sand of Time

海上


男,1952年11月生于上海市,先锋诗人、诗评家、自由作家。诗歌意象前卫,诗作苍茫大气,出神灵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梳理、思考中国史前文化,被誉为“民间思想家”。上世纪80年代,组诗《岛,东方人的命运》在《世界日报》发表后引起关注,在海内外发表诗作及文稿500余行(组)。已经出版诗集、随笔、文论包括:《还魂鸟》、《死,遗弃以及空舟》、《人海》(短、长诗版)、《海上短诗选》、《影子奔向四面八方》、《自由手稿》(第一部)、《中国人的岁时文化》、《走过两界河》、《旷。草木原形》、《侘寂的魂影》......2011年完成五千行长诗《时间形而上》,表现出诗人愈加成熟的哲思与语言艺术水乳交融达到的新境界。此外,《自由手稿》(第二部)、《槲》(海上散文诗精选集)、《孕事》(插图手稿版长诗)等正在出版之中;《诞生记》(长诗)正在创作中。

Born in November 1952 in Shanghai, Hai Shang is an avant-garde poet, critic and freelance.
The Revived Bird[4] Death, Desertion and an Empty Boat


王自亮


1958年生于浙江台州。自1982年以来,先后担任政府官员、报社总编辑、企业高管,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1978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2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三棱镜》(合集,1984年)、《独翔之船》(1992年)、《狂暴的边界》(2004年)、《将骰子掷向大海》(2013年)等,诗歌作品选入《青年诗选》(1981-1982)、《朦胧诗300首》等选本,并著有随笔集《在地图上旅行》、《那种黑,是光芒本身》,批评集《孤独的慰藉》(合著),艺术鉴赏集《美的交响》,历史随笔《天马嘶云》(合著)等。尚有财经著作《风云纪》、《经营改变世界》行世。其诗歌作品获首届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百优作品奖,诗集《将骰子掷向大海》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银奖,诗歌《钟表馆》获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提名奖。


向以鲜


属兔,四川万源人,现居成都。诗人、学者。著译有《超越江湖的诗人》、《诗:三人行》、《唐诗弥撒曲》、《观物》、《我的孔子》、《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国文化史探秘》、《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曾获《诗歌报》首届中国探索诗大赛特等奖、天铎(乙未)诗歌奖、纳通国际儒学奖、李白杯诗歌奖、《成都商报》读者口碑榜中国年度诗人奖等。作品被收入海內外多种诗歌选集,八十年代末与同仁先后创立《王朝》、《红旗》、《象罔》等民间诗刊。


浪激天涯


法国某大学机器人学博士。现供职于某集团公司。
对诗歌阅读兴趣浓厚,近年开始创作新诗。习作散见各种诗歌刊物。

Langjitianya graduated from a university in France, who had majored in robotics before that, and works with an enterprise groups at present. She takes great interest in poetry writing and her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magazines in late years.

组诗:The Shapes of Thoughts


山水如歌


法国某大学“系统控制与人工智能”博士,现供职于一跨国IT公司。
对形而上下的事物都好奇,喜欢音乐,诗歌,哲学。
Shanshui Ruge graduated from a university in France and holds Ph.D. degree in System contr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orking with an international IT cooperation at present.
He is interested in both the metaphysical and physical, and enjoys music, poetry as well as philosophy.

Breaths of Ancient Egypt
Translation of LE CORBUSIER's Poème de l'angle Droit

附录:
Hermaphroditic Writing
(“泛性别主义”写作纲要)
(中文刊发于《山花》B版2016年3月刊)

In the year 2016, Yin Xiaoyuan’s Hermaphroditicism: A Rebellion against Innate Gender Roles was published in Mountain Flower, one of the four time-honored-brand magazines in China, in which Yin disserted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ilestone events in gender expressions (masculine, feminine and androgynous traits)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pointed that Hermaphroditicism would be a future trend.
The article was divided into 5 parts:
Personalities and Paraphonia Puberum (“人格与变声期”in Chinese)
Stereotypical definition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qualities (a set of socially-defined or biologically-created factors attributes, behaviors and roles). How physical and linguistic divergence originates in Paraphonia Puberum and consequently affected the self images, value systems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both genders. Random distribution of genders in MBTI Chart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genders and personalities, i.e. their psychic energy resourc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cision making and interaction with outer world.  
Castrationism or Hermaphroditism? (“阉割?抑或雌雄同体?”in Chinese)
How to distinguish hermaphroditism from asexualism, transsexualism and frigidism?
Combination of aggressive male vocals (guttural growls, black metal shrieks,etc.)with clean, angelic female vocals (esp. soprano style) in Gothic metal music
Scientif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mechanism of hermaphroditism in the film Black Swan, which is an embodiment of Carl Jung’s theory of Animus and Anima
Hermaphroditic symbols and typical characters in Hanoi Tower (an epic poem written by Yin Xiaoyuan)
The Ruptur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Literary Ecosphere (“个人与集群的决裂” in Chines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s a hindrance to independent, innovative thinking.
Subconscious cord between literary individual contributors and their traditional background
Incouplable characters and sexually asymmetric cast (“sextuplets”, “magic cube
” character setting) in Nephocardiac (an epic poem written by Yin Xiaoyuan)
Necessity and Risks for detachment from average writing and confrontation with tension imposed by an homogenizing, inter-restricting literary ecosphere
Zurvanish Duality, Griffin-esque Multidimensionality (“声名的泽万尔,结构的格里芬” in Chinese)
A Downfall Predestinated Since the Zenith of Unisexual Monopoly (“性别壁垒与禁忌的破除in Chinese)
Iconoclasm against phallicism, the shattering of taboos and gender barriers, and the breaking of historical unisexual monopoly in epic poetry.
Redefinition of ‘epic poetry’ in an unprecedented age characterized by cross-boundary art and trans-genre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ity by means of hard sci-fi modeling, multimedia expressions, layout fashionization, noncoplanar narrative, installation art in module designing, etc.
Sexual Asymmetry in Creative Construction (“旁逸斜出的不对称建制” in Chinese)
Interpretion and extension of Antoni Gaudí’s Catalan Modernism ideas (i.e. in Sagrada Família) into non-straight-line psycological gender preference through writing.
Bionic rationality of sexual asymmetry in characterization.
Butterfly effect formula derivation involving sexuality variables in epic characters, scenes and narrative texture.
Sexual coreference and intertextuality in Wind Quencher (an epic poem written by Yin Xiaoyuan)
Infinite Upside Potential for Literary Penrose Stairs (“彭罗斯式无限上升空间” in Chines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borrowing” “vistaliner landscape”, “open landscape” “framed landscape” and “leaking-through landscape”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in epic poetry and their substantial similarities with hermaphroditism.
Intense and Punctual Eruption of the Invisible (“不可见的内容物及厚积薄发”in Chinese)
Macroscopic concept of parallel universes and microscopic definition of parallel genders, capacity expanding of “vessels”, methods to detect breakthrough points in remix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geography, geology, psychology, calligraphy, photography, musicology, geometry,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epic poetry, which acted as an icebreaker of stagnation in sexual notions and consequently leads to and disruption of old orthodoxy.



