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采凤 于 2017-4-6 17:14 编辑 
 玉米
 
 有多少人的一生
 都高不过一棵玉米
 
 这土生土长的粮食
 果实可做玉米糊,玉米饼
 被掰空了,撂倒了
 身体还可烧火,煮饭,取暖
 烧成灰后,还能做肥料,又留下种子
 被人类无尽的索取,掠夺,享用
 而我们,抱着玉米生,抱着玉米死
 临了,还咒骂,怨毒,怀恨:
 不公啊不公
 不甘啊不甘
 
 
 唯美品鉴:“有多少人的一生  都高不过一棵玉米”,此句打头一下子撂倒一大批(姑且称之为写字人)。
 
 人性之所以脆弱,在于人比植物还要低,指的姿态,在自然的面前人类很少优势。
 
 人性是高贵的,小凉纤手抚弄,“烧”“煮”“取”娴熟剥去玉米叶子,暴露人心珍贵处在于“奉献”,认识自身价值,甘愿做大自然最谦逊的一份子,或许是小凉文字不竭动力,灵感之泉。
 
 尾句似乎嘲讽,似乎口语自白:哎呀自己也曾经这样抒发过不公的待遇;聪明的小凉,明明在替旁人受过嘛,委屈你了。
 
 
 在乡下
 
 抬头是青山,雨露,柿果
 低头是豆角,玉米,青瓜,棉花
 
 没有人比一个乡下人
 与恩德挨的如此之近
 
 在乡下
 每一户人家都供奉着观音
 财神,门神,灶神
 这些最虔诚的信徒,最近土地
 所以最懂得给予,俯首,感恩
 
 
 唯美品鉴:“没有人比一个乡下人  与恩德挨的如此之近”,此句若删减“没有人比一个”,似乎好些,毕竟人心相同,从善者多也。
 
 “感恩”成为城市乡村联系的藕带,大地的恩典即将普及,好事情呀。
 
 至于供奉之类,从有形至无形,归于随意或随心是规律,没有谁能够替代人,自己爱护自己,珍爱自己,偶像只是一个纽带,虔诚不一定非得俯首,这一点小凉未必留意到。
 
 任何形式走过场而已,“懂得给予,俯首,感恩”才是福音。
 
 小凉看似轻描淡写,点出人类命运共同的担忧和出路: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信念的文字,几乎一张纸般微薄,轻的可以迅速淡忘。
 
 
 不说话的,都在给予
 
 牛栏,马厮,羊圈
 鸡窝,鸭棚,草垛,申椒,团花
 父亲和它们,毗邻而居
 
 父亲的一生
 和水井一样沉默
 和明月一样寡言
 
 
 唯美品鉴:寥寥数语深刻传神;父亲的形象通过无言的动植物传递,文字的妙写,值得学习。
 
 “父亲和它们,毗邻而居”,写到这里个见整诗可以圆满守宫;余下“沉默”“寡言”之类可以删减的。
 
 佩服小凉独到的文字捕捉器,“毗邻而居”此类精到的词汇运用,整首诗异彩华章,充满田园迷幻色彩,而且恒久动人。妙。
 
 亲人甘愿一生择邻无言、庄稼,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怀念?读后久久不愿释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诗作确实距时代愈远,幸好小凉“给予”久违的亲情和感动,略伤感。
 
 
 她
 
 我们爬到7楼
 是来和她说,她闺女
 离婚的事情的。最终
 谁也没忍心开口
 
 她给我们递烟,倒茶
 宿舍寒酸,凌乱,过道很窄
 几乎容不下她。她说:
 我就在这刷碗,打扫卫生
 7层楼都打扫就累些
 平时也不累,一月2000
 够我抽烟的。闺女嫁的远
 一点也指望不上,几个月没打电话了
 是不是俩口吵嘴啦
 我们慌忙摆手:没有没有,挺好
 
 今天是八月十五。她没回家过节
 她在城里打工
 她是我大娘
 她73岁
 
 
 唯美品鉴:73岁,人生封顶的年龄了,几乎风浪挨不着边了;现实和想象维系着平衡,大娘是幸运的;小凉很善良,似乎原谅、忽略、过滤很多。
 
 无数小凉似的善良拯救或维系吧,这个社会仅有的良知、善心、温存,把美好的镜面般投射到社会的底层,投送到春风般的耳语、问候。
 
 坦荡直言,忠于真相也有悖论的:明明得知她闺女离了婚,却为了维系她仅存的一份亲情和希望;换我也会选择这种爱护并原谅此背景下的悖论。
 
 来的已经来了,过去就让它过去,选择从容、温厚、友善、呵护,义不容辞!
 
 小凉的文字从来以温存、爱护、体贴、感召、亲和!
 
 并深深打动自己,愿,很情愿多多观赏凉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