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是我们读诗的一种本能
————浅析徐长森的诗《雪人》
长森的这首《雪人》,我想从“短、意、情”这三个字展开我读过之后的感受。
短:全诗仅十三行,虽然诗人没有分节,但是为方便解析,我把整首诗分成三节,第一节截至“都有伴,都不孤独”,可以理解为总说,或可理解为长森创作这首诗的前提与大背景。诗人开句即运用自然而恰到好处的拟人手法,把我们带入一幅大框架的油画中:秋风、银杏树、金黄的银杏叶、我,这些意象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虽笔墨不多,却能瞬间让我们了知看到了什么。向美而生,是我们读诗的一种本能,它时常驱使我们透过事物美好的表面而进一步希求幸福的圆满。好了,有了第一节的成功铺垫,我们就有了读下去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样美好的画面切入,诗者要为我们呈现怎样的真实意境与创作意图呢?
意:很自然地,全诗应主旨的需要,把我们带入第二节:通过银杏树与“我”的对望,引发出诗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层次的思索:作为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生欲何为、舍为何物、得为何事?诗者像是在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通过物、我的互为参照,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生命历程中诸多的失落。一棵树的寿命,如果不出意外,短则几十上百年,长则千年,但是一个人的寿命,即便寿终正寝,亦不过百年而已,人与树的生存期限,是没法相提并论的,但是诗人就偏偏作了这种比较,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树一定还在,但是人已经日渐沧桑、终将老去,或正在奔向死亡。佛教中有说:“内外器情所摄的万法当中,恒常坚固的一事一物也不存在”,其中就有“生际必死”一说,生、老、病、死,亦是人生的八支分苦其中四个,无人可以摆脱这种宿命。第二节中有了这样的哲思基调,诗者就自然而然把读者带入了他精心布置的第三节。
情:俗话说“鸡看不见人长,人看不见山长,山看不见日月长”,这世界万物,寿命长短不一,即便是我们出生的那天就栽下一棵同生日的树,几十年以后,也会出现《雪人》诗中第三节中的场景:日月星辰没变,树亦根深叶茂,但是人已经白发苍苍,距离人生的终点不远矣!其时回顾一生,真真短暂如流星划过,到头来,什么丰功伟绩、爱恨情仇,终将成空,如同明朝杨慎词中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面对人生之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一生,我们究竟怎样生活与追求,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思考,有些人可能已经证悟生命的真谛,而有些人一定终其一生都是糊里糊涂。人生如戏,而综观戏里戏外,有人一生为情所困,直至死,也不瞑目,不可谓不遗憾。
《雪人》这首诗,诗语朴实、易懂,意象凝练、深入浅出,气息流畅而通透,情感真实而厚重。在表达手法上,没有故弄玄虚、刻意追求诗技与晦涩,让人读来亲切自然,却又不乏耳目一新,尤其是选用《雪人》作为诗题,本身就具点睛之妙。从诗题到诗歌内容,互为铺垫、遥相呼应,令人读罢不得不再再思索我等生命之大事。
附原玉如下:原刊载于《诗歌周刊》316期
雪人
文/徐长森
牵着秋风,穿过一排银杏树
一树一树的金黄,飘落
金黄在飘摇,我在飘摇
树与叶,我与秋风
都有伴,都不孤独
在模糊的视线中,我们相互对视
我看树,裸露
树看我,泪湿长衫
十八岁时的我,看十八岁的树
八十岁时的树,看八十岁的我
唯日月星辰不老,吾正消陨
树举着冬天早到的一场雪,笑我
咋滴变成了一个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