“泛性别主义”:拒绝默许造物越俎代庖

——“百科诗派”理念浅析

文/殷晓媛



相对于文本编码,我们便是终极后端开发者,我们应最大程度优化权限控制,不可让造物者用于编目我们的界面类型,成为局限我们架构设计的缺陷。
——题记


【人格与变声期】
尚未受到性别介入的儿童的天才宛如唱诗班的童声,清澈、甘醇、明朗,彼此具有诸多神性的共鸣,变声期将音域撕裂为二,于是便有了SOPRANO(女高音)、ALTO(女低音)、TENORE(男高音)、BASSO(男低音)之分。高音方面,《纳索克斯岛的阿里安德涅》中Zerbinetta的花腔女高音唱段曾达到High F,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则被称为“King of the High C's”(高音C之王)。而低音部,世界吉尼斯记录保持者Tim Storms的G(−7)则令女低音的C-2望尘莫及。声线的变迁是男女差异化的符号性瓶颈,自此心理上泾渭分明、渐行渐远,进而在角色定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分化日甚,最终身不由己进入传统文化定义下Masculine(阳刚、果断、强势、野心)和Feminine(感性、柔弱、精致、善变)的陈腐框架。
那么,“Masculine”(姑且翻译为“男性气概”)参考系为何,有无量化标准和权威出处?《牛津高阶词典》对于该词的定义是:“Having the qualities or appearance considered to be typical of men; connected with or like men”(具有典型男性特征的品质和外貌;与男性相关或类同)显而易见,此种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措辞,具有诡辩术的特征,将权衡尺度推卸给具有分布随机性和时效流变性的风俗传统。实际上,MBTI(十六型人格量表)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存在一些非倾向性的不均衡,男女在十六型人格类型中均有分布(本文作者即是号称“女性中最为稀有”的INTJ型),无论在心理能量获得途径、知觉维度、信息处理和行动方式上,均不存在“一刀切”的理由。
相对于音域,文本有着先天赋予的自由度和开阔性。为文学加诸性别标签,究竟是特色营销还是自我设限?潜意识的自我分化,因而使我们在脚本演绎中缺失了某些最富扩展力的要因?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角色坐标轴之一,正如“教授”“40-50岁”“捷克人”“有车族”一样,并不能将个体溯源与特质诠释得如向量般精确。女性作家是否有必要沉迷于性别的自我暗示,而放弃需要理智建模、严密演算的群集建筑设计,将规划充满肾上腺素、令人血脉贲张篇章的权力拱手相让?既然诸如“精算师写作”“百万富翁写作”之类的索引卡片听起来更像噱头,为何我们应该适应以文本缔造者的先天形貌特征而非文本自身的特质和魅力去归类其存在?


【阉割?抑或雌雄同体?】

…For the original human nature was not like the present, but different. The sexes were not two as they are now, but originally three in number; there was man, woman, and the union of the two…
——Symposium by Plato
(人类原本有三种性别:男性、女性及两者的合体。——柏拉图《会饮篇》)

否认性别只会使文本轮廓被削填为一马平川,而“泛性别主义”取消黑白两极化,增加丰富灰阶的方式,才是令文本层次感丰满与繁盛的必由之路。相比于“中性主义”的折衷、调和、去差异化,“泛性别主义”更主张反对立性、反特有化,兼容并蓄、广纳甚至建构“落差”,断连山以绝壁,截江流为瀑布,以形成峥嵘多姿、跌宕奇险的地貌。哥特文化中有一个概念“hermaphrodite”(赫马芙洛狄特,赫尔墨斯与阿芙洛狄特的结合体,雌雄同体),比如Bauhaus主唱Peter Murphy的双性吸血鬼装束,以及哥特金属中常见的暴虐阴暗的黑死腔、低吟男腔与优美、灵性、华丽声乐女腔的对唱,都使这一文化具有了天使与魔鬼、罪恶与希望间超拔众生之上的空间感。
根据荣格原型理论,正如电影《黑天鹅》中作为端庄甜美“人格面具”的“白天鹅”与作为诱惑兽性“阴影”的“黑天鹅”的争锋、厮杀与爆发,人格的立体和完整性要求每一位艺术家正视并调谐自身的各部分“原型”。而在文学上,阿尼姆斯(女性潜在的男性潜倾)和阿尼玛(男性潜在的女性潜倾)则为文本带来醇厚、诡谲与深刻。“阿尼玛”作为男性无意识中关于元初女性记忆留下的古老印痕,代表了男性心目中理想的(或惧怕而逃离不开的)女性形象,它的投射使男性对某种类型的女性“一见钟情”。荣格称“阿尼玛”分为以“夏娃”“海伦”“玛丽亚”和“索菲亚”四个神话人物代表的四个阶段,分别代表男性的恋母情结、性爱对象、神性和灵感源泉。不难看出,女性内质不仅赋予男性直觉、敏锐、感性、审美品位和情绪色彩,更是男性生存繁衍和精神升华的驱动力。倘若文中强调排他性的男性主义,剔除掉美感、灵思、欲望纠葛和丰富情感,便只剩下扁平、僵硬、虚假和不健全的男性形象、线性逻辑和单调的行文脉络,这无疑是毁灭性的。反之亦然。
“百科诗派”塑造的“雌雄同体”人物中,最具代表性当数长诗《汉诺塔》中“露奇卡与华伦”宛如共轭体系的存在,在时代变迁间,“灵魂伴侣”“雌雄同体”“孪生姐妹”“唇亡齿寒的二人”“心灵遥感的二人”及“一具躯体中此消彼长的两个灵魂”等看似纷繁的身份交互,无一不遵循“共生、互补、连动、守恒”的“泛性别”模式,与分裂和对抗相反,“泛性别”是流动不息、臻于圆满的灵魂生态系统。具体人物在《偶乃客:读殷晓媛象征主义四千行诗<汉诺塔>中有详细解析,此处不再赘述。
“泛性别主义”是内在的个体人格整合、对自身多元特质的接纳与热爱,和外化的高知无畏、自他一体、全面释放的文本架构能力的综合体系。既尊重自己的物理和心理性别(无论二者并行或相悖),又对这简短概念蕴藏的富饶与可塑性充满信心,敢于进行复杂甚至不适的心理探索,从而摧枯拉朽破除散发着腐朽气息的遗老遗少式文本的边界。


【个人与集群的决裂】

如何摒弃“归类化”,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雷厉风行地斩断与存在巨大象征性的群体的心理脐带。意念与行为的独立、无所依凭,将使人获得风驰电掣、瞬察沧桑的思维速度、被激发出宛如生物细胞“全息性”的巨大创造能量,无需借助或依赖“男性”或“女性”池沼所带来的附带窒息甲烷的营养。在此种撕裂性阵痛与孤寂中诞生的角色,可能是突兀的、游离的,但去掉性格屏障所带来的遮蔽而微缩更多自我表述信息。
在我的万行长诗《前沿三部曲》之《云心枢》开头,“你的名字叫‘独’。//无法解构,拒绝媾和。”寥寥数笔所勾画的,是一种泛性别的自成体系的存在,凡俗意义上也称作孤胆英雄。虽然后文提到“他”有一位(无身体的)象征性的妻子,“我将赐给你一位妻子,与你端坐万物灵长之位。/不可牵她的手,不可亵渎她名字,不可使她长袍落上炉灰。/纯银浮雕头颅绝美,光芒的褶裥饰边,/很难说不是一只乳白色的麋鹿,戴着白孔雀的翎羽之冠?”但他们并未在生物意义上有任何交集,而只是作为他宇宙观六面魔方之一——“白孔雀”的具象之躯。可将“独”看做具有微细性别倾向的纯一的“人像”,他半嵌在镜中从而与镜像牵连为一体。
残缺是相对完整而言。当另一极出现,便如两块极性相反的磁铁相互靠近,原本封闭而自洽的磁力线连通而延长,以单个为参考系可以说是出现了“破绽”或“缺损”。镜像的缺席正是成就个体全知全能性的“模拟式孤独”正如该章节所述“波林那克说:茫茫宇宙间存在你的孪生物质,与你的方位相差2°,她与你如此相似,甚至就像数轴上你的一个异性倒影。但,你只能感知她的存在……”
被集群同化甚至吞噬的风险,伪装成表象的安全、温暖甚至宠溺,以致诸多文学从业者放纵于性别主义中不能自拔。如何先见性识破轮廓消解、个性湮灭的毁灭结局,从而断开钩连,新辟专属飞地,不仅是智商乃至力量的考量,更是粗暴分门别类的惰性认识论基础上的一大飞越。


