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恩荣 于 2018-1-17 22:38 编辑
入世体物悲悯的情怀,出世思想孤独的狂欢
---解读宗小白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王恩荣
何为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青年时期我从此文看到的是诗人消极避世,中年的今天我却看到诗人入世的情怀和通过对理想秩序的建构完成对现实的干预和对抗。我说宗小白的诗正是构筑了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记,这对于一个城市青年能写出这样厚重的诗你或许不信,但陶渊明有《饮酒》诗说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便可说明宗小白此种境界的可能性。我们还是来解读一下宗小白的有关诗,体会她入世体物的悲悯情怀和出世思想孤独的狂欢吧。
一、形而上的体认与悲悯,用儒释道构建诗人的精神版图。
《野花》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
风一吹
它就点点头
再一吹,它又点点头
它见的风
多了
没有哪阵风
吹倒过它
倒是那些风
吹着吹着
就不见了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风一吹/它就点点头/再一吹,它又点点头”,“不知名”让我们想到无名,想到老子的《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天地之始;
章句: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章句: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剛柔、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这是一种见素抱朴的思想,宗小白把诗歌的意象直通万物之本,这是“道”,至于“野花”,那是远离人类近代文明之地的风物,这样的没有过多文明积淀的物象,在人类走过的“道”旁,面对风的态度是“风一吹/它就点点头/再一吹,它又点点头”,顺其自然,以柔克刚,直抵原始的本来的面目。
当然,这并非幼稚,它历经沧桑:“它见的风/多了/没有哪阵风/吹倒过它”,这就是“道”的威力所在:兵形若水,以迂为直。一句不经意的“它见的风/多了”,表示大智若愚,至浓之淡的思想。所以,这也是道家的无为而为的思想境界。这样的境界能把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没有哪阵风/吹倒过它”是事物斗争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最后:
“倒是那些风
吹着吹着
就不见了”
这简直就是在玩太极拳,审时度势,以柔克刚,守道待时,化成万物。总其方法论有三守:守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守静,每临大事有静气;守时,君子待时而动。可见宗小白的诗里蕴藏的又是儒家入世的思想,哲学多如许,深入浅出,诺大的内含用如此的诗意语言表达的清清楚楚,真是小女人大手笔。她的对儒家入世的情怀在《城市的雨》这首诗体现的尤为显著。
《城市的雨》
城市的雨
无非就是这样
伤感起来
就替高楼切割过的天空
哭一场
替马路上
城管追赶的小贩
哭一场
替路边光着胳膊
面无表情的乞丐
哭一场
城市的雨就是这样
常没来由的
关上窗户就哭
惹得我们现在
谁也不去管她了
宗小白的诗总是淡极至浓,看似不经意,实则举重若轻。这首《城市的雨》一开始“城市的雨/无非就是这样”,“无非”说明习以为常,见惯不惯。这样轻笔介入,也是她出世思想的显示。然后紧接着就是入世,诗人以三个“哭一场”为主线,把尘世的苍茫和诗人普世悲悯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场哭:“伤感起来/就替高楼切割过的天空/哭一场”,是“替高楼切割过的天空”而哭,诗意知性化的语言,把城市冰冷的水泥石头的物质几乎切割霸占了人类所有的精神空间,面对那成为碎片的贫乏精神世界如何不痛心疾首。
