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湾诗歌观察:创作平稳发展 格局仍需扩大
据文艺报2016年2月19日消息 (王金城) 2015年,台湾诗歌在略显沉静中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取得了较为平实的成绩。如果从诗集出版、诗刊运作、诗歌活动、诗歌创作与研究等视角概括观察台湾诗歌,应该说,2015年是台湾诗歌的又一丰收年。
诗集出版的常态化
从2011年开始,台湾诗人每年出版诗集均超过百部,2015年也是如此,这已成台湾诗歌出版的新常态。对于文学人口相对较少的台湾社会来说,这是一个不菲的成绩。如果从文学生产与消费角度看,这个数字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诗歌创作者越来越多;二是诗歌读者越来越多,显现出人们选择诗歌作为介入人生方式的热情。我们看到前辈诗人壮心不已,夕阳正红;中生代诗人骏马草原,日行中天;晚生代诗人初生牛犊,欲晓东方。他们共同坚守着中国诗歌美学传统,努力开创着台湾现代新诗的艺术技法与精神高度。
前辈诗人碧果、管管、岩上、林焕彰的创作仍保持着上佳水准,分别出版诗集《碧果的诗》《管管闲诗》《体萤火虫》《吉羊·真心·祝福》。特别是已进耄耋之年的诗人余光中和张默,可谓老树新花。6月,余光中出版第20部诗集《太阳点名》,距1952年的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已过去63年。诗集收录诗人近8年的诗作82首,除保持余光中清新优美的艺术风格外,在主题、体裁和语言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同月,张默出版了他的第18本诗集《水汪汪的晚霞》,距其1964年的第一部诗集《紫的边陲》也已过去51年。诗集收录了张默2000年至2014年间的87首诗歌作品,多写山水人物、日常生活经验、游访名胜风景和品赏艺术名作,展现出真挚朴素的诗风。
而人数众多的中生代诗人仍然是诗坛的主力军。2015年,成名多年的诗人均有不俗表现,较为重要的诗集有:萧萧《月白风清》《松下听涛》、汪启疆《季节》、陈黎《打狗明信诗片》、苏绍连《时间的背景》、渡也《诸罗记》、陈克华《陈克华诗集》等。其中,罗青的诗画集《诗是一只猫》捷克文译本10月在捷克出版发行,使海外读者通过罗青的诗、画和散文,了解了台湾现代诗画及艺文的最新发展趋势。
更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诗人已崭露头角,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同为“80后”的张日郡和庄子轩分别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集《离蝶最近的远方》和《霜禽》;而罗毓嘉则出版了其第四本诗集《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90后”的贺婕继2014年的处女诗集《贺春木华》后,出版了第二部诗集《不正》,挑战主流规范下的生命、爱欲和叛逆,凸显人性的扭曲、爱情与性的荒芜,获得很高评价。叶雨南继第一本诗集《真空的梦》(2014)之后,2015年也出版了第二本诗集《雨伞怀孕》。其诗充满奇异的想象力,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写实,常以魔幻手法营造生活的多种情景,挖掘人性与琐碎生活的深刻性,得到了向阳、颜艾琳、琹川、凌性杰、林群盛等多人的很高赞誉。另外,女诗人曾美玲的诗集《相对论一百》和琹川的诗集《凝望时光》,也是2015年台湾诗坛的重要收获。
诗刊运作的专题化
有数据表明,1980年至2006年间台湾诗刊有80余种,但到2015年仍持续出刊的只有十数种,出刊50年以上的有《创世纪诗杂志》《葡萄园诗刊》《笠诗刊》;10年以上的有《乾坤诗刊》《台湾现代诗》《吹鼓吹诗论坛》;近年创刊的有《卫生纸》《海星诗刊》《好烫诗刊》《华文现代诗》等。这些诗刊多采取专题化的运作方式,对台湾诗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台湾刊龄最长的《创世纪》,2015年的“特辑”或“专栏”一如既往,做得有声有色。2011年开设的“推荐一首诗专栏”、2012年增设的“张汉良诗学专栏”和2013开设的“学院与诗的内外”一直持续运营。仅以2015年12月号的第185期为例,上述三个专栏中,陈素英推荐青年诗人宋尚纬诗集《过往》;张汉良发表《柏拉图对话录〈斐德诺〉篇的记忆密码》;杨宗翰发表《台湾现代诗的数位冲浪:从电脑诗到新媒体》。
《笠诗刊》2015年的两个栏目都与其创刊50周年有关。一个是“一年一选”专栏,即每年选一首诗并加以解说,力图呈现诗史的轨迹以及建构台湾现代诗的精神史路向。另一个是“笠诗社50周年庆”特辑,主要有杨风《笠影下的诗人群像》与杨淇竹的《五十而笠》系列文章。《乾坤诗刊》已有专栏如“名家手稿”非常独特,本年推出碧果、隐地、叶维廉等名家手写诗句,在一个电脑、手机风行的打字时代,让读者重温“手书时代”的温馨与亲切。2015年新增栏目“海外当代华文诗展”推出了“缅华卷”、“新华卷”等专辑,视野更加开阔;“分享,读一首诗的意外”专栏,以小型讨论会的方式进行,新颖别致。
