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走近身边 人心不再徘徊
2012年03月 14日 00:00 |来源: 扬州日报
这似乎是一个只有歌没有诗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几首流行歌曲,但没几个人能静得下心来,好好吟几首诗。虽然今天诗不是那么吃香,但人还是应该多读一点诗。
对一个城市的最高礼赞,应该是将其称为“诗意的城市”。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思考存在问题时,曾提出“诗意地栖居”,这也被人们引用为理想城市的标签。扬州正是这样一座城市,诗集中体现了扬州文化的精髓,是文化扬州的典型代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不仅记录了扬州的辉煌,更赋予了扬州这座城市丰富的人文气质,让扬州为天下人所怀想。
生在这样的城市,不读点诗,有点枉为扬州人。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从唐代开始,扬州市民一直是令人羡慕的一群”。千百年来,“扬州对于中国文人来说诱惑太大了”,这种诱惑很大程度来自扬州的文化底蕴,来自扬州人对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化的追求。所谓城市气质,是指体现在市民身上的群体性人文特征。诗赋予了扬州独特的城市气质,身为现代扬州人,理应珍惜,应该读一点诗。
多读一点诗,体现着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诗还能够让人始终保持一颗柔软的、浪漫的心。时代的急速变迁,生活的激烈竞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有风来袭,让很多人的心灵生出了隔膜。诗也许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直接的物质改观,但诗能够让人的心灵更柔软,不至于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诗能够让人的心灵更浪漫,不至于在熙熙攘攘的潮流中,失去对美的直观感受。夕阳西下,读诗人在湖边,是一幅何等温馨的画面。可以说,有诗才能叫“生活”,“食有肉”而生无诗,只能叫“活着”。
诗歌不能走近身边,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提倡人人都读点诗,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诗人。诗对人的熏陶是长期的,是无形的,走近诗,就会发现诗的无穷魅力;多读点诗,才会从“技术地生存”走向“诗意地栖居”。伟大的城市,一定是行走在诗歌里的城市;美丽的人生,也一定是徜徉在诗歌里的人生。 毛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