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仲义:诗说与诗写互为辩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2-11-6 15:27 编辑

诗说与诗写互为辩证

——简政珍诗歌论

陈仲义

(厦门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


[提 要] 简政珍是台湾中生代重要诗人与诗论家。着重探讨他意象理论要点:“沉默空隙”说所涵纳的文本意义与接受意义;籍此形成的经验/超验、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尤其是隐喻/转喻的活络运用,在智性照耀下,成就了他鲜明的“思”之意象艺术。

[关键词] 沉默  空隙  隐喻  转喻  意象  智性



引言:双重建树


简政珍是台湾中生代重要诗人。颇有前行代叶维廉的风范,右手诗歌(已出8部诗集),左手诗论(已出3部诗论5部文论)。等量齐观,互为印证,成为难得的、具有承前启后的双栖“桥梁”。

意象是简政珍写作实践与诗学的核心。解开意象之结,就差不多叩响简氏的门环。那么在众多诗歌洋面上,简氏盛开的意象之花,尤其在隐喻与转喻的变换中,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简氏的诗歌理论,同时优质地贯穿在他的写作环节中,相辅相成,不象有些人言大于行而空转,或行大于言而脱节。简政珍始终是将感悟与学养,感性与知性“调节”在良好的平衡中,使得诗说与诗写互为辨证,密切交汇,那么,他又为我们提供什么经验呢?


一、“沉默”“空隙”说

意象一直是古代和现代诗学的重要范畴。如何在现代诗意象建构上出新,人们做了许多努力探索。我读过的,内地研究现代诗意象专着就有3部,分别是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科院1990)、《诗美与传达》(漓江社1993);邹建军《现代诗的意象结构》(上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他们主要从结构主义角度,阐述意象的功能结构、美感效应、运动形式、思维模式、类型、方法,十分祥备全面。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不下数十篇,其它单篇论文更是汗牛充栋了。

笔者也曾在一篇文章中,从符号学角度指认:意象是一种充满旺盛活力的局部语言图景(语象);意象是一种富于张力的对应性结构“网结”;意象是诗歌生成运动系列中繁殖能力分最强的“细胞核”;意象既具备单个独立效应,也具备高出整体“总和”的综合效应。现代诗歌的写作,就是诗人捕捉意象,然后加以有序化组合的过程。作为诗歌的基础部件和生发“酵母”,意象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诗歌的走向。一首诗的成功,几乎就是意象生长、繁衍、变幻的成功。1

意象本身的丰厚的内涵和不断延伸的外延(这有点类似意境),使得意象的形形色色解释,永远处于增殖状态。简政珍从多年的中西文论研讨中,尤其是从自身写作经验体认中,提炼出许多生动见解,如:“诗以意象抵制文字的僵化,因此也是语言的凭恃。语言籍意象展延生命,横亘诗的历史。舍弃意象思维是自我封闭的写照。”2“形象经由意识转化成意象,诗是诗人意识对于客体世界的投射。意象即是诗人透过语言对客体的诠释。意象既是思维的转型,又是诗人观察、联想、哲思的浓缩,它从既有的逻辑中跳脱,是解开既定思维模式的羁绊。”3

而与众不同的,是他独到的“沉默”说:

—— 意象基本上是以视觉的无声带语言的有声,本质上是沉默的。诗以沉默道尽世事的众声喧哗。4

—— 诗是意象思维,而意象本质上是沉默的。因此任何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都不宜用文字“说”出来,语音在诗中过滤、沉淀而成为视觉的意象。意象是意识投射的结果,形象转化为意象正是思维后的产物。以视觉取代听觉不言而喻其沉默的本质。5

