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自从它诞生那日起,就从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改造,从没有缺席过对思想的参与,也从没有脱离过对社会生活的干预。
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诗人,都是一位思想家。而今天我们更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诗歌论坛,就是一所好大学。流派就是这样。不仅生产了诗歌,同时缔造着思想。
一,干预,是诗歌的担当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人们获知新闻时事能力的质的提高,您是否还赞同诗人用这样的诗歌方式来干预时事?即对时事中的假丑恶现象——如强拆强征、官员贪腐、城管欺压小贩、公审讨薪民工……等直接说“不”。作为前辈,您对当下依然坚持“干预诗歌”写作的诗人有着怎样的忠告和期许?
———摘自韩庆成<曲有源访谈录>
我对”干预诗歌”的了解不够深刻,可是感觉韩先生在这段话里,已经用最朴素的语言做了最明确的回答。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与生活,制度,文化等等社会因素的联系千丝万缕。我们的诗歌,对社会的干预是必然的。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哺,是文化社会功能的生发,是现实生活中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平等自由的观念需要载体,诗歌为什么不担当?以最生动的形式渗透生活,以最锐利的思想破解困惑,是诗歌本体的传统基因。仅仅一句“大楚兴,陈胜王”,就摧毁了一个雄视千古的大秦。难道你还可以忽视诗歌的力量。
二,探索,是诗歌的本质
探索,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对现行体制的不认同,对生活进步的不适应。
源自于作为文化形象代表的诗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模式与个体完善需求的冲突;源自于现有文化体制与要求自由表达诉求的矛盾;源自于与生动活泼的现实和日新月异的观念相比的严重滞后,以及与现当代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的明显落后。
从这样的角度看,影视,绘画等等艺术形式早已远远走在前面。而诸如“下半身”之类的试验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足以证明探索者的艰难险阻。
但是,探索者们从未停下过勇敢的脚步。看看流派探索版的目录就可以知道,有一大群人,不论年纪,不分男女。他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不断地探索新内容,实践新形式创造新思想,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三,创造,是诗歌的特性
创造力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作为诗歌的创作者,尤其是这样。
原点创新的原理告诉我们,寻找诗歌的源头,是创新方法的一种。新生代诗人周瑟瑟,正在试图做这样的工作。学习先民的“断竹续竹”,学习民间,以俚俗语言入诗。而瑞典的和杨炼先生在做另一种尝试:他们企图以诗的结构形式的变异来弥补文字表述所无法企及的那个部分。
与众不同,韩庆成先生独辟蹊径,提出了“非诗”这样一种观念。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目光锐敏地发现了诗歌的新大陆,并且以极大的勇气推动着这项意义深远的事业。
我以为,所谓“非诗”,首先是要拆除千百年来附依于诗核之上的坚硬外壳,去除一切伪,留存诗的真。从而为诗歌建立起崭新的坐标系,为诗歌开拓出无限广阔的新疆域。
“非诗”是一种暗物质。与现有的诗歌世界相比较,可以大到一个不对称的级别。是等待开发的巨大矿藏。
结语:(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