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平淡见诗情---魏彦烈诗集《远方并不远》赏读
陕西//官华
一直喜欢魏彦烈的诗歌,读着这些自由率性的分行文字,我的心会随着诗人的脉搏奔突涌动,在流淌的惊喜中回味,回味那些沉淀在诗人胸怀中的激情和笔端灵性的诉说。作为一名军旅诗人,魏彦烈在繁杂的工作之余,不辍耕耘,以其质朴、真诚、率性、内在的诗风,给沉寂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刮目。
其实,在渭南这个文化氛围很浓厚的地方,因为诗歌,我记住了这个知性豁达的关中汉子和他的诗歌。一直希望着和他见面交流。直到在“第三届渭南诗会”上,青年诗人、编辑、陕西诗歌网何超锋的引荐,我才知道坐在著名诗人成路、第广龙身边,瘦削而精神,充满睿智的诗人就是我期待很久却未曾谋面的军旅诗人魏彦烈。在这个隆重的场合,两个倾慕的人,第一次紧紧握着手,互致问候,算是相识了。随后,他寄来诗集《远方并不远》,捧读着他暨出版《寻梦》、《触摸往事》后的第三部诗集,我被他灵性的诗歌牵引着,更为他对诗歌的执着和沉迷感动着,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我就阅读其诗集的所感所想,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魏彦烈的诗歌从日常生活入手,信手拈来,给人以美的启迪。在诗人的世界里,那些琐碎的,细小的,普普通通的,平平凡凡的场景,都赋予灵动的诗意。可以说,诗人的情思游弋在他所创造的意象空间,或吟哦或浅唱或轻描淡写或直抒胸臆,激情饱满。通读魏彦烈的诗歌,没有诡异的意象,只有平淡中的真情流露;没有高深的说辞,只有天性率真的吟唱;没有繁杂的技巧,只有朴素生活的感悟。这一切,共同托起了诗人诗歌的精神大厦。
诗歌是生活的反映,魏彦烈的诗歌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口语化写作。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表达层面,显示出其诗歌精到纯净的一面。那些“浓浓的乡情,炽热的爱情,纯朴的人情,会扑面而来,那淡淡的忧伤,朦胧的梦境,苍茫的远山会将人引入精神的圣地。”(渭南市常务副市长雷超武语)当然,魏彦烈以平静的心态抒写着简约平淡的诗意,其文字情感不是转瞬即逝的,是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欣赏。这种带着人生体验的快乐、悲伤、泪水和欢笑,都在一种坚韧的生活中得以留存。著名诗人郁葱说:“诗人借助文字的船,抵达精神之岸。”魏彦烈敬畏文字,驾驭文字的同时,其口语化的写作,不温不火的营构、呈现与传达,以及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诗性语言的能力,使其诗歌作品底蕴深厚,闪烁着智性的光辉。这很重要,也尤显可贵。
我还是摘录部分诗句,供大家赏读。
太阳落时
站在老屋的屋顶
长长的身影
比母亲的呼唤更瘦
--《炊烟》
有时需要简单的活着
像花落去
留下稀疏的枝叶
不必在意过往的驻足
像一只鸟毫无声息
在蓝天白云间飞翔
随便一个枝头
就能将梦歇息
--《有时需要简单的活着》
六月将一群麻雀喂得很肥
父亲轻轻地关住粮仓
枕着越堆越高的麦垛
腰杆在炕上伸得很直
--《那个被叫做忙天的日子》
走向六月的田野
那些养活人的气息
一点点捡起
散落在麦茬里
被阳光晒黑的笑声
将一把汗
攥紧
我知道
低头的时候
这一滴汗
会掉到秋天
--《六月的田野》
我会在一片叶子里呆着
与一群陌生的鸟
相处
--《我想隐在一片树叶里》
像一根火柴
孤独地呆在黑色的盒子
等谁的手轻轻划过
夜色就会点燃
--《黑夜》
走一趟老家
竟一夜未眠
总有无数灯笼
亮在窗台
--《家乡的柿子树》
在黑的夜
回过头 灵魂
都能原路返回
--《散步》
魏彦烈平和、安详的诗句 ,更显真实。那种内在的感动盈盈地溢满胸怀,直达心底。其实,好的诗歌并不需要什么繁杂的技巧和绚丽的修辞,只要情真意切就足够了。魏彦烈的诗大都短小精悍,精妙之处就在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 察,并以自己的表达感动着我们。当然,他对诗歌语言的运用还略显欠缺,许多作品还流于表象,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今后创作中慢慢提高。还是感谢魏彦烈带给我一次诗意的精神旅行,也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
2013.1.24.于赵渡古镇
魏彦烈:网名空也静,现为驻陕某部政委。出版诗文集《寻梦》、诗集《触摸往事》、《远方并不远》。著名军旅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