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王明韵:诗歌指向世道人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10: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王明韵:诗歌指向世道人心


                                王明韵

据中国诗歌学会公众号2016-03-01消息  王明韵,安徽淮北濉溪县人,文学创作一级,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出版诗集《身体的14行》 《原罪》 《不死之书》等10部。出版散文随笔集《为生命流泪》 《散步的鱼》 《羡慕猪》等5部。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韩、日等文字。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什么样的诗可称为好诗?当代诗歌从古老的诗歌传统中可以汲取什么养分?手机阅读是否会赋予诗歌更持久的生命力?《诗歌月刊》一直致力于推动当代新诗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杂志现任主编王明韵。

《诗歌月刊》的前身是《诗歌报》。《诗歌报》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首任主编严阵,后由蒋维扬、乔延凤先后担任主编,其“大诗歌”的概念,“先锋性、青年性、探索性”的办刊宗旨,赢得了众多诗人的喜爱。1985年9月21日至1987年3月6日,《诗歌报》4次推出“崛起的诗群”,介绍了一大批青年诗人。1986年10月21日,《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年诗群体大观”,在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

问:

作为主编,你认为《诗歌月刊》的办刊精神是什么?希望她在当代新诗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

一方面,坚持多元、包容、探索、自由的办刊精神,不管什么样的风格流派,惟好诗是举;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办刊,刊物的编辑,除我在编外,其余都是从社会上聘用的有影响力的诗人做兼职编辑,以求视野开阔,能够多层次、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及时发现好诗和优秀诗人,把优秀的诗歌呈现给读者和社会。

多年来,《诗歌月刊》坚持和坚守的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价值和诗歌趣味,并以此与假恶丑相对立;我们倡导做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的诗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关注脚下的土地;我们呼唤有血泪、有歌哭言笑,有筋骨、有温度,能温暖世道人心的诗歌。

《诗歌月刊》作为中国诗人的精神高地,一直致力于引领和推动现代诗歌的进程与发展。一是鼓励探索、创新,不断发现和培养诗歌新人。二是开辟“隧道”专栏,为老一辈诗人如牛汉、李瑛、郑敏等做专题访谈,累积珍贵的诗歌史料,为中国诗歌做好保护性抢救性工作。三是以刊物为平台,经常开展中外诗歌交流活动,让不同风格流派在互动、碰撞中迸发岀奇思妙想和灵感火花。

问:

中国自古就有“美教化”“厚人伦”的“诗教”传统,新诗发展近百年来,它对中国社会及其发展影响及价值何在?

答:

诗歌一直对世道人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用诗人的话说,它可以让石头柔软、流泪,它无坚不摧,又刚柔相济。因此,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化,是一直存在且影响巨大的,它的价值就在于告诉我们,诗人仅仅写诗是不够的,还要有使命和担当;在面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时,既要眼里有泪水,又要脸上有阳光,心中有敬畏。

问:

对于新诗创作你怎么看?当前的新诗创作是否还缺乏脍炙人口的诗篇?

答:

我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持乐观态度,新诗发展还不到一百年,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曲曲折折,美丽且混乱,繁荣又喧嚣,既有自我的革新革命,又有对外来诗歌的吸纳与消化,总体而言,是一种积极前行的态势。所谓“冷落”,可能与上世纪80年代的过热有关,其实是诗歌回归常态后人们的一种心理落差。新诗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轻敲键盘的随意性,哗众取宠的艺术行为,自以为是的过度自恋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更需要诗人的自律和努力,早在10多年前,我就曾提岀过“有难度写作”,我想告诉一切有志于诗歌的朋友,写诗、把诗写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问:

问: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诗可称好诗?如何去平衡知识分子和大众对“好诗”的不同口味?

答:一首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看似是突发奇想,其实这与日常的积累、积淀有关,诗可以兴,可以怨,可以歌哭言笑,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悲天悯人,直抵内心,都是诗的品质。好诗,没有标准答案,但当你读到,一定会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悸动,它也许只有一句、几个字,就像萤火虫的光芒,来自生命与生活深处的光芒,能够给予读者畅想和力量。关于不同口味的平衡,似乎很难。诗人不能刻意为迎合某个群体的口味而写作,同时,不同的群体,他们有时候也许会同时喜欢同一种类型或同一首诗。因此,诗人的使命是,把诗写好,好诗共赏之,李白、杜甫如此,诺贝尔获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也是如此。

问:

近些年,“草根诗人”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他们有否可能继“朦胧诗人”“先锋诗人”之后,以群像的姿态出现在诗歌史上?

