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有关我的《鸟毛的威力》讨论之一:诗的懂与不懂
凤凰诗社文波版主开辟讨论平台,为诗社的宗旨明确,这不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在于素质与眼界。
本人的《鸟毛的威力》荣幸被遴选,推荐讨论(想看看可进入: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 ... &extra=page%3D1
),却赶上我忙碌,未能及时参与。在此特向各位诗友深表歉意!
拜读全部帖子后,权且在此说说迟到的感受。因为匆忙,先谈1点。
我的这首诗绝非最理想的,但肯定是探索中的一首。她所引发的争议焦点是懂与不懂。
其实,按理说这不该是问题,当然对文盲而言,不在话下。我以为,这里的不懂主要缘于一些读者依然坚持诗须清晰明白。不过清晰明白也有几个层次:
一是明白晓畅,直抒其情或直赋其事。诗的初始状态大多如此,而诗是会发展的。现在没人会把“吭吁吭吁”当做诗。名家有这样的诗句但并非以此代表成就,如李白《将进酒》代表了其诗中的洒脱境界与激情冲突,相反《静夜思》绝非代表作。
二,不懂多因为语言习惯。这里层次也复杂,如:习惯于书面语的对口语就陌生,如:“吃饭。”换成“饭—吃!”都觉得别扭。再如:习惯于古诗词,可以接受“鸡声茅店月”,却接受不了“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因为,他们认为,“开头一句就叫人捉摸不透。初打鸣的小公鸡可能发出不成熟的音调,大公鸡的声调就成熟了。可鸽哨是一种发声的器具,它的音调很难有什么成熟与不成熟之分。”(《令人气闷的“朦胧”》载《诗刊》1980年第8期)。再退一步,“黄河之水天上来”、“转朱阁低绮户”对初读者也不是一目了然的,包括对“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转关濩索,春水流弦霜入拨”等名句,只是你渐渐弄明白了才习惯的。甚至对李商隐、李贺,你永远不会全懂,但习惯了,就不成问题了。对于现代自由诗也同样。
三、除了习惯,显然这里还有标准不一的问题。一方面很可能是偏见,或对现代诗要求苛刻。如果还是按此逻辑,依然会读不懂,其实对古体诗真正懂也还是个问题,即使下再大功夫也不可能穷尽的。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现代汉语比古汉语丰富多彩、复杂灵活(我是指运用),以此成诗肯定是古汉语无法匹比的,即自由诗表达空间肯定大于古体诗。至少无法取代,这样说的原因是,认为它们是两种语言系统。同样是难懂,古体诗多由于简略而多义,而自由诗则多由于更灵活的组合而多向。
四、进入后现代,文学更有了新的探索,如“语言的转向”、反思“逻各斯”、“能指滑动”等(可参考有关资料)。探索有风险,但更有意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诗没有入口,只是不同的是入口有变化,标题、意象、词语都是路标。即使入口如锁孔,一把对一把,并非所有钥匙都能打开。入口当然也是留给别人的,但像游褒禅山一样,得看你想并能走多远。当然,以为何苦劳什子的大可放弃,选择更轻松的方式。
五、江南丹橘、伊琪等说得对,“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风格,在诗社共生共荣”;“接连读了几篇明白晓畅的,就想读点含蓄的。含蓄与晓畅有互补与相互衬托的作用。”文波倡导及举动更会增强诗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诗社诗学讨论氛围。在此,我再申明,本诗意在将钟表、鸟及其羽毛之类与时间、石头等意象构成对立的阵势,呈现“得志者”的面目与况味,此前似乎没有如此“生拉硬扯”的,改变类乎“元文化”意象,对社会、当局者荒谬感的冷戏谑是基本指向,相关辐射亦循此展开的。诗贵在体验与感悟,可意会不可尽言传,这与我们对世界所知甚少显然是一致的。解读可以亦此亦彼,不必坐实、钻牛角。
六、持风11、子愚士、热情的锤子、zzhyjwl 、ah君心可晴等诗友对本诗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两半山、伊琪的整合、建议启发了新思路;尤其是诗妖剑公子的深刻剖析,确有底蕴。而小玲响叮铛的“刺毛诗”揣测令我愕然,但她是自由的,好在时代不同了,都可以畅所欲言,但还是不牵强为好。
对坚持诗应该让人“懂”的诗友,对我前面的说明如果有异议,可继续讨论,以为我在此也是想到哪说到哪,也感谢质疑!其它话题从长计议。 文波版主开辟讨论平台,为诗社的宗旨明确,这不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在于素质与眼界。
本人的《鸟毛的威力》荣幸被遴选,推荐讨论,却赶上我忙碌,未能及时参与。在此特向各位诗友深表歉意!
