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8|回复: 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诗歌:《一诗三日众人评》第78期:马维驹作品:敬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索诗歌:《一诗三日众人评》第78期:马维驹作品《敬畏》

  作者:燕京


  欣赏原作:

  《敬畏》

  文/马维驹

  母亲一生都有一些敬畏

  庙里的神,香案上的贡果,神膝盖上的猫

  母亲说:动不得

  李家哑女指天划地的手指,和她古怪的发音

  那是老天爷和神都懂的语言

  母亲说:笑不得

  通渭来的讨饭客,歇在我家屋檐下

  我们一夜敞着门睡觉

  母亲说:关不得

  晚年的母亲,看中了一小块向阳的坡地

  我们谈起立碑之事,母亲说:使不得

  她不愿陌生人停下脚步,打扰地下的宁静

  那一通没有立在墓前的碑,索命一样

  沉甸甸地立在我的胸口

  这些年,我对石头生出莫名的敬畏

  马维驹老师的这首《敬畏》是发表在“原创诗歌”栏目,由原创编辑“忘了也好”推荐为佳作的作品。作者刊发的作品原本是以“敬畏”为题的“组诗”,这首单独标题为《敬畏》的作品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的布局结构很有特点。启篇,由“庙”引入,很自然,对神的敬畏,大众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接受,由此而入便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同读者的距离,透着一股子亲切感,很接地气。往下看,回到现实,如果说“哑女”的“笑不得”尚有“敬神”的影子,“讨饭人”的“关不得”则完完全全是对“人”的敬畏了,只不过此刻敬畏的是“良心”和“善心”。

  写诗我们往往找不到落脚点,深挖、高瞻远瞩了一番,到头来连自己都觉得晦涩,究其原因我想是和缺乏“及物”有关,现代诗歌注重形象性、生动性,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现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先锋派”诗歌,更加注重于“意象”的经营,比之过往的“现代抒情诗歌”所倚重的“听觉”,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上。说起现代诗歌的“及物”性,我想起了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一段论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然这是对这种“及物”较为确切的定义吧。马维驹老师的诗歌《敬畏》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典范。

  接下来,主角换到家人对“母亲”的敬畏。晚年的母亲面对自己身后之事是很有主见的。“不立碑”的原因竟然是“怕陌生人打扰了她的清静”,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不愿给外人添堵,不认不识的“驻足”,墓主人生怕失礼而冷落了他人;其二,对于家人,有碑无碑对于心存孝道的后人来讲,不耽误祭奠扫墓的仪式,更无从担心拜错了庙门,老人也是在借此提醒家人常来看看,以解其思念之苦。从这个细节也可看出母亲善良、解人意和淳朴的一面。

  这其中的转换衔接很是自然,如水到渠成般,丝毫也无突兀之感,更从节奏上引领读者的情绪,慢慢地靠近主题。

  最后结尾,家人对母亲的敬畏之心完完全全的表露,将诗歌推向了高潮,此刻,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浓烈抒情的释放,凝固在一种伤悲的情节之中,进而融入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无尽悲痛,渐渐冷静之后,不由得让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此刻的情绪伴随诗人一起,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出于匆促,以及个人水平有限,对于马维驹老师的作品内涵难免有把握偏颇之处,敬请老师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9-2-9 22: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2-9 22: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妙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2-9 22:58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2-9 22:58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的布局结构很有特点。启篇,由“庙”引入,很自然,对神的敬畏,大众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接受,由此而入便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同读者的距离,透着一股子亲切感,很接地气。往下看,回到现实,如果说“哑女”的“笑不得”尚有“敬神”的影子,“讨饭人”的“关不得”则完完全全是对“人”的敬畏了,只不过此刻敬畏的是“良心”和“善心”。

