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家的出路
最近在北美的一个小小的经历触动了我:我跟我先生去一个图书馆借书。这个图书馆很大,旁边是一个著名的供展览或开会用的礼堂。走到图书馆时,只见那前面熙熙攘攘地坐满了大陆来的同胞们。几乎所有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个大行李箱,他们有的手里拿着一卷画轴,有的在低头收拾大箱子里的东西。可是,他们看上去都有些尴尬,有些怅然落寞。好奇的我不禁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这里有什么活动吗?
其中一个五十来岁的先生回答我:“我们是大陆来的一个艺术家代表团,在这个艺术馆里举行一个展览、拍卖会。”
展览、拍卖会?为什么他们都拥坐外面而不进去呢?我觉得奇怪。忍不住去展览会场看了看。只见会场四周桌子一溜儿排开,上面摆满了鲜花和水果。一些穿制服的女孩们正在那里交头接耳,而站在前台的一位先生则擎着一幅山水画,朝着我们的方向大声喊:“500块?原创工笔画!”
会场井然有序,却独独缺了一样:观众。
我跟我的先生面面相觑,这么漂亮的一个展览馆,竟然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一位艺术家步过来,请求我先生跟他合影(我先生是有大胡子的西人)。我先生面露难色。他向来不喜欢照相,更何况跟生人合影。我却不忍心让这么远道而来的同胞们再受冷落,赶紧推了推他,“去吧。”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问我的先生,“在当今,做一个文学、艺术家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他也许怕我绝望,委婉地答,“我认识加拿大的一个雕刻家,尽管很优秀,却几乎从未卖出去过一件作品。”
“那么,他靠什么生存呢?”
“卖墓碑。买墓碑的人比买雕塑艺术的人多多了。”
文学、艺术家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我想了许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不能把你的作品商业化,那么几乎毫无出路可言。唯一的出路也许就是找一个“适当”的工作,在业余写写画画,就像种种花草养养金鱼一样,绝对没有副作用。想靠文学、艺术来发财、成名、救国、甚至养家糊口,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大失其望。
所谓“适当”的工作就是跟自己兴趣不大相径庭的工作。比如,写诗的不要妄想去做销售,画画的不要去做公关,写小说的不要做会计,搞音乐的不要去做秘书…… 否则的话,不是我吓唬你,真的有你受的!另外,那工作最好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能量,再怎样,你得存点剩余精力,对不对?还有一点更重要,你的工作,人际关系千万要简单一点,不然的话,与狼共舞,敏感如斯,你不是忍气吞声就是痛不欲生!
瞧,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有几个不是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的?顾城和海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忧郁症怎么得的?压力加上负能量。压力大多来自于生活。至于负能量,统统来自于社会上的小人。
所以我说,在当今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做一个文学、艺术家实在既可敬又可怜。在一个体制健全的社会还好,否则的话,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要是上有老下有小,加上还有一个爱唠叨、爱攀比、爱享受的另一半,得了,你简直不要活了。
如此一来,我想对天下的文学、艺术家们危言耸听一下:要不赶紧培养两袖清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仙风道骨,要不赶紧想办法把自己的口袋填满,有了经济基础再去搞自己的所爱。不然,可真有你受的。
也许最可行的办法(在西方不可能)就是找个小公务员那样的铁饭碗,一边上班,一边堂而皇之地做自己的事。当然,你绝对不能做官,一不小心,搞了个满脑肥肠,那就等于亲手谋杀了自己所有的艺术细胞了。
不过,祸兮福兮。无论如何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至少,我们还有一个博客可供自己抒发一下感情或发发牢骚。这,可是陶渊明、王维、八大山人、竹林七贤那些前辈们所没有享受到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