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B4 T4 }5 h2 |; N% q(2018年3月号,总第95期)
9 B. O: v$ M' J' L* u3 G
" B2 }* w5 Y" T7 S6 ?. I# w8 v0 f" ~1 G5 }1 o" p
主编:也牛" j" O: Y, O: m
( ~9 V" @4 B# Q/ V" V* G0 m. v6 A: D5 H' A
【诗歌作品】
( c, f6 }8 A( }) T5 \( R* [3 }$ O6 p" h8 e& P# y/ |) O( b
: R7 o0 h; {3 G5 `春天了
, l4 D1 y; a+ J9 E6 q4 V9 P& _作者:奥冬4 j2 @; _1 j3 L
# n; _* G2 W7 n7 L我把铃声设成鸟鸣9 m4 `9 P9 y t* L; r
每当手机响起9 Y+ P% a5 ~% `
就抬头看往窗外+ H- o( d9 {: U4 B7 t6 q3 J
, C) I o( y. S' Y/ {
推荐人:林荣、江晓帆
! ]) m v) W. L- r推荐理由:很自然的一首春之歌,仿佛信手拈来,轻松、明快,读来春意盎然。声情满满。: n0 q* r- E8 R+ \ A* o" I7 _. o! z% X
春天,每一个经历了冬天的人都心向往之。春天在窗外,也在诗人的心中。心之所向皆春天。果然如此啊:境由心造。(林荣)
3 F: ^( E6 I# M" ^, I, ?* x$ x! B* E0 z
自然:顺手拈来如“拈花一笑”。流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妙品:向往春天的禅韵!(江晓帆) V5 `4 `1 j$ O0 C& F! f
9 _5 J% @( Y9 b, H; ~! f" t
0 P# ~- g& l3 v9 Q( G9 d何所见) m' z9 t' m' o5 q) B3 T4 O
作者:昌政; \ J! X# M) V/ V9 |/ i3 F( O( }
2 P4 J8 d* t; R3 I& {4 i( r你看见* n. D9 i3 U5 d+ b
竹影,来回摇晃砖墙。6 g4 m: _. Y1 G# Q% N/ U! Z
' ~* ] N8 u8 k. ?: f/ _每一块墙砖都在
) @* L( `( I. L5 O晃动,+ w6 v/ d6 j4 S% c
百年千年,坍塌了一地,
, R0 ~% j) {$ N5 q6 E还在晃动。
, g5 |- J2 Z4 P8 W6 O
. w7 y; b, q% M又过百年千年,# ^% C3 m) k! b, d
尘土飞扬伤人眼啊,! S6 N; T& s2 f2 c* Y
你看不见。+ E+ e( O& g: D, H }" O
6 `. J2 c) k9 `0 K! Q0 T
2018.3.2; e: h' P, H9 m& ?7 ]- H; U
& Q. L6 X' I; {! u1 O. }2 m$ k
推荐人:也牛
3 D" L& u# K2 ~6 U( U推荐理由:所见者相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这首诗不这么简单,作者看见了“又过百年千年,/尘土飞扬伤人眼啊,/你看不见。”所见不见是真见,高了!9 W! X1 k" Y7 W" H3 u( i
+ }5 z- v; F0 Y0 _2 @- k2 E& L
* W8 |% w% r( O' F6 S* L2 d4 d; o歧路( S; h- m) A) c! i& `4 y; r* B
作者:南北" P' f0 v i l" U
. X& l: U$ t- C- s8 N- R7 L
老僧执杖,拦住行者说——7 V' M3 s! ~* d. K. r2 m+ i
正道在那边,此是歧路9 b9 p# f% u J: f8 f& B
不可行。. C5 g' U/ x2 Q& }2 r5 ?
1 [% U' ~7 M" ?哦。此为歧路?6 P/ ?! [2 W3 g& r/ P+ x8 E
歧路也是路啊。焉知1 b5 n3 N" z9 ?- ]0 i; ]- e
不是通往涅槃的近道呢。
1 A! ?; v4 e& \! o( [3 Z5 x1 ]( X' M* @9 ?
2018-3-5" `9 y+ d' A( V, S' d& i6 |; F
0 K3 u: {. h1 r- W
推荐人:也牛) z, i7 L* w. ]( r
推荐理由:禅也是一种命名,或者是透过名相看见的真实。在禅者眼中“正道”与“歧路”皆是二分法,所以说“歧路也是路啊。焉知/不是通往涅槃的近道呢。”本然一如!( b$ O& H/ N0 N9 W) U9 F3 o$ X/ M; p
a* n9 z M0 q( s8 R3 O6 j$ d3 p9 \% H J
油菜花心语+ x" i. {& v. B- C" Z
作者:快禅如风
, F( ]4 p% l) K6 l9 M6 f5 T& I1 s# p1 J% r/ ^9 x/ e4 m4 D' v+ ]
我舒缓地张开内心- L9 O1 `( J* v5 S h8 a5 l& E* Q: }
绽放出嫩黄的光亮
' m. L3 c9 N1 V% r; [4 T我和姐妹们,在大地上" Z, L# n: V$ Z$ h" |5 A
排山倒海0 q( k1 [$ o5 M; [. }' f; ]
& r: t3 C: v" M3 B9 c9 y! G1 v. m然后,张望天空
" R! K$ A0 \$ @) v T8 ]$ M欣赏白云飘飘+ S- A1 ^7 ~2 ` h2 k$ C" R& L# m
至于人类的眼球- t d, h3 a, r* b( N
我并不留恋
* `: l7 U7 w2 a/ ]1 N! K' W3 x' N: s' y2 R) f
哦,还有那些翩翩起舞的蝶
, `/ S- z3 F$ v0 A' X! A- t' u; E也和我一样,自由自在. d* @, W# E7 S9 E z' T" ~- K
4 Y9 h/ {9 h9 \: t, \+ f
推荐人:也牛
- `/ i0 E7 V2 b+ Q+ `推荐理由:自在即本我现前。得自在者,需放下一切。所以说"至于人类的眼球/我并不留恋”才有“我舒缓地张开内心/绽放出嫩黄的光亮/我和姐妹们,在大地上/排山倒海//然后,张望天空/欣赏白云飘飘”。一派天趣!
* P: e) ~0 `0 ]+ M2 E( ~0 Q0 O# L1 w) R0 H) c
* I9 y, _! x8 h
寂静% U$ s8 L2 F9 M- t& D
作者:也牛 @ {0 A- t* {, g5 ^1 t+ r. ?
