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3-6-1 11:53 编辑
开花的树林
——“90后诗歌”简述
宫白云
一精神血缘的呼应与传承
正在成长和兴起的90后诗歌,预示着新时期汉语诗歌又被注入了一股活水,他们如此耀眼,充满朝气,融入滚滚的诗歌洪流之中,并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他们挟持着自己的文化、信仰、价值仿佛不经意间就闯入了当下的诗歌现场,放逐自己的心灵与渴求,抒发着属于他们的情调与不满足或期待与愿望。也许有其不成熟或不深重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趋势却不可阻挡。
他们在发展中的汉语诗歌途中与中、青年诗者相逢,成为推动新诗“革命化”的力量。这样的遇合,虽然说是发展中的必然,但主要还基于90后诗人自身的自觉选择,他们自身就具有诗歌的艺术酵母和精神血缘,尽管不是以一种脉络清晰的方式传承,但却彼此紧密的呼应。而这种呼应与传承是不经意的,内部则有着必然的联系。总想着“意义”会让人意冷,总想着“深刻”会让人厌烦。别管那么多,写就是了,有了感觉就写出来,诗歌没有理由。相信加上热爱与热情,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必将会更加深刻,包括诗的本身与生命的本身。
古希腊诗人萨福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声音,就没有合唱,如果没有歌曲,就没有开花的树林”。而我们欣喜地看到90后这片“开花的树林”已繁花似锦。他们越来越受到诗坛的瞩目并毫无悬念地占有一席之地。杂志、刊物、网站、论坛都对这股新生的诗歌力量分外垂青。中国诗歌流派网还在醒目位置开辟了《90后诗歌》专栏,专发90后、00后作者原创诗歌作品。佳作每周三和周六在新浪微博推荐。并且每期佳作都邀请三位批评家或诗人点评。目前在流派网被推荐到刊物的作品有:阿煜《植物人》(推荐发表于《特区文学》第2期);废墟,繁花似锦《在K343火车上》(已推荐《诗歌月刊》第5期);易小倩《白》(已推荐《中国新诗年鉴》2012卷);小苏打《跳楼》(已推荐《特区文学》第3期);浅晓痕《春天里》(已推荐《特区文学》第3期;魔约《硬币的三面》(已推荐《诗歌月刊》第6期);大毛《收藏》(已推荐《诗歌月刊》第6期);王冬《流产》(已推荐《诗歌月刊》第6期);玉珍《秋天一过》(已推荐《中国新诗年鉴》2012卷);青铜在南《致死难者》(已推荐《诗歌月刊》第7期);王磊《阴天》(已推荐《诗歌月刊》第7期)。参与点评的批评家与诗人先后有:徐敬亚、韩庆成、南鸥、盛敏、方文竹、高世现、杨克、张无为、周瑟瑟、北残、宫白云、管党生、王征珂、许多余、汤胜林、白鸦、王法、老巢、木叶、杨四平、李飞骏、望秦、风之子、罗广才、王丽颖、沈天鸿、杨立。可谓非常壮观。每期的《诗歌周刊》也都选有90后的诗歌。可以说中国诗歌流派网已经卓有成效地为他们建立起了阵地,让他们在更加宽阔的背景和场景之上驰骋。
二探寻本性的自由与个我
“自由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哲学的点睛之笔,也是90后诗歌显著特征。90后诗者的生活背景与成长环境优越、自由,当他们开始面临具体的人生问题时,自由成为他们思考的核心,而诗歌是他们用自已的方式看待世界,用自已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最佳方式,他们的诗歌率真、纯粹,无限贴近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个体情感。如易小倩的一首《白》:
很多时候
我不得不对着
一堵墙
雪白雪白
间或有星点红
蚊子和我一样
想逃脱一股掌气
我掴它
现实掴我
我有很多尴尬不得不面对
却无法习惯性地转头
躲回宽大的校服
躲回一年级的小身体
然后用白色粉笔
在黑板上
画举手投降的小人
——《白》
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自由的可贵,90后们在追求自由之境的路上,必然会有许多的阻碍,所以小倩说“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对着/一堵墙”,而且这堵墙无边无际“雪白雪白”,那“星点红”就像蚊子血,“想逃脱一股掌气”,必然力不从心,“我掴它/现实掴我”,这种率真的调子、强化的语气把一种无力感表达的痛快淋漓,而结尾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不拒绝成长但也不渴望成长的心绪。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总有一些东西,对于它们,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救赎;在是什么和什么是真的之间,在生活的安排和人性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通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对立性,正如这首《白》,无意中,有多少90后的家长或者社会方方面面充当了“那堵墙”的角色?而他们自己的内心从来都不会屈从,屈从的也只不过是形式:“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举手投降的小人”。
