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如何可能?——以洛夫诗为例
6 H. Y5 k- {& L9 I●戴裕记(台湾中华医事科技大学讲师)+ _0 h2 u m( t- b! z" ~6 s
( s/ E" R) ?8 C, M; T* r
一、前言
- W, n3 Z. z A! g一种文学体制新类型的提出,必然涉及作品数量成熟,及相 应理论重构等问题 ,「现代禅诗」的提出亦如是。现代禅诗的发 展自「超现实主义」引进后,便出现与「现代禅诗」合流的暧昧 现 象 , 且 两 岸 皆 有 此 案 例 1 , 但 是 「 超 现 实 主 义 」 与 「 现 代 禅 诗」何以能相提并论,便不得不辨明了。换言之,什么是「现代 禅诗」便须重新厘清了。其次,现代禅诗论述多借用古典文学理 论作为理论参照系统,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如何有效运用理论并 加以转化作为论述依据,也应辨明。本文尝试运用「中介相嵌 法 」,试图厘清现代禅诗论域该有何 面貌,并指出现代禅诗终须 走向美学的必要性。再次,本文以洛夫为例加以论述,原因在 于﹕一者洛夫正式标举出其若干创作属于禅诗﹔其次,他有正式 说明其禅诗理念的文章﹔三者,他的创作获得诗评家的呼应。根 据三个理由,考察其何谓禅诗的说明,将有助于厘清什么是「现 代禅诗」的可能面貌。最后指出建立现代禅诗可能的几种路径, 作为期待现代禅诗新类型出现的契机。 0 [) K6 y/ z B! w% W4 @% L+ T
2 U& b: f! F; z$ L7 y) ?
二、现代禅诗的指涉
; g- Z( o2 }" s w2 c& N( u6 {% g现 代 禅 诗 所 指 为 何 ? 基 本 上 涉 及 几 个 命 题 ﹕ 一 何 谓 「 禅 诗」?﹔二何谓﹕「现代」?关于「禅诗 」,不但涉及禅与诗的 界定,也必须涉及两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简言之,所谓「禅 诗 」,应分为「禅与诗有异同吗?」 及「禅与诗关系如何?」前 者属本质的思考,将「禅」与「诗」分属两个不同领域,应无疑义,据此才延伸出所谓两者之间的 「关系性」探讨的问题。
5 D: t( e# R7 O, W1 q历来论诗者多着眼在「古典禅诗」—唐宋以来有关禅与诗的 诸种现象与纠结。对现代禅诗如何可能探讨较少,本文尝试就目 前所见的资料做出梳理,让论域能更清晰。
c- i% J/ W" Q0 w关于「禅」与「诗」有何异同?如何融通?张高评、林朝成 曾「以佛教文学就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课题与論题,以诗、禅交 涉为中心,评介佛教文学研究的脉络意义与方法上的进展」做出 研究,评介了两岸对佛教文学研究的众多课题,在诗与禅的探讨 上有诗、禅相通、以禅入诗或以诗明禅、文人与佛教的关系、各 類诗体与佛教的关系等诸多课题。关于诗、禅相通重要说法引之 如下﹕ ' P4 k4 {8 l2 E, X3 O& Z/ {% a
1 黄 永 武 〈 诗 与 禅 的 异 同 〉 提 出 诗 、 禅 相 同 处 有 九 :
! R: O6 |2 y/ n* p; L$ `( 1 ) . 崇尚直观与别趣 ;( 2 ) . 常用象征性的活句,富 有 「 言 此 意 彼 」 的 妙 处 ;( 3 ) . 常 用 双 关 语 , 喜 欢 将「 超 」 与 「 凡 」 两 种 境 界 同 时 表 现 ;( 4 ) . 常 用 比 拟
. z; P2 e/ n) ?" [% _. j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 5 ) . 喜欢站在同一个新的 立场去观照人生 ;( 6 ) . 常以不说为说,使言外有无穷 意味 ;( 7 ) . 常以妙悟见机,诗可以有禅趣,禅可以有诗趣 ;( 8 ) . 重视寻常自然,日常生活即是禅,寻常口 语即是诗 ;( 9 ) . 均反对任何定法,不得「缚律迷真 」。+ K; l# U7 V% m9 M X' `
2 周裕锴提出四点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的非 功利性,思惟方式的非分析性,语言表达的非逻辑性, 肯定和表现主观的心性。
! D$ Q* ^: e2 E- b6 I/ P% `3 程亚林提出「以禅助诗」的说法,以为禅所倡导的生存 方式,引发诗人对审美的自觉。
7 X/ z, J/ H7 E5 v4 萧丽华针对诗、禅的精神主体来讨论禅和诗的交融,以
- y8 Y' p; X8 Z为诗和禅的本质都是属于精神领域,所以在本质上两者 乃可以相通。此外,禅的不可 言说性和诗的含蓄象征 ( V& M- k) C$ \2 Y! {7 y; G
性,也是诗、禅可互相借鉴的重要因素。
) y' D* c( a9 S/ W4 S$ I5 孙昌武以为,诗本是主观情志对客观世界感应的产物, 禅宗主张心如明镜以强调主观自性绝对意义,提出心如 泉流以肯定现实的自己就是绝对。禅宗心性学说促进中 国诗歌创作中对主观心性的表现,所以自性的禅可与诗 相通 2 。
+ N' d' Y- M# S张高评、林朝成透过五位学者的论述,指出找到诗、禅相通的关 键点在于﹕
; X/ T, w" x$ B5 D, j9 f5 z: M「自我」的概念,也就是诗和禅都着重在个人主观、主体 的作用。他们对「自觉 」、「自悟 」、「自性」等名词的使 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大多數的学者认为诗所以借镜 禅,乃是因为诗人想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其方法和參禅 一样,乃是直指个人心灵的作用,都是要靠个人自证自悟 才能达到的目标,所以都属于个人主观的表现 3 。4 F& ]; B! {- ^! q2 B/ n6 D$ }& x
所谓「自我 」,在心理学、哲学、宗教上的涵义并不相同,以最 通俗的定义来看﹕
. r4 V6 l( d* c' o7 y |# K自我(希腊语: Eg o 、英语: Sel f ),是一个人类个体, 对于其自身整体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意识。通常人类 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对于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 长期受到关注的课题。这也是各宗教,如佛教,所长期关 注的一个主题 4 。* F* v: q, d! H: R
「自我」虽能点出其特色,无法消除歧义,也无法突出诗与禅的 相 通 性 究 竟 在 何 处 , 在 此 不 仿 借 用 萧 振 邦 的 「 中 介 嵌 结 法 」 (interm e diate connections) 加以说明,此法大意是:
( T0 p/ t9 c. `2 BA 、 B 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的 1) 、范畴不同、 概念层级不同; 2) 、不可能有直接关联,欲建立此两领域 的 关 联 性 须 找 到 一 个 「 中 介 」 来 嵌 结 ( connected ) 二 者,以产生嵌结关系( connections )。而建立此嵌结关系 的用意在于: 1) 、显题( prob lem a tiza tion )亦即点出纠结 的议题﹔说明其具重要性议论﹔呈现困结之现象。 2) 、解 题-通过研究者隐含或明确的基本理念提供解决之道 5 。% K& a. X. e7 ^! [: M1 M