" y: B9 C& ?- ^5 L; b- l# y' Q深度可以抵达; r, I7 T& \; l* v' a6 i
今生,并非传说:有人上车
4 N6 c; O8 U% z7 D1 R# l$ u: d
A# g6 W: q/ n- x8 i7 K- V5 v有人下车
- s" U7 U0 ^4 |行踪
M$ N2 r; P8 t. G- k. O0 U6 Y像乌鸦夜啼6 m. @: } o9 E8 b5 i# \. `' O; g$ O
' n. T4 L* l! A! ^2018-3-8
0 h) j9 w3 b, }* ?6 U7 J' p* r- l/ M2 w# v3 ~0 M7 q6 l
推荐人:林荣
$ \, ? P! s8 p6 d3 O. Q4 ]推荐理由:没有异议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其最后的结局都将终归于:寂静。无论其生命的过程是如何的活泼活跃如何的辉煌灿烂。
" m$ f: p$ D8 p! H: u/ g% x 一趟寂静的生命列车,载着一个寂静的人,抵达寂静的深处。一个真正能耐得住寂静的人是了不起的。一个真正能与寂静相处一生的人就是:现世佛。就是真正觉悟了的人,就是一个大智者。只是,我们很多人面对最后的终点时 ,并不愿“下车”,而是要忍不住发出那“乌鸦夜啼”的悲鸣……我私以为,这首诗也说出了这样一种普遍存在地现象:人往往是可以善始却未必能善终。可惜了一世的修行……
9 F2 O' M! h( L8 x2 Y$ i3 r. p% B 这首诗,耐人寻味。高度凝练,抽象却并不玄虚,有着很广阔的外延,我想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命体验,赋予这首诗不同的解读。0 M8 N8 T& G5 i I9 s" A
这首诗命名为《寂静》,禅意浓浓,成为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切入点,可见诗人也牛老师是很用了心的,也可见其对于世事参悟的深刻。
4 r. L; B; V& o: m5 B( ?0 z& |5 N8 n2 g5 h4 W
7 T9 ^+ j; e$ O; Q5 F
博物馆; ?+ J* l5 y) d, K7 N" U
作者:胭脂茉莉
$ X" R' \( ^. i) e( ~, O, `' X# E0 u; X0 r- |2 O5 b- ?
想象中的雨水不会落下
: V+ |1 r1 t6 M! }" J在这里 蝴蝶成为斑斓的标本
0 b2 S4 h, h7 x侏罗纪的恐龙也不例外9 m- c7 E3 B* @! n
孩子们以为到了童话世界
4 e2 s4 x# i! X4 J( e" _而那些断痕9 I* i Q3 }" t
曾经沾满血污的截面5 {4 ?$ U4 x% m
抽取疼痛和水分后4 A( V; @ d+ d, b, O. V& ^* S7 Y
更像艺术品 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 ^2 |8 ?6 L; B3 l& V% M% L6 V
$ M; d1 @8 t9 a! H# p, ?6 j! C推荐人:江晓帆, k2 \( U# v" P! O1 _8 i
推荐理由:以点《博物馆》写面(童话世界)……“艺术品”与“血污的截面”,如蝴蝶标本:死即生、生即死!
# N: K$ T3 Z* P/ i4 ]0 k
( m R5 ?* x9 I3 d5 d3 O, e C3 K( u+ _9 O+ G, f- g
遥望万佛殿
' ?% y! W; s( X% o* l- @$ l作者:碧青& \2 K) B5 @) w
% P4 R3 N2 p9 O6 }* v6 g
这一刻 遥望万佛殿
5 e1 e+ m0 ]$ g' k S天蓝着灵山的峰峦
( i/ P3 k$ d" ^7 }% p5 _6 C1 \% A4 W! o* O" {0 e; [* j
这一刻 如果渡河而去$ [ }& J( r: M% A3 k
进入灵山 我只想
5 X+ W4 r, f4 M+ d( Q, W4 s把尘土和泪水. p7 ~5 W A. ^
放在 佛殿的门槛外面
9 H. }3 s: ]0 J3 }1 x. R/ z# p$ w
/ m% e _) I* W) u推荐人:江晓帆
6 o$ g2 H" G% q推荐理由:“进入灵山/把尘土和泪水/放在 佛殿的门槛外”,放弃红尘与痛苦,将心融入灵山,真正成为“我的我”。" S8 v9 g4 K- U1 s3 f
) D" U, T8 u% |' M
& d- i5 H5 m. [. |那一年
- \4 {0 d8 G* \8 r p$ \/ E" X作者:碧青
" B# G8 L9 b4 _( f
4 U1 n" o% [! U! W那一年 黑夜点灯 ! v7 s H3 S; R- |. k1 F0 ^
进入白塔寺 朝拜的殿堂5 r" R5 P+ k# a$ b8 s" n
泪水里的佛像
% V# N1 J+ ]7 D5 ?- f慈悲安详
) V+ P5 p/ O/ c
8 P: I! T* p) F3 \" }那一年 万佛殿出现的地方5 [% C; W+ P( H8 Q
还是一座 低矮的山岗+ e: k1 n6 Z& ^# k, ?