拜读全部帖子后,权且在此说说迟到的感受。因为匆忙,先谈1点。
我的这首诗绝非最理想的,但肯定是探索中的一首。她所引发的争议焦点是懂与不懂。
其实,按理说这不该是问题,当然对文盲而言,不在话下。我以为,这里的不懂主要缘于一些读者依然坚持诗须清晰明白。不过清晰明白也有几个层次:
一是明白晓畅,直抒其情或直赋其事。诗的初始状态大多如此,而诗是会发展的。现在没人会把“吭吁吭吁”当做诗。名家有这样的诗句但并非以此代表成就,如李白《将进酒》代表了其诗中的洒脱境界与激情冲突,相反《静夜思》绝非代表作。
二,不懂多因为语言习惯。这里层次也复杂,如:习惯于书面语的对口语就陌生,如:“吃饭。”换成“饭—吃!”都觉得别扭。再如:习惯于古诗词,可以接受“鸡声茅店月”,却接受不了“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因为,他们认为,“开头一句就叫人捉摸不透。初打鸣的小公鸡可能发出不成熟的音调,大公鸡的声调就成熟了。可鸽哨是一种发声的器具,它的音调很难有什么成熟与不成熟之分。”(《令人气闷的“朦胧”》载《诗刊》1980年第8期)。再退一步,“黄河之水天上来”、“转朱阁低绮户”对初读者也不是一目了然的,包括对“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转关濩索,春水流弦霜入拨”等名句,只是你渐渐弄明白了才习惯的。甚至对李商隐、李贺,你永远不会全懂,但习惯了,就不成问题了。对于现代自由诗也同样。
三、除了习惯,显然这里还有标准不一的问题。一方面很可能是偏见,或对现代诗要求苛刻。如果还是按此逻辑,依然会读不懂,其实对古体诗真正懂也还是个问题,即使下再大功夫也不可能穷尽的。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现代汉语比古汉语丰富多彩、复杂灵活(我是指运用),以此成诗肯定是古汉语无法匹比的,即自由诗表达空间肯定大于古体诗。至少无法取代,这样说的原因是,认为它们是两种语言系统。同样是难懂,古体诗多由于简略而多义,而自由诗则多由于更灵活的组合而多向。
四、进入后现代,文学更有了新的探索,如“语言的转向”、反思“逻各斯”、“能指滑动”等(可参考有关资料)。探索有风险,但更有意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诗没有入口,只是不同的是入口有变化,标题、意象、词语都是路标。即使入口如锁孔,一把对一把,并非所有钥匙都能打开。入口当然也是留给别人的,但像游褒禅山一样,得看你想并能走多远。当然,以为何苦劳什子的大可放弃,选择更轻松的方式。
五、江南丹橘、伊琪等说得对,“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风格,在诗社共生共荣”;“接连读了几篇明白晓畅的,就想读点含蓄的。含蓄与晓畅有互补与相互衬托的作用。”文波倡导及举动更会增强诗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诗社诗学讨论氛围。在此,我再申明,本诗意在将钟表、鸟及其羽毛之类与时间、石头等意象构成对立的阵势,呈现“得志者”的面目与况味,此前似乎没有如此“生拉硬扯”的,改变类乎“元文化”意象,对社会、当局者荒谬感的冷戏谑是基本指向,相关辐射亦循此展开的。诗贵在体验与感悟,可意会不可尽言传,这与我们对世界所知甚少显然是一致的。解读可以亦此亦彼,不必坐实、钻牛角。
六、持风11、子愚士、热情的锤子、zzhyjwl 、ah君心可晴等诗友对本诗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两半山、伊琪的整合、建议启发了新思路;尤其是诗妖剑公子的深刻剖析,确有底蕴。而小玲响叮铛的“刺毛诗”揣测令我愕然,但她是自由的,好在时代不同了,都可以畅所欲言,但还是不牵强为好。
对坚持诗应该让人“懂”的诗友,对我前面的说明如果有异议,可继续讨论,以为我在此也是想到哪说到哪,也感谢质疑!其它话题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