大凡,两事件、两概念只要是异质的、脉络不同的或范畴别异 的,那么,两者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两者间通常也就不 会(不一定)有直接的对等关系!是以,如果在考虑、诠释和论 述上要使这种没有直接对等关系的两造有所交涉或牵连,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恰当的「中介」来嵌结两者,而透过此一中介得以嵌 结 两 造 之 后 所 形 成 的 关 系 , 即 谓 之 为 「 嵌 结 关 系 」2 S$ D$ ^- `6 J: C7 p1 t
(connections) 。而中介嵌结法的操作步骤为:
4 ^* D, K: a$ I9 j. H( Y首先,在既有的资源中找到适当的立足点; 其次,跳跃 (le ap) 到一个全新的境域; 7 Y* P! @; f$ c
最后,提供给新境域某种意义诠释,并进而形成创意意义 和生活意义(或研究意义)的良性循环 6 。' k& t7 Z2 i# X+ u
例如在禅诗相关论述中出现的「以禅寓诗」或「以禅入诗」 等论述,大致上是二个论域产生嵌结后的关系论述。例如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 》「以禅寓诗 」,方式有四:示法诗、开悟诗、 颂古诗、禅机诗 ;「以禅入诗 」,则分禅理诗、禅典诗、禅迹诗、 禅 趣 诗 。 杜 松 柏 认 为 两 者 可 以 相 合 的 关 键 在 于 「 同 具 直 感 属 性 」。且此一直感具有神秘性,用来 表达禅理(不可感觉只可思 议)与自性(不可感觉亦不可思议 )。简言之,禅是体悟到不可 说的「自性 」;而诗常能「暗示」出不可说的 7 。然而 ,「直感」 如何有效成为禅与诗的「中介」?似乎只能诉诸于神秘了。如何 有效确立二者的「中介 」,并进行嵌结关系,黄永武在〈诗与禅 的异同〉中提出:
) J ^5 s2 A( w2 @4 M- `' ^0 Q诗道与禅道在唐代并比而行-北宋东坡作诗与參禅相比- 南宋比诗于禅,并有「悟门」一词,作为诗心与禅心互通 的 甬 道 , 严 羽 的 「 大 抵 禅 道 惟 在 妙 悟 , 诗 道 亦 惟 在 妙悟。」遂集诗禅互通说之大成 8 。3 f% G% M8 V. r
便以「妙悟」为中介 9 ,进而嵌结出诗与禅之异 同点,可作为很 好的范例 10 。原因在于:人藉由修行于外境不生执着,并 对佛性 有所领悟,将原本日常世界做成转化或可称为禅;然禅是一种人 生 境 界 的 概 称 , 是 有 别 于 「 现 象 界 」 的 「 物 自 身 」 11 ;「 物 自 身」的内容本「不可说 」,为说出不可说之境,便托之于诗之语 言 12 。因此,便有了禅诗。 9 y7 o! y9 N' U7 l2 ~5 O
季羡林也认同「妙悟」是禅与诗的融通点,但他进一步提问 了「悟」是什么?「悟」到了 什么东西?「悟」是「觉 」,「悟 者」是「已经觉悟的人 」;而「悟」觉到的东西有二:小乘称为 「无我 」;大乘称为「空 」。以此而论,季羡林对禅诗的说法或可 说,能将「无我」或「空」之理藉由诗表出便是禅诗。然而,如 禅偈与禅诗之别,若「言之无文」便仍不可称之为诗。因此,吾 人可以根据季羡林的说法再推进一步说:禅诗是以诗的语言表达 出对「无我」与「空」的体悟,同时能让人得以领略其「无我」 之境或「空」之境之美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陈述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或可作为印证。
4 S7 R/ y3 ~) Y' L# X' b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陈述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 境」主要就是以「境界与主体的嵌结关系」作为分类依据,其中 我之境」讲的是「我─我的观感中介─景物」的嵌结关系,而「无我之境」则是「景物─「无我」的观照中介─物自身」的嵌 结关系。其嵌结关系可以图示为 13 :
: f* w3 I7 v8 B$ G& f9 y+ s我──┬──景物我 的观感 中介景物───┬───物自身「 无我的观照」 中介简要地说,各种嵌结和嵌结关系的运用,让人的意念得以 跟另一个意念串联起来,进而创造出意念的长链,藉此解 决 问 题 或 引 发 新 的 念 头 , 换 言 之 , 各 种 问 题 终 获 「 解 决 」,以及创意见解(一般所谓的「灵感 」)突然涌现,其 实都依赖于嵌结及其关系之运用。
& {5 p9 ]* M F% E- W f- e3 C由于人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则产生的「境界」也有所差异,然 而,如何结合「妙悟」与「境界」呢?关于禅与诗之所以需要融 通在于有「妙悟」之必要,是有一个人对外物/外境有所观照、 领悟,而与外境融为一体,无有分别时,便有异于日常之所见, 此时可称为「境界 」,而整个意念运作过程便可称为「妙悟 」。此 人若对此妙悟所得不加以说明,别人也无从窥探他的境界;若能 诉之于诗,则其所悟境界便得以分享他人,因此就诗之产生而 言,便涉及诗人、诗作、读者之间的嵌结关系。 「妙悟」是心有所觉悟,并尝试说出这一近「物自身」的感受,而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加以呈现,终完成作品时,此为作 者意向。至于说出什么,还需要读者的解读、诠释,当读者再创 造出类似/相同于作者的经验,让心境也有所转化,而有美的感 受,此为读者意向。然而,在作者已然完成作品,读者也完成作 品解读而有所感 ,「妙悟」已然转变成「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的 妙悟唤起相关意象完成作品时,妙悟所指涉的「物自身」已完 成 , 此 时 心 境 有 所 转 化 若 进 入 「 物 自 身 」 领 域 , 便 可 说 「 境 界 」;而读者接受作品的召唤或明喻 或暗示而有所领悟时,从日 常生活经验超拔而出,得到心之宁静或优美壮美之感受时,读者 们宛如进入濒临「物自身」之领域, 此时亦便可说「境界 」。因 此,当我们说这是一首禅诗时,必须经历以上的意念不断串联与 嵌结的历程,由「妙悟 」转变成「境界 」,便是作者与读者 之 间,由作品作为中介,所嵌结出的 结果。尝试图示于下:作者意象:心有所悟→禅境 人(诗人)──┬──景物(外境)之境 * ` b2 e$ ~* x) j
+ P& H5 |" Z3 a% U
人 的 妙 悟 中介──无我的观照(需去除有我的执着)→领 略「空」=禅境
, ?1 m: {' N: w2 T6 Y3 `7 H# j
! e# D; P& i( [作者意象:文有所用→作品 禅境───┬───诗
8 x1 V. w) X) y「语言的妙用」中介──作者的妙用→说出「空」的感受
* H* n, \ f. r0 J j' c; Y* Y* f(不可说)=禅诗
_1 U: s# L; D/ Y8 x6 K; ?* S$ G$ {/ n1 b
作者意象:对心境妙悟与语言妙用总的说明→诗论 诗论───┬───诗境
: N4 H1 L P( u6 }9 [「语言的妙用」中介──作者的妙用→说出「空」的感受(不可说)=禅诗
j3 e: d. L) z3 Z( B2 v9 j% X( F
, e! o; L# o* H! c# l' f8 q" a5 L6 L读者解读:心有所悟 1 t4 T: a, n. S( W8 r
人(读者)───┬───诗
l K; Y: i3 C" e( m! P @ x$ C- l6 G- }1 ?