5 U8 K C5 h" e! y
吃过一盏茶 , p8 r2 z# m: [8 j# F! Z/ Q
拜过 常如大师的合掌
8 w# j2 y9 {# f) @( ^5 U( e: m( x& [2 f( [9 X- P
面向着西方的时刻 V7 T* d1 H* G: `- s N
我开始面对白塔上的佛
0 {* d: [- n0 ]面对的方向
: r2 F' z/ {. S6 W$ q* b3 R8 Z
0 V% z4 ]) Q4 [% P推荐人:奥冬: p0 |, k" U* g$ m
推荐理由:为什么有泪水?因为诸佛慈悲。为什么要微笑?因为诸佛安详。面对着佛面对的方向,众生皆佛。9 F' e) D; M6 b$ s |4 y1 v5 n% Z. i. ^
9 U4 ~% F3 c+ F+ e
$ |, \0 f l4 Z8 T; O5 t鸟声7 x5 b# x3 v* Q' d- ]2 F/ D
作者:江晓帆
8 _$ {$ }, f- J: Z. ?/ M3 i) `! V$ G( x
睁开窗% d" N: J/ G/ y, R) |4 O# h0 t
- e- B, _ W$ U, G6 P- G& q0 M滴翠的春天7 \& Q) b4 Y; d; E7 ^' ^
不愿飞远
4 ]) i9 I: x* H
9 c5 p, T6 x& ^: g% a, a5 @. _推荐人:奥冬
& e0 M; j7 v1 ^6 T推荐理由:好诗一字当十字几十字来用。这一首,短短12字,加上标题才14字,铺展开一幅阳春美景。“睁开窗”“滴翠的春天”“不愿飞远(的鸟声)”,种种技巧运用得全无痕迹。人鸟和谐,当下即是,春即禅境。
' h" w% }# U8 o
: @* y3 W2 o/ C' t; m5 l8 Q7 j
( n6 M7 s8 D# ?8 D8 t二行诗
- _) _! J: k: t% w' u# W9 o- z作者:大正: `: [- X2 l* L! W" b) ^5 K
7 \7 I" {' M G- {1 z
@- m; P& ]4 `) |/ r2 g+ p
布谷鸟一声叫0 ]; u8 w% ?4 Z3 ^& Z/ w
月亮就圆了) @! K1 o3 J: D) B: m
. o2 E. g$ u0 |
@: O5 G- _: X8 F4 Y9 e1 G
梦里晒太阳
1 A1 L+ v) i; D# _, L一觉醒来听雨声
% g$ `: o/ O4 I$ T/ C6 ` S
0 d- i/ I) P0 j9 Y@
; k7 V' V9 S; I% d. h稻谷抽穗
; b+ Z5 O7 `! G# M美人出浴
+ o' `8 o% Z8 B5 G; Y
8 [9 w$ `$ c$ p1 w7 i0 V@
3 C8 G( U2 u7 H3 U% J梦还没有醒
n S. z0 }' [& T) p; u一日又来临
+ S" C5 c6 D$ t. l8 b, P- t
" ]" {4 m" g6 l! Y- ^- S: m h3 c@$ S5 h5 s- u% K; ^5 f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j8 h6 D8 X5 c* J
照耀老屋陈年累积的灰尘; e8 e8 k+ g4 U* g+ _% P
' I b7 i+ o, L& n i@
1 _# p9 M) V6 u4 d) n" y通往佛的船在哪里?
3 Z; U/ k' ^4 Z2 C, ?5 h月牙儿正泊在山巅!
1 X( K' a. h2 ]( k
5 z+ V7 k7 t- o" a! W/ j@
* X( R+ w5 o) ]/ {6 M+ d吃饭,吃饭
6 @& ?$ S6 r$ K- E* v. S; u割谷,割谷+ I8 ?5 J3 L, ]0 m! N6 F
* J# G4 M( a1 C. [- r@7 R6 m9 w; i$ u) s- O. f6 Q
鸟笼只需薄竹片织就3 p( V, r% w' ]" O, C/ n6 `7 q1 m
关老虎的笼子要用粗钢筋焊成+ R# k) V1 X" a! A
: J+ h. R" `! O' @) ?
@6 C5 l' [ o$ c# S( e8 _3 M
西去的河流
1 N# t1 H5 b3 B" y6 s, u& Z7 j- A6 R你一生是否见过佛祖?
8 h+ }7 C& F1 h
' P9 z+ C6 R& `; v推荐人:也牛( N R- ]- \# m( i
推荐理由:这组诗好就好在绝思虑,少知见,当下即是。破例以组诗推荐它,用意是同人可对照多参!% n# g' Y, P- J7 s3 m
5 F; b$ v( O* K5 s# d' z9 l" Y) V) X$ w; K$ _
在春天4 h8 q3 y) X1 _0 q6 K
作者:神采飞扬. i6 T0 ? V. m$ i# A3 [3 g. O! C
) w, T# H$ F( Q5 ]
山下
+ |: w U: h I- M% N花儿争相怒放( I7 O n5 [6 J# `, c: R: i
桃花红4 b7 d8 a3 v9 M
杏花白
+ t3 f) \* k" I) Y+ m6 j樱花粉, }( M* w; F4 w# l
7 g5 M, a6 S) W" X
一朵花开, I9 [% D6 E# f3 K$ b3 f/ [4 z
一朵花落……
% @. h/ ]7 h8 k" s0 V; X- F( m, p! Q1 m2 O( ~3 x7 b: V) D3 G
山上
; l: A: g. k( y6 ^% U须眉皆白的
! C5 E9 |9 P! X" m$ i9 I老僧 入定* o# B! c ? J2 f/ ]
已经多时
$ l# E; p5 e( @) R0 A, d6 l9 ?( Q' x* \1 O* _* |% z- [1 @
推荐人:也牛
/ W1 V, J/ d% f0 y0 f$ L$ q推荐理由:老僧入定不关花开花谢。在春天,生命都在蓬勃,而老僧入定不也是另一种蓬勃吗?0 @6 H& j) q" l$ S! R2 o9 p% }
% f- @. N2 c) C) \6 t" ^. E
' U5 N" E- g7 ` A! y. `3 \$ z
# J0 T2 O" M3 ?7 d L4 `6 \; l【林荣读诗】
: t6 |/ z7 A0 A( H/ M# ?7 e; P3 M' r9 E6 n
7 d( p) _* |; G' ~. S g+ I《寂静》
% [- p6 B# G# b# R4 i L9 H* x作者:也牛6 l4 [7 e, K1 d; G. j8 n6 J4 Z
6 q9 p6 U; [6 d: h5 k深度可以抵达
6 j5 f$ S. `9 Z今生,并非传说:有人上车5 f+ S4 D0 e, u+ H c$ e
5 Y: m5 H; \2 n; P. @4 h有人下车
( L7 |) U7 v0 E* H0 V! F. @/ P行踪
# h3 Y9 }* s) t( R1 w像乌鸦夜啼
" G7 P3 |& p7 m+ }3 X4 `; x9 [' B; d7 Z. o4 j/ M8 s' @6 s1 V; f
2018-3-8$ s* J4 ]: @+ K/ ]
8 V) r, [3 _9 _9 V5 o+ y读诗:
i1 ~7 w* @7 W- B) O) n, @# l 没有异议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其最后的结局都将终归于:寂静。无论其生命的过程是如何的活泼活跃如何的辉煌灿烂。3 L* ]- v( R4 R; v3 ]
" A* _ b% U `% ?8 P+ | 一趟寂静的生命列车,载着一个寂静的人,抵达寂静的深处。一个真正能耐得住寂静的人是了不起的。一个真正能与寂静相处一生的人就是:现世佛。就是真正觉悟了的人,就是一个大智者。只是,我们很多人面对最后的终点时 ,并不愿“下车”,而是要忍不住发出那“乌鸦夜啼”的悲鸣……我私以为,这首诗也说出了这样一种普遍存在地现象:人往往是可以善始却未必能善终。可惜了一世的修行……
. K/ ]0 j7 `$ p6 v* s) g
6 v1 m& f9 w4 [& B 这首诗,耐人寻味。高度凝练,抽象却并不玄虚,有着很广阔的外延,我想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命体验,赋予这首诗不同的解读。: R6 w- Q3 L5 [/ F, D
7 a8 U4 N; ~0 F1 a) |
这首诗命名为《寂静》,禅意浓浓,成为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切入点,可见诗人也牛老师是很用了心的,也可见其对于世事参悟的深刻。(林荣)
5 Y( x5 L! D% D- Z3 V8 ?0 P
& l' L% U$ i1 g+ [
# i1 _" x2 d6 g7 ~《平原和孩子》
8 Z; n* T$ p$ v3 V作者:姚振涵
0 y* i& s+ J. d. ~/ k! o& r4 q1 Z4 u9 d. B6 E+ p/ D% [
一个孩子
* Z. Z# P5 T! X7 S% }5 z5 k在平原上
- e3 P" _6 n4 d$ D, x' M, c$ B2 A: l
为什么这孩子恰好0 h4 P$ o! V% e, p
处在平原中心* w" w2 E8 {! b, v+ S7 ?
