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原理举要10~9】——诗性议论艺术中的佯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不单纯是形象艺术,而是形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统一。留白和佯谬,就是两个典型的抽象艺术手法。这两种手法运用的好,可以极大的深厚诗歌的意蕴,予读者以再创造的空间,形成和增强诗歌的张力。    下边举两首诗歌为例。     刘华明的诗歌《一个人的棋局》
   一个人的棋局
前进、后退
我的步伐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是典型的平均主义
适合在楚河前脱下鞋袜,搭在汉界的栏杆上
我的臣民没有贫富差异,遵守自然法则
江南、塞北,一片雪花坐着龙舟直抵孤的九宫

不要等秋风拂面,马踏黄河
信使在乱箭中蜕变成春天的花朵
朝三暮四的鸽子飞过领空
哪一只是我的敌人,哪一只红颜薄命

我和自己在夜里对弈,灵魂逃出管制区内
月光像不合格的裁判,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感觉这首是在用感性形象的诗歌来影像高度理性高度抽象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规律。《一个人的棋局》,在暗示人的内在本质属性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念。
    刘华明的诗歌通常情况下都是“意象思维”严格恪守“逻辑思维”的严紧。意象在句段间的移行跳跃服从思维和情感的有板有眼的谐和律动。篇章结构的完整和严谨,使得诗歌一般都禁得住翻过来掉过去的摔打。譬如这首诗,从开头读或从结尾读都行。我来从结尾读,因为结尾部分更加扣紧题目的“一个人”的“棋局”。
   这首诗通篇运用的是“佯谬”也称“吊诡”“诡论”的手法。具体表现在“矛盾词语” “矛盾语法”“诡论语言”的使用,也被称作“悖论”。
    诗歌用“荒唐”的手法写道:“我和自己在夜里对弈,灵魂逃出管制区内”。“灵魂”是人的精神,它的“管制区”在哪里呢?在人的肉体。西方的心理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人格结构一分为三,这是众所周知的。即认为人是由服从自然属性的“本我”和遵从社会属性的现实的“自我”及崇尚道德属性的“超我”这三个“我”所组成。这里的“灵魂”即指的是“超我”;而“管制”“灵魂”的应该就是指的现实的“自我”,特别是那个属于自然属性的本能的“本我”。“本我”和“超我”是绝对对立的,所以“对弈”。“本我”既然是人的自然的本能的属性就必然要求遵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生物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的生存法则。延伸到社会,就是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直至党同伐异,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杀伐掠夺,它的最高表现就如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法西斯帝国惨绝人寰的杀戮。看现在的世界,也仍然硝烟四起,在和平口号的旗帜掩饰下,各国特别是超级大国间的军备竞赛一直疯狂进行,从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所以第二段写道:“不要等秋风拂面,马踏黄河”,接着使用“诡论语言”的方法继续写道,“信使在乱箭中蜕变成春天的花朵/朝三暮四的鸽子飞过领空/哪一只是我的敌人,哪一只红颜薄命”。这里是对现实社会(包括国际社会)中的美与丑-虚伪和诚信-爱和恨等交接扭结的普遍扭曲混乱的景况的一个高度形象的概括!

    这里的“假丑恶恨”源于“本我”。而“真善美爱”也是存在的,她只能源于人的道德属性的“超我”了。人的“逃出”“管制区”的“灵魂”是有良知的,她要求遏制假丑恶恨,主张自我完善,倡导真诚和谐,崇尚牺牲个体服务大局的舍小私为大公的奉献精神。这样的社会理想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礼记》的“大同”世界......在那里没有假丑恶恨,只有真善美爱!就如诗歌开头所描述的:“我的步伐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是典型的平均主义/适合在楚河前脱下鞋袜,搭在汉界的栏杆上/我的臣民没有贫富差异,遵守自然法则/江南、塞北,一片雪花坐着龙舟直抵孤的九宫”。这里的“自然法则”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九宫”简单理解就是八个方位加上中间为九的——“普天”同乐!然而这是现实吗?否,不是。第二段写得已经很明确,这纯粹是欧文傅里叶圣西门式的空想!