对「语言的解读/妙悟」中介──读者的妙悟→兴发「空」 的感受=禅诗
; r5 v. M6 A1 a) Q* h: @禅诗最重要核心是「妙悟 」,运用禅心则日常生活每一事物 便因妙悟而交融相涉,处处通透其味,将此浑然一体不分之感写 成了诗,即为禅诗。若果是,则「现代诗的若干诗作是禅诗吗」 此一论题是由「禅学」和「现代诗」两个不同范畴的学问领域所 组成,所以,应先能找到一「中介 」(或中介)领域或概念/脉 络,来嵌结这两个领域,以便就其种种衍生之嵌结关系而有所论 述。
; y4 M& [: x, b* a& O- N$ m: _ V
7 S6 Q g- |. ?0 `8 m+ r三 、「现代禅诗」的探讨 ! z% h$ m" ]0 Y
张高评、林朝成此文搜集及辨析了「禅与诗」的相关研究成 果,很可惜并未涉及「现代禅诗」的探讨,藉此略加说明,所谓
2 d, B# z; m- f「现代禅诗」或「新禅诗」曾出现在台湾诗刊上有二次专辑,一 为《双子星人文诗刊 5 :现代禅诗专辑 》、《双子星人文诗刊 6 : 现代禅诗专辑 》(《双子星人文诗刊》 19979 年 6 月 );一为《台 湾诗学季刊:禅与诗的对话专辑Ⅰ 》、《台湾诗学季刊:禅与诗的 对话专辑Ⅱ 》。这两个诗刊各两次的专辑,除了选刊出若干「现 代禅诗」的作品外,还有「现代禅诗」赏析例示,及禅诗论述的 展现。对诗坛禅诗现况发展介绍及论禅诗方法甚有帮助,例如在 诗论方面有周庆华的论文〈添花切玉在今朝 ── 台湾当代禅诗知 多少〉后扩充为《佛教与文学的系谱 》,据其当时的考察台湾新禅诗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新路,以至所见的语言形式、事体、情感、禅理失焦等表面有形的影响变异,终究无法掩盖深层的尚未开发出新禅境的遗憾。」 而对于现代禅诗发展的观察结果,他的结論是 :「不容易评估,只得权以『旨趣不定』做为结论。」周庆华的结论看似悲观,其实对吾人探索现代禅诗仍有所帮助,例如他提出了检别「新禅诗」的条件有:
1 S# ?2 @* d% e( f一先设定「新禅诗」仍是一「话语」论述,不脱语言的规 范,以诗来表现禅理、营造禅境是可行的,毕竟「新禅 诗」也是「诗 」。二「新禅诗」与「旧禅诗」对比,有四点改变: g5 H% F* P4 p' m' Z9 I6 @: C
1 诗体形式由规律化的古近体(尤其是近体)变成非规 律化的自由体而且篇幅有的有偏长的现象。
, Y( o4 ]' d* x# M* W2「旧禅诗」藉象喻意多以自然景物为主 ,「新禅诗」 则大肆从商业文明里取材,使篇幅加长。
5 Y. U! E) V( [* G, ]# c3 由于「新禅诗」的「繁言 」、「多采 」,使的诗中所隐 含的情感,也有了区别,古人较能「宁静中悟静 」, 今 人 只 能 「 喧 闹 中 悟 静 」, 在 喧 闹 中 悟 静 , 很 可 能「静后复闹 」,以致必须「悟而再悟 」,永无止期。这 不啻暗示着今人在写禅时 ,「情切」或「躁急」于古人。 7 N3 d8 u( r: [5 _$ X( b( T
4 「旧禅诗」不管表达禅理或禅境多有明确的着力点,「新禅诗」则在这个环节令人难以捉摸;这种写禅不 知「从何而来」在篇幅较长的作品更容易感受。5 \+ {) Z: } |) k: x
周庆华从古今现代诗作对比此四种特色,其实可归结为现代诗人创作的心态问题,又可分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看。在形式方面「新禅诗」的篇幅较长 (「繁言 」、「多采 」)可推论出现代新禅诗尚未找出有效「趋入」自在禅境的路径,也尚未开出新禅境,理由在于新禅诗采用的「美学式话语」只是建构一种启导读者为目的,使用「移位 」、「变形」的方式。那我们也可以反问:如果「新禅诗」是以「小诗」形式出现,会不会较为恰如其分呢? 于是决定是否为禅诗又回到内容问题上。
2 S1 h5 I/ d L# r, n3 |周庆华对潘丽珠提出的 禅对现代诗的影响 17 ,仅从禅的思 维 层面入手不以为然,理由有三:首先,除了禅宗所讲的「无我」 是「无自性」而不是「物我同忘」那回事;而「自在的生命」是「活活泼泼的」并不「孤寂 」;而「时空」是由「心生」也不关 超越「俱泯」一类功夫论。其次,所举于光中等人诗作也与禅宗「无念 」、「无相 」、「无住」相去甚远;第三无法想象这些诗作如 何体现得道后的「禅境 」(意态或心境 )。因此,认为「有种貌似 或伪装禅诗的诗 」(仅在「方法」层次略同于禅道而已 )。由于潘丽珠的前提是: & [% B: u; `( B/ e! o
现代诗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并不以语言表达为终点,它 的终极目的恰恰是要超越语言,表现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存在语言之中而超越语言之外,这就与「禅」相仿。 ! ]0 ?! p: K9 D. m) U
但是我们应当着眼的,不仅止于诗的语言和「禅」的关 系,更重要的是诗的语言所显现的境界与「禅」的思维(即「禅意 」)关系。
# c" @* }( p' p3 q周庆华则不以为然,因此引用龚鹏程说法给予响应:
- s) G5 Z) I: m* F" a5 r: ?' Y禅与诗原属不同的领域,依禅宗义理绝对开展不出诗来,不仅因为他们不立文字而已。后代之所谓禅诗,都是单拈 一端,赋诗断章,以供譬说。例如严羽说「大抵禅道在妙 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诗禅都讲求的一套方法,但 其目的指向不同,方法的根据亦不同,甚至方法本身也不 同,绝不能并为一谈。曾茶山曾说学诗如參禅,然其所谓 禅,其实仍是儒者之养气。便是个值得深思的例子。/ [3 j x+ q3 d. X# L" Y! f1 o
据此认为禅诗仍需保有语言之方法,尤其当以诗为理论建构的重 心,佛道诸说只是提供说明作诗奥秘,而非「诗人以参禅之法用 之于诗」或者直接引用禅宗义理入诗。5 T) ]; n z9 [* ~/ H7 Y6 e/ N
其实会造成上述的差异,关键在于现代禅诗作者运用方法进 行创作的问题,原本难以言诠;而解诗者与禅之文化有隔时,恐 怕也难以解读出禅意;加上创作者常身兼作者及诗评者两种身 分。什么是现代禅诗便无法简单带过,若能通过具体诗人的诗观 诗论及诗作的解析,挖掘创作者的创作之秘,以及解诗者的方法 揭示,或许较易拼凑出可能的面貌。
, a- _. c& I9 h* `5 l4 H% I台湾的「现代禅诗」在这两次诗刊专辑后便成了潜流,由有 心创作的诗人继续摸索,而在大陆对岸则显得热闹些,现代禅诗研究会由南北(王新旻)先生发起,基本会员14人:南北、碧青、何兮、九华山人、苦李子、樵野、古石、大畜、张黎、邹晓 慧、还叫悟空、昌政、雪蛟、若与。主办项目有:
: @- T$ L. g( PA ,【现代禅诗探索】 BBS 论坛 : W$ @0 ~- H$ v
B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网络月刊)
