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立群:琐议新世纪诗歌的经典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2-10-25 21:25 编辑

     张立群:琐议新世纪诗歌的经典化

  随着新世纪诗歌在近年来文学史写作中不断浮现,新世纪诗歌已逐渐透露出经典化趋势。这种趋势虽因缺少时间的沉积而无法构成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但其鲜明的入史意识已凸显了经典化本身的文学史焦虑。上述现象为研究者提出了如下课题,即如何通过全面、详尽的考察,处理新世纪诗歌经典化与诗歌写作、研究以及文学史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显然,在传媒时代的今天,言说晚近时期诗歌的经典化会有一些新的因素需要加以关注。即使忽视诗歌创作过程中由于观念等不同而呈现的创作实绩的差异,新世纪诗歌在发表、出版等生产过程和阅读、传播、评价等消费过程中获得的外力作用,都会影响其经典化的内部构成、发展趋势以及文学史写作。从新世纪十年来各种文学名刊、年度选本和各种诗丛可以在短期内推出一些诗人,从各种权威诗歌评奖、大型诗歌活动(比如诗歌节、新年新诗会、高校驻站诗人等)可以让几位诗人及其作品集体登场,再从短期内形成的诗歌热点会引发一股创作热潮、一道诗歌风景等,不难看出影响新世纪诗歌经典化序列构成的因素及其与此前历史的诸多不同之处。当然,在新世纪诗歌经典化的构造中,诗歌的现象研究与诗人评论同样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近年来流行的诗坛代际划分为例,“中生代”的提法不但有助于消除“后朦胧诗”(或曰“第三代诗歌”)与“60年代”出生诗人群之间的概念冲突,“落实”当下诗歌主流创作群体的“地质构造”,而且,还使“70后”、“80后”乃至“90后”诗歌写作进入到“准代际划分”的视野。而从“打工诗歌”、“底层写作”的命名不胫而走,人们不但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诗歌写作空间,还可以在研讨“诗歌道德伦理”等相关话题的同时,发现新世纪诗歌与90年代诗歌不同的历史审美取向及现实性的回归,进而引发新一轮的经典化构造。此外,则是在上述现象背后,还潜含着网络这一广阔无边的迅捷传播媒介以及由“影响的焦虑”、“诗歌误读”而产生的新的诗歌发展趋势。

  尽管,新世纪诗歌可以通过生产、消费渠道为自身的经典化争得权利,但作为一种纯文学写作形式,诗歌的经典化最终离不开其本身的艺术品位。在笔者看来,新世纪诗歌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就在于延续20世纪90年代诗歌“个人化”态势之余,真正实现了写作向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的回归。新世纪诗人的写作不再是躲进书斋中的向壁虚构、堆砌华而不实的词藻,而是在面向芸芸众生的过程中书写切身的真实感受;诗人既是写作者,同时也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员,这种相对于往日身份的变化不但为新世纪诗坛的创作及其群落注入新质,而且还为新世纪诗歌的批评与鉴赏带来历史的契机,并最终为绘制新世纪诗歌的历史图谱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地看,每个时期的诗歌经典化都会因其过程性而实现相应的历史沉积,经典化“行走”的特点会决定诗歌史的丰厚程度,新世纪诗歌作为一个历史流程自然无法摆脱这样的逻辑。然而,经典化在时间上遵循的“反比规律”(即距离当下的时间越近其经典化程度及稳定性越低且反之亦然)却使我们在谈论新世纪诗歌同类问题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而如何使新世纪诗歌的“经典化”及“准经典化”获得有效的历史沉积、成为文学史的合理记录,则必将成为一个关乎诗人、理论家才华与眼光的开放性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6 09:48 | 只看该作者
诗人既是写作者,同时也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员,这种相对于往日身份的变化不但为新世纪诗坛的创作及其群落注入新质,而且还为新世纪诗歌的批评与鉴赏带来历史的契机,并最终为绘制新世纪诗歌的历史图谱奠定坚实的基础。

{: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22: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