—— 意象不明言,它静默无语,却留下重重无声的回响。6

—— 诗的意象就是抓住主客交互凝视的瞬间。意象的姿势无言,但举手投足似乎千言万语。7

—— 它的静谧渗透读者的心灵8

众所周知,传统文学理论中对作品意义的权威争夺,常出现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文本的阐释,或者填补作者预先埋伏下的未定点;或者听从某种召唤结构;或是所谓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沉默”作为文字和语音的“附属物”,在文本意义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处于被压抑、被忽略的地位。但简政珍的独到眼光,恰恰回归文本本身,抓住了“沉默”这一实存的意义生成功能。

他借助现象学的庞大资源,打破书写和沉默的二元对立结构,重新发现了被贬抑的增补物“沉默”。他借助桑塔格观点,认为语言被沉默包围,一段言语的前后都是沉默,“在前和在后的沉默”都是语言。由是观之,文本中的“沉默”,貌似不存在,其实是存在;貌似缺席,其实是在场。他引用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观点,认为“沉默不是阻碍语言,而是展开语言的潜力。”沉默诗说不光停留于现象学视野下的本体论,它甚至辐射到了读者阅读理论:阅读先是沉默再试图打破沉默。“读者这时必须‘悬置’自我,以作品中的意识为意识”,享受作品;然后多日以后,读者重新回味作品,保持适度距离,进行阐释和解读,开始打破沉默。9

“沉默诗说”结合意象理论,将对文本提供新颖的思路。将沉默诗说、隐喻和换喻与意象理论对接起来,可能不光跨越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象学之间的理论鸿沟,做了大胆的越界;而且使得简政珍个人作为阐释者与书写者,在面对中外诗歌时,能够进行游刃有余的分析和有效的诗歌创作。

与沉默诗说“配套”的,是“空隙”说,在一定意义上,沉默与空隙两者是可以互换的:

“诗本体上是存在于空隙与沉默。诗的存在是因为散文有些状况难以表达,而散文难以表达的正是繁复语言和经验中的沉默。”“语言中,任何有形或无形或无形的空隙都是沉默。想象存在于空隙,空隙就是沉默。”10

但是,“空隙”与“沉默”,还是有差别的。主要是在书写操作层面上,“空隙”显然包容了许多技艺:标点,跨行,留白,隐喻,置喻都是能产生空隙。任何想象活动所遭受的的阻碍,都留有空隙。空隙不断向我们发出讯息。11

可以理解,简氏一方面高度肯定意象是一种巨大的“信息源”,在主体写作、文本互动、读者接受的多维中,产生无穷的美学效应,另一方面也部分地视“空隙”为重要的技艺手段,可以发挥经久不息的技术含量。

在沉默与空隙说的观照下,简氏从语言哲学角度探讨了人的存有,从历史社会与人生结合部追问本源,反省存在,反讽现实缺憾,创设了一系列意象,精悍练达,冷隽机警。

突出的有“放逐”系列、“浮生”系列、“历史的骚味”系列等。其中的“骚味”,以它似有似无的影象,幻象蹲伏在那里,沉默在那里:夜晚皇帝尿床、黑狗的疥疮,吸尽月光的鼠辈,疽虫开辟伤口,五官残缺、中魔的呓语、恶梦留在口中的异臭和齿垢、浓妆的海报,以及学术会议的鼾声……..诸如此类的现象、映像、实像、虚像,汇成一股股历史的骚味,是只可意会,也可言传的骚味,不仅成为嗅觉意象,同时诱发了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和联觉。骚味是什么?骚味是肉体的不洁分泌物,延伸为社会臃肿、溃疡、流脓的表症。当骚味这一独特的嗅觉意象,被诗人精准瞄中,立即显示巨大力量。它从原本生理现象散逸到广大领域,以弥散般的无限与无形, 指示了一个深邃世界——那个吃人的历史怪圈及其全部的后遗症。人们闻之嗅之所受的感染、不只是历史残余,形而下现实,还有超越时空的联想。骚味,实际上,已经混合了无形、有形的东西(政治的道德的战争的人心的), 超出了感官范围。既可以“肉眼”观之, 也可以“心眼”观之。它是一个巨大的空框。装满骚味的意象,是台湾地区各种腐臭,聚集的“垃圾桶”,同时是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的肮物容器。