+ `' m+ _) }7 x* n* E6 I0 O( @C ,《现代禅诗探索》年刊(纸刊) $ V; |5 P( L3 U3 E( z8 L! P L1 Z/ k
, O5 D& K( O _9 Q, [
并于 2007 年 5 月创刊,号称「中国第一本禅与现代诗歌艺术相 融合的探索性诗歌丛刊 」,并提出四个基本理念,作为现代禅诗探索的方向 ——
" I( P' l8 n/ T0 r; r, i9 s! G
3 L# ?0 G" `! D2 m. j. N! m纵的继承 —— 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0 S8 n! A& J3 G" u横的移植 —— 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 x, J* L; n4 U8 Z8 L9 @7 G纵横交融 —— 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 形; 9 `$ X7 h7 L7 ?4 K0 o) S% z
禅为根本 —— 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 才是根本。 " W1 g- F0 _6 Z) ]* x
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想让诗歌中的一部分,成为流经这个浮躁 世界的一泓清溪……
m* W4 x; H, i6 x/ A, S$ w' D! O. H8 M$ R/ R1 W7 m
在《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内容所见则有「现代禅诗研究会 基本会员作品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十五篇 」、「明月藏鹭」(用以说明现代禅诗理念 )「答问录 」、「且听棒喝 」(即「诗人及 其作品评论 」)、「一期一会 」(即单一作品解读 )、「众声喧哗」(亦属文学批评 )、「重要讯息 」(刊登现代禅诗有关重要讯息)。与台湾诗刊不同,它是专属现代禅诗的园地,不但有作品发表,作品赏析,外国诗作引介,禅诗理论的建构,还有普及用的答客问,并且集结网络资源,企图成为一个常态性刊物,长久发刊。虽然也野心并企图造成「众声喧哗 」,但若无严格把关也可 能造成一些误导,例如在「且听棒喝」里收有张黎的一篇文章〈浅谈洛夫对禅文化审美的背叛 〉,用语轻率,并无引用任何洛 夫诗作分析,只是借机提出自己对 禅诗的主张,例如:用不涉理路的直觉思维,是禅诗的最基本特点之一。…而 笔者遍观洛夫诗歌,其中意象却皆为主观臆想。
5 F; b5 u W, j1 j8 }& S. M4 _淡泊宁静的「无我之境 」,是禅诗所追求的境界之一。佛 教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空 」。禅悟,就是以直觉的方 式领悟万物「空」的本性。…而笔者遍观洛夫诗歌,但 是,笔者读洛夫诗歌,无一首不感到来自「我」的浓烈深 沉的压抑。4 F1 h2 E9 y& j1 E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随缘任运、顺其自然,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无处不禅意,无处不禅趣了, 禅宗所追求的「平常心 」。《金刚经》又有语云 :「不应住 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以无所企求的超越世俗的心态对待人生,就能达 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和内在的愉悦。遍读洛夫诗歌,笔 者没有发现诗人有丝毫的这种追求和倾向。 ( [2 Q$ v! O( R2 U( ~$ h
没有尘世灰尘、明镜无染的心境,是佛教认为的最高境界 的美。…十二缘起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佛教一切理念 的基础,教义认为,生命的起源和轮回皆来自于无明的业 力,摆脱生命苦难的唯一方式就是消除业力,净化生命。 而笔者观洛夫诗歌,表现的全是些 红尘中的迷惑和痛苦。
. [7 y* J3 H3 j$ ]# P内心达到一种圆融明澈的状态,这是禅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圆融,是禅的至境,是禅境界特有的美质。而洛夫 诗歌,距离此境界还非常遥远。 9 m: v6 U7 q! m
另外,从直观上讲,禅诗是以整体性的思维,简约的文 字,平淡的语调,来表达超越世俗而亲近自然的意旨的, 而洛夫先生的诗歌完全是从细琐的事件出发,以繁密的意 象,浓烈的情绪,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感悟的,这简直是 完全相反的两件事情!
% U5 K" C% y& w3 L. |' F) Z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的媒体、高校、诗歌团 体,把这位台湾诗人捧为现代禅诗的集大成者,并冠以各 种神秘而高贵的称号…。但是,我却深深感到痛心:这种 完全背离禅文化特点,南辕北辙的提倡,将会对大陆刚刚 起步的现代禅诗研究和写作,带来致命性的误导 19 !
& J5 @; g% @3 d9 n4 N张黎认为有六点可以检证是否符合禅诗的条件 :「直觉思维 」、「无我之境 」、「平常心 」、「明镜无染的心境 」、「内心达到一种圆 融明澈的状态 」、「表达超越世俗而亲近自然的意旨 」。其实若将「明镜无染的心境 」、「内心达到一种圆融明澈的状态」齐观,仅 有五点。若将「平常心」也纳入心境,则有四点。再加以简化则 是运用「直觉思维 」,进行修行方式臻于「明澈的心境 」,并将此 心境善加保有,以期趋入超越世俗而 亲近自然的「无我之境 」。 平实说这些检证条件是有利于帮读者判断何谓现代禅诗,但因缺 少对洛夫诗作的解读,只以一般读者概观印象式的抒发感叹,似 乎对洛夫诗作何以不是禅诗,并无帮助。张黎的毛病不也重蹈潘 丽珠直接引用禅宗义理入诗的覆辙吗?甚且以古典禅诗之禅理来 规范现代诗,无疑是自废武功,取 消现代禅诗出现的可能性了。 8 }% X6 q0 \, p; Z/ }1 V- |9 ^
: P# D- p) C8 ~: ^' W, v9 `
四、洛夫禅诗的启示 7 D$ H9 c( a- ~/ ]1 M7 P
因为盛名的缘故,洛夫标榜禅诗成为张黎攻击的标靶,我们 可将洛夫诗作略作解析,有助了解洛夫禅诗的况味。洛夫的诗不 全然都是禅诗,根据蒋述卓的研究, 洛夫「中后期诗歌 」,是指 中 期 1970~1983 初 步 探 索 禅 机 禅 趣 也 同 时 陷 入 困 惑 期 , 晚期对禅有更深入理解,对以禅意入诗也有了更新的感 悟,从而使他的诗禅意高涨 20 。然而洛夫对禅诗的摸索与 创作着力之深,却是事实,张黎说洛夫诗都不算禅诗的论断,若放在其 前期诗作,或可说得过去,但离开诗作而论其是否有禅,未免忽视其企图结合「超现实主义」与「禅的思维、手法」来创作「现 代禅诗」的用心。 % F6 n% g/ x/ M7 t1 P N