  写诗我们往往找不到落脚点,深挖、高瞻远瞩了一番,到头来连自己都觉得晦涩,究其原因我想是和缺乏“及物”有关,现代诗歌注重形象性、生动性,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现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先锋派”诗歌,更加注重于“意象”的经营,比之过往的“现代抒情诗歌”所倚重的“听觉”,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上。说起现代诗歌的“及物”性,我想起了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一段论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然这是对这种“及物”较为确切的定义吧。马维驹老师的诗歌《敬畏》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典范。

  接下来,主角换到家人对“母亲”的敬畏。晚年的母亲面对自己身后之事是很有主见的。“不立碑”的原因竟然是“怕陌生人打扰了她的清静”,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不愿给外人添堵,不认不识的“驻足”,墓主人生怕失礼而冷落了他人;其二,对于家人,有碑无碑对于心存孝道的后人来讲,不耽误祭奠扫墓的仪式,更无从担心拜错了庙门,老人也是在借此提醒家人常来看看,以解其思念之苦。从这个细节也可看出母亲善良、解人意和淳朴的一面。

  这其中的转换衔接很是自然,如水到渠成般,丝毫也无突兀之感,更从节奏上引领读者的情绪,慢慢地靠近主题。

  最后结尾,家人对母亲的敬畏之心完完全全的表露,将诗歌推向了高潮,此刻,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浓烈抒情的释放,凝固在一种伤悲的情节之中,进而融入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无尽悲痛,渐渐冷静之后,不由得让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此刻的情绪伴随诗人一起,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出于匆促,以及个人水平有限,对于马维驹老师的作品内涵难免有把握偏颇之处,敬请老师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2-9 22:58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的布局结构很有特点。启篇,由“庙”引入,很自然,对神的敬畏,大众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接受,由此而入便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同读者的距离,透着一股子亲切感,很接地气。往下看,回到现实,如果说“哑女”的“笑不得”尚有“敬神”的影子,“讨饭人”的“关不得”则完完全全是对“人”的敬畏了,只不过此刻敬畏的是“良心”和“善心”。

  写诗我们往往找不到落脚点,深挖、高瞻远瞩了一番,到头来连自己都觉得晦涩,究其原因我想是和缺乏“及物”有关,现代诗歌注重形象性、生动性,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现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先锋派”诗歌,更加注重于“意象”的经营,比之过往的“现代抒情诗歌”所倚重的“听觉”,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上。说起现代诗歌的“及物”性,我想起了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一段论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然这是对这种“及物”较为确切的定义吧。马维驹老师的诗歌《敬畏》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典范。

  接下来,主角换到家人对“母亲”的敬畏。晚年的母亲面对自己身后之事是很有主见的。“不立碑”的原因竟然是“怕陌生人打扰了她的清静”,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不愿给外人添堵,不认不识的“驻足”,墓主人生怕失礼而冷落了他人;其二,对于家人,有碑无碑对于心存孝道的后人来讲,不耽误祭奠扫墓的仪式,更无从担心拜错了庙门,老人也是在借此提醒家人常来看看,以解其思念之苦。从这个细节也可看出母亲善良、解人意和淳朴的一面。

  这其中的转换衔接很是自然,如水到渠成般,丝毫也无突兀之感,更从节奏上引领读者的情绪,慢慢地靠近主题。

  最后结尾,家人对母亲的敬畏之心完完全全的表露,将诗歌推向了高潮,此刻,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浓烈抒情的释放,凝固在一种伤悲的情节之中,进而融入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无尽悲痛,渐渐冷静之后,不由得让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此刻的情绪伴随诗人一起,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出于匆促,以及个人水平有限,对于马维驹老师的作品内涵难免有把握偏颇之处,敬请老师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2-9 22:58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的布局结构很有特点。启篇,由“庙”引入,很自然,对神的敬畏,大众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接受,由此而入便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同读者的距离,透着一股子亲切感,很接地气。往下看,回到现实,如果说“哑女”的“笑不得”尚有“敬神”的影子,“讨饭人”的“关不得”则完完全全是对“人”的敬畏了,只不过此刻敬畏的是“良心”和“善心”。