“历史的骚味”,静静地沉淀在那里,反射着一切,检验着人心。一种成功的意象,就是一种出色的静默,一种挥之不去的“定格”,一种经常更新的意蕴“闪回”。简政珍强调意象“沉默”,实际上就是强调不落言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和语言歧义的丰富性。而这言外之“意”,并非一般生活的小感受、小思绪,而是较为深邃广袤的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哲思,才需有“沉默”这“语言的屋宇”来加以盛容和涵纳。12诚然,冗长曲折的言说叙述,还真不如一个沉静的意象,张开无底的空框,以沉默的少少许获致“以一当十”的效果。

如果说,意象的沉默姿势属于宏观效应,那么,“空隙”的一部分能量可坐实为技术指数,举凡标点,跨行,留白,隐喻,并置,断裂、跳脱、蒙太奇、戏剧性结构,乃至缝隙中的禅机、实际语意的填充,过程中的韵致…….都是充满诗意的空白,也即每个虚实相间的地方,都会留着“悬疑的踪迹,”产生多向性歧异,引导读者追问与嘴嚼。请看《火》:午夜,当人的脉搏/随着霓虹灯起动/一把火寂寞得想/一览人世风景//一楼,甫刚睡眠的国四学生/揉眼皮,找眼镜/不知怎么一回事,直到/所有的升学参考书/在火中变成升腾的舞者/还不知道/怎么安排心得//二楼,误以为火焰敲门是/警察临检,一对男女/慌乱中以衣服/包裹相互亵渎的语音/然后争相/赤裸夺取燃烧中的窄门//三楼,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婴儿,背对/进逼的火影,茫然/着闭锁的铁窗/和街上捡拾生活的小猫//四楼没有人迹/眼见日历一张张成灰/墙上的挂钟停下来默哀//火焰兴致地跃上/五楼时,单身的老人/正翻个身,梦着/战火和晚霞/一个小偷/及时剪断通往顶楼的铁栅后/从容投入/清冷的夜色。

简政珍采用五个层楼的并置意象,分别道出五种人生世相,有国四生处于升学竞争的挣扎,远胜于大火;有仓皇出逃的男女,色情泛滥势如火之蔓延;有单亲家庭的母婴、被遗弃的茫然,等同于葬身火海;有失去任何生命迹象,早就被另一场火灾哀悼的“废墟”;有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寥和小偷的趁火打劫。这5个独立单元的意象,其内部自身的空隙和并列之间的空隙,透过火光和浓烟,让我们读出了一份社会问题的白皮书。5个楼层是5个留白,似乎是互相隔绝、互相疏离。5个留白加起来,成为整体社会缩影,是更大的空白,并置的意象,繁复的寓意,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有《往事》:在台风的夜晚,听母亲沉重的叙述语调,仿佛搧动起忽明忽暗的烛火,回忆祖母脸上的黑斑、年轻时的流言、突兀的笔划。湿气和墨渍沿袭着家族血缘,强旺的阴气使两个男人提早埋进黑暗。叙述到最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


台风过后

供桌上爬满了

列队瞻仰的

蚂蚁


简政珍在《诗的蒙太奇》中说,诗节间的空白犹如镜头的交替,是诗的沉默语言。的确该诗的结尾,所采取的“截断”法,留下巨大的想象和填充空白:往事如烟,往事如蚁。人、物交换,物、人同宗。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如蚁,蚁如人。蚁爬满桌子,也爬满人的心坎。设若把带着强烈主观意愿的“瞻仰”两字祛除,就变成客观意象了。那么客观意象是否比主观意象还存在着更大空隙呢?