第二场哭:“替马路上/城管追赶的小贩/哭一场”,是替马路上被城管追赶的小贩哭,小贩是为了生存,城管也是为了生存,这样的陈述就不能从简单意义上去谴责哪方了,诗人在调侃的语调中,透过物质追逐的背后,究其实质是诗人在为人类的某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生存困境而担忧。
第三场哭:“替路边光着胳膊/面无表情的乞丐/哭一场”,是替乞丐哭,那“光着胳膊”“面无表情”是细节写真,极具在场性,“乞丐”为什么“光着胳膊”,因为其物质极度贫困,或者有些就是生存的苦难,无生存能力。但引起我们足够注意的是“面无表情”背后的指认,就是极度贫困的是精神的贫困,缺少爱与信仰。
这三场哭统而言之,是诗人对当下精神的贫乏信仰的缺失的深深的忧患,这种悲天悯人,诗人并未着意寻求某种解决途径,她只呈现一种横截面的人类生存状态,所以诗人在最后:
“城市的雨就是这样
常没来由的
关上窗户就哭
惹得我们现在
谁也不去管她了”
这个社会就是,任何现象见多了就不怪了,多说反而少见多怪,这也是诗人对当下人们麻木不仁的生存的呐喊和无奈,让我们惊叹的是诗人把有我之境,写到无我之境,这双观察现世的眼睛是诗人的又不是诗人的,我们仿佛看见冥冥中有一双慈悲的眼睛:“城市的雨就是这样/常没来由的/关上窗户就哭”,知性的语言,把乌云密布说成是“关上窗户”,把雨的没有预定性说成是“常没来由的”,可见诗人的用心之才,雨彷佛写成天泪,就使个体的悲天悯人具有普世价值而发人深省。
道使诗人豁达,儒使诗人悲悯,而对无形的悲悯不仅生成于对社会干预介入,还生成于无法介入的生命规则,体现在她的短诗《雨》
《雨》
在坠落之中,雨才渐渐明白
原来失去,就是抵达
坠落的雨,当它抵达大地的之时,就是自我消失之时,所以,任何抵达都是有代价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例的,这是舍得的辩证法,这种悲悯于诗人就是无奈从而认同。这种无奈在《爱情》“这都是哪个混蛋/带给你的爱情”,通过调侃的对卑微生命的体验和认知而达成。在《马路》里,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使一些绿色的纯自然的东西在消失,“始终不吭一声/疯了似的/咬牙奔跑/只在雨里/默默流泪的/马路”,诗人对行将失去旧物的态度是痛惜的,也是无奈的。这种体认还出现在生活的悖论中,“我有两排善良的牙齿/总是让我露出善良的微笑”(《黑色童话》),这是人之善;“可是我小鱼也吃小虾米也吃/连下蛋的老母鸡也不放过”(《黑色童话》),这是人之恶。当它们都同时不得不存在时就形成一种悖论。于是诗人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一个真实黑色的童话:“原来我就是故事里的大灰狼/这真把我吓坏了”(《黑色童话》),这使得童年的我不能释然。“我怕人们认出我/尽量不再露出牙齿”“我紧紧抿住嘴角,眉头深锁/尽量减少微笑,直到一天”(《黑色童话》),直到:“我终于变成一个/和你一样的中年人”(《黑色童话》),这个和解竟然是以麻木不仁为代价的,表现了诗人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拷问和重建的精神向度。这就佛家里所谓的慈悲为怀。这在她的许多诗里都有表现,譬如她的《突然》:
《突然》
突然,就来到了一条路上
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天
也记不清
经过哪一棵树时
哪一阵风
吹落了哪一片叶子
哪一片叶子
又被哪一处尘土收下
只记得像是被谁
突然用力推了一把
转身,并没有什么人
也并没有一只
用力推着我的手
只有,我自己恶
在一条堆满落叶的路上
窸窸簌簌的
下着雨
说是“也并没有一只/用力推着我的手”,其实是有的,那是无形的手,是形而上的手,诗人触目体物伤怀,是悲人也是悲物。彰显了人类固有的佛性。
二、形而下的呈现与神性叙述,回归自然良性的完美生态
《听日本农学家讲课》
不施用化肥、合成化学农药
不使用转基因种苗
完全依赖地力和
作物的生命力
完全依靠
阳光、雨水、空气——
自然最珍贵的赐予
让土地得到休息
让筛选留种的稻谷
第二年仍然回到
它原本生长的田块——
那是最适合它的土地
农忙时节
穿布鞋,背着手
在田埂上走一走
看从山上跑出来的野猪、野鹿