【声名的泽万尔,结构的格里芬】

性别壁垒与禁忌的破除:
尽管世界文学史上曾涌现众多杰出甚至伟大的女性作家、诗人,但纵观古今,在公元前巴比伦、印度、苏米尔、希腊罗马群雄并驱乃至公元后凯尔特、亚美尼亚、波斯、俄罗斯、西班牙、格鲁吉亚及北欧、日耳曼等国家与地区神话战争史诗异军突起的背景下,几乎从未有女性史诗作者的光芒占据一席之地。“泛性别主义”将女性史诗创作的使命与未来空间提上议程。相对于以宗教、神话、奇幻见长,线性叙事、基因模式与解码系统过于恒定而式微的传统史诗,“百科诗派”成为诸多先锋元素并举的首倡者:硬科幻建模、电影式剪辑、时尚元素摄入、推理悬疑的虚实穿插、将交叉学科最新成果、视觉与行为艺术创想、多媒体界面特征植入史诗殿堂式结构的内部,从而使得其文本簇呈现奇骨横生、险中见宏、万象纷呈、光怪陆离的格局。在由十六卷构成、矩墨浑然、暗格丛生、层层套叠、以达幽微的五万行长诗《风能玫瑰》中,第五卷《图尔卡纳》以恒星的衰殁、人类之命运抉择为大框架,将《恒星将暮:东非大迁徙》(科幻灾难)《拜占庭的野心》(时尚传记)《血沃拉普兰》(哥特奇幻)《他体时空:魔鬼兰与桑巴》(阴谋悬疑)《关于美洲山狮某次回望》(黑客穿越)《洛瓦馨•裘利普伍德的陈年案卷》(推理侦探)六个故事进行多维度交互与共振,产生奇妙的幻境大爆炸效果,使史诗边界在前所未有之地勒石为记。此种贯穿、映射、关照与提挈,将传统定义上两性“术业有专攻”之领域横向并联,多通道存蓄能量,以达到擘举万钧的效果。

旁逸斜出的不对称建制:
正如圣家族大教堂设计者、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Antoni Gaudi 所言:“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时尚界声名鹊起的不对称剪裁究其本质是付诸视觉的仿生学:兼具ZW与ZZ染色体而以两枚花纹迥异翅膀现身万物间的蝴蝶无疑开了自然界不对称美学的先河。当视野所及充斥着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的原生物与其赋形体,其原本所具的端庄、稳健、雍容、古典的属性便触顶转负,万象的流通性呼唤破缺的显现,于死水中引出一条倾流入海之路。“泛性别主义”认为,两性之秉性气质彼此如冷暖气流相争,不仅带来诸多角色诡谲多变、波澜壮阔的性情,且必将冲破四平八稳的传统情节套路,增加内因变量,昭示人类自我对抗与相融而非环境系数引发蝴蝶效应的剧变公式。当人物表现雄性特质时,周围的世界投射为艰险重重、粗犷崚嶒、时局陡转、信息爆炸等特点,而当人物调入雌性波段时,其外宇宙亦相应嬗变为高饱和度、肌理细腻、微妙机巧、恩仇互生的无限场。故《风能玫瑰》第三卷《止风之心》中,六位主角每一位都和另外三人有着意识或际遇的偶因交集,但当他们属于自己的一章中各自以第一人称“我”对同一事件进行叙述时,“性别际”甚至“性别内”差异便凸显无余,正如同一图片文件在不同颜色通道下的效果。

以下是你们看到的:
1.        一个和疯狂迷恋乔治•布拉克画作的前博物馆保安非常投缘,举止优雅、性格执拗,也许喜欢穿米黄、粉蓝或浅紫罗兰的清秀女子。
2.        古董店老板儿子的钢琴家庭教师(愿他父子俩安息),在酷爱暖色、崇尚冒险的父亲和他孤僻乖僻的儿子中间,显然是一个中性角色,并不适合有太多情感表露或语言冲突,举止得体、疏离,不苟言笑,琴技很美妙而也谈不上震惊四座。地位相当于雅克《苏格拉底之死》中捂脸哭泣的弟子。
3.        冒失的配角,闯进不可一世的玛柯希恩•莱特曼的电梯而自取其辱的年轻姑娘。应当有一张轮廓分明“不服权威”的倔强面孔,野性而囿于现实的心。喜欢以金属色系眼影遮盖疲惫,有时出门仓促Nars腮红会涂得有些不均。

这些,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呢?意识在贝塔波上的阻拦你“穿凿附会”,
阿尔法波和塞塔波上的你却向着无限的美妙深渊继续前行。
“记忆并不总是可靠,它们有可能是选择性的,更有可能是被重组的。”
Hello again,我的名字叫薇薇安。这个名字呼之欲出。

——《止风之心》第五章第一节


彭罗斯式无限上升空间:
    “泛性别主义”的心理机制与逻辑攀升,可以简单概括为“投虚入实,以实带虚,虚实欹曲,螺旋渐开。”叙事与思辨、具象与抽象、铺陈与推演……异世界间的包含、相交与相切,平行时空定值与偶在元素的冲抵和加深,都是复合式文本大结构桥接与铆合的黏合力所在。“泛性别主义”拓性别通感、互感、遥感为全知,将发端于史实、传奇、定律、因果、体验、幻想、觉知甚至闪念的形廓、材质与明暗、向上构建为首尾相接、绵延无极的梦境,宛如以古人的对景、借景、夹景、泄景、引景、分景等十八般组景手法,在有限篇幅内营构出无限叠生空间,从而赋予大架构盎然张力与幽谧景深,造就“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之蜃景洞天,悉数开示褶页中一半自我的宏阔与丰沃。


【不可见的内容物及厚积薄发】

异相场中所有物体和人物都是正相场的变异、升级或降级。
判断清明梦非常容易,最明显的有不符合重力原理的旗帜,功率和亮度不匹配的灯,赤道地带的企鹅等。但“异相场”与正相场相似度极高,逻辑精密,几乎等同于另一个正常存在的时空。
复异相场(Compound Herotosubstance State):异相场有多重复生方式,类似植物的“花序”,其中类似穗状花序、伞状花序的较多。故异相客很可能以不同顺序进到多个异相场。
——长诗《前沿三部曲》之《多相睡眠》
宏观如储存源流与突变的平行宇宙,微观如浸润甾体与香偶素的人类两性躯体,皆不外定位观想的“容器”。静滞、自封与单向性绝非欲大成者所寻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才是打通灵肉通道所趋化境。无物无我,骀荡无止,外象汪洋恣肆,内格不落窠臼,这才是“泛性别主义”意旨所在。目前已成功将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历史学、数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哲学、伦理学、建筑学、社会学、几何学、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佛学、神秘学、音乐、电影、雕塑、摄影、书法、建筑、行为艺术等学术与艺术声道复合入长诗构造的“百科诗派”,带来性别围城的颓圮与文本元力的磅礴再生,它预示着对称自我觉醒对文本基因的彻底颠覆,带来个体性别能量的击穿、重组与庄重可信的全新秩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19 | 只看该作者
“风能玫瑰”十六传奇第五卷之——


盐湖疑踪

文/殷晓媛



第一章


6-1
6-1-1:

“赛诺佐伊克……高古之感、思辨又狂悖、骨子里有着龙脑香的凉意。想出这个词语的人,一定喜欢发音时,那种仿佛是在希腊蜡板上写下它的感觉。”
“约翰•菲利普斯,威尔特郡人——我猜你大约想到了巨石阵‘奥布里坑群’——就是那里,离我祖上居住的牛津郡不远,他在发表的第一部地质纪年表中命名了Cenozoic,那是1841年。”
“我指您父亲。赛诺佐伊克•裘利普伍德……,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
“万物的亲缘关系……它们如何同宗相承,又因何分道扬镳……南极洲、大洋洲、南亚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和南美洲,五亿七千万年前它们各自的一角曾在此处(以手杖指指脚下)——火地岛,连成一体,几亿年来这些大陆沿岸的植物区系彼此失散,而我满世界奔波为它们曲折的血缘申诉……你呢,年轻人?”
“虞斯特芒•塞普雷斯,我和我弟弟巴索罗缪来自朴茨茅斯。您指的是后来裂解的冈瓦纳古大陆——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显然您是阿尔弗雷德•L•魏格纳学说的支持者,这位生涯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很难相信他在腓特烈•威廉大学时攻读的竟然是天文学博士!”
“我喜欢年轻人们:无止息的运动与演变,山升海退、剥蚀沉降,似乎只在昼夜间……谈谈你们自己,一定有许多震撼人心的际遇。”
“我给一些报纸提供旅游照片和深度探险故事——不断出售过去时态的自我,而获得尊重和善意的误解。而我弟弟——相信你们稍后一定会聊得很投缘——他是一名地质学助教。我们刚去过阿根廷,在莫雷诺大冰川我拍下了这些照片……那质地远看就像一大片漂在水上的里科塔奶酪——唯独自基部往上磁蓝渐变为粉白的过渡有些不可信,仿佛是你们植物学里的结构——导管,将这种颜色从青灰色的水面下抽离出一样。”
“那你想打算在这里拍些什么?”
“原驼、安第斯狐?黑蛎鹬——它们的喙和腿部色彩很优雅,还有棕灶鸟和它们的‘面包巢’……对了,那种腹部有一片荔枝红的绿鹦鹉……”
“南方锥尾鹦鹉?”
“没错。我保证这本日记中,您的名字作为本世纪的最辉煌的‘地质事件’之一,一定会和蕴蓄造物精华的美妙物种为邻。”
“建议你再拍一点刺檗果实——埃尔卡拉法特的名字就来源于它。还有Fragaria chiloensis(智利草莓)——据说由一位法国间谍命名……”
“噢,您再说下去,我就要非植物学不娶了。”
……
实际上,那些话正如苏醒后梦境蒸发一般急遽抽离,这些得以挽留在日记本上的墨水痕迹,如汇入碳酸钠的盐湖卤水中的锂,缓慢而厚薄不均地析出,带着某种不易察觉的重量。

6-1-2:

Adagio
Mezzo piano  
“冬季再次被降至冰点的黑夜预演,羽簇深处,盐粒与雪已模糊边界。焰光喷薄的白昼与素白板结的午夜——一种基于平衡原理的力学结构,其间,那种叫做“可见光”的钢珠穿梭往复,未见消磨而发出日益透骨的嘶嘶声。蜂鸟将封藏体温发酵,而间歇泉为火烈鸟保留着复归暖季的快捷通道。”
Pianissimo
“正如凤梨对安第斯熊甜蜜的吸引,火地岛通天达地的声响已蔓生成我梦境高地的云雾森林:下落已久的果实在临界点骤然腐朽的脆响;树杈的蚁穴被食蚁兽带着树皮缓缓撕开、熟透而委身于因果的柔和钝音;从乌斯怀亚监狱延伸向河谷与林壑的铁轨上,搭载囚犯的小火车上不断松动、调整姿势的原木所发出的自嘲调侃腔调——实际上,它们的低音部一直冲击着我灵魂边陲,山石崩脱、河流改道,似乎一些泡沫挣扎着要涌到纸面上——有着毛蜘蛛的腿和兰花螳螂的头颅,急于吐出它们曲折的名字。”
Stringendo
“一俟拟定《极地罪录》的采访提纲,我决定不妨擅自给自己放上一段假,去阿塔卡玛寻找赛诺佐伊克。你们不会明白,当她的手指指向北方,说‘我在那里有一个研究项目’,那酷似一种仪式,幽暗中一缕光线被放出的雨燕所牵引,越过云霭缭绕的雪顶、山毛榉林和冰蚀湖,越过约甘山、麦哲伦海峡、劳塔罗火山、泰陶半岛、乔诺斯群岛……在我的视线被睡眠遮断的深夜,抵达那被晨光印出斑马纹的大漠,那里,纷披盐粒如地衣的石头有着颀长的投影,而一场突出其来的雨将炸开地质的秘境与休眠地下的姹紫嫣红……没有亲吻过海底断层的跋涉者,又怎么能声称旅行过整个世界?”
Forte subito
“兰斯•海厄特。”他伸出的手修长、宛如纯棉,“这是我未婚妻塞莱斯缇娜•莫尔罗。”
“虞斯特芒•塞普雷斯,我弟弟巴索罗缪。”
塞莱斯缇娜脸上闪过一丝洁癖者的厌恶,早上轮船餐厅里巴索罗缪哮喘发作的样子,仿佛蛰了一下她的嘴角,使得它微微抽搐了一下。
“海厄特爵士乐意交众多正派的朋友,这一点我很赞赏。”这位嘴唇猩红但愈显冷漠的女士,乜着眼睛缓缓吐出一缕烟,“正派”两个字上有奇怪的着力。
Forte fortissimo
照片一:赛诺佐伊克坐在礁石上,双手叠在手杖上方,旁边放着她沉甸甸的大皮箱。背景中,巴索罗缪正在往海中抛掷石块打水漂。一艘轮船正驶近港口(也就是兰斯•海厄特乘坐的那一艘,他们到达时赛诺佐伊克已离开了。)
照片二:虞斯特芒与赛诺佐伊克的合影,一绺被朝阳镀金的刘海下活力蓬勃的笑容。他一只手指按着膝盖上险些被吹乱的书页,另一只手谦恭地抬起赛诺佐伊克戴黑色蕾丝手套的手,俨然行吻手礼的姿势。
Ritenuto
“巴索罗缪有些书呆子气,照顾好他。也许我不完全理解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去火地岛,但希望你们有所收获。”萨亚•塞普雷斯风风火火地追到门口,手里拿着巴索罗缪的眼镜盒和一个精美的浮雕铁盒:打开看时,是红绿蓝三色精巧小圆片,分隔在三个小格里。“糖果?”“含片,他嗓子不太好。”“看他好像一直都嚼着吃呢……会带给他的,再见!”无疑,这位神态端严、别着钻石胸针的夫人对她的继子十分信任,她站在阳台上一直目送他们的车远去。
Mezzo piano
低垂的眼眸,眼窝中无风凝滞、偶尔扑闪的浓睫毛,有着岩洞背后蝙蝠的情态。神思缱绻的阿劳坎族少女,怀里的猫看起来像一件金字塔里的彩绘陶器。她将它唤作“科罗科罗”(西班牙诗人阿隆索•德•埃尔西拉•祖尼加长诗《阿劳卡纳》里的英雄酋长)并自上向下抚摸它脊背时,手背就涌起燕麦纹理,而这蜜蜡色眼睛的东西盯着新织就的挂毯,眼珠一动不动。
Crescendo
无风的桌面。一瓶啫喱是缝叶莺废弃的巢穴。假发在暗光下环节动物似的蠢蠢欲动,腮红盒、眼影盘中被粗暴对待过的海棠粉和铁锈红梯田状凹陷。
Allargando
……据目击者称,当时公路上没有别的车辆,刚取得驾照不到一个月的莫尔罗小姐闯红灯试图穿过十字路口时,被一辆黑色轿车拦腰撞上,所幸莫尔罗小姐只是受了轻伤,但她坚持交通信号灯当时出现了问题,“险些毁掉她价值百万的优雅鼻子”,将地方交管部门告上了法院……
Sforzando
不为荧蓝云彩提亮的星月,正如告解室不为辞藻所伪饰的青年。他的嘴唇与上一次发声隔了若干个悬念,一条暗河以昼夜千里的流速潜行着,这一点只需透过他作为水位计的瞳孔即可窥见。另一侧,神父并不追问,目光垂到膝盖上的两本旧书——《孔杜克图斯的式微》和《佩罗坦:克劳苏拉灵感的闪现》的封面上去……一些视觉的碎片从言语断开处钻进来,比如教堂里弹奏管风琴的老人胸前别着的一朵白玫瑰,总是饱满带露……他想起此人已经死去三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20 | 只看该作者

虫洞(节选)