二、经验/超验  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

洛夫说,简政珍的诗作大概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对荒谬的存在本质作形而上的反思,一是对现实人生作尖锐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一判断是准确的,他又说:思考存有的悲剧性是现代诗人最关紧要的一课,诗人如不能认知存在的本质,体验生命中的大寂寞,大悲痛,他诗中所谓的哲思,无非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叹而已。13

简政珍自己也多次表白说:“诗人能感受生死之必然,并在诗中道出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经由沉思生死而变成智能。”它体现为一种生命感:焦虑、恐惧、痛苦和死是存在的基本现象,人总是在这样‘不得不’的状态下延续。诗人能感受生命‘不得不’的紧张感,诗将饱藏泪光血影的稠密度。14

简政珍的生命感是他意象内在支撑,由此开展经验/超验  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所谓的经验是处世的长期积累与提炼,而超验是对经验抽象的腾飞,有时可以是形而上冥想与玄思。当然,不包含任何经验的超验是无根的,虚飘的,但没有适当升华的经验,也可能流于琐细,难以返照存有。

简政珍的生命感是将经验与超验做了较好兼容,尤其是在意象展开中,有着观察、体验的经验积淀:如“火车进站/台风眼里/我是月台上/翻飞的一张纸”(《黑夜》);“你是一枚铜币/在手指间辗转发亮/因此,你渐渐/丧尽颜面”(《政客》)……诗人通过简约的现实场景和现实经验,通过变形的意象编码,透视社会异化、沦丧的体症。这是经验的结果。但经验的诗化表达还不够,有时要向超验靠拢,以求取深度。

超验性命题,象时间、因缘、命定、终极、轮回、流程、化身,诸如此类的形而上,由于抽象,是比较难处理的,简政珍硬是啃下骨头,在他笔下,化成可感可知,有血有肉。比如他多次写“时间”,下面是其中的一次显身:从传说抓到风的把柄/从瓶口看到风的舞姿/从满地的松针/看到云的飞扬//岩石弃绝青苔/变成粉末/山崖别离红尘/化成一缕清泉/想象的河流/汹涌成黄浪/拍打墨色的海洋(《时间》)利用自然变化写时间,倒是比较常见,难度不是太大,但是,采用其它方式呢?该诗在最后的时间中,竟以意料不到的物象给予显形,有如奇峰凸起:


一条不能补缀的网

一个指尖弹唱的关节

一切人事的骨架──

一个餐桌上的

虾壳


从鱼网无法补缀,人体器官锈蚀,人际关系瓦解,尤其是结句,集中定格在餐桌上的“虾壳”,奇妙地指涉了时间:时间让一切都感受到“空”的意味,时间在超验的诠释里得到了形象的待遇。

简政珍在《诗的哲学内涵》说:诗人所感悟的哲理绝对是来自于人生。诗深沉的感悟首要的条件,在于诗的生命感,不为生活撼动的诗绝对缺少哲学的厚度。15《抽烟》一诗引发对生命困境的省思:“我们以烟点燃世界 /却在烟雾中忘了自己 /我们在烟蒂的末稍 /看到 /今日替昨日总结。”这是时间的余烬和残骸,以一位病者抽一根烟的短暂动作和时间,指示了生命在生死间的摆荡,以及具象经验与超验之间交错的“咬痕”。

在年复一年《日子的流程》里:诗人起身探问鞋子——总有一边左倾的思想,夹带向右偏斜的情感。以这样形象的情景,追问怎样改变分裂的人格和命运。这是现代诗对人生经验的书写和开发,它的深入与新鲜,取决于诗人的感悟,和由感悟升华为哲思的智慧。“当意象渗入思想,思想就有了芬芳。当思想渗入诗行,诗就有了哲学的厚度。哲学接钠意象可使理念布满诗质,使哲理富于生趣和人味。哲学可以理直气壮地展示意象的烙记,但哲理只能隐约含蕴于诗行。诗学可以明白道出诗的意象,诗却不能直接讲出哲学思想,它必须经由意象中介。”16