洛夫之所以成为「现代禅诗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21 ,原因 有 三:一者洛夫正式标举出其若干创作属于禅诗﹔其次,他有正式 说明其禅诗理念的文章﹔三者,他的创作获得诗评家的呼应。关 于第一点,洛夫曾应书法与禅诗结合的美术展编了《洛夫禅诗》 收有七十余首的禅诗,可作为具体研究个案,又于 201 1 年增补 为一百余首的诗集,并定于名为《禅魔共舞-洛夫禅诗˙超现实 诗精品选 》,在实际编排中并无区别出何谓「现代禅诗」?「超 现实诗」?或许是洛夫认为二者不可强分,超现实主义毕竟是其 转出禅诗来的土壤,因此,在书套扉页题为 :「 超现实的作品力 图通过对梦与潜意识的探索来把握人的内在真实,而禅则讲究见性明心,追求生命的自觉,过滤潜意识中的诸多欲念,使其升华为一种超凡的智慧,藉以悟解生命的本真。超现实与禅二者融合 的诗,不但对现实世界做了新的调整,也对生命做出了新的诠释。洛夫结合两者最具代表的作品〈金龙禅寺〉… 」若将其实验 性质甚强的「隐题诗」 22 也纳入禅诗,洛夫的作品具有现 代禅诗 的代表性应毋庸置疑。关于第二点及第三点,洛夫亦擅长诗论,诗作也能引领众多评论者关注,因此说他对现代禅诗论题的形成便具有代表性。以作者面向自称诗作为禅诗,似乎仍不足以成为禅诗,仍需评论者、读者的参与。换言之,我们可透过其诗作,简要考察何以可称得上禅诗。先以〈金龙禅寺〉为例:$ C- \+ P& P: _
9 E2 M% n. l( D* w( I6 o5 V9 k
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 Z2 |7 ` M' Y
如果此处降雪 ' v, M- V4 [ F @8 @% f6 ~
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地/点燃 % x- O2 R1 {& K, s- w7 q: |' [ \
2 A; G8 V3 d C: u; M) q6 m' j/ U
这首诗分别收入黄志民编《大学国文选 》(三民 )、向阳编《台湾现代文学》(三民)、陈义芝编《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新诗选》。陈祖君便认为「隐 题诗」可 作为禅诗 的体现,參〈从「 石室之死 亡」到「 天涯美学 」 ─ 洛 夫 论 〉 , 收 入《 大 河 的 雄 辩 - 洛 夫 诗 作 评 论 集 》 , 页30 。蒋述 卓认为「 隐题诗」 的创作, 藉诗题的 语言破坏 后加以重 组, 使诗题变成 无意义的 东西,让 诗的语言 本身来呈现意义。 凸出禅的 「偶 然性 」、「 随 机 性 」 与 「 非 逻 辑 性 」 。 同 时 也 是 禅 常 使 用 - 矛 盾 语 ( th el a ng ua ge o f p a ra d ox )的 方式 。详參 蒋述 卓:〈 论洛 夫中后 期诗 歌的禅 意走 向及 其实验 意义 〉(《 现代 中文文 学评 论》( 香港 )第 4 期, 1 995 年12 月 ),页 30 。当然 除了 在语言 形式 的巧思 外, 再补上 其内 容,那 么 铃木大拙认 为「在生 命流转中 把握生命 」的那种 必要性, 是禅家哲 学中 非常 重 要 的 一 部 份 。 引 自 铃 木 大 拙 ( 等着 )、刘大悲(译):《 禅与艺术》 ,页 12 7 。》。根据洛夫自道: 0 @) b- {/ |6 r
显然这首小诗就是我采用超现实主义技巧,结合禅的妙悟 新法所做的依次诗歌美学的实验,我所要表现的,乃是根 据我的物我同一观念,尽量消除个体的差异而使人与万物 融为一体。当灰蝉惊起而鸣,掠过暮霭中的树枝山岭,山 中的灯火也给吵醒了,点亮了,这时你会顿然感到内心一 片澄明,突然惊悟,生命竟是如此的适意自在。
& p: w/ u7 Y3 A e「物我同一」为庄禅所共享的境界资源 24 ,作者能亲身说 明一首 诗的主题,固然可贵,但如何表现此种体悟,仍需藉由创作技巧 构成。首先在意象 25 上,藉由「晚钟」与「小路」听觉与 视觉的 错置 ,「蝉」 26 与「灯火」听觉与视觉的 共在,让「灯」的意象 同时交融了其它感官的作用,让原本宁静的黄昏小路的景象呈现 动感姿态;尤其「羊齿植物」虽是植物,但是「羊齿」的一让作者联想到动物-羊的「嚼」草的动作。不但让呈现物与物之间的转化修辞方法,也扩大了当时的空间感。
o A5 O* A1 J6 m9 v2 _关于「如果此处降雪 」,解说有所差异,向阳认为「此处」 指心灵,隐喻开悟之意。蒋述卓认为是「白色的石阶」所起的联 想,尤其是此句横插第一段与第三段之间自成一段,有禅门问 答,答非所问之体,在答而不答中产生韵外之致的禅味,是否真 的下雪,本非其追问重点。李翠瑛则将「雪」比喻月光,理由有三:
' [1 S6 o4 @$ B7 N从第一段中得知背景既有绿色植物的山间小路,就不可能 是有雪的季节。因此,此一「雪」必然是虚拟而假想的 雪。再者,此虚拟的雪指的是雪还是象征或暗喻?从前后 段可知此时应是黄昏而月亮升起之时,而作者以假设的语 气说「如果此处降雪 」。假设有雪,表示在时间上可能事 实未发生隃尚未完全出现,只是作者想象。因此,推想「雪」应是假想的东西,而能暗示另一物的出现。李白〈静夜思〉中将明月光以「霜」为喻。因此推想,洛夫是 为了避免于古人同,而又选择类似之物来比喻,因而选择「雪」喻月光。
3 Q8 A Y# |, t5 b- ^3 y李翠瑛的解读也很有意思,将「雪」代换为「月 」,让月的意象 在禅宗的公案中有「明心见性如」之效果,也有心中如月般皎 洁,而有禅悟之义。
. y: L2 F4 U' D: ~# g$ j列举三位解读诗的意象,不在指 出谁的解析较贴近诗作原 意,而在说明禅诗作者不管顿悟什么,都仍须运用诗歌创作的意 象选择,转化修辞,甚至夸张的想象与夸饰修辞,才有「无理而妙」之韵致。而读者若想解读出诗中奥妙,必须尽量打开眼、耳、鼻、舌、身、意诸感官,去把握诗人对外界事物的把捉,尽 可能「还原 28 」诗人直观、整体地呈现的生命体验及诗境 。洛夫在其所选的两本题作《 禅诗》的集子里 ,〈禅味〉皆置于第一首,他写道:
% P% d F+ ]1 n
# p: q% Z7 f! F' h* }- F, r禅的味道如何?/当然不是咖啡之香/不是辣椒之辛/蜂 蜜之甜/也非苦瓜之苦 7 p5 C9 c$ _! q1 J8 J3 y
更不是烧肉那么艳丽,性感/那么腻人 / N2 x' @" [2 |; A
说是鸟语/它有过分沉默/说是花香/它又带点旧袈裟的 腐朽味 4 \6 H6 L5 p( \9 H5 V5 e
或许近乎一杯薄酒 - H# W- q$ V' c9 S) i
一 杯 淡 茶 或许更像一杯清水 ; @9 j \$ [+ l; x) I. R0 T
其实,那禅么/经常赤裸裸地藏身在/我那只/滴水不存
( f) v+ a8 Z& O- w) c/ G7 F的
