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能有误;2002年02月01日 人民日报
日本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
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在不久前结束的百年诺贝尔庆典后,日本政府重申了这一目标,并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
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评论说,日本政府“没有头脑”,纯属“狂妄之言”。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如此评论有点失之偏颇。如果与英国对比,诺贝尔奖问世后百年中,英国已有89人获奖,50年中也远多于30人。今天,日本的经济和科研实力已居世界前列,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似乎不是大话。
日本2002年度财政预算总额减少,但科技等领域预算不降反升,近几年的科研经费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居发达国家首位。在基础研究上,日本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98年,日本科学有发现中微子有静止质量;2001年,日本科学家找到了宇宙中存在“宇称不守恒”现象的有力证据;日本克隆牛技术也基本达到实用化水平;日本还在研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宇宙模拟器”。此外,日本在纳米和新材料等领域位于世界前列,并参与了国际空间站和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国际合作科研计划。日本正积极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机械、环境、材料和能源技术等各个领域扩张。
资金投入和技术基础并不一定导致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问世百年中,日本仅有9位得主,其中科学奖7名。因此,对日本这一目标的怀疑不无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高度重视。早在1994年,它就提出“确保科技人才的基本方针”;野依良治获奖后,日本宣布,拨专款7000万美元为他建立研究中心;日本还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国科学家到日本工作或合作研究。诺贝尔奖的颁发有“滞后性”,日本近十年来大量的科研投入将逐渐取得成效,2000年和2001年日本科学家连续得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为什么提出这一目标?有专家认为这是表明一种姿态。日本不仅是技术大国,而且还要成为科学大国,并提出“科技立国”;同时,这一口号也很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不过,很多专家表示,日本的这一目标或许适得其反。在这一目标下,科研体制可能失衡,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可能会投向易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认可的、容易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领域,忽略其他领域的基础研究,并误导部分科学家把得奖当成科研的目的,最终反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摘自《科学时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2月01日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