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诗体新闻] “微诗体”的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3月26日市场星报提及“微诗体”

在这个无处不“微”的时代,诗歌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诗人们正熟练地使用微博进行诗歌传播和聚会。

1998年,在诗歌已经低迷的上世纪90年代,《文友》杂志开设《世纪诗典》专栏,每次推荐七八首诗歌,诗人伊沙的个性化点评获得了读者的认可。2000年底,《世纪诗典》随着《文友》杂志的消失宣告终结。2011年,中断了十年的诗歌栏目“世纪诗典”重新开张,伊沙先生在微博上开设《新世纪诗典》专栏,每天推出一位当代诗人在新世纪零年代(2000~2010)创作的代表作品。越来越多的诗人访问这个专栏,并加入互动。

诗人掌握微博这种话语工具,已经不是时代的偶然。无独有偶,2011年6月1日,在“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上“微诗体”的华丽出场。“微诗体”的倡导者诗人高世现认为,“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贴近了汉语新诗的审美原则。”“微诗体”绝不同于曾经流行网络的诸“体”,其是完全借助微博而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创造的一种诗体,必须在有限的字数内完成一首诗。

到了微博时代,诗人们开始意识到,微博的独立性比博客更强,读者在文本发表后的瞬间增长体现了微博其传播渠道的速度,在微博上群体写诗则是互动与分享。

诗歌,在微博时代,是否会迎来新一轮的狂欢呢?

对话何冰凌(诗人,文学评论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去年,诗人伊沙在微博上开设独家专栏《新世纪诗典》。您认为,这一次较之十年前的《世纪诗典》的“新”,除了传播媒介还体现在哪里?

何冰凌(以下简称何):诗歌因其形式的短小轻灵,相比较其他文体,更适合在网上传播。早期乐趣园网站上,诗歌论坛比比皆是,吸引了大批诗人前来发诗、读诗、评诗;后来博客兴起,很多人又在博客上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诗友可以通过链接访问达到读评的互动;微博盛行之后,很多诗人利用微博发诗,粉丝们通过评论和转发参与诗歌活动。

微博作为新兴媒介,具有开放性、即时性、流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推进了诗歌的交流和传播。关于这几种媒介的区别所在,微博上有个著名的论断如下:脱了袜子你自己闻——日记;脱了袜子挂在家门口让路过的人闻——论坛;脱了袜子请朋友到家里来闻——博客;脱了袜子放在广场上让所有的人都去闻——恭喜你,你已经玩微博了。

记:无独有偶,诗人高世现又提出了“微诗体”的概念。这种被限定在140字以内的诗歌写作,和传统诗歌写作有什么不同?甚至有人提出来,“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式似乎正在重塑诗歌经典化的发生路径。”对此,您怎么看,你认为微博的介入会给诗歌带来怎样颠覆性的变化?

何:个人认为“微诗体”这个提法还有待商榷。通过图片转换功能,微博诗歌其实并不受140字的限制,微博诗歌仅是依靠微博作为媒介,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加大,它与传统的诗歌写作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我个人认为,微博的介入不会给诗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记:在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微博的介入会给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带来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吗?

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来是个有着良好诗教的国度。新诗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狂热幻象,到九十年代的沉寂,再到新世纪以来网络诗歌的滥觞,其实并不像人们担忧的那样,完全被边缘化,甚至发出了“饿死诗人”的呼号。

在我周围就活跃着很多诗人,在他们看来,诗歌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真切地发生着,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某种宗教的东西。比如,最近的微博上正在热传先锋诗人乌青的作品,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很多不写诗的人参与进来,表达着各式各样的不理解和愤怒。我看到其中一个评论很有意思,那也是一个诗人说的:“就诗而言,写和读都需要天分,努力无用。”我很赞成这句话。

记:微博的出现可以说代表了进入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快速地被分享;而诗歌需要慢慢沉淀审视内心的过程,您觉得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可能出现的最大矛盾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去协调彼此的不同?

