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眼光下的精神地理
----读诗人韩庆成的组诗《茫崖印象》
文/王恩荣
韩庆成诗人的诗语言质朴洗练,文本严谨工整,极像一个利索的人,有一丝不苟的风格和刚直的理性精神,重要的是,其文本内涵意蕴到处皆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再认,使我们看到一个睿智的思想者的精神高蹈,体现了韩庆成诗人的反思、干预的积极直面人生的诗写理想,我读他的《茫崖印象》(组诗)便是如此。我们先看第一首《千佛崖》:
诗一开始:
“一千尊佛在这里等我
一千尊佛在这里自我放逐”
开门见山,有人等待就得赴约,但是赴约也是“自我放逐”。在这里“佛”也暗示人类的良知,佛的“自我放逐”,指某种文明的消亡和丢失,暗示了诗人这次茫崖之行的文化意义。
“有的佛
是神造的
你们是 ”
这是对客观存在的千山佛本质的揭示,神在这里指大自然的奇妙。
“ 有的佛
是自造的
帝王们是,伟人们也是”
这是对历史本质的揭露,帝王们的愚民政策把自我美化成佛是为了统治人民。
“有的佛
是人心供出来的”
这是指那些仁人的正义之行为,“人心换人心”,换取了老百姓世代把他们尊为神明,正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然这也暗指纯形而上的东西,老百姓心里的一杆秤供奉出了一个天下道德,这也是他们心中的佛。
“我的心中供着他们
但我不能说出”
我做为人民大众的一个分子,心中也有一个这样的神明,但不能说出,这就是控诉也是干预,这样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正义的却不能伸张,那肯定是邪恶盛行,道德沦丧,在充满象征性的隐约语辞中,最大容量的隐藏着诗人纠葛于善与恶、正与邪的世界中,这些裹挟着压抑与控诉的文字,有激烈的呼吁,有难以平抑的悲愤,有殷切的希望与期冀。
第二首诗《藏兵洞》是对一段历史的反思和拷问,体现了诗人干预的诗写理想。藏兵洞,古代军事设施,类似地堡暗道,可埋伏奇兵出奇不备攻击对方,多建于古代城市城墙或者关隘。在水洞沟通往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保存着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它依托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显神奇。
第一节写了 藏兵洞在现在已经成为传说,原来的秘密在今天已经真相大白:
“兵。一个不剩
洞。大都坍塌
藏兵洞,已藏不住时代的
任何秘密”
读后有一种繁华一梦、人世沧海桑田,空虚的感觉。诗人把历史的废墟踩在脚下,才能以现代眼光客观的对那段战争的历史进行重认,发掘出新的意义。
“洞外是戈壁
破碎的石子和细微的沙粒
也是藏不住的
唯有呼啸而来的风能把它们带走
唯有呼啸而去的的风
能隐藏归宿之谜”
“破碎的石子和细微的沙粒”是象征已经消逝的历史的元素,大自然的剥蚀使人类自以为是的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把它们带走”,如果说隐藏,也“唯有呼啸而去的的风/能隐藏归宿之谜”,诗人感觉到在人类之上有一种神秘的意识的存在,它是高于人类的,那巧夺天工也不过十狂妄自大而已。于是诗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兵,不是用来躲藏的
兵,也不是用来手足相残”
这是诗人控诉了战争本质的生灵涂炭和无意义,体现了诗人反对人类相互残杀的坚持和平的思想,这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否定战争,我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用的是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石头和木棍打的。多么有讽刺意义的一句话啊!谁一旦热衷于战争,不仅会遍地树敌,更使自己本身倒退甚至毁灭,那还要战争干什么呢?于是最后诗人这样写到:
“站在荒芜的丘陵上
我此刻能做的,不过是举起相机
在缩小的荧屏中,藏兵洞
越看越像一个传说
甚至连一个传说
都已算不上”
“站在荒芜的丘陵上”,其实是站在历史的废墟上,这时诗人举起的照相机就不是形而下的照相机了,而是诗人高瞻远瞩的历史视野,那段缩小乃至频临消失的藏兵洞的过往,“越看越像一个传说/甚至连一个传说/都已算不上”,这样对战争的藐视和认知,抵达了诗人对人类历史的相互杀伐的战争的悲悯情怀。
我们再来读他的组诗第三《茫崖·雅丹》:
“把这里说成月球的人
并没有到月球去过
那些去过月球的人
又未必来过这里
我也不是去过月球又来这里的
那个唯一的人”
首先诗人拿雅丹与月球相比,可想而知雅丹的荒凉,让我们想到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诗句。语言的回环往复,表达了人类对沙漠化雅丹的纠结。这是一个荒漠的世界:“站在被盐碱冻结的土地上/那些用于月球的神话/都可以用在这里”,这也是离人类生活比较远的遥远的地方,这本应该是诗人退避三舍的,但诗人忽然急转直下:
“而此刻用在这里的赞美
却不一定适用于月球”
这样的被人类边缘化了的不毛之地,诗人到底是在赞美谁呢?