有时候,为强化概括,诗人对意象做了简化。如《市场》一诗,隐去具体场景和感性意象,用“走动的”“与躯体有关的”作为对象编码,“灌注”了若干层思想。全诗就在“三段式”的思辩中,完成一次肉体与灵魂的人生领悟。

简政珍长期以来体认生命感,热衷追索哲理内涵,使诗在更高层次意义上透过意象进入“思”的境界。存有的幽深地带, 生命追问的无底洞,人生的万种风情,包括负面、宿命、背谬,劫数,都呈现探询的道口。生命感悟的贯注, 哲思智慧的涌动,不是理念的预先设计,也不是意象的刻意跟随,而是自然形成某种无声的凝聚和“迹化”, 即感性与智性的高度溶解,这种“思”之意象,本身已内蕴了精神的维度。

简政珍的“思”意象,于经验与超验  感悟与哲理的交汇里,教内敛的精神因子,化入冷峻而苦涩的生命感中,期间最擅长的方式,还是通过隐喻与转喻的各种明、暗道,出入生命的门坎。


三、隐喻/转喻的迂回路径

隐喻源于希腊语“跨越”与“运送”的意思,它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他物,充满转化与生成功能。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为语言提供更新和再生动力,隐喻是语言的起点与归宿。有论者认为:隐喻形态的历时变化,来自语言与思维中的美(情感—— 修辞)、真(逻辑—— 认知)的二维转换生成,因而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函数关系。17

回溯雅各布布森曾把诗歌分为两大类:隐喻和转喻。目前公认的隐喻,是利用两个符号之间的相似性,以一个类比另一个,多依靠同质的相似性比喻,如船犁过大海,通过行为动作“犁”而不是“渡”,就可以把大海隐喻为土地。而转喻则依靠相近性关系,多采用邻接性比喻。如果用“龙骨”(船的一部分)代替“船”,或者用“深渊”(大海的一种相近属性)代替“大海”,就创造了一个转喻,它基于代替者与被代替者之间在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相邻和接近关系。18

转喻有时候会以借代形式出现,所以转喻也可叫做换喻,是以密切相关的事物在推理过程中从本来事物转换到另一种事物的。在转喻问题上,简政珍更欣赏并推崇转喻的并置功能。他借用某些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念,宁愿把转喻看成置喻:“隐喻是基于语意的相似或相异,置喻是基于语言的比邻或并置。”19他之所以强调置喻而不翻译为转喻,是因为他强调“语意不是由个别意象决定,而是由邻近意象烘托的结果。两个相毗邻的意象彼此投射,而造成比喻关系。”20

下面,拟从修辞学的层面上,看看隐喻和转喻(置喻),如何成就简政珍的拿手好戏和重要特色。

“红萝卜加白萝卜  就是你的腿”,“可是我想告诉你  红萝卜炒白萝卜  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诗作的开头与结尾,前后构成一种轻松的谐趣。前面是属于诗人最简单明白不过的相似比喻,后面则是对比喻的突然消解,带有调侃的味道。《送别》之后,主人翁忽然发觉:“冰箱声音大作/原来你走后/食物已空”—— 食物已空,隐隐指向人走物空,对应式地宣示情感的失落、失却与空茫。这是带有简氏烙印的喻指,苦涩而微笑着的喻指。稍微复杂一些的有,多次出现的“爆竹”。其中爆竹翻脸——“弹片”碎裂,并置隐喻了人生的复没。《纸上风云》,是用蚊子的献身,隐喻写作生涯的祭血壮烈。《街角》边,瘦削的黑猫和掉毛的狗,在翻搅腐臭的食物,隐喻政治的发馊和政客的“乞讨”。《伤痕》中地壳的大变动,隐喻了即将来临的“风暴”—— 政治、经济、社会的大“龟裂”大地震大震荡。而《试装》:


赫然发现你脸上的皱

竟以为

镜子有了裂痕


反讽了微妙的两性关系。《三寸金莲》的意象细节:


伸出一对赤裸的三寸金莲

拇指如笋尖

其余四指折迭连绵

如通往山巅的回肠小道


暗示了中国女性苦难的性别历史:折叠式的坎坷与歧视。


一只对着暮色狂吠的狗突然卷缩成一轮落日


用暮云的仓皇与落日的委顿,通过时空关系的变形和动态化,生动地影射了《国丧日》的衰败。还有:


之前,你打翻了墨水

在这块地图上

涂鸦一个海市蜃楼


之后,我们每个月

定期聆听一个穿戴纸尿布的政客

在记者会上宣读小学生作文


《之后—— 给李远哲先生》


那种穿纸尿裤、念作文的夸张漫画,则隐喻了立场丧失、低智商的老学究,是何其的鲜明生动又鞭笞如刺。

除了上述隐喻的干练,简政珍还胜长隐喻的铺展,通常是在较短语言途径中做意象的多次穿梭,抽样《流水的历史是云的责任》一段:“当浮云失足跌落没有回音的深谷/当高山震荡之后遗忘了自己的面目/我们将相聚成一丛花树/共同守望即来的飘雪”。浮云、回音、深谷、高山、花树、飘雪——4个句子中就占有了6个意象,充分证明简政珍完全是以意象来结构句子,并且高度重视它们相互间渗透的寓意。

不过上述6个还是属于普遍性意象,或者叫“睡眠意象”,用的多了经常会产生磨损,失掉新意。如果意象加入细节性“事态”“事象”,会不会更精彩呢?比如《放逐》三:

“午夜醒来,似曾相似的凉意/在脑海里搜寻记忆的盐味/手指在黑暗中捕捉失眠的理由/不再流汗,但粘湿的手心/在字母混杂注音符号的键盘上/失落、滑落/不停的键入和涂消”


这种细节性事象,细致地把主人翁的内心矛盾、失落、冲突(有关时差、空间阻隔、故国母语、中西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放逐”—— 简政珍诗歌写作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主要意象,不至于成为空乏的观念标签,而有着厚实的形象支撑。

更为精微的是,简政珍能将虚无缥缈的写作情状,通过较长的途径,定格为可触可摸的映象,那是:眼睛在黑夜搭建舞台  审视体内管弦合作  仰望的主题  灯光下等待   细雨缓缓成型  任何引擎的声都能  发动胸中的起伏。诗人把创作状态象喻为内在心灵的交响,需要耐心的仰望、期待和完型,委实体验到创作的堂奥。简政珍在《诗化的现实—— 八0年代以来诗的现实美学》一文中,引用了美国诗人麦克理希(MacLeish)所言:“真正让隐喻展现力道的是意象的牵连,在牵连中构筑隐喻。”20 重要的是,他在频频为隐喻牵桥搭线的活动中,不论是简化处,抽象处,细节处,还是曲径处,都恰切地实施了他的企图。

下面再看转喻。

相对简单明白的转喻是《过年》,诗人从想象亲人年夜饭的味道:桌上没有鱼肉,可能有粉丝和豆干加菜,以及五谷米的猜测,转喻为“电话菜”:“最渴望的一道菜/是桌旁的电话/喂,你的声音有特别的味道/我的喉咙被你呛住了”。这样,亲情就在“电话——菜——和“呛”的流转间,浓浓地流溢出来。再看《秋千》的摆荡,长大后是——


秋千在断墙碎瓦中

整顿心事

积水中有一只螃蟹

想爬上支架

尝试横行的滋味


“莫名其妙”地横出一只螃蟹,怪异的关系有何用意呢?是纵深时间,秋千通过摆荡变化,巧妙地埋伏着人生不同阶段,而螃蟹,楔入期间,既是人生老镜的自况写照(隐喻),又有与秋千的并置关系,带着换喻的意图。