赵树义


〈1985—2011
惠勒的云或薛定谔的猫〉


在大学教材或课堂上看到的最美的图案是分子结构模型。这些圆圆的、彩色的球被分子键连接起来,组成多变的空间,这种彩球组成的空间常常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所谓空间便是由无数绚丽的气泡堆积而成的。此后,当我接触到约翰·惠勒的量子泡沫理论时,我想到的居然还是这些彩球。科学离不开想象,尤其科学的触角深入到微观的脏腑之后。大学化学课程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微观密切相关,它揭示的物质运行规律肉眼通常看不见,感官通常触不到,如果我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或者,我们的思维过于老实巴交,我们便会在化学课堂上闹出笑话来。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搞懂一个化学原理我耗费了不少脑细胞,这个原理叫布朗运动,或曰不规则运动。我被布朗运动困扰了很久,原因很简单,布朗运动描述的物质规律与我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入太大,甚至背道而驰,我被它折磨得神魂颠倒,只能任由想象力醉酒一样天马行空,只能在想象力之上寻找出路,我失神落魄的状态仿佛一个迷途者,仿佛一个被上帝抛弃的基督徒。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R·布朗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悬浮于水中的花粉,发现水中的花粉及悬浮的微小颗粒都在无休止地做着不规则的曲线运动,这一现象被称为布朗运动。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扩散方程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统计理论。布朗运动代表一种随机涨落现象,它反映了周围流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而我们肉眼观察到的由微小粒子组成的静止物体却是规则的。简而言之,就是不规则运动的个体最终组成了规则的世界;推而广之,不规则即事物的本质,规则即自然最终的结果。再后来,当我读了《庄子》以后,我才觉得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或者说,庄周坐在秋水河畔沉思出来的玄虚世界,与布朗运动所描述的微观物质运行状态在本质上是十分相似的。


翻开人类的历史,物理学走过的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宏观求证到微观求证,进而推演到宇宙发现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与哲学时分时合、交叉重叠,曲折盘旋中形成我们如今观察世界的诸多方式。某个时期,物理学与哲学会在某个方面发生混乱,甚至出现排斥,这是我们未能打通物理学与哲学的任督二脉之故,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必疑惧。重要的是,我们不但要相信人类的思辨智慧,还应该尊重科学的验证能力,相信科学与哲学最终会握手言和。牛顿三定律堪称物理学认识宏观物质运行的三面镜子,宏观物质运行的影像可以在这三面镜子中一一得到印证,在经典物理学的时代,学界对此并无异议。牛顿三定律揭示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因为不管牛顿三定律,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们所揭示的物质运行规律都是四维时空的,都是宏观的,与我们的日常人生经验基本吻合。但涉及到微观物质或宇宙的运行规律,哲学或科学便再也不能像对待宏观物质那样武断了,或者说,宏观物质的运行规律与微观或宇宙的物质运行规律完全不同,甚至南辕北辙。或者说,宏观与微观或宇宙恰恰是“物极必反”的两极,就像布朗运动揭示的那样:所有微观粒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不规则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却是规则的。微观或宇宙的物质运行规律虽看似神秘,人们还是能够深入到微观的毛孔或宇宙的黑洞中,把这些细菌一样藏而不露、暗物质一样来去无踪的规律挖出来的。老庄神秘的东方哲学曾让我们产生唯心论的困惑,当它无法被现实直观印证时,我们便认为老庄哲学是只可禅悟、不可验证的,这样的借口其实是力所不逮时的逃避。在今天,当史蒂芬·霍金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种种不可思议的物质运行规律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史蒂芬·霍金用数理方程求证的种种天体运行状态与庄周描述的种种玄虚状态竟然惊人一致,庄周与史蒂芬·霍金早以光一样的速度穿越时空进行了千年对话,而我们还在把哲学与科学分列两厢,知庄周而不知史蒂芬·霍金,知史蒂芬·霍金而不知庄周,物我分割,自设篱笆。当哲学家是哲学家、物理学家是物理学家的时候,我们轻易便忘记一个事实:哲学与物理曾是同宗的,或者说,哲学与物理本是一对孪生姊妹。我们在机械,甚至粗暴地对待物理学的时候,我们离开祖宗的日子已经太久了,拾祖宗的牙慧也太久了,就像一个伪佛教徒只懂得磕头烧香一样,我们给祖宗披上一件伟大而玄思的外衣,便对祖宗揭示出来的最本质、最深邃的规律视而不见。譬如太极图,难道它仅是一张阴阳变化图吗?或者像某些人所声称的,世界便是由阴阳构成的吗?我曾在前面讲过,太极图所揭示的世界并不局限在阴阳两极,除了黑白双鱼组成的宏观,圆之外为无边之大,即宇宙,圆之内为无内之小,即微观。也就是说,世界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宇宙、微观和宏观,宇宙和微观是世界的两极,宏观是世界的中间地带,而阴阳只不过物质特有的属性。宇宙由诸多星体组成,微观由分子、原子、粒子组成,宏观则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尘世。不论在宇宙、微观,还是在宏观,组成世界的万物皆有阴阳、正负、雌雄之分,它们或相吸,或相斥,或对立,或依存,基本性质虽然相似,各自的运行规律却并不完全一致,相比宇宙或微观的不规则运动,宏观的运行规则似乎更有秩序,更中庸。我们在人间中庸的秩序中走得太远太快,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分阴阳,却不曾想过世界真正的两极到底是什么,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反倒纠缠在“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向哪儿去?”中,饱受折磨,不能自拔。
不可否认,世间万物都是虚实相生的,而虚也是一种物质,或者说虚也是实,是客观存在。人便是由实虚两个部分组成的,此即肉体和精神。肉体是具体的、实的,精神是抽象的、虚的,具体的物质可以被我们触摸,抽象的精神则具有宇宙或微观物质的神秘特性,是照耀在物质世界的光或穿越物质世界的暗物质。于物质而言,物质有物质的规律;于精神而言,精神有精神的法则;物质和精神虽各自独立存在,但于个体生命而言,物质和精神却是须臾不可分割的。可在世人的眼中,似乎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唯物是唯物,唯心是唯心,把物质与精神分割开来,这无疑是荒诞的,甚至是可笑的。事实上,世界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它贴上实与虚的标签。譬如物质是实的,精神是虚的;空间是实的,时间是虚的;生是实的,死是虚的……如此,实与虚便可以两两相对,所谓现实或超脱,愚钝或智慧,痛苦或快乐,便成为物质与精神的赛跑,空间与时间的赛跑,生与死的赛跑。如此,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快,你便可能是赢得胜利的智者;如果你的思维比较慢,那么没有关系,世界还在你的脚下。
但我们并不能因之就把世界简单地一分为二。
牛顿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显然,牛顿还是站在空间里的。
那么,如果让我们进入时间,给时间一个支点,我们可以撬动什么?


