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为何不能评?
文/野雪
诗,缘于情,诗人以文本的方式对话世界。诗的本质,在于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更深刻的发现和认识世界。读者是否通过文本收到诗人的信息,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有情感,是否能够走进文本中去,与诗人共呼吸、共患难、共悲喜等情感互动;二是有缘分,读者对文本内容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如果读者没有做到走进去,那么出来的往往只是个人易变的情绪而非生活的体验。
诗评者,说白了就是更为专业的读者。根据诗的二重性,即诗人一重,读者一重的特点,诗评者须具备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去评论某一首诗。一是,真正懂诗爱诗,对一下子打中自己的诗文体结构清楚了解;二是,具有对生命和生活极其广阔的深度体悟。评诗,是对诗的文本反复阅读后,从结构到内容的细节梳理,以此发现文本背后的声音。
一个真正的诗人,一定是位发现者。读者单是了解诗人的个人历史,甚至全面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效果并不甚乐观。有些处于至真境界的诗人,通过生活的一个片断,发现或创造的一个意像,以文本的客观来呈现世界,极少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判断,用艺术的缺憾美点燃诗意空间,让二重性的另一方,进行二次发现或创造,最后完成整个审美艺术全过程共同或差异化的体验。
一个见诗就能评的人,一定不是诗人。有人说:“不写诗的人难道就不能评诗?”写诗的人,并非都是诗人,这已是常识。当然,不写诗的人,并非都不是诗人。伽利略从不写诗,却被世人公认为书写宇宙的诗人。就是这个道理。是不是诗人,至少要符合诗的两个硬件要素。一是,是否能够熟练使用具有开发人们想象力的语言;二是,是否能够通过广泛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符号等)形式开发人们的时空想象力。
写诗,与评诗同属于无功利性艺术创作体验。只要沾上功利,诗艺一定会迅速下降。诗,需要灵感,灵感来自于通过意象这种充满想像空间的语言,对世界的对话和发现。这种对话习惯的培养,天性是前提,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阅读,思想迸出火花迅速整合成艺术形式,更好地释放天性能量的结果。所有的艺术,必须经得起欣赏和研究,粗制滥造与艺术绝不沾边。
诗,也有语言野蛮和粗犷的类型,此类型成功之处在于浑然天成,多以心象呈现。没有一定对社会规律的深度把握,以及历尽沧桑磨难的生活体验,往往与此类诗艺无缘。用一个中医疗法来说明,即直达病灶的穴位注射疗法及放血疗法,只要找对穴位,往往一针见效。不需要循经探穴,让满身插满银针。一针疗法,是中医高手的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往往不得要令。当今诗坛,某些所谓权威官刊到初学者(包括长期写诗不入意像者)大都在玩此法,他们敢于这样有恃无恐玩诗的理由,与那些不研究中医之道妖魔化中医理论和方法的人一样,以至于诗的意像、留白等现代诗的基础也敢拿走,这些基础以一句简单的不懂作挡箭牌,甚至成为某些人公开批判的对象。当然,民间有识之士以及极为少数官刊编辑正在行动起来,抵抗这种违背诗本质和诗学传统整体倒退现象的泛滥。
诗教文化传统的回归,不仅在于诗人的集体勤奋创作,更在于有一个相对专业的读者社会形成。诗歌阅读的专业知识普及,批评者具有无法逃避的时代责任。最为重要的是,社会是否有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让批评者有机会说出艺术的真相,更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
2016.2.5 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