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的结果》=诗说02.+诗路03. -《小王子》的第三座火山是死的,怎知它不会再喷发? (林长信/2011-5-8/#1108)
1
雪山松果依从宿命投进了主流 @
从此省掉与繁星谈论:附庸和根由 @
2
也此下本份地卷入崖际飞瀑的前首 @
结果
在旋涡里的潭底,埋头 @//
>
诗路03A.《什么样的诗歌引出90后青年的性情?》 林长信/2011-5-8
1>
我们当然可以在眼下写平仄合辙,因感怀触景而生发的[律诗/绝句]来抒发情感与散淡。但事实证明,律诗/绝句已不流行于今日说/读白话的时代与社会了。而反观[现代诗]正流行,其流行的主因在于方便时人以白话作普罗/popular 的表达与交流。这一普罗,有关的愁韵/幽思/闲情无绪也就留在时代的脚跟后头去了。
2>
即令是中国的[现代诗],
A)或小部分用来直述解说一个想法与道理,不加文饰。读者读后或许会多看见一点巧智,但已都在意料之内。
B)或大部分用来描绘个人的私自情感与散淡,却无意中把欣赏的年龄层拉到1950前去了。这对习于欣赏波洛克滴彩油画/蔡国强爆破艺术的时代愤青会嫌其不激动人心,无从生发联想和移情。时下的90后青年,他们爱得疯狂,爱得激烈,可以结婚与离婚做无缝接轨。
换句话说,以上这类得诗歌引不出他们的时代性情。
3>
希腊《诗学》说:若诗/戏剧没有[突变转折]与[发现],便没有了[诗兴];朱自清说:读者的性情也就得不到[发]而皆中节之后的平静。
1-个人在1966年就读大学中文系后始读现代诗,惊见某洋人评说中国诗普遍较缺乏思路与理路,既习于藉情视景,又偏向私己的感情,欲把读者拉进作者的大脑里。这会令读者很劳累。是内向的、封闭式的。
2-而西洋诗明显的有其思路与理路。例如:西方的《奥狄塞》、《失乐园》、《浮士德》等等长诗率多藉在与读者同游一个场景与经历中,让读者加入读者自己的联想。作者以有逻辑的文句与读者共同藉景移情。令读者有[发],而皆中节。是外向的、开放式的。//
>
诗路03B.《五行微诗与五绝/五律的时间成本》 林长信/2018-1-23
比较起艺术作品的建筑/电影/戏剧/舞蹈/交响乐/雕塑/绘画/小说…等等创作的时间长度-或逾六个月、或逾数年-而言,[诗]--某些是下马横槊,七步即就。所以,14行短诗的制作时间/物料/发表成本等等,比较其他艺术而言是相当低的。
比14行更少的五行微诗,其好处是方便更多的多写诗人加入。但作品若无法在有限的字数内完成起/承/转/合,就容易是碎片化的短讯/口号/感触,效应有限。写诗人便得自我要求微诗内容的深化。
至于讲究格律/平仄/对句的[五言律诗]不同,五言诗的完成在用字遣词上有较多的限制及考虑,所以五绝/五律的内容因需一再被修饰而会写得更结实。
行数/字数不是关键,作品之有好坏,决选点仍在有无打动读者的共鸣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