第一次看到薛定谔的名字,我还以为他是中国人呢。埃尔温·薛定谔于1887年8月12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他是一战时期的炮兵,纳粹时期的流浪汉,却在1933年摘取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生命是什么》的书,从这部书的名字看,薛定谔不像是一位物理学家,倒像是一位哲学家。薛定谔发现了微观规律与日常观察到的宏观规律的不一致,认为微观粒子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中,为了反映叠加态,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了颠覆牛顿定律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是一个线性微分方程,它的解即波函数。波函数是多变的,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认为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出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因为在测量过程中仪器会对测量过程产生干扰,测量其动量便会改变其位置,测量其位置便会改变其动量。牛顿力学以确定性和决定性来回答问题,量子理论则用可能性和统计数据来描述世界,传统物理学精确地告诉我们月球在哪里,而量子理论则让我们就粒子所处位置的可能性几率进行推测和博弈。海森堡的不确定性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受到绝对限制,他告诉我们要想丝毫不影响结果,我们便无法进行测量。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得到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玻尔的支持,但大名鼎鼎的玻尔不同意海森堡的推理方式,认为他建立测不准原理所依据的基本概念有问题。玻尔与海森堡发生过激烈争论,他们吵架的样子就像玻尔发现的波粒二象性,你做你的波,我做我的粒子,两位大师争得面红耳赤,到头来却是各说各话,仿佛一束光的某一特性。玻尔认为测不准原理的基础在于波粒二象性,且以哲学家的口吻作了居高临下的结论:“完备的物理解释应当绝对地高于数学形式体系。”海森堡也不甘示弱,他争辩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贯彻一致的数学推理方式,它把观察到的一切告诉了人们。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个数学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在薛定谔方程面世的第二年,也即海森堡与玻尔争论的这一年,玻尔发表了著名的《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新进展》演讲,提出了互补原理。玻尔认为光和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与粒子性在描述微观粒子时是互斥的,不过,它们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不会在实验中发生直接冲突。与此同时,二者虽在同一时刻相互排斥,但在描述微观物质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时又缺一不可,是“互补的”或者“并协的”,它们在更高层次上得以统一。玻尔发现互补原理的灵感源自中国古老的《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无疑是东方神秘哲学中最神秘者,《周易》的六十四卦不仅与生命的六十四组遗传密码惊人吻合,构建《周易》世界的阴阳还与奠定计算机世界的0和1异曲同工。《周易》是高度抽象的,也是暗合科学的,神秘的《周易》让玻尔非常着迷,这个倔强的家伙居然把太极图印在衣服上,以“追星族”式的狂热表明自己对东方文化的推崇。玻尔的互补原理很容易让人想到平原君的门客、诡辩家公孙龙,2000多年前,公孙龙在《离坚白·命题》里如是说道:“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在公孙龙的眼中,世界就是一块白色的石头,视线只能看见它的白而不能感受它的坚硬,抚摸只能感受它的坚硬却摸不出它的白来。公孙龙的智慧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他缠绕于“白马非马”的迷魂阵中,曾使很多人昏昏然。然而,如果用量子力学或相对论来审视公孙龙,他显然并非在诡辩,而是在更高的智慧层面完成了先于现代物理学2000年的哲学思辨。
或许受到玻尔的影响,玻尔的弟子约翰·惠勒也是“白马非马”论的痴迷者,他游走在物理学与哲学之间“无中生有”,若早生2000年,无疑就是西方的公孙龙。约翰·惠勒像克劳修斯一样,也独辟蹊径,提出一个堪与熵媲美的概念——真子(Geon)。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词中,g指引力gravity,e指电磁力electronmagnetism,on代表粒子的后缀。如此看来,颠覆或创生一个词并非文学家的嗜好,物理学家同样好于此道,且从中获得快感,这是词难以言说的妙处。或许在物理学家眼中,词也是一种存在,只是这存在不在词本身,而在词产生的场,在词延伸或发散出来的波,这波便是一种更高级的场,她可以超越词本身而独立存在。在约翰·惠勒的设想中,真子是一个硕大的光子,如果把它安放在太阳的位置,它便会让经过的光线产生弯曲。有趣的是,光线本身并不知道是真实的质量让自己弯曲的,还是没有质量的光子让自己弯曲的。经过计算,约翰·惠勒认为一个最小的纯经典真子具有炸面包圈的拓扑结构,其尺度相当于一个太阳,质量则达到一亿个太阳的量级。很显然,这种质量并非真的质量,却是“没有质量的质量”,约翰·惠勒“没有什么的什么”的思维方式无疑继承了公孙龙的衣钵,虽然他并不知道公孙龙是何许人也。约翰·惠勒的“诡辩”源自他的质朴性原理,约翰·惠勒认为,麦克斯韦时代的物理学是物质的物理学,这时物理学的目的是寻找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把物理学的基础建立在更基本的粒子之上。而此后的物理学则是定律的物理学,具体的物理粒子成为理论本身的建构结果,不再基本。延续这样的思维,约翰·惠勒又炮制了“没有电荷的电荷”等概念,这些概念无疑发散着哲学的迷思。在1981年,也即我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为布朗运动耗神的这一年,约翰·惠勒受邀访问了中国,他在观赏舞剧《凤鸣岐山》时,看到姜子牙指挥千军万马的“无”字帅旗十分兴奋,“无(Nothing)”不就是他所倡导的质朴性原理吗?更让约翰·惠勒吃惊的是,翻译告诉他“无”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约翰·惠勒听后十分感慨:“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他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鼓励台下的学子:“我想在你们中间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的伟大发现将高过玻尔和爱因斯坦。物理学并没有结束,它正在开始。”很遗憾,这一年我刚在信息闭塞的山西开始大学生涯,约翰·惠勒振聋发聩的声音我根本听不到。

约翰·惠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和尊崇绝不亚于他的老师玻尔,他曾经和朋友们玩过“20问”游戏,这一游戏与老庄哲学其实一脉相承。游戏规则并不复杂,过程却耐人寻味:一方选定一样事物写下来,另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提问不超过20次,通过提问推断拟定的答案。不过,提问者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是”或“不是”。轮到约翰·惠勒出场了,站在对面的15个人共同商定了一个事物作为谜底。
“是动物吗?”
“不是。”
“是矿物吗?”
“不是。”
“是绿色的吗?”
“不是。”
“是白色的吗?”
“不是。”
……
提问越到后面,拟题者给出答复的速度越慢,有时需要讨论良久。约翰·惠勒感到奇怪,稍作思考,他便胸有成竹地问道:“是云吗?”拟题者集体答道:“是!”现场顿时哄堂大笑。事后,约翰·惠勒被告知,拟题者并未确定一个明确的词作为谜底,他们只是商定一个原则,无论从约翰·惠勒口中说出什么词,只要这个词与先前得到的答案不矛盾,便认为他的提问是正确的。约翰·惠勒曾在一篇文章里如是回忆:“云”产生出来的过程,其实是设谜者和猜谜者共同建立起来的。“云”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庄周的混沌,或当今虚拟世界的大数据、云计算。“类比引发洞察”,约翰·惠勒由此推断:实验者将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将向大自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会对亚原子行为产生某些实质性影响。也就是说,关于“大自然如何回答”或者“上帝在玩骰子”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存在某种不可预测性。
1979年,在普林斯顿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专题讨论会上,约翰·惠勒又提出了“延迟选择实验”,并据此给出一个颠覆性结论:“我们此时此刻作出的决定,对于我们有足够理由说,它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产生了不可逃避的影响。”此时的决定影响甚至决定了过去,这多么不可思议,而更绝的是,这个实验还可以在宇宙尺度上进行操作。约翰·惠勒强调:“没有一个基本量子现象是一个现象,直到它是一个被记录(观察)的现象”;“没有一个过去预先存在着,除非它被现在所记录”。约翰·惠勒把量子力学从空间拓展到时间,认为“实在是由一些观察的铁柱及其间的理论和想象构成的。”也就是说,先定义术语,再繁衍理论是不可能的;先有实在,再有观察者的观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概念、定律和测量方法是不可分离、同时呈现的,即使被观察的铁柱本身,也是与理论相关的。如此说来,我们所看到的实在图景,几乎完全是我们的建构。约翰·惠勒强调观察的意义,认为我们观察到什么,部分地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方式提问,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也是由于观察而成为存在的。在此基础上,约翰·惠勒还提出了参与的宇宙概念,指出宇宙是一个自激回路,现在的观察参与乃至创造了宇宙的诞生。“万物源于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 )”,有生于微(有生于无或无中生有?),纯粹客观的观察是不可能的,观察者必然成为参与者,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或实在,正是来自于古往今来的无数观察-参与行为。
在20世纪上半叶,相对论和量子论无疑是两个最伟大的物理学理论,遗憾的是,这两大理论至今还未能融合,这本身似乎也是个悖论。作为为数不多的、同时对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有深入研究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游走在两大物理体系之间,提出了关于未来物理学的三个问题:“存在如何?量子如何?宇宙如何?”约翰·惠勒认为这些问题是物理学问题,而非哲学或者神学问题,“未来的物理学应该来自于我们对量子理论的更深入理解,而不是来自对量子理论的评判。”晚年的约翰·惠勒从物理学走向了哲学,但他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却是我不敢苟同的。譬如历史真相,它只存在发生的瞬间,之后的历史便只能是我们眼中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是此后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毕竟发生过,在发生的瞬间,它就是客观存在。本身的存在是存在,观察也是存在,对现象的观察角度和记录方式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认知,儒道佛便是这样的产物。儒者,人之需也。儒学是教化人的学问,提倡天地人和,以人为研究对象,以地球为观照背景。道者,脑袋坐在车上也。如果把古人的车理解为当今的飞行器,道便是大脑在天上飞,是天马行空的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学提倡天人合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太阳系为观照背景。佛者,人非人也,一人便是一宇宙。佛是无,四大皆空;佛是“一”,是本真。佛学提倡智悲轮回,以生死为研究对象,以宇宙为观照背景。人、自然或生死,地球、太阳系或宇宙,从儒道佛的研究对象和观照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儒是道的基本单元,道是佛的基本单元,而归根结底,儒道佛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南怀瑾先生曾如此比喻儒道佛:儒家是米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是药店,得了病非去不可;佛家是杂货店,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便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以,不买东西也可以,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社会需要它。