何:应当警惕这种信息碎片化对诗歌和诗人造成的可能的戕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而诗人应有的敏感,会在这种信息的惊涛拍岸中受到磨损。

诗歌的创造是艰难的,传播技术再发达,也只是为诗歌流动提供介质和载体,不能直接生产诗歌,诗歌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还需要诗人们沉潜下来,静下心来去写,与微博上的那些喧哗和骚动保持一定的疏离。因为写作从来都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


来源:市场星报




“微诗体”结集成书  《春的脚步》四月下旬出版


封面:

封面(加折页):


    扉页:




   




微诗体:微博诗歌节
在微博上推“微诗体”是水到渠成,也是微诗界的一次大事,有里程碑意义。真正的“微诗体”的全称应是微博诗歌体。135字,正好可以让我们重新探询中国语言的柔韧性,乃至探检语体文的浑成、致密,以及别一种单纯的字的音乐的可能性较为方便的一条路
腾讯网报道微诗体

新华网报道微诗体

再附录:
                           中国首部微博诗集《春的脚步》将横空出世


     以微博为支点,以生活为乳汁,以一大批“草根写手”为杠杆,用诗歌镜头记录生活和时代风云的诗集——《春的脚步》,将于明年元月份出版。“微诗体”发起人高世现为诗集作序,他称这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部完全选用发表在微博上的诗歌的诗刊(民刊)。
     据了解,《春的脚步》是腾讯微博群“华夏诗潮”系列诗刊的首部诗集,由传统派诗人杨业富等人创建,知名诗人马知遥先生题写书名。所选诗歌关注社会、人生、人性,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诗歌风格各异,融先锋创作技法与传统诗歌创作技巧于一体。
     该诗集收录了近60个“草根诗人”的诗歌,而知名诗人计有郁葱,傅天虹,杨克,沙白,海啸,施施然,马知遥,雾都蓉儿,叶子,顺其自然,黄明仲,胡映冰,阿颖等人,他们都积极参与了“微诗体”的写作。由“微诗体”衍生的“华夏诗潮”也正在成形。
     该书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的顺利集结,反映了网络诗歌发展态势,填补了微博平台“草根诗人”作品结集出版的空白。
    [size=+0]腾讯网:
微博平台首部诗集《春的脚步》将出版   [size=+0]2011年12月27日11:18
新华网:微博平台首部诗集《春的脚步》将出版 2011年12月27日 14:37:44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附录一:
                                   《春的脚步》

《春的脚步》封面效果图
     《春的脚步》的诞生,可以说得益于微博这个新生的自媒体,也可以说这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部完全选用发表在微博上的诗歌的诗刊(民刊)。发端于微博的“微诗体”,也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一些知名纸媒诗人正在介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大批“草根写手”揭竿而起,渐成一种新兴写作势力;微博的火热,也带动了微诗写作。回想2011年6月1日,腾讯微博“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接力#正式进入活跃在微博的诗人用户的视线,主要标识就是有了“微诗体”这个乳名。“微诗体”的华丽出场,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汉语潜能,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各自的ID,文字,梦想,散落在微博的各个角落,不约而同,在微博上更即兴也更尽兴的创作诗歌。对于“微诗体”此种现象,中间代诗人安琪乐观地表示“微博的公开性、开放性、便捷性和即时性非常适合诗歌这一文体的传播,腾讯适时推出的“微诗体”是对网络和诗歌两种力量的整合,新兴的媒体和古老的手艺就这样完美地牵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疾驰。”而更有意思的是,“华夏诗潮”创始人杨业富于2011年岁末为活跃在腾讯微博上的草根诗人结集了这本《春的脚步》,不仅使“微诗体”开始进军传统出版领域,也对这些“微诗人”有序的向中国诗界巡礼一番。
     《春的脚步》得以顺利出版,主要是这群“微诗人”自耕自收,他们自己选稿,自己编审,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封面,此外也得到知名诗人马知遥先生的题字,所以这本诗集青涩之处在所难免,但我也觉得他们勇气可嘉锐气可勉。可能正是因了这个缘由,《春天脚步》从一开始创办,就把尊重草根诗人的个性以及草根诗人的价值,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想借用这句话,把它改写成:全微博的草根诗人联合起来!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对于诗歌和诗人的一个关于包容和尊重的理想。
      在我看来,要把微博的草根诗人联合起来,就是要他们一起创作好“微诗体”,写出一批有影响性的作品,而“微诗体”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人们诗歌的关注度捡拾起来,二十一世纪的精神动乱,灵魂丧身,使我们处于丧失自己的预言精神的危难之中,而互联网,则是永不过时的课堂和礼堂,它可以让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自己的义。所以,《春的脚步》的出版也并不偶然 ,而真正是蓄势待发。《春的脚步》收录了近60个草根诗人的诗歌,而知名诗人计有杨克,沙白,海啸,施施然,郁葱,傅天虹,雾都蓉儿,马知遥等人,他们都积极参与了“微诗体”的写作。而由“微诗体”衍生的“华夏诗潮”也正在成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事实上这一切并不是太难做到,《春的脚步》的出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目录中你可以看到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草根诗人,他们的作品所透射出来的精神气质更是传统诗人大相径庭,由此,我相信无论从“微诗人”编年史的角度,还是从“微诗体”艺术积累的角度来看,《春的脚步》都会走下去,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当代“微诗体”的重要文本。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春的脚步》才让不同的读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获得了无限的阅读可能。
      是为序。
                                                    高世现2011.12.25草于佛山