在90后这里,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物质上贫穷困苦的经历,让他们的诗歌远远不够厚重和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沧桑感,正如浅晓痕在他的《春天里》说的那样:“我还没准备好迎接瀑布”,其实这样的表达极其真挚也极其动人:
绿色的短袖望着春天
一天短一寸
窗帘在夜里飞着
很暖,很暖的灯光躲在远处
眼睛从草尖出发
雨
都不好意思下来打扰
现在的问题是感冒
呼吸被堵在路上
喝杯开水,不要太烫
我所说的温暖就是这个意思
土地的哈欠有点黑
黑也是湿漉漉的黑
我还没准备好迎接瀑布
我只想看着,听着,并想着
这样就好
——《春天里》
这首诗将自己成长中的思绪用清新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达了出来,特别起笔“绿色的短袖望着春天/一天短一寸/窗帘在夜里飞着”写得相当的精妙,动感的笔调有种青春的骚动。让我想起了汪峰的那首著名的歌,虽然这首诗没有汪峰“春天里”的震撼以及对生命的忧虑和自省、直面寂寥的勇气和巨大的荒凉感,但不经意处流露出的对人生真诚的思考和对温暖人性的渴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必会“准备好迎接瀑布”,越过人生路上的忧虑、彷徨,达到从容面对的本然。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语言的灵性和意象的独立,让我们看到他对诗性吸纳的自觉和隐喻的把握,正是这种诗歌深层的东西有效地负载起这首诗的内在质地,也使这首诗的语境得到整体提升。这样的诗歌在探寻本性的自由与个我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努力。
三忧患与自省意识的觉醒
90后诗歌除了自发性地追求自由与个我与即兴性临摹情绪与情感外。他们独立思考、关注苦难与社会层面及公共事件已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这种忧患与自省意识的觉醒,是诗歌的希望与曙光。在这类写作中,90后完全摈弃了陈词滥调式的程式化语言,以自己的理解与视角置身其中。例如90后青铜在南的《致死难者》
天还未亮
你们比我更早地醒来
从地下,回到枝头
变成蝴蝶,小鸟,鸣蝉等一切
充满生机之物
与你们相比,我更像是死过一次的人
醉心于虚构与幻觉的风景
你们在树枝上嘁喳,跳跃,拥有具体的脏器
我一半的身子陷入梦乡,五官变得,模糊不清
生与死之间,也许存在一个湖面
我是你们浑浊的倒影
——《致死难者》
这样的生死置换,带有强烈暗示的弦外之音。死者比生者清醒,死者反而“充满生机”;而生者的“我更像是死过一次的人”,“五官变得,模糊不清”,如此的反讽被作者以一种比照冲突的方式呈现,死是鲜活,生是浑浊,显露了深邃的哲思和更为丰富的生命轮回的探求。让人很难想象此诗出自于一位90后作者之手。它的经久耐读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一些所谓的“名诗经典”。既强调了死更强调了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能置身事外的警惕感和失落感。90后中这种向度的诗写还有很多,如林国鹏的几首:
随手折下风,看见褪色的部分
悬在半空
被岁月打磨出的一杯枯酒
慢慢遗忘。穿过记忆的长廊
眼神,交流了很多孤独
走过的路,坑坑洼洼
盛满黑影。有人呼唤它的乳名
多出来的一些
闭上了又绽开
——《影子横过》
《影子横过》是作者对走过的生命印迹的回顾与考量,“褪色”、“孤独”的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思考的自我。青春难免有些许的失意,不能徘徊不前,这首诗最难得之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他失意的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内省,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
它是我身上
细下去的一粒米
河水流到中途,开叉
所有的云霞
笑得脖子都歪了
浮起来的光
是我必须要忍容的一种眼神
有人拿着刀子
把绝望的表情剪开
一次跳跃
刚好扑进了落日的方向
——《望着落日》
《望着落日》直接把“落日”比作自己“身上/细下去的一粒米”,让这首诗取得了令人刮目的强调力量。“落日”仿如生命的尽头,“一粒米”从种植到饱满到细下去,预示的是生命的过程,让人欣慰的是,作者毫不“绝望”的态度,向着生命的方向一次次“扑进”。其意象的选择和语言的灵性产生了不绝的余音。
自从这丛灌木流过虚假的眼泪
弱小的草色在落雨的时候
总想复活
没人注意到我
他们像我一样,毫无意义地
走进灌木丛
我迷路了,看见
风景没有意识地成长
被风咬断的枝蔓
越来越像枝蔓
中午十二点
我从丛林里爬出来
手心的词汇融化了
——《走进灌木》
《走进灌木》最动人的一点是极具体的细节(“中午十二点/我从丛林里爬出来”)与深妙的玄思(“手心的词汇融化了”)的结合。灌木或丛林喻指着社会或现实,而作者在其中挣扎,他不讳言他的“迷路”,但最终,他会“爬出来”。整首诗的语言不仅仅显露出机智,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包含着的对人生的领悟。从他的这些诗歌语境中,可以看出他正在渐渐获得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独立。
90后诗歌——这片“开花的树林”,正在充实汉语诗歌的风景,而他们正是那最独特的一道。
201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