“被不停修改的绵延的沙丘
被反复刻划的小小的山群
这月球上最稀缺的风
这地球上最野性的风”
诗人是在赞美风吗?“这月球上最稀缺的风/这地球上最野性的风”,显然不是的,“被不停修改的绵延的沙丘/被反复刻划的小小的山群”,这是破坏不是建设,读到这里,我们忽然醒悟到:其实真正破坏大草原生态的不是风,而是人类的无知。这些荒漠化的形成是人类过分开采,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种惩罚的力量是可怕的,因为:
“它有赤裸的身体
它有足够大的
坏脾气”
这样的语言是知性的,有饱满的诗意和在场感,而且其中渗透的讽喻色彩,反映了诗人呼吁人类要有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良知良觉。
总之,韩庆成的这个《茫崖印象》组诗,都从诗人所到之处的不同侧面,积极反思了人类的传统文化、道德良知、政治和战争、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的拷问和内质性的批判,建设性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理想的美好的向往,他的态度是正向的,对非正义和邪恶的存在状态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实,始终对抗,绝不和解,正如评论家徐敬亚所说:“韩庆成诗歌中的'中国经验',是疼痛的、尖锐的、立体的、清醒的、理性的。干预现实与抚慰内心,从来就是诗的内外相映的金银盾牌。'。他是一个如唐朝杜甫一样的有担当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足迹所到之处都是历史感眼光下的精神地理,他的诗写语言不仅能抵达他的悲悯情怀,也是改造社会和人类文明的“金银盾牌”。
附原诗:
茫崖印象(组诗)
韩庆成
千佛崖
一千尊佛在这里等我
一千尊佛在这里自我放逐
有的佛
是神造的
你们是
有的佛
是自造的
帝王们是,伟人们也是
有的佛
是人心供出来的
我的心中供着他们
但我不能说出
藏兵洞
兵。一个不剩
洞。大都坍塌
藏兵洞,已藏不住时代的
任何秘密
洞外是戈壁
破碎的石子和细微的沙粒
也是藏不住的
唯有呼啸而来的风能把它们带走
唯有呼啸而去的的风
能隐藏归宿之谜
兵,不是用来躲藏的
兵,也不是用来手足相残
站在荒芜的丘陵上
我此刻能做的,不过是举起相机
在缩小的荧屏中,藏兵洞
越看越像一个传说
甚至连一个传说
都已算不上
茫崖·雅丹
把这里说成月球的人
并没有到月球去过
那些去过月球的人
又未必来过这里
我也不是去过月球又来这里的
那个唯一的人
站在被盐碱冻结的土地上
那些用于月球的神话
都可以用在这里
而此刻用在这里的赞美
却不一定适用于月球
被不停修改的绵延的沙丘
被反复刻划的小小的山群
这月球上最稀缺的风
这地球上最野性的风
它有赤裸的身体
它有足够大的
坏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