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2-12-28 14:05 编辑
$ @8 s" A& A' X" l& q, I/ J; j
原作:
6 L" D/ U5 G ^6 p: ~+ W: P
- S% a; ]) _' y6 H# o( l: [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 文/蓝向前 来源:《麻雀》诗刊2010年冬季卷总第2期
9 i/ ^# L7 y7 {, \: @* Y) W- c V3 a$ M+ v# I9 H2 I
被父亲移植来的那一刻 我就知道我只能扎根这并不肥沃的异土 与刺眼的楼,单调的灯杆做邻居 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 做着返回丛林的梦 我应该没理由感到孤独 身后还站立着一排排的 洋紫荆,杜英,广玉兰,黄槐 甚至木棉树,大叶榕,相思树 然而我听不懂它们的树语 无法和它们一起在风中舞蹈 无法和它们挤在一起御寒 无法像村头老槐树那样 想长多高就长多高 也无法像果园里的桃树 想发芽就发芽想开花就开花 我只是城市里的某一棵树 怕挥舞的电锯 也怕墙上胡乱涂抹的拆迁二字 只能忘了丛林法则 按照城市的规则 长城市的叶,生城市的根 诗里言树,树外领悟 -------浅解蓝向前的《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 文/金陵一片云
1 K0 S. w) S. l% e
* [; A" ] ]: d( r5 p( h 知道蓝向前其人,还得从诗歌培训班群组开展的第一期同图征诗说起。记得当时那幅图所描绘的是:一个雪夜、一条亮着桔黄灯光的小巷、两个相行的背影。巧的是我与蓝向前不约而同地把“暖”作为自己所写小诗想要表达的主题。坦白地说,初读他的诗,就觉得他在诗歌方面一定是能把我远远抛于身后的。他在诗行中的用词用句显得精到而老炼,唯觉得断句转行的处理与我一向所坚持的行文方式是有悖的。而这首《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或许是因写作的时间不同,亦或许是因其本人在写作时采用的风格方式不同,却是我更乐于接受的。加之其整体流畅的表达,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这让我不由得多看了几遍。
, s7 V( o q% J9 W/ {( @, _. P( p
$ h) @3 ]# W' Y+ t O 老实说,这首诗首先在名字上就吸引了我------《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人与树从本质上来讲,区别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为何要说像树一样生活在城市呢?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开始走进诗行。 $ q3 x f1 _ x, j8 T. H7 ?
, l) J, K! _9 U# |4 b" j# \ i
“被父亲移植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只能扎根在这并不肥沃的异土”,起首两句到底说了什么?当我将首句结合诗名来看,我知道了诗中的“我”是怎样来到城市的,是“父亲”将“我”“移植”而来,为何这里用“移植”一词呢?显然,“我”原来不生活在这个城市,是从它处而来,也可以理解为从故乡来到城市。“我就知道我只能扎根在这并不肥沃的异土”------“我”是聪明的,知道父亲想在城市里拼搏的想法是那样地不容质疑,“我”必须在这个城市扎下根生活。“我”还知道城市这片异土没有故乡的肥沃。又何来此说呢?这是我从下面的诗行中品读而出的。
0 }/ `3 D' e( y6 O# F5 Q
6 L Y4 _4 u- `! ?7 d8 C 紧接着,“与刺眼的楼,单调的灯杆做邻居/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做着返回丛林的梦”几句说出了“异土”何以为异,楼刺眼,灯杆单调,而最要命的是这些却是新的邻居,这里作者为何以“楼”和“灯杆”来指代邻居呢?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在暗暗地述说对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一种认知。这些和故乡那些热情熟悉的面孔相比,怎能不让“我”觉得“异”呢?因为发觉到了异处,而且是内心里不想接受的“异”,所以“我”的内心有了向往,“像一棵树生活在城市/做着返回从林的梦”。“丛林”在这里很显然是指代来时的地方,理解为故乡也是恰当的。 ( l3 T: t! v5 @; a
“我应该没理由感到孤独/身后还站立着一排排的/洋紫荆,杜英,广玉兰,黄槐/甚至木棉树,大叶榕,相思树/然而我听不懂它们的树语/无法和它们一起在风中舞蹈/无法和它们挤在一起御寒/无法像村头老槐树那样/想长多高就长多高/也无法像果园里的桃树/发芽就发芽想开花就开花”------表面上的确是在写树,但我觉得理解为作者是在写“我”,也未尝不可。“洋紫荆,杜英,广玉兰,黄槐”、“木棉树,大叶榕,相思树”都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人。虽然城市里也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一样会感到孤独,为什么呢?一个“听不懂”、四个“无法”是作者给出的至所以感到孤独的理由,“我”既感到无法适应,又觉得无奈,从而更加想念家乡的肥沃,家乡有自由生长的老槐树,有自然发芽开花结果的果树。当然,老槐树与桃树只是作者从中选取的两个在家乡最最平常的具体树种,我毫不怀疑地相信,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明家乡的肥沃。在这里,作者无需多说,读者也自有领悟。然而,现实是多么地无奈啊,“我只是城市里的某一棵树/怕挥舞的电锯/也怕墙上胡乱涂抹的拆迁二字/只能忘了丛林法则/按照城市的规则/长城市的叶,生城市的根”------同样,这里依然表面上是在写树,另一层却依然是在表达个人的情感。两个“怕”、一个“只能”是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思考与总结,“按照城市的规则/长城市的叶,生城市的根”是作者作出的选择,虽说这是“适者生存”的必需,但我分明从中读出了一份内心里的无奈与不甘。3 M: {$ u/ e" e
' C. K* S% _# v' j
这首诗细细读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首诗既是写一棵被移植到城市的树,又是写一个人从故乡来到城市的生活变迁、情感起伏。整首诗从表面上看,除了开始的“父亲”、“像”能让人想到是在写人以外,其他地方不仅再也没有提及到“人”,而且可以说大部分的诗行中都在写树。作者巧妙地以树喻人,在诗中言树,以树的口吻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领悟。其实,我认为这首诗中涉及的面很多,有城乡邻里关系之别,有思乡情结,有环保意识,有生存理念……把这么多的内容融入到一首诗中,却让人读起来含无生涩、堆砌之感,可谓流畅自然,这让我又想起蓝向前本人说过的一句话,“在物是人非的风景里歌唱,生活它告诉了我什么,我就用诗歌告诉大家我领悟到了什么”。诚然,在这首诗里,他做到了。(20121228)
2 t) p0 J4 H0 f* @, i+ W' {+ S, V" Z!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