+ Z7 a! c* `! S0 z+ f3 ^8 m |空空里 L9 i1 C: I: u$ l! \9 b: v
2 i7 t2 S9 h& v& ]( p% a# V3 l/ }叶橹以苏轼〈送参寥师〉的「空故纳万境」来呼应洛夫禅诗的核 心是 :「 禅 的 本 质 其 实 是 一 种 对 人 的 生 存 状 态 做 出 的 超 脱 性 反 应,它是对社会现实与人的生存之间的关系一种超越式的理解和 把握,而不是某些人所认定的那种逃避式的清高与虚空 30 。」因 其空,故能读出如万花同般的景观。如果说禅味是味觉的隐喻,无住于某一生命状态,常保超越、无利害之心观照万物,尽管仍有欲念却能升起无数美之荷花。因此,洛夫以「说似一物即不 中」的禅宗公案 31 ,表述心之无住、无着于任何一味,反 而能遍 尝人生各种滋味。 ; o( j; j8 [3 F
关于视觉的解析,可用洛夫〈窗下〉说明:' l; Z: i$ m2 L1 U9 z+ X
8 ^) h. [6 f3 Q: E8 w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我便从 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再用手指划一条长长的小路/以及 小路尽头的一个背影
; x( S5 v( z) N9 _6 n有人从雨中而去
' d( }5 @' w! O$ x( B7 w: d" _) S Y( F/ S7 z: K2 y* x
大陆诗人南北解析道: 8 g5 T% ^0 G3 Y' M4 Q
这是一首画面面感很强的诗。……这应该是我们熟悉的日 常生活中的一幕,我们好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童真举动。但 通过洛夫的文字传达,就有了浓浓的诗味和禅意。我认 为,现代禅诗不同于古代禅诗的方面,不仅仅是形式手法 上的不同,还有一些内涵上的不同。古代禅诗,特别是僧 人诗偈,从功能上大多是以诗言禅,传达佛禅理念的,是 宣教的一种方便。而现代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拒绝 宣教,只是在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趣和理念。洛夫的这首诗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传达出的禅意,令读者在一阵轻松的喜悦中,会蓦然然醒悟到一点什么来。 哦,那「从雨中而去」的人,是谁呢?那不就是你自己吗?
2 s' k* j2 H( J( Q2 B4 @因为,每个人都注定了,要在生命这条小路的尽头 处,成为一个「背景」,然后消失掉。 |- Z, F: b, k' Q. `8 N" n$ q
诗作中营造一个在玻璃上戏耍的 画面,南北将小路解读为「生命之路 」,「有人 」,则不分你我,人人都有可能正在路上, 所以不管是写真雨中之景,或单纯在雨天百无聊赖的游戏,在屋 里探测「远山的深度」犹如丈量生命之深度,之有所隔,便推门 而去,走上生命之路的联想。而洛夫曾在〈窗的美学〉透露:
7 m5 K. r, M: j, I在这首诗中,我把窗子当作一个探测外在世界的心灵触角,让想象在一个有限的框子里做无限的飞翔、幻化、停 格、扩展。…明末张潮《幽梦影 》:「窗内人于窗子上作 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如果他看到我在窗玻璃上呵 一口气,然后画一个人向雨中的远方姗姗而去,不知他有 何感想。
9 D" w! [$ f, j8 S# ~换言之,洛夫此诗颇有卞之琳〈风景〉的味道,其禅意当在人皆 是以我为主体,别人做为装饰自己窗内风景的一个小点,然这是 框线在自己框框里的假象,能互为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疑扩大了心量,让心灵增添美感。易言之,转换视角对生命的 观照,能产生某种对生命的领悟。此外,洛夫还有一首〈随雨声 入山而不见雨 〉:/ U+ R/ q5 P( |2 M' U/ z- M
7 H7 \- M( D, j' ^( A+ g9 Q
撑着一把油纸伞/唱着「三月李子酸」/众山之中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 " H9 z$ y( X$ I" h4 z% `9 m9 @
啄木鸟 空空/回声 洞洞/一颗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 入山/不见雨
% x* R' d k' `! l2 n. c7 X伞绕着一块青石飞/那里坐着一个抱头的男子/看烟蒂成 灰
5 Q' k5 e! ~' Y$ y下山/仍不见雨/三粒苦松子/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 前/伸手抓起
" {# [" u( i9 k6 J+ Y竟是一把鸟声# T" K0 ^; j/ Y7 |
) R- {& W' O9 I5 n; Q- J4 }
洛夫这首诗有「空山不见雨,但闻鸟语响」自我解嘲的况味,原 本带着悲苦心酸入山看雨听雨,始终不可得,抱头看烟蒂成灰的 男子不管是否指称自己,陪伴她的始终只有「空空洞洞」的心 情,待翻滚而出的苦松子,伸手 抓起时竟是「一把鸟声 」。 这「一把鸟声 」,究竟所指为何?或许是啄木鸟治疗松树的结果, 只因「一颗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 」。若松树有鸟可治病,那「空 空洞洞」鸟声不正是提醒诗人该正对人生愁苦?诗人本藉雨消 愁,忽在鸟声中有所领悟,诗中将听觉的鸟声与触觉的捕捉错 置,产生奇幻的错觉,而若有所悟 36 。因此,许世旭说洛 夫有独 特的章法叫「震撼式的结构 」,洛夫诗的意象繁复,或承接或反 转,或排列或跨越,其魔性的诗语,或起或伏,或虚或实,给人 猛烈的冲突感,但很渺茫,这是洛夫的魅力 37 。
+ G# R7 i0 c6 T0 z
& J8 s3 @! S: O2 z/ S2 \; ?五、现代禅诗如何可能方法之提出 ! U: S6 F( t K. d8 Q; C
现代禅诗虽然尚未正式成为现代 诗的一种类型,却深具潜 力,例如柳东林指出:西方面临理性主义危机而出现了非理性的多维度描述,在 理性 / 非理性之中找到了超越之道,即对佛禅的关注。由 释宗演及其学生铃木大拙的引进西方后,禅所标榜的实践 目标与奇特的方式,强调禅的经验、直觉、顿悟-一种高 度的自知以及由之而来的心灵清静,已经引起了包括荣 格、弗洛姆、卡伦‧霍妮等西方心理学家的注意。从柯锡 勃思基到喀尔凯戈尔,从萨特到雅斯贝尔斯,从克罗阿克 到卡夫卡,从海森柏到马丁‧布伯等在内的现代西方神 学、哲学、文学名家,亦都參加到 了对禅的讨论行列。
0 k) |+ f1 ?& x& P# b可见禅在现代西方社会仍持续发挥影响力,禅诗也有更宽广的发展。而在台湾虽不乏致力禅诗创作的诗人,及运用禅诗 作为自 我实践及引导读者的诗人,也有不明说禅诗却有禅意的诗作展 现,甚或读者/诗评者的自我领悟运用在解析上,但目前未成为 一种新类型。而大陆则有高举旗旘的现代禅诗创刊号出现。正显示现代禅诗还有发展的空间。
