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鸟瞰的晕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鸟瞰的晕眩

                                 ——《中国现代诗群体大观1986-1988》前言二             

                                                                                          孟   浪


  无疑,这是一本有足够理由引起众多争议的书;有足够的理由表明,有关本书的任何争议都将受到鼓励——唯一的前提是:它必须围绕着中国诗在当代的命运,甚或,也就是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命运。我无意在此寻找和阐明这两类理由的林林总总,读者们读完本书将会发现:理由是不言自明的。
  读者们现在面对的是这样一本书: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鸟瞰。本书的每一位严肃而认真的读者都将占有一种高度,都将因这一鸟瞰而晕眩。那是迷人的。作为编者,作为本书的每一批读者,我们都感到了晕眩。它由巨大的希望引起,也由巨大的失望所致。而我仍然要说,那是迷人的。我们被推入中国诗、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命运中去了。我们不只是鸟瞰者了,不再是旁观者、目击者,而是它全部遭遇的亲历者!读者们也将是,或者正在是,或者早已经是。有更多的读者当他松开这本诗集时,将变得更自信——他强劲地搏动着的心脏里,流动的也是诗人的血!
  诗歌,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与其它姊妹艺术相比,首先在当代向这个世界展开了它的创作者们所属的一代人灵与肉壮阔而激荡的巨变景观。[笔者注:我并不认为现年大致在25-40岁之间的、“崛起”的和“后崛起”的前卫诗人属不同的两代人。于此,我与包括徐敬亚在内的许多诗人朋友、诗评家朋友看法不一致。这里不作讨论。]它呈现了人类最真实的生命形态,同时也努力呈现人类最完美的生命本质——当代中国的前卫诗人,这人类的小小一部分,为此经历着巨大的磨难和挫折。他们深信,他们自己受到的磨难和挫折也是全体人类的磨难和挫折。他们的作品,和其他富有献身精神的中国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一样,试图告诉人们:他们多么希望,他们是、仅仅他们是人类全部磨难和挫折的承当者;他们多么希望他们终将是、绝不仅仅他们终将是幸福而快乐的。这样的愿望长久地折磨着他们,长久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无法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于是,便有了读者们已经握在手中的这一首首诗篇,便有了这一首首诗篇因之闪烁着奇异光芒的语言——生命所遭受的巨大磨难和挫折的语言(不只是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一代人的!)所代替、所平复、所超越。语言作为至上的存在,光芒四射:诗人说出了自己,说出了他人,说出了人类,无一遗漏,无一幸免。
  倦怠、疑惑、愤懑、詈骂等等由此而起,愉悦、激奋、钦服、赞美等等也由此而引发。人无法逃避的,有人仍在逃避;人无法追寻的,有人仍在追寻。诗人们大片大片地在语言中迷失,经历着一切!这就是中国诗、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命运,这也就是中国诗人、中国艺术家在当代扑面迎来并被席卷去的命运。
  不必羞于启齿的事实是:作为当代中国前卫艺术的倾心者和介入者,有相当数量年轻的诗作者,因其心智上的不成熟或不够强健,因其艺术素质的贫弱和艺术精神的匮乏,暴露了诗学上的严重缺陷(甚至无知),其作品令人难以在艺术上给予必要的肯定,严肃而认真的读者会发现类似的情状也影响到了本书的一些作者及作品。本书编者愿意看到读者们得出自己的结论。我想强调的是:不单单是诗歌,整个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虽然顽强,有生气,但其总的状态仍还是稚弱的、欠成熟的。这就注定了,当代中国的前卫艺术仍将处在其内在结构的紊乱、振荡及外部世界的困扰、冲击之中。这也注定了,当代中国的前卫诗人仍要在困难和挣扎中作出不屈不挠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他们庄严而崇高的艺术理想。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只要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和发展始终予以足够关注的人们,哪怕没有读到这本诗集,此刻也无法不感到纯粹精神性晕眩。
  应当承认,巨大的失望与巨大的希望相同,都成了投身或关注这一切的人们生命力量的源泉及他们的生命质量赖以呈现的根据。那是迷人的。巨大的希望和巨大的失望,一丝一毫未减地,驱动着他们,驱动着他们中一员的我们,驱动着已走进他们的行列中去的读者们。
而前景,暂时蔽而未明。
  本书是为洞见此前景所作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它的严肃而认真的读者也正在为此作出宝贵的努力。我想说,作这样一次空前的鸟瞰是值得珍视的。我相信,中国诗、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命运正在愈来愈成为这样一种无法拒绝的物质,正在一滴滴地注入读者们的血液之中——它正在成为我们大家生命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和考虑,我参加了本书的编纂,并和徐敬亚一起共同承担了最后完成本书的大部分工作。尽管存在生活经历、人文心理、美学倾向、鉴赏趣味等等方面的差异和分歧,但在本书编纂的整个过程中,我和徐敬亚,和曹长青,吕贵品诸君的合作始终是愉快的,因为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一种民主精神。我们平等地、客观地将若干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歧异在本书中加以公开。如果说这也是与本书有关的一种争议,那么,我们愿意我们每个个人都成为争议的另一方。我们愿意和读者们围绕在一起倾谈,拥有那唯一不变的目的。

                                                                                                   1988.5.28.深圳粤海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4 00: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