    诗歌的开头使用“矛盾词语”:“前进”还是“后退”?由你思考任你选择。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分裂及由此带来的现实世界的分崩离析。把做为个体的人和现实社会如此统一起来进行诗歌的艺术观照的,笔者从未见到过,就连在人类社会学哲学等学说中也未曾见到,这完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的原因。人类“逃出”的“灵魂”从未放弃她的精神家园回归的理想追求,诸如西方的基督教和东方的儒释道教等以及形形色色的道义的主张都在孜孜追寻中,倡导真善美爱以平衡遏阻假丑恶恨,吃力的对峙着。人类在漫漫永夜中艰难的行进,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奔涌不息,垂照千古的月亮“(月光)像不合格的裁判,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断不出——孰输谁赢?!

    关于刘华明的《一个人的棋局》就说这些,很可能纯属个人成见的转贴,恳请作者读者鉴谅指教。
[size=+0]    读随风漂流的哲理诗《不仅仅是空》(2009-07-11 19:05:36)

不仅仅是空

当大雾散尽
站在
你心里的
还是大雾

当你走进去
想出来的时候
却发现
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

当我来看的时候
这一份美
令我震惊
回眸时
你依然是我终生的风景


    诗歌《不仅仅是空》是一首“哲理诗”。手法使用的是“矛盾语法”“诡论语言”阐释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般特性及认识事物的一种较为普遍和深刻的现象。当然这首诗“诡论”外还有可供欣赏的其它一些好方法,后面会谈及。  
   
    诡论,在诗歌中是一种常用常见的方法,也叫“佯谬”“吊诡”。模棱两可真伪莫辩,似是而非,莫名其糊涂的意思。

    “矛盾语法”,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色”与“光明”矛盾组合,加强加深触及了一代人的心态和经历的迷惘。诡论语言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其意蕴和结构都是诡论式的。将爬大雁塔的行动象征化了虚化了。四次变相复沓成诗,揭示了人们的平凡生活中“装英雄”的那种荒唐可笑也可悲可鄙的一面。
   
    “矛盾语法”“诡论语言”也被称作“悖论”,本质上都是以谬求真,自然可以共同存在诗中,相得益彰。就如这《不仅仅是空》。

    诡论出自生活的本质。克林斯·布鲁克斯在《诡论语言》中说:“诡论出自诗人语言的本质。。。”。“警句诗”“讽刺诗”常用诡论,它是情感性的更是智力性的。它能使理性和非理性融合在一起,既明快又深沉,总是能拐弯抹角地直接了当,机智地建构诗美时空,增强诗歌的张力。

    诗歌在语言上运用反常的形式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与感觉嫁接在一起,看起来荒谬,但确实可信的,因为它以心理的真实为依据,是一种艺术本质上的真实状态。这种“佯谬”“悖论”因层次的不同而表现有“通感”,“荒诞”,“黑色幽默”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不仅仅是空》,从标题到诗歌的正文,读者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空”?因为从标题的句式及正文里边看,作者没有使用主语词,故意“留白”了。还要看到,具体分析诗歌的时候,读者也无法确切的知道“为什么”“不仅仅是空”呢?就“不仅仅是空”这个词语看,否定了“空”,是讲“有”,是“无”中还“有”,那么读者还是要想:究竟“有”什么“有”哪些啊?所以看来,诗歌留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特别广阔,这就是诗歌的张力,也正是诗歌独有的魅力所在!

    所谓诗歌的“生成性语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给读者留好留足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不要过于直白,要能启发诱导读者的再创造,实现最后由作者和读者来共同完成作品。不懂得不落实这一条,写手是写不出来真正耐读的好的优秀的诗歌作品的!