被拦在村落的护栏外
允许田里有杂草
在宗小白诗中营造的客观物象中,就是活脱脱的现代版的桃花源记,那清洁的阳光空气,那清粼粼的小河流水,那淳朴古老的自然民风,让我们彷佛回溯到人类的故乡,这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理想国:
“不施用化肥、合成化学农药
不使用转基因种苗
完全依赖地力和
作物的生命力
完全依靠
阳光、雨水、空气——
自然最珍贵的赐予”
“不施用化肥”,那是用天然的农家肥;不用“合成化学农药”,没有污染,没有破坏生态平衡就没有害虫,既是有也是必要的,天然的,良性的;“不使用转基因种苗”,转基因是人类扭曲自然,以损害质量为代价片面扩大数量的怪胎,它必然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后患。这些由人类干预自然的行为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大自然有自己固有的秩序,我们应该“完全依赖地力和/作物的生命力/完全依靠/阳光、雨水、空气——/自然最珍贵的赐予”;应该“让土地得到休息”;应该“让筛选留种的稻谷/第二年仍然回到/它原本生长的田块——”应该“允许田里有杂草”。这不是倒退,是回归本然的东西。这样人类也能从中享受额外诗意的空间:
“农忙时节
穿布鞋,背着手
在田埂上走一走
看从山上跑出来的野猪、野鹿
被拦在村落的护栏外”
这么自然的叙述,在场感很强,把读者带进一个曾经存在却遗忘已久的世界。特别是最后一句话,一句话就是一段,也是全诗的诗眼:“允许田里有杂草”,一言以统之,道破了宗小白诗歌中的自然法则,这也是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胸襟。我们再看她的另一首回归自然的诗:
《澄明的秋天》
澄明的秋天让我开始学习
赞美。赞美一群蚂蚁
搬运树上落下的果子
赞美一阵秋风晃动树叶
布谷鸟“不古不古”的啼叫
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论
松针一样落在寂静的山林里
赞美秋光透过密林
洒在几株低矮的灌木身上
它们老得掉光了叶子
为一旁更小的野花
让出
薄薄的光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了《听日本农学家讲课》里原生态的春天的耕种,我们必然能享受一个纯天然的《澄明的秋天》。在这首诗里,诗人宕开老套的写秋天必赞美收获,而是写大自然的安逸:“一群蚂蚁/搬运树上落下的果子”;“”一阵秋风晃动树叶/布谷鸟“不古不古”的啼叫”;“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论/松针一样落在寂静的山林里”,这样能让一切美好的生命得到自己应有的空间,让不和谐的东西自然淘汰出局的生态,不值得我们赞美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诗人不说收获而收获自然存在。因为这是一个澄明的秋天。最后通过一个细节进一步抵达了诗人理想空灵的境界:
“赞美秋光透过密林
洒在几株低矮的灌木身上
它们老得掉光了叶子
为一旁更小的野花
让出
薄薄的光阴”
这是一个有道德感的自然,事物之间都在相互尊重,诗人淡淡的笔调承载着浓重的思想内含,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才力。“赞美”一词的回环往复,让我们想起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他们在为人类构筑神性的自然。同样,我们在宗小白的《松果》发现了这种理想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状态:
《松果》
现在
让我们来爱一颗松果
从它被风吹落的那一刻爱起
看,它不甘心的躺在草丛
露水打湿了它
使它真的很像刚来到这个世上
哭得全身湿透了的
一颗心脏
现在,让我替你捡起它
将它放入一只布袋
模仿你从前和我一起散步时
小心翼翼的口吻:
当心啊,它已完全没有力气
再承受任何一次
坠落
我们再看宗小白的《悠然》:
《悠然》
在树荫下乘凉
帮外婆拆开一袋
“头疼粉”
把那白白细细却又苦得要命的东西
小心泡在玻璃杯里
看它在杯中悠悠地转啊转
漂啊漂
半天,才沉到杯底
