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好诗榜有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现实问题的诗比往届多。唐以洪《墙头上的草》,关注的是“异乡人”的问题。
同为异乡人,身份可能大不相同。旅行者,求学者,经商者,迁徙者,打工者,流浪者,异地为官者。这些身份大体可归为强者、普通人、弱者三类。不用说,为官者属于强者,经商者中,与政府过往密切的开发商、投资商,应属强者,那些做小生意的,也只是普通人,至于摆地摊经常被城管光顾的,则要归为弱者行列。同样应该归为弱者行列的,还有打工者、流浪者。
诗中,作者没有交代这个“来自遥远的外省”的“我”的具体身份,但从诗句看,这个“我”,似应是个弱者。诗中这样写道:
它在风中不停地摇曳
仿佛风要把它连根拔起
它和我多么相似
在与一棵“长在高高的墙头上”的“墙头草”的类比中,“我”的弱者身份已然定位。与“墙头草”要被风“连根拔起”一样,“我”在这个异乡,显然是不受欢迎的,甚至要被驱逐的。
读到这里,我瞬间想到了那些“来自遥远的外省”,在都市打工为生的农民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因为不被允许在父母的打工地上学,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儿童。他们长年累月为都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但几乎一致的是,他们在这个都市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是被现实社会歧视、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
近些年来,我读到过不少关于这方面题材的诗歌。《墙头上的草》之所以能够从海量的进入初选、复选的参选作品中过关斩将,并通过10多位终审评委的严苛眼光成功上榜,在于它选取了一个被赋予了新意的意象:墙头草。与其左右摇摆、立场不定的历史语意不同,唐以洪对墙头草做了与众不同的诠释,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被歧视被忽视的群体散发出的一种异样的光芒:
被风扑倒了,自己扶住自己
站起来,继续绿
用一缕细小的根
把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故乡一样搂着
多年前在网上争论、探讨“干预诗歌”的时候,形成过一个共识:诗歌不在于可不可以干预,而在于如何干预——以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干预。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这个共识是有效的,是希望通过诗歌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诗人应予重视的。
附:墙头上的草
唐以洪
叫不出它的名字
它长在高高的墙头上
就叫它墙头草吧
就像我来自遥远的外省
他们叫我异乡人
因为这层关系,每次路过
我都要仰头看看它
它在风中不停地摇曳
仿佛风要把它连根拔起
它和我多么相似
被风扑倒了,自己扶住自己
站起来,继续绿
用一缕细小的根
把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故乡一样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