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花 于 2013-6-7 18:05 编辑
《老屋》给我们的启示----- 浅读《老屋》
文/如花
《老屋》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象征诗。读过几遍,意思明了。对其写作手法,我做一些个人的猜度。
老屋,是一个具体的物象存在。作者写老屋,从哪几面来写,怎样体现老屋的价值,怎样用这首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是我思考的问题。
老屋总体上就是一个“旧”的代表,它有年代,见证历史,形体腐朽,摇摇欲坠,但是还存在着,代表着一些事物。当读到老屋内的石碑、鼠洞、蛇蜕、蛛网、苔藓、滴水,你不得不说,老屋是一个大容器,大溶缸。有人把社会比作大溶缸,老屋,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也可是某个地方,某个城市,某乡村的缩影。这是它的象征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跟随作者,看他暗示了什么。
“每个鼠洞都是一个袖珍博物馆”。鼠洞的物象,让我们想到硕鼠,诗经里的,窃取人们劳动成果的贼,硕鼠,也象征社会上的一些人,当然斗升小民,做不了大硕鼠,只能是有一定权利的,表面好形象,实则,暗中窃取公家财物的人,就是社会的贪官。贪官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的形象,上功德录,或者历史教科书,成为书面歌颂的对象。也像有朋友来评论的那样,正史和野史。有权利的人叫人修定的为权力阶级服务的,叫正史,这个正史,有时违背历史真相,只为权利阶级服务,有时黑白颠倒,正误不分。
鼠洞之外还有蛇蜕。鼠和蛇,在人们眼里,几乎是坏的象征,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厌恶,和深恶痛绝。蛇,在老屋出现,是要被主人追打的。他只能暗中出来。老屋人去屋空,蛇可以自由出入。繁衍子孙。毫无用处的蛇蜕,蛇的弃留物“都被古鉴赏家拍卖成龙袍”,多么有力的讽刺!作者是冷静的叙述。看到这里,我们会想到以次充好,“假,大,空”的社会现象,既可指社会上的假新闻,又可指社会广告,也可指一些商品造假,论文造假等等。这些带有欺骗性质的,受欺骗的当然是普通的民众。下面的蛛网,类似的手法。“烟枪“有蛤蟆的哈欠,接应断续的枪声” 也是象征加上作者的讽刺!这里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深悟痛绝的,又是一种冷静的书写。
老屋太老,早该倒掉。“残缺着的一块石碑”像一颗门牙,“死咬住不肯搬迁”,可见旧势力的顽固!石碑和门牙有着形似的比喻和象征!一块顽石,一颗糟牙。
任何社会变革都要付出很多努力!这颗死咬住的门牙,就是改革或者前进道路上的拦路石。要搬动它,要撼动它,既要承认它的存在,又要不可忽视他的顽固力量。这让我想到,我们实现祖国统一路上走过的坎坎坷坷。藏独,台独,国外反华势力,他们就像那一残缺着的一块石碑,那一颗腐朽了的门牙。
作者写这诗的年代是后朦胧诗盛行的年代。“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由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年代,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引用百度)
那么作者这首诗歌是不是预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一系列改革,改革必定遇到顽固的“残缺着的一块石碑”的阻力呢?有待专家考证。
作者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如何认识老屋现象,如何处理老屋现象。怎样巧妙的做一片片“苔藓”,与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是长期的,也是坚决,无畏的。今天重读,很具现实意义。
原作:
《老屋》
黄邦君
老屋在一条巷子里死了许多年
每个鼠洞都是一个袖珍博物馆
一些被咬烂的姓名
而今都上了历史教科书
只是不少地方需要补正
大约都是鼠齿留下的空白
屋基蛇已蜕化几次
每一件蛇皮
都被古鉴赏家拍卖成龙袍
蛛网编织着太阳辐射的图案
一杆生锈的铜烟枪
抵抗过一八四○年
有蛤蟆的哈欠
接应断续的枪声
老屋实在太老
大厅中残缺着的一块石碑
是镶着的唯一一颗
门牙
然而就这一颗门牙
死咬住不肯搬迁
有雨水不断渗透下来
一片片苔藓
开始酝酿公开的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