我像完成一件伟业似的
回头叫外婆:
外婆,外婆——
外婆不应我
像片叶子一样贴在老树干上
不知何时已经
睡着了
口语式的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清明的世界:树荫下乘凉的外婆;“头疼粉”在茶杯中“悠悠地转啊转/漂啊漂”;外婆“不知何时已经、睡着了”。一个静谧的自然空间,一个古典的慢节奏,一个良性的生命的秩序。特别是描写外婆靠着老树睡着的细节,特别的生动有趣,也特别的诗意化:“像片叶子一样贴在老树干上”,“贴”字表现了物我化一,大自然与人类亲密无间,真是神性的叙述。
其他诸如《植物的问题》“雨落在她的花瓣上/她就轻轻颤抖/不过是风吹过她的叶子/她就轻轻颤抖”
“你长久的注视她
然后,起身离去
她还站在那里
用她所有的花瓣和叶子
轻轻颤抖”
多么神性的语言!两个“不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表意丰满,“轻轻颤抖”囊括了所有对生命的尊重意识。这让我想到一句话:“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即使死亡也无法剥夺他的尊严”。而《不用手机的人》这首诗继续对现代文明的产物手机产生质问,“在我整天想着扔掉手机/却又扔不掉的年纪”,这是一个时代的困惑,在这个文明一拥而进的时代,到底有利还是有弊,诗人无疑是采取否定的态度的,面对诗人“我”的时代:“我的偶像,美国诗人,盖瑞•斯耐德/定居内华达山区,写诗,禅修,致力于保护环境/伊丽莎白•毕肖普坐船前往南美旅行,在那里遇到了挚爱/昌耀在这一年龄段的作品开始多起来/海子已经自杀了五年”是一种逐步意识到回归的时代,而父亲的时代不是渐行渐远,而是逐步成为我们的理想国:
“而我的父亲,一个食品厂的普通工人
抽屉里竟然放着一柄竹箫
他垂钓,自己动手修葺漏雨的瓦屋
用毛笔写字,在泛黄的牛皮信封上粘贴邮票
坐绿皮火车去很远的地方
闲暇无事,他就站在暮色里
蓝色中山装背对着我,手指轻按,双唇送出
低低的萧声”
这样看来,诗人更倾向于这个不用手机的人,那闲暇无事在暮色里送出的低低的萧声,那“低低的萧声”不张扬却具有亘古性,印证了父辈那个时代有更加丰富纯粹的精神内含,这是对浮躁的当下的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现实的拷问。而她的《布谷鸟的天空》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原生态的生命空间,让我们享受,让我们沉醉:
《布谷鸟的天空》
布谷鸟在树林里
树林在黄昏里
黄昏在一阵
又一阵的风里
一阵又一阵的风
吹来飞絮
一片又一片的飞絮
粘满回忆
为什么天空还不下雨
为什么天空还不下雨
三、洗净铅华,发掘内心秩序,用重建与和解定格理想的她的国
《换首曲子》
换首曲子
不要太像咖啡的
也不要太像薄荷糖的
不要太过忧伤的
也不要太过欢乐的
不要不要
要像你那晚——
为了某个人
独自走在寂寞的深巷
捂着心口
小声哼出来的
这是在为这个时代的节奏调音,“不要太像咖啡的/也不要太像薄荷糖的”,“不要太过忧伤的/也不要太过欢乐的”,可以看出,这些道理是诗人经历世事沧桑之后,对自己内心秩序的重建,是感性走向理性的反省,是更接近生存哲学的睿智。生存的深刻思考,使诗人有了苦难意识,使诗人是深谙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其为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惰性,也不是消极,是在把握了“度”后理性的自然。在跨越过“太过”的不成熟之后的回归,所以诗人最后道:
“要像你那晚——
为了某个人
独自走在寂寞的深巷
捂着心口
小声哼出来的”
简单的生活中的一个情节背后是一种内心的秩序,这是诗人反虚伪,不忘初心,真诚面世的一种中庸的生活态度。同样,诗人在《秋兴》里也表明了这种态度:
《秋兴》
不必抬头望月,因为没有
低头赶路。
不必匆匆相聚,因为无需
再匆匆别离
不必饮酒,即便大醉
也得醒来。
不必读《秋兴八首》,不愿这世间
再有杜甫。
在这个秋天,不必登高
不必怀远,不必指认
每一株
枯黄了的灌木。
不必知道,天地不仁
它们像我们一样
都有过一个
卑微的名字。