薛定谔方程像测不准原理一样,是我在课堂上遇到的最难啃的方程之一,不过,它为我在课堂上“走神”找到了合理借口——我坐在教室是不确定的。你看我一眼,我或许便可以在图书馆、运动场、餐厅、宿舍,或者中文系出现;在你看我之前,我可以隐身或穿墙而过,仿佛一个幽灵。乍一看去,薛定谔方程有些荒谬,可当我站在天龙山怪坡上时,我觉得薛定谔方程是有道理的。不过,在大学期间我的接受能力有限,好在大学课堂上我只接触过薛定谔方程,还没有接触到薛定谔的猫,否则,我会当场崩溃的。
薛定谔的猫备受争议,是因为这只猫像公孙龙的坚白石一样诡异。想起这只猫,我就会看见一双绿幽幽的眼睛,这双眼睛一动不动地镶嵌在夜色之中,我分不清它的哪只眼睛里写着死,哪只眼睛里写着生。这只猫就这样奇怪地闯进薛定谔的实验室,仿佛闯进一座陌生城市的一座陌生旅馆。这只猫与它的主人失去联系,它被关在一座黑房子里,比一只流浪猫还楚楚可怜。这座黑房子就是异乡的旅馆,这只慵懒的、已经完成自我驯化的猫被虚置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再也无法出门。这只猫只能呆在房间,躺在床上,它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敲门,它只能等待有人来敲门。门上安装了猫眼,这只猫可以爬在猫眼上看外面的世界,但在这一刻这一地,这只猫不会透过门上的暗孔窥视狭窄的楼道,不会透过猫眼上的玻璃欣赏门外夸张的脸。这只猫几乎与世隔绝,这只猫变得很乖巧,这只猫贪睡但不再任性,平和但不再爱干净,随意摆放四肢但不想再找一个主人,不想与它的新主人戏耍或说话。这只猫曾像所有的猫一样,喜欢在夜色里行走,生来便懂得无声术,懂得扑击术,懂得吸收鼠肉中的牛黄酸补充视力……可这都是久远的事了,这只猫现在介于生死之间老眼昏花,这只猫现在住在黑房子里,住在昏暗不明里,每天脚趾洗脸,磨牙齿,流口水,打呼噜,说梦话,做一些简单而原始的运动。这只猫不知道谁会来敲门,更不知道怎样与人道别,它现在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概率,都是疯子才能想出来的假设。
薛定谔把这只猫关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把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铀原子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上,设想这个铀原子在一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薛定谔的眼睛像黑夜里的猫一样放着光芒,他似乎已经看见他假设中的铀原子正在发生衰变,发生衰变的铀原子正准备发射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将触发他精心设计的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立即将猫杀死。薛定谔睁大眼睛等待这一刻发生,这时却出现了另一种可能:铀原子并没有发生衰变,猫仍然好好地活着。衰变发生或不发生决定着猫的生死,衰变发生或不发生的概率都是50%,也就是说,在这个特殊的时空里,50%的猫已经死了,50%的猫还活着。薛定谔通过这个实验,将铀原子的“衰变—未衰变叠加态”与猫的“死—活叠加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的混沌变为宏观的荒谬。1935年,薛定谔炮制的这只猫出笼了,他不仅在考验人们的思辨能力,还在考验人们的好脾气。我们的生活常识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盒子中的猫非死即活,二者必居其一。量子力学却说:盒子内的整个系统处于两种态的叠加之中,一态中有活猫,另一态中有死猫,如果不揭开盖子进行观察,这只猫将永远处于半死不活的叠加态。哦,上帝!你说,这样的事实与我们的日常经验该是何等的格格不入啊。
这只猫被薛定谔关闭在一个无人管理的旅店里,依照我们的生活经验,这只可怜兮兮的猫要么饿死,要么活下去,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薛定谔以科学的名义跟人类玩了一个黑色幽默,薛定谔的假设貌似合理,但他放生于孤独旅馆中的既死又活的猫显然又是荒谬的,薛定谔让一只宏观的猫钻进微观放射源里得出如此荒诞的结论,目的只有一个,即否定在宏观世界中存在量子叠加态。我不敢说薛定谔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高手,但他的猫实验的确是一个佯谬,难怪坐在轮椅里的史蒂芬·霍金听说薛定谔猫以后,竟有些愤愤不平:“去拿一把枪来,我要把这只猫打死!”
关于薛定谔的猫,爱因斯坦也持怀疑态度,爱因斯坦认为产生这只猫的原因是由“平行宇宙”造成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盒子里时,整个世界已在此刻分裂成两个平行的版本:在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薛定谔也自我挖苦说:盒子中的猫处于“死—活叠加态”,这只猫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只有打开盒子看猫一眼才能决定。薛定谔在这儿使用的词汇不是发现,而是决定,似乎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我们仅看一眼盒子中的猫,便可以搭救猫于无常或致猫于非命。盒子中的猫是死了,还是活着,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科学家的想象力有时很残酷,难怪薛定谔会把这只猫形容成一个噩梦。

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验证,哲学是对自然规律的思辨和建构,艺术是对自然规律的呈现和表达。科学是具象的,哲学是抽象的,艺术则是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体。此刻,我只能如此界定科学、哲学和艺术的分野,可这样的分野明天还会存在吗?就像艺术一样,艺术家在通过自己的作品呈现世界的时候,受众也在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建构自己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艺术家的,还是受众的?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


1974年,“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表演“节奏系列”终结作品《节奏0》。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将自己麻醉后面向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摆放了72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观众可任选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在长达6个小时的创作过程中,观众或把口红涂抹在她的脸上,或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或在她的身体上作画,或划破她的皮肤,却没有一个人拥抱过她。但这还不是最残忍的,创作行将结束的时候,竟有人把上了膛的手枪放入她的口中,如若不是工作人员出面阻拦,她极有可能为自己热爱的行为艺术献出生命。创作过程很漫长,被人“施暴”的过程更漫长,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眼里有了泪水,内心充满恐惧,但她的身体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真的可能对我做任何事情。”此后不久,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一次访谈中悲观地说到:“如果将全部决定权公诸于众,那你离死就不远了。”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与其说是在考验观众的道德底线,不如说是在试探人性的深浅。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人性与物质性会有什么不同吗?这样的问题似乎荒谬,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与之迎面遭遇。在肉眼所见的世界里,人性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叠加;在星空之外或微观世界里,人性与物质性则有可能完全相通。当然,这一结论的得出与事物本身无关,与事物置身的背景有关,有时候,我们常常抽离背景去单独观察事物,结论便可能是混乱的。其实,混乱的不是世界,而是观察和感受世界的眼睛和心,我们越向后退,背景才会越阔大、越真切,因之,我们与世界最好的融合不是贴得更近,而是离得更远一些。于人性而言,人之初、性本善也罢,人之初、性本恶也罢,人性总归像粒子一样,它的运动是不规则的,不规则运动的人性主宰着每个人,每个人组成了这个世界,如果世界把所有权利都归还给每个人,人性便有可能是可怕的。一个人、一个制度、一个民族或国家需要尊重每个生命个体,但也需要为每个生命个体备好准绳,否则,毫无约束的自由便可能是恶的开始。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说:“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在当下时刻的重要性。”