/ f% L7 n" g4 P然而「现代禅诗」如何可能呢﹖在此仍以「中介嵌结说」予 以说明。诗人到底「妙悟」出什么东西,体悟些何种境界而可称 之为禅诗呢?除了前文所提的黄永武、周裕楷、程亚林、萧丽 华、孙昌武等人对禅与诗的思考,以及张黎提出六点可以检证是 否符合禅诗的条件,我们试着再做 些整理的工作以清眉目。
% _$ J, p) a! m碧青〈现代禅诗,呈现出全新的境界〉提出五点特色:* D) Z3 ~0 M1 o1 f; x
1 、在感悟生命和世界的过程中,让心灵不断超越进入大 境界。这样的时刻,诗人也找到了自己,获得了真正 意义上的生命自由感。冥契主义/神秘主义 * n6 h& K+ Z# ~. `
2 、心灵和世界深度的契合-「天人合一 」。
. K6 P ?" j4 {4 T2 I3 、自然简朴(是心灵向生命本 身的回归的重要标志 ), 却呈现丰沛的气韵。
t/ U! D. r! b, t5 c* E" l4 、语言清新,空灵优美,意境高远,充满生命内部的愉 悦。
3 K9 M; J5 L1 [% ]3 g0 I% h5 、直觉思维,缘心生境,宁静圆融,又富有现代感。
; t! v5 d6 x* p) k6 z, @# ~! ^% K碧青在另一篇〈关注现代禅诗〉续有发挥: H/ `% k8 o; y9 e# P
1,注重在日常生存体验中领悟生命,提升心灵,呈现诗 意。
0 a h7 c& B9 w' t* d2,核心是爱。心灵和世界深度的契合-「天人合一」。7 t8 c! m& Q8 P" k/ T, q
3,寻找生命的本根,追求对自我的肯定。
2 ]0 Y' B( H" Q9 p/ }) I2 h4,追求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 d8 r& }' B2 G, `3 X; e0 U7 |- L5,现代禅诗具有空灵的意境。
2 T; n) S% w/ K" t. P甚至对照铃木大拙等人合着的《禅与艺术》指出「日本的俳句」 是深受禅影响的诗歌表现,是无可避免的现象。因为:
4 B5 H& V3 W& W" l1,由 于 俳 句 的 形 式 向 来 极 端 简 单 … 不 但 要 唤 起 一 种 心 境,而且也要设法传达一 种足以激发读者或听者 想 像 力 的 生 动 情 景 。 因 此 , 向 所 有 受 禅 影 响 的 艺 术 一 样,在俳句中,我们发现需要读者或听者的參与。希 望读者或听者「加入 」,可以说希望读者或听者去 继 续完成艺术家未完成的东西。 1 G7 u! B# M$ A" h, t/ W
2,俳句巧妙的简单性能够使我们加深认识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者简单而神奇的「本来相状 」( is -nes s )因为俳 句所涉及的是此时此地,是禅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 部 份 - 所 谓 「 在 生 命 流 转 中 把 握 生 命 」 的 那 种 必 要 性。
% v/ y, z2 W s7 K/ g, U8 u3,观念连想/意象,例如季节,俳句多涉及人类的感情 而少涉及人类的行动,自然现象只是用来反映人类感 情的。 * D! k0 k& w/ C" Z+ `" g# Q8 T
观念连想/意象对比俳句作者还用另一种方法浓缩他们的思想表现。那就 是省去哪些在文法结构上所需要而在使意义明白方面并不必需的字眼。
/ I4 P& b* y2 x. q! k1 j, ?/ m$ X4,蒲莱斯归纳俳句有十三种特征:无我( is- n ess )、孤 寂(也含有「以万物来解释」的意思 )、欣然领受、 脱俗、非理智、矛盾性、幽默、自由、非道德、简单性、具体性、爱、勇敢。
7 \6 h. B6 D+ o4 C4 _* L5 Q日本俳句是周作人提倡小诗时,率先引入我国,以阐述小诗的源 流与艺术风格,他认为俳谐是「一剎那的感兴」,是一 种无需 说明的诗。在一剎那网住生命之流之相状,确实有禅的意味。有 意思的是铃木大拙指出「读者或听者的参与 」,也是决定是否为 禅诗的关键,换言之,不管诗人妙悟了何种体验、心境,必须为 读者所接受、把握,否则无由体验其禅境与禅意。因此,禅诗具 有「境界」意味,便成了重要的焦点。诚如碧青所言「现代禅诗 具有空灵的意境 」,当我们追问何谓「空灵」时,便转入了美学 的探讨了。洛夫在最近的〈禅诗的现代美学意义〉也意识到这个 问题,因此认为「空灵也是纯诗的一种特征 」。其创作历程为:超现实主义的诗进一步势必发展为纯诗,纯诗乃在于发掘 不可言说的内心经验,故发展到最后即成为禅的境界真正 达到不落言筌、不着纤尘的空灵境界。…多年后,我从纯 诗到禅诗这一发展历程又有了新的论证,这就是我把西方 超现实主义与东方禅宗这一神秘经验与以融会贯通,而蜕 变为一种具有现代美学属性的现代禅诗,我认为这种禅诗 有一种可以唤醒生命意识的功能。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中都有一种飞翔的,飘逸的,超越的显性素质,也有一种宁静的,安详的,沉默无言的所谓「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的」隐性素质,这种隐性素质就是诗的本质,也是禅的本质。洛夫自述创作及思考禅诗历程,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所谓的「纯诗」为思考起点,洛夫的「纯诗」观念,其实是一种不可言 说而不得不说的意思,详细内涵洛夫似乎没说清楚。向明曾以保 罗梵乐希的「纯诗」是与其它东西的实质孓然分开的写作要求来 说明。在此可补充瓦雷里的说法: & H) ^0 _# _4 e: r9 B9 b! y& D
1,纯诗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绝对理想境界,具有一种超 凡脱俗永恒的美,甚至是与物理学所谓的纯水的纯是一 个意思,是一部完全排除非诗情成分的作品。
D# \4 G3 ?) n$ N% N2,诗歌创作唯有神秘、幻觉的东西才能够激发人们特殊的 感受。纯诗就是唤起人们特殊的感受。 / n' C+ t/ e, R. r: ]% }
3,它与其它感情不同,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一种令人惊 奇的特征:这种感受总是力图激起我们的某种幻觉或者 对某种世界的幻想,在这个幻想世界里,事件、形象、 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仍然向再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所 见一样,但同时它们与我们的整个感觉领域存在着一种 不可思的内在联系。9 U$ H& q: k% H8 y. T" r6 m# }7 n