六个“不必”把诗人大波澜后复归于平静的人生哲学彰显的淋漓尽致,这种秩序是无为而为,是诗人的桃花源记,是诗人为自己营造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再比如诗人写自己日常生活睡到自然醒的《我醒了》,小事件反映大道理:
《我醒了》
我醒了
又看见了阳光
被子好好的
盖在我身上
枕边,没读完的书
还打开着
衣橱仍然
一动不动的站着
墙壁还是那样白
角落里
小蜘蛛花了一夜功夫
悄悄织好了一张网
我醒了
它们都看到我醒了
没有谁惊讶
对我这样
一个人默默醒来
它们早已
习以为常了
阳光、好好的被子、还打开着的书、站着的衣橱、墙的白、“角落里/小蜘蛛花了一夜功夫/悄悄织好了一张网”、最后我“一个人默默醒来”,这些个物象多么平和自然,“它们早已/习以为常了”,这种庸常,都是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秩序的思想。在她的一首四行短诗中更诠释了她的这种理念。
《树欲静》
桐叶易落。但也不是
一夜落尽的。等到地上
落叶积得很厚时,便是
深秋了
是的,“世本无事,庸人自扰”,有时候文化既是一种积淀,也是一种困扰与负担。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诗人反意向深入思考之,不是他人扰,而是时候不到,当树叶落尽接近的冬日时,树自然停止摇落。进一步表达了她顺其自然从而把握自然的哲学思想,这样就在纷纭尘世,重建了她自己的秩序,从而抵达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命存在的理想。
四、宗小白的知性世界
宗小白的诗里除了那些超常的哲学的思考,宇宙生命的对抗与和解,儒释道人文版图的内在挖掘,秩序理想国的超现实重建,信仰的道德的缺失与拷问,之外,在她的桃花源记里处处闪现出知性的光芒,是她理想国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她人生智慧的凸显,我们从中发现:
1\知性的语言和细节:
在《最后的美术课》“就算冬天,我有许多雪花兄弟/他们生气了/吃掉了我蓝色的脚印”,把下雪埋了脚印写成雪花兄弟“吃掉了我蓝色的脚印”真是灵性写作,入诗的角度巧妙;《等伞的人》“一辆加满油的卡车从她身旁经过/黑泥点像受惊的马群/飞溅到她的棉布裙上”,更是鲜活,颠覆传统老套的写作手法,泥点都具象成有情绪色彩的生命,正如李小雨所说:“想象力独特,能使人飞升起来”;《雨》“那天早晨我走在街上/抬头看见一滴雨从一片叶子/跌落到另一片叶子上,从一扇玻璃/滑落到另一扇玻璃上”,细节的描写在场感很强,她对任何物象(哪怕是极其卑微的雨点)的尊重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西津渡八号》“老张的吆喝声,尾音气势特别足/像洒在古渡口/那一抹夕阳”,也如李小雨说的“结尾让人产生联想,给人回味无尽的诗意的感受”;还有《玉兰花》“ 玉兰花熟睡于春天手掌/鼻息香甜”等等虚实结合,以大化小,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2\知性的感受与思考:
《爱情》
在车站等过几次别人
又在车站,被别人
等过几次
一个“等”字,概括的爱情的全部。真是一字值千金。诗人是过来人,她知道爱情的那种感受,爱情也是两性互动的过程,一个人完成不了爱情,而等,包括被别人等和等别人,囊括了所有的爱情里的酸甜苦辣。我们在看下一首诗:
《端午》
一个人在江岸上走
一片影子又长又瘦
一片影子又长又瘦
江岸到处是荒草和石头
风不吹了,斜阳沉了
斜阳沉了,风又吹了……
一阵风吹得江水发皱
一片影子长出荒草和石头
一个人在荒草和石头上走
江岸又长又瘦
这首诗意在创设端午节孤独悲凉的氛围,诗中影影幢幢的意象,让我们分不清历史与今天,那江岸上形只影单的历史人物,那凭吊的瞻仰的后人,那长长的没有边际的岸,那江岸上到处是荒草和石头,那让历史的风吹得发皱的江水等等,意象与意象的交叉与碰撞,现实与历史的穿插互动,朦朦胧胧的从历史悲悯到今天,也会从今天悲悯到未来,“风不吹了,斜阳沉了/斜阳沉了,风又吹了……”,历史穿梭,光阴荏苒。一代代的凭吊者,“一片影子长出荒草和石头”,但:
“一个人在荒草和石头上走
江岸又长又瘦”
这就是孤独的诗人,这就是孤独的端午,这就是诗人精神,因为诗人永远是走在人类的最前面,而且“江岸又长又瘦”,追求真善美的岸永远没有尽头。
《想流泪的事》
风中枯黄了的狗尾巴草
多慈祥啊!