# ?7 \5 b3 [" P' r4 T- M/ J这么大的平原$ r$ }3 J" t* `4 i1 @2 G& z3 o4 r
这么小的孩子2 } {# J. Y* M
$ Q3 e" X7 h) U平原上什么也没有. _# O4 _8 J% E4 w, m1 k5 ^
平原上只有一个孩子
f) K& J4 b5 O( X+ o! t( @. ^# \
读诗:
. v/ f+ p% ^: C8 U7 W3 i" W 这首诗乃为一种至境的感觉化描写,散发出清净、空寂却又非常开阔、充满希望的气息和情绪。这里面有禅境和思考,更有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切期冀。
0 t. M$ w9 x5 e: ?/ D9 M$ f0 z# x
“平原”和“孩子”是诗人在观察中诞生的意象 ,可以说这首诗让抽象与思辨之光照亮了客观世界,照亮了生命经验,不仅让空间充满了生机,也让读到这首诗的有缘人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林荣)) {6 E, G: n* L2 X R; O
; b3 x2 Q% J) r' d' g$ w7 z8 ^1 u2 S/ K) d4 ?0 b" P0 {- H. L0 d
《坛子轶事》
8 N7 R; F- {3 R4 V$ x作者:[美]史蒂文斯/赵毅衡译
" q! M9 i6 i( e6 o# H7 f' v6 S+ X0 Y: K& E# ~$ `3 w" [0 @
我把一只坛放在田纳西, 9 a! B' M1 g! b4 K
它是圆的,置在山巅。
9 c w1 ]+ F1 Z! p0 e它使凌乱的荒野
( o* h7 b. \; A: D. K围着山峰排列。 3 h! n4 t7 @$ j+ [+ @/ F _( |, p
6 u9 r. o4 d, F1 Y于是荒野向坛子涌起,
s) K: z- Q: |% z! u6 d0 r% n匍匐在四周,再不荒莽。 & ?: ?( T' e0 P& n, `
坛子圆圆地置在地上
' p" d% J7 k2 G: M8 a高高屹立,巍峨庄严。
6 @+ E' j# y. J3 [5 a. u; J7 k" N2 E
它君临着四面八方。 & f- A: _+ {' R9 O4 Q
坛是灰色的,未施彩妆。 & h3 d3 k/ e7 p7 \
它无法产生鸟或树丛 : S9 Z# U ]- Z9 {6 a
不像田纳西别的事物。" E/ S4 x( p: k+ k/ U
# N* B- C- r- Q8 E
读诗:
7 F! }5 L$ Y& ]6 @, U2 ] H 从悟道的角度讲, 我个人以为,这首诗暗合了禅宗的空明、虚静的神髓。诗人以“我”起笔,从“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而后者被王国维称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一词本就源于佛教,所谓“无我之境”就是诗人摆脱自己作为一个观察主体的束缚,以平和自然之心来观察事物,而达到一种澄明、空静的境界,这和禅宗所说的放弃“我执”是一致的。 此时此刻,当我写下上面这几行文字,当我再次读这首诗,我想说的是:被诗人置在山巅的圆圆的“坛子“不就是一个庄严、本色的人么,不就是一颗纯粹的向禅之心么!(林荣)& K: J$ ~3 p1 I4 h
5 I w+ k4 s5 n( f1 M* f) c9 v8 P
" R% C2 C2 X9 ^ ]1 Q$ p; `《春天了》
% z% k4 D- I3 l/ W9 u作者 :奥冬( y' T! V- V- o) f/ E
+ `2 y1 d3 ~+ u5 k, J我把铃声设成鸟鸣
, M; V/ a- r; T9 G9 {) y* H/ u每当手机响起! C( h3 j: G% l
就抬头看往窗外8 o. s! \6 `3 g# d
' q8 N) M+ [8 f5 C* E4 I$ A6 Z
读诗:! l+ o$ K8 _: W! I7 m' A) A3 M: p8 I
很自然的一首春之歌,仿佛信手拈来,轻松、明快,读来春意盎然。声情满满。
8 h9 c9 a$ ?% q8 j春天,每一个经历了冬天的人都心向往之。春天在窗外,也在诗人的心中。心之所向皆春天。果然如此啊:境由心造。(林荣), z. o6 ]6 A# I* Z- t
6 X/ _; s7 p* W/ K+ A! G
# K, O4 o+ J6 a+ M% }8 u《树下》
3 c4 T9 r) A9 B- a5 r# r7 c' S5 v {作者:姚振涵) T9 Y" S6 e$ R9 H/ N; p( Y
+ ]9 b$ b& p0 u: X* z
在树下# _) y' K) E; p
仰望是一种必然
1 L8 C0 n2 ?& C7 U" r' U一种习惯6 i2 l6 U- Z {! b- Y) a( P
一种宿命
8 Q& T2 N) Y8 W/ Q3 [, N9 c一种不得不如此' g/ ^! ]4 {) Y) Y- S
又甘愿如此的躯体姿态
) H/ _ v2 B8 X- o! c
; G* |' t) [- ^* G每次将自己置于树下3 k# D3 x6 _9 o, [
此情此景! w2 e1 U( c) \7 d6 r" n/ K0 F
仅仅是表达亲近# r2 W$ H: D9 }: O. e* a S2 O2 |
表达4 G- t8 M* Y+ Y, P
无端的遐想
% ^/ E1 I$ t8 r' z
+ y a# F, J5 T: k# R& Y仅仅是想说什么# g/ o3 F" V; m; h4 E
又不知说什么
$ ?8 I$ ?! e0 P而各种各样的树
) e% @- _" b7 V7 u4 p也是
4 Z- k( q2 p: l+ a: {9 j7 b1 g无话可说. R/ ^; Y4 I# B
最多是欲言又止: q% f$ t- D+ b6 {* p8 P
3 e% }* n6 \& K0 M6 c% }+ R4 m
读诗:
/ B( \4 ? g8 ]* L 一个人与一棵树一样,都是生命,生命是平等的,正如佛家所言:众生平等。诗人对一棵树却用了“仰望”一词,这不仅仅只是因为高度的差别,而实际上则彰显了诗人对于一棵树的“亲近”,对于另外非同类生命的态度。两个不同的生命在这种平等的亲近下,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道说什么,正所谓大道至简;正所谓同命相连,唯默默相视吧!
