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如斯,诗意如笋
——李少君《流水》感谈
张无为
春雪纷纷并且很大,不过转眼即消融殆尽。——并非题外话。
李少君的诗《流水》于2008年底即引发过热烈的讨论,原因当然是“内容和写法会有冲击性”,“对人的感官有强烈刺激”。其实,当时的质疑者无非卫道士之流,对此,以诸如“大可不必”等回敬,不会有任何意义。可时至今日,提起这首诗依然不乏类乎老调重弹的微词,这就值得奇怪了。要知道,在该诗诞生前后或近些年来的诗写中,与那些冲击性更突出、更强烈、更刺激,而且层出不穷的光怪陆离之作相比,这首诗难道不是很干净、很节制吗?作者分寸到位,而且直面社会现实与生存困境,至于其雅俗共赏特质及诗性蕴藉,则势必透过包装层才能感悟出来。
一、质疑简析
不过,对《流水》的质疑,毕竟是少数,而且其中大多只是就表皮感觉似乎不吐不快,质疑的理由也并非艺术审美,勉为其难。因为任何时代的文化,均可大体分为几个层面,如精英层、世俗层及中间层等。在各个文化层面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立,在同一文化层面之间同样如此。例如:在同属于精英文化范畴,既有前卫的先锋探索者,也有固守文化积淀的学究式考量者,说到底这是文化观念使然。而在世俗文化范畴也同样,既有流行的一面,也有相对稳固的一翼。前者总是最为迅猛无常的,如感官娱乐泛滥,道德乱象丛生,人伦底线崩溃,诸如此类比萨斯病毒的传播还迅速;后者则守护遗训、延袭习惯,形成集体无意识。这则缘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应当说,对《流水》的质疑,多来自于前面所列举文化层面的后一项。
对此,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过《青青河畔草》和《今日良宴会》:“‘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可为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游词即游离于真性情之外的应酬或咏物之作。虽然这些阐释并没有深入,但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即使对于有“淫词、鄙词”的,大家只要认定真诚是亲切感人的先决元素,就不会对《流水》进行简单的指责。何况,《流水》虽然有书写男欢女爱,但诗的蕴含绝非停留于表层。而仅凭有“乳房”、“做爱”字样就受到指责,甚至被归入垃圾派或贴上“下半身”的标签,实在可笑。
看来,鲁迅先生当年改造国民性的吁求,依然任重道远。不过也不必就此咄咄怪事,正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值得注意的是,铁杵磨成针需要千辛万苦,而折断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二、变与宗
多年来,在我国诗歌园地,杂草没顶,松柏小苗被簪在其中,维系生命已实属不易。同样,真正诗人在边缘抵抗,真正诗在夹缝履行砥柱使命,常常被哂笑为异类;尤其是,当他们一旦调整调整包装,变换一些姿势,又会被指责为趋炎失节,不可理喻。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就本论坛诗人而言,只不过有些可惜。《流水》的争议也不例外。
兼诗人与评论家于一身的李少君,首倡诗歌的“草根性”,自觉地从凡俗挖掘魅力,将日常经营出诗意;他看重传统又不失现代性观照,诗写中真挚的抒情、浪漫气息与灵性的感悟、蕴藉的叙述相互为用,自然而有制。《神降临的小站》、《河流与村庄》、《佛山》(《诗刊》07、12),《傍 晚》(广西文学10、8),《抒怀》、《碧玉》(《延安文学》 2009年04期)等都是代表作。而《流水》肯定是他的另类之作,或者说是独异的特例,是他“真诚直率,忠于个人感受”的结果,“以后能不能写出来也很难说”。而问题是,《流水》除了选材有另类性或多态性之外,根本上接续了他的一贯风格。
此诗的题材有男女情爱,但内容既不是屈原式的政治隐喻(如《离骚》,但其价值远非在此),也不是垃圾派的纯粹形而下描绘(其实垃圾派也有精品)。诗中的叙事对象是一对城市男女之间——“我”和“她”的鲜见交往。他们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间表现为现代与传统两种文化精神在妥协中相互碰撞。
我可以是欲望化消费主义代表,但又不失自省性,如:
“每次,她让我摸摸乳房就走了
我在我手上散发的她的体香中
迷离恍惚,并且回味荡漾”
因为对她着迷,自然生发出全部希冀,这种希冀是爱恋抑或占有,均无可非议。虽然“我们很长时间才见一次面”,但“一见面她就使劲掐我/ 让我对生活还保持着感觉/ 知道还有痛,还有伤心”,可见,这也是我所依赖的重要理由。个中包含了对当下生命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可她却是基于对现实作出必要妥协而又理智自守的交往主义者,虽然“每次,她让我摸摸乳房就走了”,但“她带我去酒吧,在包厢里/ 我唱歌,她跳艳舞/ 然后用手机拍下艳照再删除是包装”——你可以说在她身上有传统道德底线,也可以说,那就是她的自由人生观。她的悲剧结局也就成为必然,而这恰恰来自于文化基因。
由此,如果仅仅将其解读为世俗的男欢女爱,那是莫大的误解。
三、深刻蕴含
针对该诗被指“俗”的质疑,以“化腐朽为神奇”纠正是不妥的。因为,这首诗中根本没有什么“腐朽”的东西,表面上或可以说有色相,但绝无色情。不过,化腐朽为神奇毕竟是共名的审美事实,但就此诗而言,在欲望背后明显潜藏着对现实的忧患与历史文化蕴涵。
“我”与“她”的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均独特而复杂,这是现实生活更为斑驳的折射。单就女子而言,即便是说她有病态,也是社会的病态,几个干巴巴的短信也恰恰是符合她身份的表达,而她的死进一步佐证了一切。所以,阅读此诗,既可以就表层去感受当下市井人生、城乡现状及世俗百态,也可以感悟深层的生命况味、道德冲突及文化反思。
试想,良性文明理念、现代人文精神、高尚审美品格何以步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现代人与前贤可否接轨?应该怎样摆脱民族文化重负,真正构建理想文化模式?曾几何时?大众文化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如何面对、正视并且正确梳理、导引?……我以为,从李少君的诗中也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即在不失世俗关注中感受深刻,在草根理念中寻求诗意,在简洁叙述中呈现韵味。
由于时间所限,有些问题来不及进一步展开,只能留待后续。
2013年4月22日12:0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