《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和创造力的诗刊,一直秉承“表演、对话、游戏、创造”的宗旨,每期都推出一个令人惊艳又极富创意的专辑,譬如,“小说诗”、“气味诗”、“声音诗”等专辑。2015第21期推出“诗人的理性与感性”专辑。在“诗作”部分,将“感性版”与“理性版”的诗作、甚至是同一作者的两首同题诗作并置排列,让感性和理性、哲理和情感对接,生成新的意义空间。第22期推出的“看!诗的视觉专辑”尝试将诗的影像通过视频网站传达到读者手中,邀请诗人画家、摄影师提供图画影像作品,让青年诗人以诗互文诠释,进行一场“看”诗歌的新实验,让纸上的诗与摄影、图画乃至手机里的声光影像结合。同样具有创新性与实验性的新生代诗刊《好烫》,2015年4月号的主题是“
史诗”。有感于近年短小诗以拼贴式、破碎的感官印象铺陈诗意,决定反转现代诗“小诗化”趋势,串联每首作品的“正文”、“题目”与“作者”,打通诗语境和诗意,分别成为《正文》《题目》与《作者》三首诗,强调诗的叙事性。 (Epyllion指历史与战争外较为生活化的小型史诗,而《好烫诗刊:史诗》所要重现的即是经典史诗叙事的深邃、缓慢和浪漫,却依旧不脱《好烫诗刊》惯有的游戏性。另外,《卫生纸》《台湾现代诗》《星海诗刊》《葡萄园诗刊》等,也有各具特色的栏目。正是众多风格迥异的诗刊栏目,构成了台湾诗坛丰富多彩的又一道景观。
诗歌活动的多样化
台湾每年都有很多诗歌活动,主要包括各种诗歌节、诗歌奖、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诗歌讲座等多种形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文学奖(含诗歌奖)特别多,几乎遍布每个市县。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就有大大小小50余种。另外,还有持续举办的、被誉为台湾年度文化盛事的“三大诗歌节”。
10月24日至11月24日,以“诗的公转运动”为主题的“2015台北诗歌节”于台北多处艺文空间展开。首日于诚品书店举行“大师专题——伤痛的时光幽深的花园”座谈,由法籍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主谈。随后,在台北车站地下街展示“多元成诗”跨界创作展,举办多场诗讲座、跨领域诗展演《背着你跳舞》、大师专题电影放映以及“诗的民主墙”、“诗人夜店趴踢”、“诗人早餐会报”等活动。10月23日至25日,已迈入第十届的“2015太平洋诗歌节”以“水之湄,天之涯:梦的洄澜,诗的圆周”为主题,于花莲松园别馆与亚士都饭店登场。来自大陆、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多位诗人及诗评家出席,20多位文学家和表演者用多国语言及闽、客、原住民语朗诵诗歌。10月13日至11月6日,以“旷野·繁花里的诗人:席慕蓉”为主题的“2015浊水溪诗歌节”在彰化明道大学和员林高中等地陆续展开。13日开幕式上,诗人席慕蓉、颜艾琳、罗任玲、芸朵、龚华等吟诵表演。接下来,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讲座、席慕蓉诗歌朗诵表演竞赛、席慕容诗作之诗画创意作品巡回展、席慕蓉诗歌图文海报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2015年的台湾诗歌奖,择其要而述之。11月5日至10日,第35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台湾多地举行,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6人参与多项活动。会上,《创世纪》主编辛牧获第35届世界诗人大会桂冠诗人奖。11月9日,台湾文学金典奖揭晓,现实主义诗人吴晟以诗集《他还年轻》获图书类新诗金典奖。评委向阳认为,诗集《他还年轻》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台湾社会转型期的悲痛和呼吁,以抱朴守真的心胸,写农民和土地的创伤。其中的主题,一为自我生命的反思与内省,一为自然土地的歌咏,以社会实践贯穿全书,写台湾农村、农业困境与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谦卑和耿直,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护持,深刻反映台湾农村受到资本主义和政治冲击的困顿。
12月26日,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揭晓,大陆诗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惟一入选的诗集获此殊荣。作家赖香吟的推荐语是:“生活大于诗歌,意志强过感受,作者直面现实,切凿精灵般的痛觉与爱,把俗世粗鄙写出了明媚,甚至希望。与其谈她的命运,不如论她之于诗的真诚与野火。以同情读这些诗太廉价,它值得的是鉴赏。”余秀华在台湾还出版了另一本诗选《月光落在左手上》。由于年初《诗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余秀华一时间备受关注,但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关乎残疾和性别的新闻事件,更由于余秀华诗歌本身的美感魅力。余秀华的诗歌以直觉、偏执和率真直面生活的贫乏,展现出与命运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确实与众不同,但两岸评论界都需要冷静而不是无节制加温的噱头,这才是对诗歌应有的尊重态度。余秀华在海峡两岸都受到了极大关注,进而成为2015年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