附录二:名人微诗诗作:
《东坡书院》
   杨克
撩开浓稠的蝉声  
管管  罗门
颜艾琳   商震
杨克
以及紫鹃
—— 一株并非植物的青春肉身
手脚张开枝桠
还有更多人
鱼贯而入
搅了东坡居士的清雅
密不透风的闷热
遮住儋州的绿
900年
老宅子进过风
住过草
而今先生,弟子看你来了
漫空传来不耐烦的声音
知了 知了
《斗诗士》
    高世现
我与石头斗诗,嘴角动了几下
山谷几秒就编撰了万丈悬崖
这部厚达亿年也读不完的诗集,我与晚霞
斗诗,衣袖动了几下
大碗海水刚入喉便打落日的嗝,
摸着璀璨的肚,而我还能与大气层斗诗
眼角动了几下,云、雨、雪、雹
便大口大口啖着时空的大肉
凡入我口者,一切都是无限
凡出我口者,一切都是无边
而我一副不动声音的样子很是无法无天
为避免撞击,我最后守着脚下三尺硬土,呑日吐月
白蚁朽木为我徐徐宽衣,我还能派出磷火
与最低处的空气斗诗:尸也好吃,有口皆碑。
                           
《小暑后》
  沙白  
小署后,国槐树上的知了
多么让人萧索
他那亡国的嗓音
必定会牵起一个人的闲愁暗恨
必定会让一个人念起另一个人
蝉声铮铮,多么让人困倦
在寂寂午后,草木低垂,山河
颓废
如果,墨汁经夜未干
我将用小楷为你寄去
故国的浮云与落花  
《可爱的中国》
   海啸
房子不是我的,但灰尘是我的
疾病不是我的,但疼痛是我的
夜晚不是我的,但梦想是我的
坟墓不是我的,但死亡是我的
冬天不是我的,但寒冷是我的
城市不是我的,但拥堵是我的
雨水不是我的,但灾年是我的
粮食不是我的,但饥饿是我的
爱情不是我的,但孤独是我的
天空不是我的,但飞翔是我的
时间不是我的,但衰老是我的
文凭不是我的,但知识是我的
电影不是我的,但剧情是我的
太阳不是我的,但阴影是我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爱的中国
《光年•现实》
   施施然


她眸子明亮,穿着泡泡纱的裙子
只蝴蝶绕过她向森林的边际飞去
她走走,停停。身后
一只毛皮斑斓的巨兽在喷吐光怪陆离之火

它像夜晚一样蹑手蹑脚
不动声色,却
在无底的黑暗中,突然露出尖牙





                                                                   微诗接力相关话题 广播36900

附录三:关于高世现发起的“微诗体”