    《不仅仅是空》,前两段写“空”,后一段写“有”。

    “当大雾散尽/站在/你心里的/还是大雾”。“雾”,是心智障碍的象征意象。这一段和第二段一样,用了反“形式逻辑”的“悖论”诡论。这里觉得是写静态心理的:你好像明白了但你还是没有明白,所以相当于“空”。

    第二段“当你走进去/想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觉得是写动态(包括动态心理)的行为:你似乎进去了但你并没有真正进去过,所以还是相当于“空”。

    第三段是写“有”:“当我来看的时候/这一份美/令我震惊/回眸时/你依然是我终生的风景”。“你”相对“我”有“一份美”,是“终生的风景”。这里还要注意写的是“我”一来一去(“回眸”)。

    那么,这一来一去间且无(空)且有的东西(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我猜想首先应该就是“人生”吧?既是广义的人生,也是具体的人生,是我是你是他(她)的人生。“人生如幻化,飘如陌上尘”,“人生如梦”啊!所以“空”!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路上,常常很觉得你比较懂得人生,其实呢,你懂得多少呢?没有多少。你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到死也还是一头一心的“雾”水吧?你可能觉得你从无奈的人生中“走出来”超脱“出来”过,可是也还因为你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或者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你并没有活出点劲头活出点色彩“活出个样子”来,很不具有什么意义,所以也就可以说你是白来世上空走了一遭,从来你根本就没有“进入”过真正的人生!——空!

   人生真的就是那样子的“虚无”吗?也不是。人生的内容很具体,很充盈!从生到死要经历漫长的生理心理及能力的发展过程;融入社会坎坎坷坷一路走过来朝花夕拾也尽是美好的回忆;爱恋家庭春华秋实中的那么多的儿女情长不都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的感动和浪漫么?这不就是诗中所写的令人震撼的那“一份美”和靓丽的“风景”吗?!所以人生啊,既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绝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吧?!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反“形式逻辑”的诡论径直通向了认识和理解人生的“辩证逻辑”,让我们领悟了“人生的辩证法”!——那种既不虚无主义的“悲观”也不盲目的“乐观”的正确的适中的科学的人生观念。

  关于“不仅仅是空”究竟“是什么”,除了做“人生”来理解,还可以做譬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我认知”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去理解。因为这首“哲理诗”从根本上说是在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印证着“世界的可知性与认识的无限性”相统一的理论。是不是,权做一己之见吧。

    之于“为什么”“不仅仅是空”的问题,觉得我的水平是会说不清道不白的,就舍略了吧!

    关于这首诗最后应该点到佛教的“空”。

    一切皆“空”是佛家的一个基本命题。准确地把握这个命题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国佛教对“空”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中国禅宗阐发“空”观,目的在于扫除虚伪枉相,故而,悟“空”唯恐不透,显真唯恐不实,结果慧能禅法围绕解脱论展开,运用了不落二边的“空观”的遮诠方法,最后成功的融摄了“空”“有”两家。《心经》开门见山的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种圆融互通的义理论证方式,原则上说就是“诡辩”!

    印度佛教阐“空”最彻底的首推龙树。大乘“空”和小乘“空”由他而有了分别。小乘空谈人生无定聚散无常。大乘空则否定一切相对之物,承认一切万有都无法确指,都是不生不灭的,并进而否定修行,归结为玄想无执的精神境界上去。然而,又正因为佛家阐“空”论争频繁,新论迭出,才使得佛教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具体到一个教徒的修行,也好比我们论坛上写诗评诗的包括我自己,都多么像进不去出不来,满头雾水的不亦乐乎啊!在自信中执着,在执着中迷失,在迷失中陶醉。

    围绕随风漂流的《不仅仅是空》,就说这些。一定是说多了,我知道。一首不起眼的“哲理诗”,能让人想这么多说这么多,正体现了诗歌的妙处。

    【小诗鉴赏】《境界》/文:吴 维

境界

瞥眼,对一个人视而不见
是不经意还是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是一个让人无从揣测的端倪
前一秒,和你谈笑风生
下一秒,对你视而不见
多么高深的修为呵,这一瞥
能否惊蛰自命不凡之人,被人看轻
是份量不够修炼太少还是自视过高
感觉不要太好哦,你看这红尘俗世
谁把谁当作了一回事,谁又真正
高看了谁一眼,譬如爱情
你看见有谁被捧在手心一辈子