  写诗我们往往找不到落脚点,深挖、高瞻远瞩了一番,到头来连自己都觉得晦涩,究其原因我想是和缺乏“及物”有关,现代诗歌注重形象性、生动性,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现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先锋派”诗歌,更加注重于“意象”的经营,比之过往的“现代抒情诗歌”所倚重的“听觉”,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上。说起现代诗歌的“及物”性,我想起了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一段论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然这是对这种“及物”较为确切的定义吧。马维驹老师的诗歌《敬畏》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典范。

  接下来,主角换到家人对“母亲”的敬畏。晚年的母亲面对自己身后之事是很有主见的。“不立碑”的原因竟然是“怕陌生人打扰了她的清静”,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不愿给外人添堵,不认不识的“驻足”,墓主人生怕失礼而冷落了他人;其二,对于家人,有碑无碑对于心存孝道的后人来讲,不耽误祭奠扫墓的仪式,更无从担心拜错了庙门,老人也是在借此提醒家人常来看看,以解其思念之苦。从这个细节也可看出母亲善良、解人意和淳朴的一面。

  这其中的转换衔接很是自然,如水到渠成般,丝毫也无突兀之感,更从节奏上引领读者的情绪,慢慢地靠近主题。

  最后结尾,家人对母亲的敬畏之心完完全全的表露,将诗歌推向了高潮,此刻,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浓烈抒情的释放,凝固在一种伤悲的情节之中,进而融入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无尽悲痛,渐渐冷静之后,不由得让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此刻的情绪伴随诗人一起,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出于匆促,以及个人水平有限,对于马维驹老师的作品内涵难免有把握偏颇之处,敬请老师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9-2-9 22:59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的布局结构很有特点。启篇,由“庙”引入,很自然,对神的敬畏,大众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接受,由此而入便一下子拉近了诗人同读者的距离,透着一股子亲切感,很接地气。往下看,回到现实,如果说“哑女”的“笑不得”尚有“敬神”的影子,“讨饭人”的“关不得”则完完全全是对“人”的敬畏了,只不过此刻敬畏的是“良心”和“善心”。

  写诗我们往往找不到落脚点,深挖、高瞻远瞩了一番,到头来连自己都觉得晦涩,究其原因我想是和缺乏“及物”有关,现代诗歌注重形象性、生动性,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好处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现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先锋派”诗歌,更加注重于“意象”的经营,比之过往的“现代抒情诗歌”所倚重的“听觉”,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上。说起现代诗歌的“及物”性,我想起了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一段论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然这是对这种“及物”较为确切的定义吧。马维驹老师的诗歌《敬畏》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典范。

  接下来,主角换到家人对“母亲”的敬畏。晚年的母亲面对自己身后之事是很有主见的。“不立碑”的原因竟然是“怕陌生人打扰了她的清静”,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不愿给外人添堵,不认不识的“驻足”,墓主人生怕失礼而冷落了他人;其二,对于家人,有碑无碑对于心存孝道的后人来讲,不耽误祭奠扫墓的仪式,更无从担心拜错了庙门,老人也是在借此提醒家人常来看看,以解其思念之苦。从这个细节也可看出母亲善良、解人意和淳朴的一面。

  这其中的转换衔接很是自然,如水到渠成般,丝毫也无突兀之感,更从节奏上引领读者的情绪,慢慢地靠近主题。

  最后结尾,家人对母亲的敬畏之心完完全全的表露,将诗歌推向了高潮,此刻,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浓烈抒情的释放,凝固在一种伤悲的情节之中,进而融入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无尽悲痛,渐渐冷静之后,不由得让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此刻的情绪伴随诗人一起,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出于匆促,以及个人水平有限,对于马维驹老师的作品内涵难免有把握偏颇之处,敬请老师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9-2-9 22:59 | 只看该作者
高亮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9-2-10 06:31 | 只看该作者
晨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4 20:0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