1 l2 ~3 P: q5 h, G7 b1 T5 ?* d% A5 ?, k: ^% }3 Z% j% A
这首诗,诗人借助对一棵树的态度,由外而内,一面揭示人与自然,人和外界的关系,一面更深入地走进了自我内心世界,在看似简洁明了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厚深刻的内涵。小诗不小。(林荣)0 z# J: i+ h! B
/ I6 b/ Z# H8 E- Y# U9 g4 k+ W& s
* f/ e. Z) b7 i5 z0 o) K《纳凉的人》
& t% U8 T' ?5 d6 Q8 S作者:姚振涵
# v5 J" l+ r0 A7 |4 Z5 l& m- ?4 `' k8 A/ P6 i" P- p7 e, k3 c
夏夜
* n9 D6 _2 e5 m5 e+ i) ]( V纳凉的人6 z: w% c4 J! w$ N, \& M5 c
坐在场院里! I3 J- G* ]9 d6 K! ^0 Q2 L
是在享受
& V5 C, W8 c( [被星空照耀的幸福
3 m0 ]3 E" @& H- d' O B6 B4 J1 u8 I" }( b* n; r, @* g2 [$ K
夏夜
( e; g- }' T: E- |纳凉的人6 R7 e/ q% Z! l* p9 r3 b! c1 }
在星空下面坐着0 E) r/ Q6 H4 c7 {- V% j& \. v
夜深了/ M3 c6 G& D P4 T
他一动不动
7 w/ X; r1 S, m如一头正在反刍的牛! b. ^, ^ ]/ ^" N6 M
' S$ h% t) d' j/ a; G) T3 ~ \读诗:- p5 @" g y# n: {
这一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被星空照耀的幸福;这一刻,当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人才成为那个本真的能静下来认真审视反思的自己,如一头正在反刍的牛。纳凉的人不就是那个明心见性的人么(林荣)& }% F0 k$ l- X# `; N, G
! E/ O6 d7 P) B% a8 R, p" M) N4 P
" O* x3 `& S% J% I8 r3 C7 } E《瞬间》
) R3 x$ P; g3 x. |0 C% A作者:姚振涵: Y. \; G: e4 o; s
7 ^) Q+ u: ?% E; t+ J7 {0 c! |5 ]
太阳落下去三分之一; `1 K5 n0 C2 F% ?/ E
楼房被遮住五分之一( ]' p' T* s3 w9 Y- e% M3 P5 s5 b
我的路刚走完七分之一
! A1 P" f) e) ^5 u5 Y. s此时我想起一件往事的结局
% @6 m' E+ u1 p& X! ]" b7 d. [7 Q, e. b2 B/ J+ x0 a D' @2 n5 ]
读诗:
2 P, j: D9 A* f 万事万物,有生有灭,有始必有终,正如诗人言外之意所说的:太阳终要落下去,楼房终会被遮住,“我的路”也终要走完。诗人笔下的这几个数字未必是准确的(当然准确与否也并不是诗人考虑的),但却是对这一事实真相的面对、体认和表述。
& x& C! @0 G3 S
1 _8 L8 u1 Y; [8 m: k) ]. _ 佛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变化,没有常恒的主宰者。一切事物的生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瞬间”之事。就如此刻的这一瞬间 ,诗人想起的“一件往事”。一件往事究竟有着怎样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曾经发生过,且已过去了。生命的过程本就是瞬间之事,正所谓禅者所言的:性空幻有。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瞬间》,可谓用心良苦。高妙!按着我的理解,这首诗的尾句承载着整首诗的重量,一切一切的都将成为“往事”,成为“瞬间”。人活着,真的需要看得开,放得下,唯此才能获得一种大自在。(林荣)
8 x6 s1 p. a7 a* g4 _$ S$ r; z! c+ [# G
3 n# i; f+ [0 F1 f
《烈日下的房顶》5 d9 Z( e$ |2 @5 ^& A
作者:姚振涵! N7 g7 `3 E( ?" ~) p/ q
9 R4 [- v8 @+ {% L看烈日下的房顶6 E4 f6 d- O) ~) f$ w6 a
你的目光
. T* S- z6 `. h }" U必须穿透一棵一棵密集的树6 x& j" V& A1 s. m/ ?' y# W
, D8 b: E8 D9 }看烈日下的房顶$ h3 `) B) `3 G- }# p+ Y8 Y7 m
你的眼睛4 Z* r) W3 Q! i- J
必须眯成一条缝隙4 b; q% m; `1 s8 }$ v* c
( Z9 [0 X0 [: W( {% W) C
一个房顶挨着一个房顶
h2 X% c" Z9 G* B( r `都仰卧在烈日下. z b M1 ~' M+ F6 ^4 p" B' E
无数房顶把太阳光反射到
( m3 _, Z7 ^% f远远的这边来
# c5 W0 z* T- R/ @* x反射到所有看见它的人的
, b. P9 h8 W' [$ @9 M0 c" U0 I眼睛里" W6 `7 i8 ~' S5 W4 ]/ ]6 L, J
2 E0 w( W# D3 [. O$ l0 {
烈日下的房顶
* e; `& R, I$ b v在这个时候' r; s- T- e7 k! B
有很多很多的人) o/ I4 h* ~, G, X8 F3 U
从远处或从近处看见了它% M% }5 |0 M# j- I& D: f& w |
0 Q0 u: r4 H, \2 s烈日下的房顶5 X- S3 x6 X. p1 M4 u+ q, D9 Z. K
也一定感到了人们的观望. [# q8 l) ~0 w; m) n5 N( Y
别看
6 z# _' }2 r# r它一言不发
, O2 I5 E& o' [7 o
" U, h: m6 f8 i读诗:$ T$ ?8 h ]& S! f% J, f7 ]6 B8 X/ {! _