创作与批评的互补化
2015年的台湾诗歌创作,不乏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但总体上来看,现实主义创作仍然是台湾诗歌的主潮,并且呈现出以下几种主要流向。
首先,关注政治生态问题。政治诗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重现,可视为20世纪80年代从《阳光小集》出发的政治诗的回潮。2015年,《创世纪》冬季号推出“政治诗”特辑。另外,罗青《受难考(1945-2015)》、范杨松《抗战胜利光辉史篇》均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作。
其次,关注重大民生问题。诗人不应该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而应该为世界和时代传递回声。2015年,台湾岛内外重大的民生事件均被纳入诗人视野,感物而动并外化为人道主义诗篇。诗作《台风夜》《有台风的父亲节》《苏迪勒之后》《劫后乌来》《水!无情的水》写的是苏迪勒台风入境,毁坏家园,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火!使欢笑变成哀号》《浴火粉尘》《粉尘爆那一夜》描述了有人员伤亡的八仙乐团尘爆事故;《高雄气爆事件二首》直面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高雄气爆事件;《如果,生命必须降落》写的是复兴航空空难。诗人不仅瞩目本土,也瞭望外面的世界。《日月旗的哭泣》写的是2015尼泊尔大地震;《我叫你叙利亚》和《叙利亚之子亚蓝》关注那个震惊全球的死在沙滩上的3岁男孩,反思叙利亚乱局及欧洲难民潮。这些岛内外的书写均以诗的方式介入现实,表现出台湾诗人的人道情怀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家园的眷恋。
再次,书写日常生活形态。在日常主义生活美学的统摄下,本年大量的诗作都可纳入其中,内容丰富。有表现爱情的,如林婉瑜《爱情场景》、闲芷《半裸的温度》、叶莎《午夜之吻》、康倩瑜《羊毛衫》、曹明杰《读一首无言的情诗》、陈静容《风知道》;有写家庭亲情的,如黄碧清《父亲》、黄里《圣号》、麦聿《女儿》;有咏物言志的,如汪启疆《树叶之歌》、黄恒秋《春天的诗篇》、赵天仪《枯黄的落叶》;有写闲情意趣的,如朵思《初夏某日午后》、涂静怡《五月的呢喃》、亚媺《乡愁》、陈欣心《秋思情怀》、庄云惠《走进春天》;有写山水记行的,如岩上《雁荡三绝》、叶日松《金门四首》、绿蒂《尼罗河小夜曲》、辛牧《建宁诗志》、赵天仪《阿里山日出》、叶言都《崂山二首》等。
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的是现代诗研究。2015年出版了多部现代诗研究著述,如赵文豪《典律的锚准:2005-2013三大报新诗奖研究》、夏婉云《台湾诗人的囚与逃:以商禽、苏绍连、唐捐为例》、何信翰《台语现代诗研究》、向明《寻诗V.S。寻思》、涂静怡《秋水四十年》、莫渝主编《笠诗社演进史》《笠文论选1:风格的建构》《笠文论选2:时代的见证》等。值得一提的是《秋水四十年》,持续运行了40年的《秋水》诗刊已于2014年停刊,因此,涂静怡对《秋水》诗刊40年历史的回顾,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显。台湾诗刊多为自掏腰包的同仁刊物,有条件就创办,没条件就停刊,《秋水》能够坚持40年,确实不易。
多年来研读台湾文学所形成的直觉感受和理性判断,在阅读2015年台湾诗歌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精品佳作不多,泛泛之作不少;格局不够,境界较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诗刊的同仁性质决定了一个个固定“圈子”的形成,而圈子意味着封闭;二来圈子内的人情稿也很难拒绝;三是起点不高,似乎人人都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诚然,我们不是要求每年都有夏宇的《备忘录》(诗集)和洛夫的《漂木》(诗作)这样的经典出现,但我们必须有勇气直面台湾诗歌的问题所在。
2015年的台湾诗歌已定格在历史之中,无论得失,都在那里。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台湾诗歌2016的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