微诗接力热门话题

2011年6月1日,“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接力#正式进入活跃在微博的诗人用户的视线,主要标识是有了“微诗体”这个乳名。“微诗体”的华丽出场,也将一直潜伏在诗坛之外的70后诗人高世现推上风浪尖上。著名诗人傅天虹在“微诗体”刚诞生的次日就发微搏大胆预测:“诗人高世现在腾讯微博倡导“微诗体”,要求作品“删繁就简,寓繁于简,由博返约,宿龙成寸,语精句警,言简意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贴近了汉语新诗的审美原则。诗是语言的艺术,高世现的“微诗体”门槛虽高,但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汉语潜能,实属创举,引起网络轰动效应,当是预料中事。”时至今天,#微诗接力#已成为腾讯微博文学原创类最热门的话题,计17000条广播超15000首原创诗歌,以每天近400首的量递增成为发表诗歌作品最多的原创平台之一!

“微诗体”是中国当代诗歌介入微博这个载体之后的客观存在与特殊现象。“微诗体诗群”既是新世纪近10年来文化价值嬗变造成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诗人群体,也是文化多元化、诗歌个体化背景下的价值集结。这个群体完全是在网络上开始诗歌写作与发表,也注定他们以网络为主。所以,加入#微诗接力#这是一个真实而有凝聚力的群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各自的ID,文字,梦想,散落在微博的各个角落,不约而同,在微博上更即兴也更尽兴的创作诗歌。微博至少给诗歌带来两个革命,一个是媒体革命,一个是语言革命。前者让随时随地写诗与随时随地读诗成为可能,后者是让诗歌必须在135字内完成,检验文字的刃来得更可靠。这是诗歌可以用力的地方。更短,更简洁,更悍小将来自句子对诗人热爱的最大伤害,能由文字本身来抚慰。

到了微博时代的诗歌崛起,尤其是到了“微诗体”出场,诗人们开始意识到,微博的独立性比博客更强,读者在文本发表后的瞬间增长体现了微博其传播渠道的速度。所以“微诗体”甫一推出就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是其它诗歌网站或中文论坛难以抗衡的。更准确的描述是,诗歌网站或论坛需要用圈子的方式,变相挖掘熟人关系价值。在微博上群体写诗则是用互动与分享,以话题(专题)软性植入来挖掘。这种大规模的草根策略,辅之名人效应,“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恰如其时的推出也使“微诗体”的成型提供了契机。这不只是一种巧合。“微诗体”完全是微博对个体的解放,诗歌的传播像飓风一样,一下子在网络上迅速形成了“集体创作”的氛围。

据 “微诗体”幕后策划诗人高世现介绍说:“微诗体”已突破传统定义的“三行、三十字以内”,拓展为“135字为一首”,这是个革命,让微诗更具有包容性和创造性了。同时,“微诗体”依靠微博传递快而广的优势下,为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一种纯粹、独特的快餐文化,让紧张、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也使在微博上冲浪的网友们在短、频、快的信息中获取更多精神食粮。这个时候,腾讯微博在端午诗人节期间推出的“微诗接力”也让喜欢诗歌的网友找到了突破口,用诗歌接力对抗那种瞬间的精神愉悦,使网友的紧张和疲劳得到松弛,焕发新的激情。所以,三天过万条关乎诗歌广播的奇迹,也为中国诗界贡献出了一个新概念——“微诗体”。微诗体,诗歌制造!微诗体,微博制造!

