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资源 寻求诗性超越
——从《为父亲烧纸》看祭祀文化新意蕴
张无为
罗广才君的《为父亲烧纸》以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为诗歌资源,就最简单的习俗进行诗意经营,不仅揭示出亲情心态及其时代变迁,而且也进入到更深刻的感悟层次。这些,可以为当下诗歌创新提供启示。
一
祭祀是华夏礼仪文化的主干之一,儒典《周礼》、《礼记》中有详细法则,无论是祭天祭地还是祭鬼神,均可谓源远流长。祭祖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而墓地祭祖包括每逢传统节日,或遇红白喜事的人,都会上坟、烧纸、供奉等。烧纸则是祭祖中较原始、朴素的方式,其目的同样是表达对祖先及死去的亲人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生者面对现在与未来的祈愿。可以说,亲人之间的生死诀别肯定会纠结于人类的始终,而祭祀文化已经以准宗教的意义成为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必要弥补。以此论之,《为父亲烧纸》也不例外,这应该是以清明节为背景的诗。
首先,全诗通过展示“我”从年少跟随父亲烧纸,到如今为父亲烧纸;再从年幼的女儿对烧纸从疑问到释然说将来会为“我”烧纸;由此辐射出的可以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不断传承的亲情浓郁的美丽故事。该诗在三代人之间,既揭示出代代相传的共有情结,也透露出不同时代的人对上坟烧纸的各自心态。
诗中的父子情感与父女情分显然有别:“我”对于父亲,经过了从一无所知到“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再从“年少的迷惘”到后来的虔诚的成长心路;而幼小的女儿对“我”则是从以为烧纸是“做游戏”到通过烧纸“和您说说话”的稚气情怀。可见,两种人性表现,共同血缘深情。与其说祭祖及缅怀亲人被习惯认为是一种孝道,毋宁说它更属于人之常情。如:“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这里有对父辈心理的传承,也是生活中最真挚、最虔诚的自我慎独,其中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几乎全部本真。而诗中的女儿说:“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则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才有的人生诉求,也是对生命孤独,对亲情维系最纯粹的祈愿,听后令人不禁肃然,甚至难掩怆然。
其次,该诗所潜含的,又是人之常情远远不能覆盖的,这更为可贵。从这首诗中,你可以联想到人自身类的那种类乎抱团取火的需求;也可以想到人生面对苍茫世界摆脱孤寂的有效方式,尽管是自我安慰;还可以感受诗人所流露出的对生命的些许无奈以及某种自我戏谑元素。不过,从诗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即从起句“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到尾节“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更揭示出了人类面对生与死的某种类的感悟。这是从执著中迷惘到同样执著中确认过程之后的结果,是对希望的有限肯定。
二
对于现代视野中的人们而言,祭祖、烧纸等都已不再神秘,不过,它们作为习惯风俗与文化底蕴,又是当下乃至将来的人们精神负累的解药,是感受生命状态的方式,也是寻求诗意超越的必要依托。
传统的祭祖心态固然复杂,大体可概括为:一是出于对亡灵的惧怕,担心殃及子孙;二是事祖先以致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三是因孝敬而缅怀,饮水思源。如该诗中“黄黄的纸钱”就是古人对幽冥界的存在以及对死后的灵魂应该继续生活的善良想象,烧纸显然与上述文化心态的传承相关。何况,祭祀的原型意义即寻求先人神灵的佑护,至今依然是许多人烧纸时刻的话语。大概在时光隧道成为现实之前,在子有境界甘于孤独寂寞之前,这种依托将会存续下去。
这首诗当然也基于传统文化心态,如“黄泉路”的借用、“父亲”“划个圆圈”的习惯方式,“我”在沿袭烧纸中仿佛看见“父亲在笑”,以及“通往冥间的邮路”或“阴阳相隔的挂念”等,无不包含了祭祖中的精神DNA密码。
但如果从现代层面考察还会发现,该诗在烧纸这种方式中其实包含了生命哲学;作者肯定清楚这一切,他只是藉此感悟生命。如:“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这极具诗意的语言揭示的是生命的成长况味。“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这是“我”在烧纸时刻所感觉到的父亲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显现,实际是生者在了却一桩心愿之后的自感慰藉。
是的,“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个中包含是正是对生与死的复杂思考。当然有对死者的缅怀,但更重要的还是出于对生者另外的考量。原因之一是,死无法被生者绕过,必须被面对,尤其是长生不老的神话被打破之后,况且彭祖500岁也难免有一死,秦始皇在寻访仙丹妙药的同时也须准备修建陵寝。就是说死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对死后的预想本身就关联着生者的未来,它肯定包含着生者对身后的预设,说到底是人的有限性基于永远无法穷尽未知世界的无奈选择。
正是这种选择决定了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与结果,这种形式可以引发人们感受生死况味。如含笑九泉或凛然引颈,应该是对生命阶段使命的满意;而如死不瞑目或含恨而终则与前者相反,是生命中都不情愿的。不过还有,如阿Q临死画押,就是画不圆满,显然属于后者,但他最后说了一句“儿子才画得圆呢”,于是也可以心安理得,就成了笑柄。其实,如果追问,哪个又不是笑柄?
三
以现代视野关注本土文化,应该是诗在当下寻求发展和突破的必要思路。
资源之所以是资源,首先它是一种潜在价值,有开发的必要;其次它有加工的空间,像璞玉可以通过诗人的慧眼认定其价值;最后它必须经过打磨的过程。祭祀文化是中国分量十足的传统礼仪,这些在近些年来的文学中多有超越性表现。如电影《红高粱》中的祭奠酒神是为揭示强大生命力,《白鹿原》则显示传统文化势力等等,这些祭祀习俗都被赋予审美新素质,因而才使之焕发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如:烧纸这一文化现象,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完成,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况且近年来,在生活方式上出现了新的习俗整合,如:“遥祭”即因客居外地,不能亲临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向着祖先墓地方向设祭;特别是已经迅速流行的网络祭祀,将传统的一系列祭祀方式放在网络上进行,目前为许多网民所接受。
所以这些都应该纳入诗人的感受视野。由此,探究其文化层次与生命境界,寻求感悟其更高层次蕴含的可能性。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或改造或加工,就会有创新。
此外,该诗言语在朴实中有深意,结构在自然述说中有层次照应,风格于风趣侃谈中有伤感怆然,等等,在此毋庸赘续。
2012年9月27日13:20:32初稿
2012年10月2日18:32:30匆匆改定
附:为父亲烧纸
罗广才
黄泉路上
前后总是一种燃烧
小时候
父亲在前 我在后
细嫩的小手习惯了
父亲生硬的老茧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
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
划个圆圈
天就黑了下来
黄黄的纸钱
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
父亲一生节俭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
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
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
女儿打来电话
好奇的问:
烧纸?是做游戏吗?
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
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
女儿释然
峤峤说:知道了
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
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黄泉路上
总有一种希望
前后燃烧
2007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