1996年5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莱布弗里和他的同事用单个铍离子“生出”一只薛定谔猫,并且拍下了照片。莱布弗里发现,铍离子在第一个空间位置上处于自旋向上状态,与此同时,又在第二个空间位置上处于自旋向下状态,这两种自旋状态相距竟有80纳米之遥!于原子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距离,如果把这个铍离子放大到人一样大的话,铍离子同时出现在这两个状态中,就好像一个人同时现身在纽约与喜马拉雅山,自旋向下的铍离子正从摩天楼顶跳伞,自旋向上的铍离子则在攀登白雪皑皑的雪山。物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量子相干性”,托马斯·杨的双狭缝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托马斯·杨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光子从光源处发射,通过A屏上的两个狭缝,打在后面的B屏上,并在B屏上形成干涉图样。当光被看作波的时候,光波从光源出发,在A屏处形成两列波,两列波自身与自身进行干涉,并在B屏上形成干涉图样。当光子被视为粒子的时候,单个光子从光源出发,经过A屏的上狭缝或下狭缝到达B屏,并在B屏上留下一个斑点,只有当大量的光子不断从光源出发时,干涉图样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在光被看作粒子并形成干涉图样的过程中,量子世界只允许我们知道光子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而光子的具体路径我们却无从得知。如果我们想知道哪些光子通过了上狭缝,哪些光子通过了下狭缝,我们只能在A屏的上狭缝处和下狭缝处安装一个监测器。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便再也无法在B屏上看到干涉图样了,因为我们的观测行为破坏了整个系统。因此,对于单个光子来说,在不被观测前,我们只能采用几率的方式来进行描述,即单个光子通过上狭缝或下狭缝的几率各为50%。这就好似把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在硬币没有落地之前,我们无法确定硬币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背面。量子世界固有的不确定性不允许我们以经典的方式去描述它,几率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视故你在,量子力学看似显现出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它是客观的、科学的,它正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量子力学的包装下,客观存在穿上了魔幻的外衣,仿佛神秘的人性或生命虫洞。客观存在一词对不同的观测对象是不同的,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不仅深谙薛定谔方程和测不准原理之玄机,更懂得处理简单与复杂之道。

简单或复杂并非事物的全部。水从悬崖上跌落
自然流畅,直线或曲线反复呈现
三角结构被人性颠覆。不要轻易相信三角的稳定性
三角的每个尖锐部分都可以成为一把刀
一个阴谋,都可以藏污纳垢

简单是最光滑的思想,就像一个赤裸的男人
或一丝不挂的女人。简单的欲望从黑发间喷涌而出
音乐或呐喊从肌肤上流水一样滑过
平静或激动卵石一样清晰而彻底,无须遮掩
爱或恨随着身体的曲线起伏
远比暧昧的语言准确,生动,可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21 | 只看该作者
画镜——逝光返照(组诗选章)
孙谦


米勒•晚祷

晚景皈依暮光
彤云之上的鸦鸣
和于钟声。所有属于光阴的
光,只属于这一刻
他们共同念叨着一个词
——上帝,光便收留了万物
成为生活最后的避难所
光景悠然地滑行
燃亮了人的脸孔和衣裳,以及
田野皱纹纵横的皮肤
灵魂亦有倒影
像土豆的模样茕茕独立
广袤无垠的大地,让它转述
不可言说的永恒——
人的幸福与忧伤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我想要找一些词来终止
这顿午餐。艺术所遭遇的方式
如此不适于世俗。尽管
它与矫揉造作的风雅无关
衣冠楚楚的男人
与赤裸的女子延的同一时辰
沿着女子的腿弯和肘弯之间鼓凸的
乳房,以及宁静的脸孔漫延
浮雕般地凝止了
突然的音色转换,氤氲迷离
带着些许蛮不在乎的
镇定,而艺术的转折由此而起
冒险和着机缘与透射树林的光线相混合


塞尚•玩纸牌的人

纸牌多少有点危险
它让这一对玩家的眼睛
像四团墨,无视阳光的存在
在这空寂中坐了多久了
还要再坐多久。流光
始终在流动,让那支噙在嘴边的
烟斗不再冒烟
光线沿着他们衣着、手和脸孔间
游弋着,已涂暗了窗前的木柜
屋外的街道、树木和鸟鸣
嘘,请不要吱声!纸牌
这时正指向一种未知的命运


德加•苦艾酒

阳光依然明丽,只是
酒馆里面沉闷的
空气,在分开酒瓶和冥想时
消弭了所有欢乐
在熄灭多时的烟斗里
沉迷,他所望过的地方
记忆尚未回过神
而她一张愁容
正悄悄沉到淡黄液体的杯底
苦艾酒究竟有多苦
让他们在这里枯坐着,就像
灵魂被魔术束缚住了似的
桌子下的腿
也铅一般的沉重
窗玻璃上映出的景象
一直没有变换,只是衬托在
这两位饮者的脑袋后面
越发混沌不明了


雷诺阿•弹吉它的女子

凝静在她身后碧落
这里已远离尘嚣
令和平的气息
即时莅临,令弦上的
韵律,和于寂寞的沉思
沙发和墙壁上的红光
都循着节奏
与灵魂一起颤动为和音
一阵初起的微风
从梦乡的林间穿过


梵高•抽烟斗的自画像

无所谓忧伤,或者悲哀
尽管绷带还缠在
右边的耳际,尽管痛
已经痛得平静,痛得
如同烟斗里的烟雾
在冥思周边聚集,然后
又消散于无形
绝望的缄默就在那里
延续。可你眼里发射的一缕光
又半梦半醒地抓住了什么?
时辰到了,奇迹就在眼前
黑暗激情不能解答的
谜语,以一个个记忆
渐渐清晰起来。你或许
再次看见,向日葵用符咒般的
光亮映照世界。而星辰
像启示般地旋舞着,去
天穹中召唤灵魂


高更•白马

光阴培养起来的
幻觉,流浪着追到你跟前
当黑夜把世界搂在怀里
白昼就已在歌中醒来
白昼饮自己脚迹中的
光。那让花朵盛放
鱼鸟齐唱的光,正与
骑乘红兽的林仙偕行
趱行的溪流是打开新国土的
钥匙。梦中呈现的
才是真实的。梦景说
大地之外,没有天堂


蒙克•呐喊

这一刻,神魂飞逝,把
我心里的血,完全吸了出来
肉体的胆量再也
托不住心魄了。我突然
变成了我的另一个形状——
一个骷髅,一个幽灵
嗓子里发出连我自己也颤栗的
厉声。那声音涂红了
天边的云彩,可它并不能
把谁从畏惧中解救
出来。也没有使谁得过怜悯
生命内里的激流漩湧和
戾气蒸腾只是一块蜡,顷刻间
就会消熔在某个时辰里
此刻,躲在生命后面的所有界限
都消失了,只是在被死亡
扼住喉咙之前,我喊了出来


达利•记忆的永恒

最高的机密就是记忆
那被时间抓住的心
初露的曙光就是记忆
那被山海占据的时辰
时辰从不区分梦和现实
因为它从来都是柔软的
它是滴进沙漠的雨滴
是岸与水交汇的边缘
是内心深处灵动的光流
也是搭在马背上的鞍鞯
你不可说我受不了这种巫术
而拒绝枯木的福祉
你不可说这魔法太真实了
而我永远都把白马和白骨看错
你不可说我总是感到幻灭
是否能够让时间转出欲求
若非记忆是早已知会消逝的
它才动身去寻找指针中的永恒


毕加索•悲剧

大海延续的哀伤,也被
寒风和细浪的回声
所延续。无边的广袤
竟逃不出挣扎的短促人生
近旁的迹象,被认清的形貌
总是悲戚。许多年了
这磨难成为一种符咒,将
孩童的面容也淹没其中
征兆中的光,似乎依然久远
天空慢慢向大地压下来
那暗沉,令心灵冷颤,使赤脚
也无法站稳。倘若能申唤、申诉
像海鸥一样地叫声出来
像礁石一样地从海底露出来
倘若能将那被礁石击碎的
浪涛,持续地修复,修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4 18: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