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淳本 于 2015-4-15 17:18 编辑
现代诗歌,大多关注点都在自我与精神两个层面,真正关注周遭,小人物平常生活的却很少。一个从始自终,都站在人群中观看着人来人往,日升月落,对事物敏感而细腻,长久而不休的诗人,是令人感动的。
所以,我认为鱼的诗,就是组成凡尘俗世的“细微物质”。而其人本身,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诗人。
“这些年,骑着树叶子飘/我的爱渐渐偏离了土地和草香”(《年戏》)
鱼的诗,大多在描写自己对土地的感受,对环境变化的感受。他喜欢动词,喜欢幻想,像一个孩子,“骑着树叶子”在人世间飘,不过是想更靠近自己衷爱的“土地与草香”,只是没想到世事的变幻适得其反,让他背离了初衷。
但鱼的感喟,不是绝望的叹,他像我们的父辈,总是沉默而隐忍的。对于生活的每一个背离,只是轻轻地悟,默默地受。所以,在他的诗里,有许多事物做主语的主动句:
“时光把我推向了中年” (《有心,我可以不要羽毛》)
“故乡把我送到船上”( 《有一种东西,叫疼》)
这些感悟是令人心疼的,却又是没法改变的。他只是在诗里,反复描摩一些现状:
“可我不敢确信,水是不是/还流在原来的河道
母鸡会不会,在残破的鸡舍上/发出咯咯的下蛋声
想象多么危险,拆迁越来越近/春风将无法辨认自己的孩子” ( 《有一种东西,叫疼》)
“可是夜暮就要合上。我的七点钟,我的少年/经过一段泥泞的路之后
越来越简短,越模糊,渐行渐远/小悲伤过去之后
黑色,是用来感知的”(《暮色》)
重复的力量就在于,将自己的感知传递给大众。这就是鱼的高明之处。虽然有一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力感,却让人心痛和心动。
我认为艺术的魅力不是把现实的意义直呈,是需要受众来感知写作者设立的场。感知的力量可能比捅破更加有效。哪怕是柔软的,微风似的。
鱼的诗,惯于将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事变成意象或意义。
“一定有人愿意
同我交谈,或者交换寂静的世界
一只马蹄表
并不令人可怕” (《耳聋的老人》)
她在夏天才出来,夏天的火车
像一条蛇,蠕动到这里停下来休息一下(《卖茶水的老太》)
他的诗,很少有无效描述,大多都是生动有趣,细致感人的场景。是你不以为充满诗意,实则充满诗意的人生,并且充斥了作者的爱心与善良。
“街边,挑扁担的小贩
说着土语。他每天都换一个地方
却不肯离开这条街,他的孩子
在街旁边的高中读中国历史
偶尔他会跑,穿黑皮衣服的警察
是换了妆过来的
开着车,见东西就抢”(《旧电影》)
他们坐在脚手架上
远处吹来的风与他们
毫无关联。他们的村落,他们的麦田
在远处,孤零零地等着
接下来,就要把蛙声移走,把小院移走
把蜂窝煤炉移走(《移动》)
我认为,一首好诗,不需要太高深的喻,只要有真挚的情感与细节,到位的表达,就可能会感动人,就是好诗!
有时候,是我们把眼睛抬得太高,看不见自己脚下的土地,看不见组成土地的物质,这多么可悲。在大多数人感受不到诗歌的热情时,鱼却一直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有许许多多要说的话,因为他一直在土地上,从未脱离自己热爱的一切。
虽然,他有时也很迷茫,但却在坚持。正如下面这首诗:
雷雨渐渐走远。他停下来
停下来就在某个夜晚
去楼顶坐一会儿。灯火辉煌,车流如梭
如果,如果能在星星上坐一会儿
想看什么地方就能看到什么地方
一个人离得很远
白发苍苍,坐在窗前打瞌睡
时不时的看看窗外。“月亮还没圆起来”
这是他最新的想法
夜渐渐深入下去
他从星星上返回来,还是不能轻松
还是在折磨自己
住在城里,想着小村来来回回的风(《立秋》)
这便是诗人自己。
虽然这首诗在表述上并没有过人之处,但之所以被选在他自己2014比较满意的诗歌里。那是因为,这代表了他对生活的看法。他一直在最偏僻的角落,看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而他就是其组成部份,他是这个世界细小的微粒之一,却和所有的微粒一样,回不去自己来的地方,只能想想而已。所以,他经常反复地感叹:
我是时光遗弃的孩子
我站一会儿,倚着一棵落叶子的树站一会儿
我站一会儿就好(《发泄吧》)
其实,我们都一样,不光是被时光遗弃,还是被变幻所遗弃的孩子。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可是改变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所以,诗人会不时为一代人诘问:
“我们的粮食哪里去了
哪里去了?我们骄傲的品质哪里去了”(《继续垒着》)
鱼的视野,一直关注着他身边和他一样如微粒般的人们:耳聋的老人,卖茶水的老太,脚手架上的农民工,村里的女人,吹唢呐的人,巷口骑永久牌自行车的人,路边背着背篓的乡下人,还有各种各样人们习以为常的道具:银行的欠条,桔色的安全帽等等。所有的平常人事物,就是他的视野,他的心跳。不得不肯定,他是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一直企图用他的诗歌去温暖这个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却是值得赞美和信任的。
可以说,鱼本身就代表了中国许许多多善良的百姓,因此,我说他是组成世界的细微物质。是他这样的人,在让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变得完美和值得留恋!
而鱼的视野,也决定了他诗歌的品味,小巧而细腻。
很多人以为,诗歌一定要大,大到像神一样俯瞰世界。这是误入岐途。
相反,在鱼的世界里,诗歌一定要小,小到骨髓,小如针刺,才能动人。
他对诗歌的要求是以舒服与关联得体为上。因此,他对词语和句与句之间的互相推动非常讲究,以至于有时会给诗人带上一些拖沓的小尾巴,有些表述上也略显平庸。当然,这是个人诗观造成的。对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来说,去论究这些,已经无足轻重了!
20150415 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