《选前》则是将风云变幻的选举形势,通过四种转喻(换喻)体现出来:八月大鸟衔来一朵浮云、怂动的闪电、一再延误的雷鸣;十二月是水槽旁边的蚂蚁,竖起触角警戒;三月是捡拾废弃的旗帜,风中翻滚的纸张;最后是五月听到一声声风铃的尾韵。诗人采用时间顺序,从天气、物侯、上街观看和写诗——观闻听感诸方面涉及了台岛政治选情。在并列的象喻书写中,利用了风景“替代”法。从这里,我们看见诗歌的转喻,一般以邻近的关系作为结构,以水平对应物的连续运动为发展方式,即从一种实在的感知到另一种同一层面的实在的感知运动。22

简政珍在承接传带的意象运动中,拥有上好的润滑剂。隐喻与转喻的变换、组合、跳脱,不管是以实喻虚,以虚喻实以小喻大,以大喻小,虚实相辅,实虚互生,都颇具成色。《浮生记事》中,是把水作为原点,纵横四面八方,同时换喻为口水、河水、洪水、脏水……。在《中国》诗章中,“当我们还在文字里散步/水泥已经遮盖了那一条河流的身世”。像这类诗句,则是另一种类型:主要是以一种局部或一种因子来代表整体。这样,局部的水泥便成了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替身,个别的河流也成了整体田园模式的代码。前后两项的“隐姓埋名”,都少不了隐蔽而确切的相邻干系。而在《国丧日》里,作者是将上面那种辐散和邻近关系变成“未完成”的“远亲”的陌生关系:


国丧日

防波堤上的风筝飞得特别高


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实际上有一个截然的“断开”,这样使国丧日悬在“半空中”,与风筝拉开距离,以便让多种可能的意思构建出来:“国丧”是下跪的、沉重的、饮泣低调的,风筝则是悬浮的、漂泊的、高亢飞扬的。并列性对照构成隐约的反讽,孤立的国丧日与独立的“风筝景象”猝然遇合,使并置中的空隙,隐含着对台岛的许多联想发现,包括地理上的和心态上的。(如果“国丧日”不走换喻路线,则可能是朝向“教堂钟声”(消逝)、半旗意象(颓落)的方向发展,那么就又变成另外一种类型的隐喻了)。这种灵动的转换,在《痒》中是最为成功的,“搔”得自然而又到位:


蚊子扎一针

气钻机叫了一声

皮肤一阵痛痒

水泥土多了几条生命纹

记忆终于有感觉了

一个出土的古董

对着缺角沈思

涂一点药水

平息皮肤的骚动

灌一点泥浆

填平可能的怨言

这季节性的阵痛

总有其建设性的一面

一栋摩天大楼

慢慢升起


开头的四句相当绝,一种极其自然的连锁反应—— 由蚊子的扎、而气钻的叫、而皮肤的痒、而水泥的裂,超高速完成建筑工地的物象声响,与住宅区内人物感受之间的交流、衔接、替换。真分不清谁先谁后,也分不清“肇事”的因果关系。物我一体,人事共通。皮肤的瘙痒与高楼的阵痛,构成了既非法又合理的戏剧性,而这一戏剧效果,是在灵巧的多重转喻中瞬间完成的。笔者特别激赏这一换喻性的经典之作,堪称峰回路转,曲尽其妙。

简政珍认为,“一方面,转喻经由意象或是语言牵引隐喻;另一方面,以比喻的传统与运运作来说,转喻是反其道而行,是一种逸轨的行经,因而有解构的姿容”23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转喻是对隐喻的某种背叛、拂逆、转接,也是对其“血缘”的接种、延伸,显得伯仲难分,区别模糊。它教整个现代诗的象喻写作变得复杂和丰富多彩。但在实际书写中,诗人已经无暇顾及转喻与隐喻的细小差别,实际上也没有分野的必要。作为理论探讨,掌握它们的各自独立与差异,以及相互间的转换关系是必要的。