    诗歌不是不要议论,这一首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诗歌,而且很有“境界”。只是诗歌不是议论文,要依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一竿子插到底论个清楚明白,那样“境界”就没了,再怎么分行也不是诗歌了。这个“境界”指的是诗歌的“意境”的审美层次,和题目的“境界”意义有所不同,指的是人的心性等修为的层度层面等。

    论“境界”,诗歌从细微处落墨,以小引大,敏感到每个人的每一天的每一分分秒秒的眼神儿那么一“瞥”,然后“设问”供你选择,所以诗歌议论的要点一就是要设疑:“瞥眼,对一个人视而不见/是不经意还是根本不放在眼里/这是一个让人无从揣测的端倪”。从这个“端倪”开始又进一步设疑:“前一秒,和你谈笑风生/下一秒,对你视而不见”。瞬间转弯180度,“多么高深的修为呵”!这是讥讽。这里又提示一个诗歌议论的要点就是要通过“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矛盾做并列词语设疑:“上”和“下”,“谈笑风生”和“视而不见”。这叫佯谬(吊诡),也就是诡论。接着诗歌写道:“这一瞥/能否惊蛰自命不凡之人”?——还是问。“被人看轻/是份量不够修炼太少还是自视过高”?——还是问。接下来四句一句提醒外另三句仍然都还是提问,让人想到《天问》。有问才有联想和驰骋想象的余地,思考和回答的空间,这“空间”也是诗歌的一种“境界”,体现的是诗歌艺术的张力。

    “瞥”是一种瞬间眼神儿,反映的是瞬间注意心理,心理是生理的反应,就是这一“瞥”,取决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心理上的重视程度,而重视程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需要的迫切程度,不需要所以才不论过去怎样,当下确是无需注意注目,只一“瞥”足矣!“需要”是一个人物质精神上的本能的满足(西方心理学家有N多“需要论”,典型的是马斯洛),本能就是人的动物属性决定的本性或品性,本性的需要需求就是一个人的私下需要需求,归根结底这一“瞥”取决于人的自私和实用目标目的的满足。最终这一“瞥”就直指了人性!这样的“人性”是什么“境界”?!这就是诗歌的最高内置意蕴。设疑求问,思考回答中见其深刻神妙,这深刻和神妙就是诗歌主题意蕴与手法结合表现出来的诗美。

    反过来诗歌警示人们,要想被“放在眼里”“高看”甚至被“捧在手心”,一个人一是要加强你的“修为”提高拓宽你被需要的“境”和“界”,增重你的“份量”;二是要虚心,不要“自命不凡”“自视过高”,生存竞争中人上有人天上有天,所以要摆正心态。个人补充一点:实在不行,“三十六计走为上”,找适合于自己的位置方便生存和生活。

    这首诗歌按“中国小诗网”的规定多了两行。若是按我个人的感觉是正相应。因为我个人看着顺眼的是16行;外国有14行;12行以内说是“小诗”觉得无不可,所以强调过死中有时也难免要权宜。个人服从组织可以称“短诗”,短通小,索性还叫【小诗鉴赏】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2-8 11: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评析的真好

实践结合理论非常生动好学,感谢您给了这样的机会学习诗歌的理论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1:55 | 只看该作者
西子依然 发表于 2012-12-8 11:05
学习了  评析的真好

实践结合理论非常生动好学,感谢您给了这样的机会学习诗歌的理论知识

O(∩_∩)O谢谢西子依然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2-11 18:56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2-8 11:55
O(∩_∩)O谢谢西子依然朋友!!!

呵呵    问好主编   祝创作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 21:1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 {: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6 22: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