他还说:“微诗体”与不久前的风投界知名人士所引爆网络的“私奔体”不同,也与 “凡客体”、“银镯体”、“见与不见体(又称嘉措体)”、“咆哮体”、“五四体”等曾经流行于网络的诸“体”不同,这些“体”都是网友一哄而上,争相围观、戏仿之作,而“微诗体”则是原创。“微诗体”绝不等同“私奔体”等援引别人的句式、宣泄自己的情绪的网络群体行为。“微诗体” 完全是借助微博而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创造的一种诗体,它让你必须在有限的135字内完成一首诗,多一字也不行。当然,“微诗体”给出的也不仅仅是字数的限制,还有行数的限制,所有分行只能用“/”代替。在这里,“微诗体”的全称应是微博诗歌体。135字,正好可以让我们重新探询中国语言的柔韧性,乃至探检语体文的浑成、致密,以及别一种单纯的字的音乐的可能性较为方便的一条路。“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微诗体”的出现,整个趋势是向诗歌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作一次大检阅。

由于微博“微诗体”的激发,如虎添翼的中国诗歌,在人气上不仅不逊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大有赶超之势。也由于微博“微诗体”传播方式的革新与多样化,促成了诗歌风格的多元化。不管是外在的版图,还是内在的气质,都在不经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地。





名诗人们说“微诗体”:

安琪:自2011年端午节发端于腾讯微博的“中国诗歌节”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在诗界内外产生极大反响其原因在于它的系列栏目设置:读诗、访谈、诗人认证、微诗接力……一句话,腾讯在构想并实施一切举措集拢当下诗界最为活跃的诗歌力量,并经由这些力量的推诗行动辐射到一切诗歌乃至文学爱好者。同样也在端午,我被高世现邀请作为读诗和访谈两个栏目的主笔,迄今已点评、访谈数十位诗人诗作并在腾讯微博第一时间推出,短短两月,已达十万的粉丝告诉我,在腾讯,爱诗读诗的人埋伏在祖国的各个角落,他们热烈的关注和反馈令我享受到了这一公益读诗举措的力量:我们都需要在诗歌中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在诗歌中得到温暖的慰藉,在诗歌中恢复人与人最为淳朴的友谊和情意。
网络的公开性、开放性、便捷性和即时性非常适合诗歌这一文体的传播,腾讯适时推出的“微诗体”是对网络和诗歌两种力量的整合,新兴的媒体和古老的手艺就这样完美地牵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疾驰。我暗中存着这样一个念想,有一天,我推荐的某一首诗将因为它的某个与时代契合或对抗的点而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言之作。在网络,一切皆有可能。
傅天虹 : 两个月前应高世现邀约,加盟腾讯微博,参与了“微诗体”的推出。这一活动至今日日火爆,无论诗人们还是诗爱者,渐渐都被吸引过来,大家在一起写诗接力、交流欣赏,渐成气候,令倍受社会冷落的诗坛,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真是奇迹!且不论整个阵容的壮观,短短时间,仅我个人的粉丝已逾十万,可想见到微诗界这支潜在的强大诗歌队伍。我深深感受到,其实大家以前并非不爱诗,而是社会上缺少能够吸引他们的诗歌平台。目前社会上物欲横流,官办诗歌报刊等缺乏透明度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民间刊物的小圈子作风又是不治之症,人们对诗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自然越来越持怀疑态度。适逢此刻,腾讯在微博上推出“微诗体”, 确实是一大创举,因为“微诗体”植根民间,面向社会,规则公平公开,透明度高,尤其是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这样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工具,很方便地直接参与微诗接力和评论交流,加上主持人高世现先生对系列栏目精心策划设置和不断更新,当然会给板结的诗坛吹来了强劲的春风。公道自在人心,能取得轰动效应当是预料中事。
“微诗体”的崛起,令一度被许多人遗忘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面向了社会,相信只要腾讯网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这种沟通,一定会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瓦楞草2011年六月初,“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了“微诗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有利于诗歌在网络的传播和推广。“微诗体”短小精悍,不占用诗人太多的创作时间,诗人只需将瞬间灵感的火花记录下发到微博上,就能达到与其他诗人以及网友的沟通与交流。
早在多年前(那时还没有出现微博),在诗人中,就有很多人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写短诗互传的做法,这样的形式仅限于诗人与诗人之间,我也做过尝试。“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体”其实就是将这种做法延续到了网络上。这样一来,诗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就更大,传播的对象也不只限于诗人的群体,而是面对大众,这无疑会促进诗歌的传播、推广和发展。喜欢诗歌的普通网民也可以通过写“微诗体”达到与网友及诗人的交流,特别是“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还推出“读诗”栏目,著名中间代诗人安琪不定期对“微诗体”的点评更是锦上添花,令很多诗歌写作者受益,得到很大帮助和鼓励。
我国是个诗歌大国,自古就有写诗的传统,“微诗体”迅捷介入网络必将使诗歌得到进一步发展。自然,“微诗体”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事物,需要大力倡导和推广。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在百度、谷歌搜索的时候,“微诗体”作为短诗的代名词一定能在网络取得应有的位置。
西棣 :诗歌的本质是灵魂的自由,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的自由。借助微博平台自由的灵魂可以通过文本的自由交换,实现灵魂的自由交融。而在纸媒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和微博技术建构扁平化社会的同时,也同时构造了多元中心甚至等距离无中心权威的话语场境,每个自由的灵魂以自主的方式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自主发表,而不再受制于媒体编辑权力的宰治。“微诗歌”的确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式,但是需要警惕诗意的过度微型化、碎片化,正如宏大叙事的过度浪漫与虚假一样,都有害于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微博诗歌真正的生命在于对自由的热爱,在于对生活的深层关注,在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诗人如果远离这些命题,那么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一群鹦鹉而已,当然我们当下的生活不需要学舌者。希望“微诗体”秉持诗歌的灵魂。灵魂高于肉体,灵魂高于文本,文本才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穿越历史的价值。
李成恩:高世现先生主持的“微诗体”很迷人,我常在疲惫的时候读,越读越有味。我发现短诗很难写好,写得好的短诗更少。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诗人只有写出技术上与情感上均有个人风格的好诗,才能受人欢迎。在“微诗体”这一新型平台,入选的诗人受到了关注,在微博上我们无条件地接受网友们的检阅,这是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好诗大受欢迎,差诗人靠边站。我愿意在这样的平台上与大家平等交流,祝愿“微诗体”为中国新诗造福!我们80后诗人都来落户吧,接受网友们的检阅。
胡翔:不经意的一瞥,便确信微博与诗歌有了密约。我至少看到了“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确乎有些来头和动静,因此我并不能完全睡着。
肯定地说,这是诗坛好事。全因为,我一向认为诗歌是美好的事物,任何一个写诗的人必定有一颗奔腾的心。对真正的诗人来说,还有一种真善美的要求,有美学取向的考量。而投身诗歌事件者,应该说是最精彩的,我说的是那些关乎国家和文化的巨事件责任人,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仅仅是鼓与呼的问题,还需要有凤凰涅槃的精神升华,有一些把握事件方向的基本原理。所以我说,像“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的出现,企图通过网络揭竿而起,打开一条通向“微诗体”的通道,定然是诗歌英雄方能为之,他的生命质量、密度和诗歌本质上是相等的。网络的快捷和便利当然功不可没,它使诗歌终于可以进入自由、自主、自在的状态了,但肇始者们繁荣诗歌的激情和忠实态度更重要。
体者,规格、法式也。如何让别人同意,而且效法遵循这个“微诗体”,还有很多理论建构要去做,比如它的疆域和功能等等,虽不能提出明确的公式,但总归还是有很多确切的事实是可以观察的罢。即或这样,我仍然相信诗歌史仍然不愿意绕过去的。
结句,并非题外话:当代超40000余行的最长史诗《魂魄•九歌》和受限于140字容量的“微诗体”两个极端,都为广东70后高世现所操弄,颇有意味。如他所言,诗是命也。
周瑟瑟:我认为腾讯在这一波新媒体运动中,以诗,以诗意的方式获得了中国广大年轻人的认同。
广东诗人高世现,我在博客时代就认识,他的诗写得不错,这次通过他主持的腾讯“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之“微诗体”,我看到了他对新媒体与诗歌的热爱,他的行动能力很强,做人做事很实在,吸引了我来腾讯微博发诗。我开始不太相信微博这东西,总认为它与诗歌无关,随便发发而已,但没想到的是,腾讯微博的网友们非常有素质,是我见过的最纯洁、最干净的一群年轻人。我被他们的热情点燃了,我喜欢上了他们。我在微博上说过:腾讯的微博网友是中国最有理想,最具善意的,懂得欣赏诗歌与纯文学的网友。我当时是对诗人沙白说的。这与高世现,以及腾讯编辑姚曦他们的努力与引导分不开。我对高先生所主持的,包括安琪主持的诗歌点评,评价很高,安琪的评论很客观,信息量很大,选的均是优秀诗人的代表作,高先生的评论我第一次在这里领教了,他是不动声色的评论高手。难得啊。
对腾讯微博的诗歌推介行为,我是刮目相看的,这不仅仅在于我的腾讯微博,我主要是纯诗歌微博,在短短的时间里达到了19万多的粉丝收听,关键都是以80后甚至9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他们对诗人的崇尚时时让我感动,我认为我们不是孤独的写作者。我在此推介的海啸诗歌是具有相当的反思性的作品,居然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共鸣,还有李成恩的女性诗歌与朗诵会,均得到了腾讯网友的支持。这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来自于高世现与腾讯编辑们开创的一个微诗歌的新时代,我要感谢他们!
                  