结语统摄于“思”之智性

最后,打个比方,在诗写与诗说的双栖互动中,简政珍从现代诗的汪洋大海中,选中“沉默与空隙”的登陆点,显出航海家的独到眼光。“沉默空隙说”为其意象海图确立了一路护航的座标;经由经验与超验——感悟与哲思的水道,他迂回于形形色色的隐喻/转喻路径,直取富有生命感的高地,成为台湾极具代表性的智性诗人。或者换个说法,简政珍丰富的意象艺术,因了沉默空隙说的“后台”支援,具备出演大堂的底气,而隐喻与转喻的操作——“唱白念打”的样样应手,则平添了意象艺术的成功机率。

简政珍的意象图式,是诗人主观情思对客观物象的“凝视”,是通过直觉的瞬间“定格”完型的。探究期间奥妙,应是智性长期的有效照耀。笔者早先有一篇文章曾谈到智性:“它是诗人感情、知解力、智能的集合,是感性的智力领悟和理性的形象化统一,是感性尚未彻底抽象,理性尚未完全板结的‘半液化半固化’的产物,是既带有潜在逻辑印痕,又非完全概念推理判断的高度能动性理智,它具备智慧的根底又潜藏着哲思的意向。既有智力,理智等理性化沉淀‘秩序’,又有直觉、智慧、领悟等感性的穿透机动。”24

综此,简政珍的意象思维,带有浓厚的“思”之色彩,它是区别于其它诗人的重要标示。“思”即智性,它隐含着“感觉的智能”或“智能的狂喜”,同时兼具“看见”和“看穿”的双重视力。发达的“思”之智性,加以生命的感悟,使简政珍的意象思维,面对诸多难题,处理得游仞有余,充满感性魅力又不失智性光彩。除少数落入“睡眠意象”外(如“岩石弃绝青苔/ 山崖别离红尘”),大多数拥有优良盘转的活性。简政珍“思”之智性,和“思”之意象艺术,值得高度重视与借鉴。


注释:

1.陈仲义《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意象征》,《学术研究》2002.9

2.简政珍《由这一代的诗论诗的本体》,见《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序,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3、4、6、7、8.简政珍《意象思维》、《沉默和众声喧哗》、《诗是最危险的持有物》、《意象的姿势》,见《诗的瞬间狂喜》时代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9、10、11.简政珍《沉默与语言》,见《语言与文学空间》汉光文化有限事业公司1991年

12.朱双一《简政珍的诗学理论和批评》,见《战后台湾新世代文学论》,台北扬智出版社, 2002年

13.洛夫《简政珍诗学小探》,《深圳诗歌》网,2005.10.29

14.简政珍《诗的生命感》,《创世纪》89期,1992年

5、15、16.简政珍《诗的哲学内涵》,见《诗国光影》花城出版社1994年

17.张沛《隐喻》,见《西方文论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出版社2006年

18.陈本益《雅各布布森对结构主义文论的两个贡献》,文化研究http://www.culstudies.com 2004-12-21

21、22.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117,253页,台北扬智出版社2004年

23.沈天鸿《隐喻》,《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昆仑出版社2005

24.陈仲义《智力的结构与智慧的诗想》,《扇型的展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936800101dlf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4 18:01 | 只看该作者
很深奥的学理,要反复研读  。学习 谢谢白云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1-4 23:17 | 只看该作者
受教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1-6 14:57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感觉,凡是诗论成就很大的人,很难在诗写上登上巅峰。就像庖丁,似乎很难成为养牛顶级专家。
见笑,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10 01:36 | 只看该作者
“—— 意象基本上是以视觉的无声带语言的有声,本质上是沉默的。诗以沉默道尽世事的众声喧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6: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