像弯腰咳嗽的外婆
象狗尾巴草一样卑微的外婆,在对子女孙儿的爱上无限的放大,但天不假人,自然界的任何东西,哪怕是慈祥的外婆也会随风而逝,那渐渐老去“像弯腰咳嗽的外婆”让诗人看到生命的无常,这就是《想流泪的事》,诗人对生命的知性思考和悲悯情怀由此可见。
3\知性的语言和知性的思考:
《手机掉下去了》
手机又一次从床边掉下去了
我捡起它,在夜里
发现昨天掉下去了
昨天的新闻也掉下去了
在新闻里出现的
那么多名字掉下去了
那么多数字掉下去了
那么多田野村庄掉下去了
河塘里漂起的死鱼掉下去了
生病的奶牛挤出来被泼掉的血掉下去了
那么多豪华的政府办公楼掉下去了
那么多未竣工的高楼大厦掉下去了
楼顶的大象掉下去了
楼底的蚂蚁也掉下去了
穿梭雾霾的火车掉下去了
那么多奔跑追赶的人也掉下去了
他们的床掉下去了
枕头掉下去了
鼾声掉下去了
梦也掉下去了
窗边,阳光开始结出白蛛网
而深夜
已经掉下去了
宗小白很善于对当下人们敏感的物象进行思考,在知常中达变,这是她不愿随波逐流的表现。本诗从在夜里床上的手机掉下去的事象里发现诗意,接着用十八个“掉下去了”,表现了在当代的一个生活现象,手机的作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实也是呼吁人类别为物所役,这仍然是她皈依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的反映。这样的超凡脱俗的思考,对于今天为物所役的人无疑是震耳发聩,发人深省的。而且本诗所选物象事象有谐趣调侃的味道:手机里承载的东西太多太累,那么多物象掉下去反而有解脱的感觉,而且由自己的手机掉下去后转化为他们的手机掉下去了:“那么多奔跑追赶的人也掉下去了/他们的床掉下去了/枕头掉下去了/鼾声掉下去了/梦也掉下去了”,既直指也双关,读了“梦也掉下去了”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真是人间喜剧。最后:
“窗边,阳光开始结出白蛛网
而深夜
已经掉下去了”
就尤且知性,让我们想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句诗。阳光织网,夜掉下去很独具诗味和知性,佩服诗人的思考力。当然,《手机掉下去了》这首诗却是打趣的,是笑天下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执迷不悟。
总之,徇烂至极归于平淡,透过宗小白的诗歌的平淡的背后,是她对宇宙人生,对社会对道德信仰的终极思考,所以平淡是表层的,其内质却是她用自己的思考构筑一个宏大的精神版图,这是她的理想国,是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版的桃花源记。我不想再提她诗歌中有语言拖沓,有些感受太个性化的等等毛病,因为瑕不掩瑜,她思想的通透使她的诗境能够超出常人,深刻抵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她的疼痛,正如她的诗《雨》“在坠落之中,雨才渐渐明白/原来失去,就是抵达”,成功是以失去为代价的,或许一个人超越失去的苦难与疼痛恰恰能使之望见诗与远方,我想起一句话送给她:“我是归人,我不是过客”。2018年新年即刻来临之际,我真诚的祝愿她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
写于2017年12月31日山西和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