世间万物各自独立存在,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诗中写到的烈日、阳光、树、房顶、人,这些都是独立的个体,当因缘和合,它们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人的目光穿透一棵棵密集的树,看到了烈日下的房顶,烈日下的房顶也感到了人们的观望,只是那房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它本色的静默。在诗中,诗人赋予烈日下的房顶以人性化、人格化,正体现了万物平等的观点。
# A" S/ [* Q( h6 q5 n
/ x7 Y% w7 e& d2 J/ w8 D/ ] 这首诗深入浅出,直指人心,诗意地深入到了人的深层意识中,在静境中体现了一种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的理念。 (林荣)* P9 \: ^2 }- m4 f
6 H' c3 \5 Z4 X1 A" s: H) f1 f* d6 f1 g5 P: I# b/ m$ R
《清凉寺》
. V, }' e/ i1 m! V: M作者:下午百合
0 N& B/ k4 v$ I/ Z5 u$ y
# i& C3 c9 n7 K' H, P6 m6 A8 D3 l东方有寺曰“清凉寺”
* l: W* g4 h6 o/ b寺中有石曰“清凉”: g1 X, ^* b% X0 V1 Q+ ~3 }
归鸟收尽曰“清凉”
( h ^" y- m1 w5 A光芒落山曰“清凉”
! K7 k5 c9 l7 k" o+ m8 u" c! y僧人打扫曰“清凉”
4 o1 v S/ R8 U来了又去曰“清凉”- _4 `2 S- L' M$ a
7 G. d; E; b$ p- w, z读诗:
6 d* b6 l/ R) [4 ` 一首安静的清凉之诗。清凉即清净,此诗正是一颗清净之心的诗化。
% i4 h8 k; ]8 G6 A4 F
5 ]+ @9 O& M' V: m* p9 o 世间人、世间物,都有自己的净土,世间万物比如那块寺中石,比如那只归鸟都具佛性。清凉寺,一个清净的“小”世界,连接着每一个来了又去的有缘众生。清凉寺,更是一个无限大无限影响力的道场。(林荣)
4 L& A b4 u2 k+ J! T6 K! _, |- X
% b! \1 ^; r4 h4 e( }- c, g5 _
- y* c. z/ u w! J9 m《点灯人》/ \) m5 o) I& c, S x& v/ P
作者:下午百合8 H. [- O( O- c: C
% u4 U! D" _2 |( v: w7 D; Q- T
灯光映出了点灯人
! r% f4 V/ s) G- ^. _9 Y眉目低垂,脸庞镀金7 ^6 A& @5 S4 D4 N! E) t
灯芯唤醒了点灯人
1 E* t. L6 H |# |6 H哭中带笑,眼角含泪
! T/ r# N3 N, i6 T/ p一盏灯连出了一片光明3 ]0 A& p' E3 R- ^4 o
没有一盏灯灭
b& k8 ?3 }& I9 Z" h没有点灯人! G& w0 J( z T- D& R
9 U! F1 H, o1 C' ^& N n2 i5 |4 \2 l3 ^) O读诗:
7 D7 M( B+ u- p 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正是一个修行人的修行之路。修行,渴求超脱。但修行又必须立足于生活的真实和真实的生活。人活着,没有谁可以脱离凡尘的烟火与琐碎,但人活着,又可以通过不断地摈弃,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倒空内心的尘埃和块垒,看淡一些事,放下名闻利养,将自己日益变得澄明空静,从而到一种大自由大光明中来。正如这首诗中的“点灯人”。3 y4 d+ `0 p" P
灯芯唤醒了点灯人2 \3 [6 A8 f7 N; x* F8 M
哭中带笑,眼角含泪
. E7 y! R$ d. c3 Y: r' c1 t0 ?! b 经历过黑暗的人,才更渴望 光明。经历过坎坷与苦难的人,才会“哭中带笑,眼角含泪”。当“点灯人”点燃了心灯,他便能更深刻悟得生命的真谛: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林荣)
3 G. G; y! N( v3 t6 v$ K( _" r0 `
0 n$ E3 `7 n5 E) H- r' z, n B$ b2 S0 O. B4 @# [
6 I9 B% u9 _% D" |! I3 A# T0 h【综述评论】
9 Y3 @$ F& ^+ `# l% x' u6 [* L# L }: O. }( S
2 i* e& c" K! o- [' z
禅心的样子3 O6 ^! R# o4 O5 Z7 o5 q
作者:王浩
* P! M2 j6 _, h5 V$ j9 ~
0 i& N: L; w, ~ 翻开曹红燕的诗集《淡味最久》,立刻被诗中独特的意趣所浸润,心也自然地平静下来。这些诗就像一股股清流把我们的心洗得干净澄澈。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很“有味”的诗集。什么“味”呢?相信读者一下就会想到一个字——禅。
9 ^1 O6 o0 f# j3 C& k- G" w 确实,这是一本难得的禅诗集子。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会喜欢这样的诗。我不写诗,于诗只能算作一个读者,而且是一个“挑食”的读者,对诗我有自己的“挑食”方法。首先,我把诗分为“心内的”与“心外的”,我只读“心内的”,心内流出的诗有着诗人的真性情,让人感受到真实的人性,那些不从诗人心内流出的“诗”我从来不目之为诗。其次,对心内的诗我又分为“物内的”与“物外的”,我特别偏爱“物外的”,物外的诗超越物质层面的欲望和情感,充满着灵性的光辉,让人认识到人性之中的神性,与这种诗相比物内的诗未免少了些空灵与自由。换言之,心内的诗写的是心,物外的诗写的是灵。按照我的这个标准,禅诗就是心内物外最“有味”的诗。
! H& y! I" a- a& u 禅诗的“味”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理趣与情趣。. x2 B; z4 C0 g H+ R" m" |
理趣源于禅诗中所宣说的禅理,这种“理”非拟议所及,大多直指人心,究明本际,也有的指点参禅的要领与关节。因所说之理充满着超越世智辨聪的般若智慧,故而带着禅诗独有的理趣,这类禅诗最典型的当属“开悟诗”。 比如六祖大师的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虚云大师开悟偈)”于禅事理皆明的人读到这样的诗自是会心一笑,还有一类就是理已知事未明的习禅者读到这一类的诗尤觉爱不释手,兴味无穷。这都是对禅已有相当知识或造诣的人。一般的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其实大都是不明所以,若有人强作解人穿凿附会,在明眼人看来未免附庸风雅,可笑至极。所以偏重理趣的禅诗读者其实是有限的。- d6 B3 W# d1 h# Q7 G