纯诗所指向的境地颇类似禅境,这种特殊的情感成为禅与诗的融通点。第二,洛夫还提出现代禅诗需具有「 现代美学属性 」,这 一美学属性即是「空灵 」。所谓「空灵 」,根据叶朗的说法是:「空灵」的美感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 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的 自由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1 k4 E+ O: V, S叶朗的思路在于禅悟是一种从当下的感性世界领悟一种永恒的空 寂本体。当「空灵」成为审美型态, 这种空寂的「静境 」,人获 得平静的解脱感、恬淡的自由感而有「静趣 」。以一瞬间进入永 恒之境生发之美,再回到现实的现象界,在对应现象界之种种困 扰更能生发更大力量,并保有此种宁静。
: {* N) j5 I/ P* E8 }+ ~现代禅诗之走向美学主要在邀约读者进入禅的妙悟之境,去感受那种永恒宁静之美,因此,现代禅诗如何可能可以从:
; n% V+ `2 j3 t3 [5 M! ~* T1,现代禅诗作品的编选、解析; S% m' O6 {8 T% ^( `' ^
2,现代禅诗史的建立; ) C* E7 q# r) s" y9 t3 U+ D5 m
3,现代禅诗美学的省察; . }- }' o- R7 P0 r# g
4,与古典禅诗的对比研究;
5 ~. D) b. X1 C; j5,对西方禅诗发展的掌握;
: b3 J: H* C8 ?+ ?' y6,尝试禅诗新的表达形式;
! y3 J& V$ _6 U; K3 x4 G7,禅诗的语言如何说出不可说等,都是值得开发的面向。2 x: C6 l% ?3 O8 R6 w
关于第一点,就笔者所知,李天靖、张海宁主编的《水中之 月-中国现代禅诗精选》 49 ,因此书遍寻不着,尚未过目 ,因此 无法评估其解析的水平如何,但其选了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 树 〉,似乎是一首充满「情执」的诗 ,可视为唯美的抒情诗,可 就不能说成是禅诗吧。关于第二点,也会随着研究的关注逐渐建 立,例如现代禅诗研究会提供的一连串的新锐作家,或新诗时期 的废名、孔孚等前行代作家。台湾两次现代禅诗专辑的作家,及 其后的作家档案建立,诗作梳理,甚至现代禅诗「现代性」思 考,也尚未开出。关于第三点,台湾的萧萧的三大本现代新诗美 学的构作 50 ,以及简政珍从语言学 角度论「空隙中的禅」 51 都有 不错的成绩。关于第四点,一般都偏重古典禅诗的研究,或许古 典与现代两者对比,会有更多启发,例如丁旭辉《台湾现代诗中 的老庄身影与道家美学实践》 52 ,虽然不是以现代禅诗为 切入 点,但是可以提供理论的参照系统,以利现代禅诗理论的建构。 关于第五、第六点可以合看,如柳东林的《哲思黜退禅意盎然- 现代西方文学的禅化述要 》,可以从禅对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及从诗开出的花与果,提供现代禅诗创作的参考,例如铃木大拙说 明禅对俳句的影响,又由周作人引入,陈黎的《小宇宙》或许从 此一脉络,可以找出禅的意味。关于第七点,从禅的反省与语言 学的对勘,蒋述卓的〈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 义 〉,认为禅诗是,一种静观而得「 主客合一」的思维方式,追 求真我与超越时间、形体、心的趋向,由一种用禅打破因果律切 断联想的思维方式,造成诗境的空白与超越性。在语言方面,认 为洛夫运用了矛盾语( the language of paradox )的语言实验,透 过矛盾语的艺术张力,看似与常识相反,却在艺术的世界里使人 对熟知的事物产生了一种新奇的发现与新的美感。由此敏锐的挖 掘了洛夫「隐题诗」的创作,藉诗题的语言破坏后加以重组,使 诗题变成无意义的东西,让诗的语言本身来呈现意义。凸出「偶 然性 」、「随机性」与「非逻辑性 」。因此,也具有禅诗的意味。
# V) A+ k# y+ Z: ]5 n! j, a% o5 R: d* f
六、结论
+ M- Y7 {, s; G' y) S6 F本文之所以提出在于两岸诗坛对现代禅诗的消长之态有所关 注,近十年来台湾诗人默默耕耘,静似伏流,颇为低调。而大陆 则颇为火热,例如上文所引的现代禅诗研究会,但也看到其发展 中的若干危机,例如张黎式的评论 53 便不得不忧心,网络 的学术张黎的评 论如果只 是上文所 引〈浅谈 洛夫对禅 文化审美 的背叛〉 ,并 无 引用任何 洛夫诗作 分析,便 认定洛夫 诗无禅意 ,笔者以 为偶尔的 出错 , 还可原谅 ,毕竟她 不但是现 代禅诗的 创作者, 也是读者 。然而, 她曾 获 现代 禅诗 研究 会提 名与 票选 后选 出 的 2008 年 度 现 代 禅 诗 探 索 理 论 奖 得 主,因此 也是诗作 的批评者 ,便值得 警惕了。 然而在〈 「诗魔」 能瞬 间 变 「 诗 佛 」 吗 ? — 读 洛 夫 的 诗 〉 读 后 , 又 再 度 让 笔 者 惊 讶 , 这 次 总 算 提 出三首诗来分析,其中〈登峨嵋寻李白不遇〉、〈苍蝇〉, 并未收入洛 夫 《 禅 魔 共 舞 - 洛 夫 禅 诗 ˙ 超 现 实 诗 精 品 选 》 , 洛 夫 或 许 不 一 定 认 定刊物或交流平台沦为党同伐异的杀戮战场,禅诗成为一言堂后,还可再感动人吗?当然,就禅与诗而言,原本是藉禅来说明学诗 写诗赏鉴诗的理论参照系,甚至藉由参禅功夫比喻作创作诗的历 程,这是禅学渗入生活领域自然产生的变化,因此,就禅诗实质 而言仍以完成诗为优先,但禅修作为诗人创作的源头或许仍值得 关注。此外,欣然见到洛夫一以贯之持续的创作,以及在诗论的 贡献,还有在其小品或随笔里偶而泄漏的创作动机,相信能让读 者欣赏其作品仍深具兴味,而其专门题为禅诗的作品,应会成为 研究者挖掘美的源泉。 3 k2 m# h; L0 u' z5 D
这两首收 进《雪落无声》集子里就是禅诗,但张黎既不承认这是一首禅诗 ,何必选来砸自己的脚, 再酸溜溜的自嘲自己看不懂〈 登峨嵋寻李白不遇 〉这首诗。而〈 苍蝇 〉也围绕着无关紧要的外缘背景打转,无法进入作品中分析,只能说些刻薄话攻击别人。而〈 金龙禅寺 〉更是「真看不到禅理 和禅意」一语带过 。如果无的放矢也能成为理论奖得主,张黎愿意让别人用这种方式评论他的诗作吗?笔者原本不愿浪费笔墨去讨论一位「不合格的读者」 ,但若一个新兴的现代禅诗园地浪费篇幅去刊登这类评论作品,有何学术公信力可言。当然张黎得奖的文章未曾过目,但两篇文章真够令人大开眼界了。或许这也是哗众取宠争夺 现代禅诗发语权的花招,笔者只能祈愿她平心静气专心创作禅诗或禅诗理论,好好体悟禅中之净静境中的「 沉默」吧。
" V/ D. a6 _0 f, R* x0 h" Y3 \7 i
(《刊于台湾《文学新钥》第16期。2012年12月)* Y' l5 l& L' P3 F# f/ y3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