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评诗论] 白鸦谈“诗的干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鸦谈“诗的干预”
* @/ Z3 }$ }! k1 }# T$ U9 C5 O8 ]
1 k5 T- g) Y2 v! l9 |# Z0 I 大家记住:每个诗人都有立场,但立场写出来不一定是诗。8 q/ P1 H* d6 ]( ?4 {" A& p" g
诗可以是意识形态的艺术,但不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 n: e/ t" k; H* Q+ x# g
/ h7 z- o( s9 L8 h  L2 b2 G , u, i- n, Z5 ?, T1 H2 \0 S9 q
                 干预, f% N9 P( r+ R8 {! g  I
' x7 m" d$ O! _- \5 L# D$ N
诗的干预,有内容上的,有形式上的。内容干预大家不用动脑子都知道。中国古代诗人喜欢说的“美刺”就是干预,“刺”就是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干预观。内容干预,大意就是介入现实、面向社会、不做旁观者(其实旁观也是一种干预)、人道主义同情等等。但要知道,任何人写诗都可以有“刺”,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刺”了,而是你怎么“刺”的,所以诗的干预,更重要的是语言艺术形式上的干预。对形式干预的理解,不同悟性的诗人理解层次不同,从低到高大约可分为三个层次:修辞的、结构的、建构的。
, c# k/ F6 Z  a( P
% S& j. L. i! O; U+ g诗的形式干预,为什么说低层次的理解是修辞的?通常在一句诗中(注意,我说的是一句,不是一首),阅读可能性产生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干预的对象,这是诗人特别重视的;二是用来干预对象的词语,这是读者特别重视的。因为诗人关心对象是否有诗意,一旦对象的诗意产生,干预的目的就达到了,用来干预对象的词语就没什么重要意义了。这个道理,就好比佛家讲的过河弃船。
( n) E: O0 A2 X  j
8 D/ h! a/ L+ j* x. R随便说一句诗来举例:“一只着了火的麻雀飞过丛林”。麻雀,是诗人要干预的对象,“着了火”是用来干预对象的词语,干预的目的是让对象“麻雀”产生某种诗意。这句诗中,读者往往最关心麻雀为什么“着了火”,读者会在“着了火”这个地方停留,并读出无限可能性,但这对诗人来说根本不重要,诗人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干预制造麻雀的诗意,诗人可以任意干预“麻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比如可以任意用“结了冰的麻雀”、“倒着飞过丛林的麻雀”等等。所以大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诗的语言艺术形式干预,其奥秘并不在于所选择词语的内容,而在于词语之间的形式,诗人是在选择建立词语关系,而不是限定词语内容。
9 {" n/ E1 w5 K  `6 ]1 z( S/ Z % Q( m, K+ C% E0 g
也就是说,诗的形式干预,较高层次的理解是结构的。为什么呢?随便说几句诗来举例:“一只麻雀飞过丛林/母亲拎着一桶衣裳走到河边/今年的雪,下的比往年早”,这三句诗分开来看,基本就是平常话,诗意很少,但是放在一起就很有诗意了。这种形式干预就是结构的,诗意是互相产生的,是通过诗的叙述结构产生的。就像布鲁克斯所说:“诗意产生于上下文之间”。" q$ @* }$ k' n  ]( R  H( }. s

$ f3 o1 b, D4 T; k# y) X1 |% w凡是以叙述推动的诗,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有些诗从头至尾都是平常话,但整个一首诗读下来却味道十足,什么原因呢?就是结构干预的结果,我称之为“结构陌生化”。写诗,不是让一个词语产生诗意,也不是让一句诗产生诗意,而是让整个一首诗产生诗意。当我们说“某句诗写得好”,这是警句,不是诗。关于“结构陌生化”问题,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不再赘述。# d& {/ m+ b4 J* U1 V/ C

: P: B/ y4 x7 J9 g诗的形式干预,为什么说高层次的理解是建构的?我曾说过,一个好的诗歌文本是有界无限的,即“有界的现实性”与“无限的可能性”。两者的关系,是无限对有界的建构,也就是可能性对现实性的建构。这种建构也可以说是干预,只不过是很高级的干预艺术,一般人领会不到而已。这个问题,我在关于“可能性”的诗学随笔《诗歌文本的有界无限》中已论述过,不展开说了。
% S. G8 q: ?/ @. w
+ N: p2 `  k7 ~1 V+ y8 g% j以上,我从诗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简要谈了“干预”,但这样理解干预还远远不够。凡是认为理所当然需要干预或坚决反对干预的诗人,基本上都陷入了狭隘的干预观,即把干预与批判现实简单地等同起来。诗的干预,从内容与立场上理解它,需要超越,怎么超越呢?那就是“超越同情”;从艺术形式上理解它,也需要超越,怎么超越呢?那就是“政治无意识”。
/ N; R! `+ @: O1 c, p' D$ L) m. y  j&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 01:0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