充满情趣的禅诗则不一样。读者无论对禅的理论有无了解,只要读到这类诗立即就能被诗中的趣味所感染,经由各自的人生经验体验到不同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类禅诗不是直接宣说禅的“理”,而是以长期习禅所形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触景则禅融于景,遇事则禅溢于事,禅心所及,无不是禅。《淡味最久》正是这样一本充满着禅的情趣的诗集。如果说禅的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带着几分神秘与玄虚,那么这些充满情趣的禅诗则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位禅者的心,让读者真切地看到了禅心的样子。
0 z% W- E/ @' E2 O7 i 那么,从这本诗集中,读者看到的禅心是什么样子呢?依我个人的感受,以下五点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 f7 `! }4 b6 F' N& _. U' @ 第一,禅心充满着生命自觉。“佛”字的本意是觉——觉醒、觉悟。佛因为透彻地看清了人生与世界的实相而称为佛——觉醒、觉悟的人。佛所教授的法——佛法也只是教人如何从迷惑中醒悟。因此,禅的本质特征就是对生命(身与心)的自觉。常人的心习惯于向外驰逐,习禅则是让修习者心眼向内,看清自己的身与心。在佛法中,训练这种觉察能力的方法被称作四念处。在注重禅的实修的南传佛教国家,四念处是一种基本的修习。《中阿含因品念处经》对四念处是这样解释的:“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要言之,四念处就是培养习禅者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警觉和如实了知的能力。如一行禅师所说:“一呼吸,一踏步,都能充满平和、喜悦与恬静,而我们所需要的,仅仅就是醒觉,活在当下。”(《生命即当下》)这种当下的醒觉在这本诗集中比比皆是,如:禅堂里/一只蝴蝶/立在地面上/张开翅膀不动/我蹲在它面前/看着它/我也一直不动/禅堂的廊柱上/有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正知正念(《禅堂里一只蝴蝶》)。又如:远山的竹子们不再哗啦哗啦抢着说话/天黑的时候,竹子们就散会了/近处,蚂蚁的脚步声也没有了/夜深了,蚂蚁们睡觉了/叮铃,宁静中/似乎发出一声金属碰击的细响/我听到这是我心里生起了一个念头的声音(《宁静》)。再看这一首《鸟影》:阳光很明亮/绿色草地上有一群鸟影飞过/心明亮的时候/也可看到飞过的鸟影。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身心与外在的环境,诗人有着极为敏锐的觉知。
) u. t# i7 h6 Y( n$ R: n 第二,禅心充满着精神独立。凡人的心必须借助一种依托来安立自我,或依身份、地位,或依家宅、田产,或依亲人,或依组织,若心无所依则惶惶不可终日。而禅者最坚实的依归就是自己这颗训练有素的心。正如佛陀在《杂阿含经卷第二》中告诫弟子们:“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修习有素的禅者不依外在,不依他人,唯依自心,充满着精神的独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谁是可以相伴的人/瞧,我自己呢/我把自己找着了//一个人独坐/在寂静中欢喜/是遇到了春天的自己//遇到了春天的自己/一盏灯下独坐/世界也非常光明和温暖(《独坐》)。有了对自心亲切的体认与掌控,诗人的自得与喜悦跃然纸上。再看这首《一棵柚子树》:一棵柚子树/在春天里飘着花香/在夏天里/长出一树的柚子//一棵柚子树/自已开着花/自已长柚子/无关别人的来去。还有这首《喝茶》:就是一个人喝茶/茶桌的那岸/也还是要摆好一把椅子/或两把椅子//茶喝出真味的时候/那两把椅子/也是隔岸相坐的知己。这种精神上的特立独行所带来的自足与自由恐怕只有禅者自己才能体验,不能回到自己心中的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境界。
3 b* b2 c6 c7 n* m8 n! q; S 第三,禅心充满着宁静祥和。禅的修习就是倒驾舟航,让心回家。令心外逸的两翼,一是贪一是嗔,而背后驱动的发动机则是无明(痴)。要让这三毒(贪嗔痴)止息,禅者只有不断地训练放下。放下一切对物质的、精神的喜乐的贪著(贪),以及对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不悦的排斥(嗔),对于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无论好坏,不加分别,学会坦然地接受,真正让心安在当下。禅者如果修习有成,自然会形成一种心态——心无分别,纯然接受。当心不再分别,自然就超越了是非好坏等一切对立,进入到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看这首《静》:“知道惊扰不了她/屋外的车声/响了一声就远远地消失了//一切声音/不再吵闹得了/那个静谧的小院。”当心超越了动静,真静自在其中。再看这首《声音》:树上的蝉叫个不休/树下有人/无耳/无声。还有这首《止观》:我是树下那块/静止不动的/石头/看树枝轻摇。与石屋禅师的《山居诗》“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1 X; s& [: g& d' h i 第四,禅心充满着喜悦灵动。一切对立都是心的束缚与牢笼,超越对立即是心的解脱。习禅就是心灵自我解放的过程。没有束缚的心是喜悦的、自由的,充满生机的。自由的心中总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喷涌而出,正如朱熹诗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这首《鸟声》:阳光一下子很明亮/一下子又暗了下来/等会儿/又更加明亮/然后又暗了下来/阳光这么忽明忽暗/不会是被树上一阵一阵的/鸟叫声/惊吓成的吧。对比一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同是以动衬静,王诗有一份静谧,曹诗多一份生趣。这样活泼的生趣在这本诗集中随处可见:在《金银花在九月里》中,金银花“轻轻地碰”,“用力地喊”,仿佛全是花仙子;在《路灯下的小树》里,黑暗里的树围观光明中的树,活脱脱一群树精灵。还有《雨后》中的水滴与青蛙,《无月》中的人与狗,《夜的对话》中人与花,《小景》中的狗与鸟,无不充满着灵动与喜悦。甚至在《听蝉鸣》里,诗人“让所有的生命及花草树木/及山川河流都/长出了一双美丽的耳朵”,让它们“与我一起静听蝉鸣”。相信读过这本诗集的人一定会理解佛教里的一句话,叫“法喜充满”。
