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认识你
——浅读纳兰容若《我的上帝》
有人说:凡入世的思想,方能成其文化;凡出世的思想,才能成其宗教。
不过,在我看来,对于文化而言,任何可以称得上是文化的思想,似乎都与出世或入世无关;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任何可以称得上是正见的宗教,其实也与出世与入世无关。
我经常觉得,当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决定信奉某种宗教的时候,并不是意味着他即将选择出世或在家出家,而是意味着她精神的觉知或德性的奋斗。
河南80后诗人纳兰容若,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写了一首题为《我的上帝》的诗,当我在碧玉女士的博客读到它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时代发展到现在,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长期的和平时期的物质积累,突然在某一瞬间让我们许多人感觉到了精神的空虚。当许多时代偶像在一夜之间浑然倒塌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仿佛慌然无措了。于是,迷惘、庸碌和无聊吞噬了我们许多人的弱体和弱灵。当一些人继续沉溺在无聊、愤怒或无奈里的时候,另一些人也在努力为这个世界的欲图逃生者寻找着出口。纳兰容若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的《我的上帝》这首诗,在我读来,既不是一个基督徒的狂热表白,也不是一个真诗人的心志错乱,更不是某种暗示、宣化或沉溺;而是现世者在盛世纷乱中的自我平衡,也是清醒者在迷惘时代的精神顿悟,更是一个平凡者在通向未来之路上的觉知和奋斗。
这让我想起了温经天的一句诗:“众神从不理会凡人的疾苦,众神要凡人觉知和奋斗。”纳兰容若似乎也觉悟到了这一点。不过,纳兰容若与温经天不同,当温经天呼唤丽萨、牵手丽萨、期待丽萨飞扬、骑着乡村的马整理自己的孤绝正见的时候,纳兰容若意识到了凡人就应该像树一样活着、就应该像鱼缸里的鱼一样平静而知足、就应该把自己背负的十字架劈做自己未来寄放魂灵的棺椁。
从纳兰容若的《我的上帝》里,我既读到了人和自然万物的区别,也读到了当我处在孤寒单薄的境遇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更读到了一个时代青年的纯澈、坚毅和果敢。
与其说纳兰容若在这首诗里彰显的是一个基督徒的虔诚和良善,不如说纳兰容若在这首诗传递的是一个平凡者的孤绝和坚忍。
如果说,这首诗里的“芦苇”是浅薄和无知的象征,“孤寒”和“单薄”是对人世一切丑恶行径的控诉,“黑暗”和“死寂”是对魂灵生存遭遇的一种隐喻;那么,“莲子”就是对人性坚守的一种描摹,“火焰”和“岩石”就是对心智复苏的一种诠释,“麦子”就是对卑微者的卑微不在身份地位而在魂灵畸变的一种浅唱低吟,而“上帝”应该就是纳兰容若精心挑选的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的代言,而“我”应该就是那个不甘心沉沦于污泥的平凡者。当然,诗中的那个“你”,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心仪或神交已久的某位“红颜”或“蓝颜”。
也许在纳兰容若的这首诗里,他信奉的不是“上帝”,感恩的不是“你”,而是未来;他坚守的不是本性,喂养的不是个性,而是良知;他呼唤的不是宗教,吁请的不是尊崇,而是内心的那份真正的宁静。
一个人可以没有票子、位子和面子,但绝不能没有了方向、底线和持韧。在通往未来的路上,鲜花和掌声谁不渴望,但鲜花和掌声不能以人格和尊严作为抵押。一个人可以不写诗歌、不读诗歌,甚至可以嘲笑诗歌和诗人,但一个人绝不可以不要骨气、胆略和精气神,一个人绝不可以在通往远方的路上丢弃了自己内心对真善美的信仰。
这就是纳兰容若的《我的上帝》带给我的启迪与思考。谨读之以记。祝福纳兰容若,祝福盛世中国!
◆附:
◎我的上帝
文/纳兰容若
若不是认识你,
我和空心的芦苇没有什么分别。
我主,
你安然居住在我的内心。
打开身体,总能看见莲子一样的圣灵。
总能让我于孤寒、
单薄时
意识到有火焰,在岩石的内部燃烧。
我曾活在黑暗和死寂里
我信靠你,驱除所有的黑暗
以麦子返青的形式
获取新生。
并坦然接受来自光明之国的光明
让麦子成为低下头的光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