答:

我认为,诗歌并没有远离生活的中心,而是无时无刻都置身其中,它所展示的有时是生活的大场景,在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诗人没有缺席,一些诗人第一时间去做了志愿者,更多的诗人以泪为墨,抒发着悲伤与大爱;有时抒发的是一己的、个人的小场景,但作为生命的个体,这种“小场景”又往往能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大海;我不太赞成诗人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诗歌面前人人平等。至于热议或关注,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回到诗歌本身,有时人为的或刻意的热捧、热议,反而会伤害到诗歌和诗人。

如果真有所谓“草根诗人”的话,郑小琼应该是这个群体的代表诗人,她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都足够了。但是,这个“群体”并没有像“朦胧诗人”“先锋诗人”那样以“群像”的形式出现。我想说的是,作为个体,她们已经很优秀,作为群体,尤其是“群像”,还难以支撑。至于对诗歌史和中国新诗的发展,“草根诗人”说,与众多名头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问:

去年以来,随着诗歌公众号的兴起,有人认为手机阅读成为当代诗歌发展的新契机,您如何看待新媒体对诗歌的影响?手机阅读是否有持久的生命力?

答:

公众号、手机阅读、新媒体,这些关键词,让诗歌创作更具活力和新鲜感,我们必须感谢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刊物、我自己的诗歌、诗论,也通过微信、微博得以迅速展示和传播,诗人朋友的作品也是,这是一个广阔的共享共赢的平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使之为我所用;毫无疑问,它的生命力是巨大的、持久的,诗人,作为敏感、敏锐的文学创作群体,一定要在坚持潜心创作的同时,与时俱进,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问:

诗坛对于民办诗歌刊物和网络诗歌有种种看法,它们是否对诗歌官办刊物及纸质诗刊造成冲击?又会带来哪些启示?

答:

民办诗歌刊物和网络诗歌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和诗歌进步的必然产物,我主编《诗歌月刊》以来,每年的4月份都会编辑一期“民间社团诗歌专号”,每两期推出一次“网络诗歌”专栏,所选作品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有影响力的民办诗歌刊物和诗歌网站,这是所谓“官办”与“民办”、纸质媒体与网络的互相融合,它们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彼此消解与对立。当然,它们对纸质诗刊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恰恰是一种机遇。诗歌刊物必须下大力气避免民办刊物的“小圈子”和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现象,不断提高选稿用稿质量,以质取胜,让其具有闪光点和聚焦点。

问:

评论与创作密不可分,诗歌评论的现状如何?

答:

我对当下诗歌评论并不十分看好,一味逢迎、说好话的媚俗作品太多,一些作品研讨会上,几乎听不到不同的、批评的声音,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真正的文艺批评,应当心直口快,掷地有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以文本为依托,以理服人,以据示人。优秀的诗人、诗歌,总是有自身的诗歌理论做支撑,而作为“旁观者”的评论家的介入,则更能发现被诗人自身忽略的问题,这对诗人、诗歌的成长不可或缺。《诗歌月刊》一直以培养青年诗人为己任,80后、90后、00后诗人期期有推出,并约请评论家针对他们诗歌创作中的利弊撰写评论文章,为青年诗人和评论家的成长创造宽松、健康的环境。

如同我对当下的诗歌现状充满信心一样,我对中国未来的诗歌充满期待。我想,只要我们根植沃土,根植人民,心怀敬畏,善于发现,深刻体悟,就一定能创作岀与时代、与人民共鸣共振的诗歌作品。

♨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7日 24 版),文章原标题:诗歌指向世道人心(文学期刊掌门人·对话中国文学期刊掌门人⑤) ,作者:张健  宋静思

王明韵最新诗作三首

百蕊草之十四行

我存在,我存活

只此一生,只此一个

被你们爱,如同手足、心脏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三秋虽短,但冬天漫长

春夏之交,闪电岀没

一场雨水是我的眼泪

我生病,住院,濒临死亡

我耳鸣,绝望,不堪忍受

你释放蜜蜂、花朵

让各种爱飞过来

各种爱,千叶百蕊

包容我,我住在叶片下

我住在村庄里

2016·2.27

走游草之十四行

走游于世界

寻找看不见的事物

真相就那里,我们看不见

在岩崖上写诗,每一行

都时刻准备着舍身而下

苦、涩,但温暖。以根入药

这样的愛,撬动嘴唇

引领水鸟在天空唱鸣

你从高处归来

我从苦海游向岸边

在一纸处方上避难

更多的鱼出行了

更多的渔船出海打鱼

走游路上,走南向北,漂泊东西

2016·2.27

苦草之十四行

清晨,我在镜子里

看自己的脸,象行字,杂草丛生

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打量自己

镜子反光,我微笑

苦草不苦

它甜蜜,染绿我的梦

我吞咽石头、刺槐

让人生丰满,只此一生

爱过、路过,我远走千里

苦草,有什么悲苦

请说出来。河岸、漫咖啡

匍匐的诗歌,但不下跪

我们生长于沟溪

止痛于命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04: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