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宫白云诗歌《尘埃》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尘埃
                       
                           宫白云

像一些醒着的亡灵,搭配着世间的孤独,
在灶台、瓦罐、木盆、簸箕和铁器中浓缩自己
和人世之间那孤零零的牵连。
我能向它们询问什么,谁还记得那时的人,
那时的光鲜,那时的热气。
秋风运送着荒凉,赶路的人没再回来。
太阳疲倦地等待血管的衰老,
少年如何领略人世的薄凉,又如何变得隐忍。
时间浸透尘埃中的锈迹,却压不住一道
阳光漫过世人的额头。

                                                                                                 朱建业赏析
      
       诗人宫白云女士的很多诗都惯于从卑微的小事物中发掘出悲悯苍生和人世苦难的境界,这种痛感的诗意,使诗人敏感细腻视角下那颗悲悯的诗心展露无遗,直击灵魂,这在当今浮华而热闹的诗坛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这首《尘埃》无疑是最卑微事物中描述和升华出来的飞翔之诗。”像一些醒着的亡灵,搭配着世间的孤独“,诗一开始,就形象地把尘埃比喻成孤独的“亡灵”,“在灶台、瓦罐、木盆、簸箕和铁器中浓缩自己”,这样的遐想多么独具匠心!离去的人化成尘埃,依旧停留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我能向它们询问什么,谁还记得那时的人”,故事和人都是过客,一切在时光之中变得虚无。“那时的光鲜,那时的热气”又在哪里呢?繁华过后,尽是荒芜啊!“秋风运送着荒凉,赶路的人没再回来。”秋风中一种荒凉萧瑟的情感令人心痛,出门的人一直未归,就连“太阳疲倦地等待血管的衰老”,这种意象的运用简直炉火纯青,恰当地烘托出一种苍凉如水的意境。同时,笔锋一转,“少年如何领略人世的薄凉,又如何变得隐忍。”在这个苍凉的世界,少年在品尝人世的薄凉后,又开始变得隐忍和沉默,有如尘埃!“时间浸透尘埃中的锈迹,却压不住一道,阳光漫过世人的额头”。该怎么说呢,在挣扎和悲凉的的人世间,时间可以浸透一切,可以使一切锈迹斑斑,包括”尘埃中的锈迹“,但阳光依旧无法阻挡,依旧会”漫过世人的额头“。最后两句,升华了诗境,使整首诗苍凉的氛围中迅速有了一丝温暖、悲悯和希望。
       宫白云的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简洁、恬淡平缓而又前后呼应,但意境深邃。诗的结构富有跳跃感,却又十分连贯,浸透着苍凉而又悲悯温暖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读完这首诗,我深深明白,我们都是尘埃,我们甚至不如尘埃恒久,但阳光依旧”漫过世人的额头“。象尘埃一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0-10 09:51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宫白云女士的很多诗都惯于从卑微的小事物中发掘出悲悯苍生和人世苦难的境界,这种痛感的诗意,使诗人敏感细腻视角下那颗悲悯的诗心展露无遗,直击灵魂,这在当今浮华而热闹的诗坛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总体概述   抓住核心和实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0-10 09:54 | 只看该作者
这首《尘埃》无疑是最卑微事物中描述和升华出来的飞翔之诗。

自然过渡    进而详细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0-10 09:55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的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简洁、恬淡平缓而又前后呼应,但意境深邃。诗的结构富有跳跃感,却又十分连贯,浸透着苍凉而又悲悯温暖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总结全诗   呼应开头   可谓结构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00:09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10-10 09:55
宫白云的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简洁、恬淡平缓而又前后呼应,但意境深邃。诗的结构富有跳跃感,却又十分连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00:11 | 只看该作者
万珍 发表于 2017-10-10 11:12
宫白云,说实话不适合当评论家;就这首诗来看,也不适合当诗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上世纪朦胧诗的时代 ...

谢谢批评,仁者见仁。如果你有不同意见,也写一篇让大家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10-12 0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9-23 08: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