6 v5 ?0 |- Q6 H1 r 第五,禅心充满着悲悯豁达。对于人的本性善恶历来有许多争论,但是习禅的人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知道,慈悲与智慧确实是不假外求本自具足的。当我们放下了嗔恨,慈悲就显现;当我们扫除了无明,智慧就显现。在这本诗集中,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发自内心的悲悯与超越得失的豁达。在《悲悯》中“世间的病未愈/大地召唤着所有的药材年年死而复生/大地永不停止他的慈悲和怜悯”,这不正是诗人自己悲心的显露吗?在《素食》中,因与猪、螃蟹、鱼儿、刺猬、青蛙有过对视,“一款不需写在纸上不需公证的条约由此生效/我们之间不再发起战争”,并且自此开始素食。这种慈悲朴实而自然,没有一丝的道德炫耀。在《一块空地》中,诗人则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豁达与随缘:我想不是不曾放置过什么/而是/现在已不需要放置什么/空着/最好。在《如秋》中,诗人写道:秋天有一份清冷/是随缘/是自然//是一簇野菊的色彩和味道。确实能很好地与出“淡味最久”的意趣。
7 b: u) ?& z/ D* v! | 虽说这本诗集以禅的情趣见长,却也不乏禅的理趣之美。如《念头》中说:一户人家/满屋的装饰和物品/那是主人的/一大堆念头。让人油然想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与“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的法义。又如《在秋夜行走》里“路在黑暗中没有了踪影/我便在自己的心路上行走”,禅意盎然。其它如《清明茶》里“心自清明/何劳喝茶”,《岸上的你》里“我只看岸上的你”,《种子》里借种子与世界相遇,《门口的荷塘》里的荷塘不走,《丝瓜葫芦》里“一个念头种下去/收获的就是那个念头”,一句句都像在打机锋,多有味啊!这样的句子,相信喜禅的读者在诗中还能找到不少。) W j. d, _; Q; @* B" _
禅是自家事,与他人无关。对于有意修心的人来说,禅诗再好,只有两种功用:一是镜子,二是引子。说是镜子,是因为在品味禅诗的过程中,禅者的心态恰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读者自心的陋劣,比如因人的自觉见到自己的昏昧,因人的宁静见到自己的浮躁,因人的旷达见到自己的偏狭……说是引子,是因为或有一二读者因为读诗的因缘而走上究心习禅之路,那禅诗岂不是最初的接引者?真能把这镜子和引子的功用发挥好,于诗人自是功德无量,于读者更是获益匪浅。所以,我给各位读者的建议是,不如找一暇日,觅一静处,断诸世务,摒息万缘,展开诗集,细细品味。或许在掩卷息念之际,不期然而遇地与自己的心撞个满怀,岂不快哉!
* J2 s, b2 T* R3 R
6 c( w: {% n" Q/ C5 C7 K @丁酉年重阳
4 Q* A: s7 D" P于磨鉴斋
: h, z* ?5 B+ {9 E (作者系大学教授)
* `/ p! Y) x" L. p" m8 q# o& y( P% T# q* }& G7 I U: ]6 R/ r
+ W- e; T3 ]: Z" u6 I$ T* Q
推荐人;也牛+ j4 ]# y0 G, I6 {- I0 G1 P
推荐理由:南北老师说,现代禅诗是用现代诗的写作手法写出的具有禅意、禅滋味的诗。这个“禅滋味”就是本文作者所说的“理趣和情趣”吧?理趣者即禅理,情趣者即禅境。不过,本文作者也确实不是在“知见立知”谈哲学,而是用他亲证的生命实相在点拨迷情:“禅诗再好,只有两种功用:一是镜子,二是引子。说是镜子,是因为在品味禅诗的过程中,禅者的心态恰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读者自心的陋劣,比如因人的自觉见到自己的昏昧,因人的宁静见到自己的浮躁,因人的旷达见到自己的偏狭……说是引子,是因为或有一二读者因为读诗的因缘而走上究心习禅之路,那禅诗岂不是最初的接引者?”诗者慈悲喜善,评者精进禅悦,相得益彰。: S- Q9 f$ s1 Q" J
祝曹红燕的诗集《淡味最久》早日面世,觉受禅的美好,让我们拭目以待!
5 |7 o4 n' w$ f. m1 c
8 Z% Q# k0 x! }* a" O
+ m8 @5 g7 B2 O5 Q
0 f3 b/ E; W+ W6 L! k【主编手记】
9 p! C H( Q Y( {
* x) Z9 y8 P" k8 o$ F" [ c4 X) T x$ G
三月如流水匆匆而过,万物更新。《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总第95期)与大家见面了。作为本期主编,我还是想说一句:谢谢大家的支持!) |2 T* w- ~9 k% v, ^' c0 L" O
本期有两个亮点:林荣读诗和王浩综评曹红燕的诗集《淡味最久》。看得出,作者修为都很高且对禅与诗充满敬意,这是其一;其二,他们都有很高的参究,体悟到了禅的真谛(甚至还有相当的实证)——即生命实相!
, w0 o5 F) f0 S% L6 ]/ q2 y G 说实话,现代禅诗的写作,其实就是“诗禅双修”,二者缺一不可。诗而无禅多知见,禅而不诗断绝待。让我们一起精进,为现代禅诗的发展而实修实证。9 F/ C7 w t( k6 ?* z, }
最后向同人们道个歉,因为这个月我回乡下老家休假无法上网,故论坛去得较少,再者,这期选刊的编辑也是在网吧完成的,难免问题多多,敬请原谅!
& R& r* F9 _( B$ j( H0 B——也牛,于王藏沟慈竹村。$ a9 M; G# F) A2 v- g: H
2018-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