草根写手们说“微诗体”:
长相思:在诗被边缘,诗人被贱视的今天,说不完的个中原因。但诗本生作为对美的渴望对灵魂的净化功能,她还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内心。诗人们不仅仅迷失于自己的诗中,也迷失了诗的方向。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体”利用这个高效的平台,推出更简洁的诗行,诗人与读者互动,写诗与读诗并行,必将是中国诗歌的一次革命,让诗从新走进人们的心中。
问道清风:微博风靡,带动了语录名言、微小说等很多体裁的创作、流行,在这样一个大的创作趋势下,中国诗歌节推出“微诗体”的创作,这为微诗的创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样一个好的创作环境,个人认为有三点要说:1、微诗创作有内容(成千上万的微诗作品,内容丰富多彩);2、微诗创作有力度(诗人、名家皆来创作,微诗赏析、精品推荐很给力);3、微诗创作有影响(腾讯文化、腾讯读书给予新闻报道,微诗创作愈见影响)。
一枕清霜:诗歌是心灵的写照,是文化的灵魂,在以几何倍数递增的文化荒漠里,诗歌无疑是一个膨胀个性的载体,我们不妨以挥洒手中的瘦笔或深夜或巷尾,轻姿曼舞你自己的诗意江湖?“微诗体”的登场,华丽之外还有那沧海遗珠的些许感悟,或三言或两语,极具简练地瞬间化草根为瑰宝,诗歌的源泉许是楼兰公主娉婷,许是一个干涸古井的等待,倚着沧桑的枯柳却能风花雪月的期盼,“得得”的马蹄声是诗人行走的天籁。“微诗体”最大特点是自由抒写的开放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即写即发的便捷性、探讨交锋的互动性、传播方式的时效性等五个方面。
子修: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体”我是看好它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诗歌体的一路走来,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清朝的小说,再到现代的诗,一路走来都在以不同形式的文风传达着,如今在微博的平台上给诗歌体又一此发展,聚人儿心底的呼声奔奔而来,“微诗体”就是人们聚于微博平台的交流。
顺其自然 :作为“微博时代”背景下自然发生发展的文学现象,“微诗”以它言简义丰、哲理丛生的独特抒发方式迅速的蹿红了网络。尤其是它的在诗句的跳跃处制造刺点的表达手法,充分的体现出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绪和里面隐藏着的深层的意蕴,它在发现和创新,它寻找、挖掘、放大迥异的人生经历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并把它升华到诗性的审美高度, 而且是极其简约的抒发与表达!但令人担心的是:好的作品还是太少。自然担心那些未被选出但有一定价值的微文学样式有可能因掌握着选拔话语权一方的否定而不再继续生长,而那些得到肯定的作品或将陷入明明有独特样式却无法走出传统文学束缚的非牛非马的尴尬境地。
了尘:微诗能在网络深受大家的喜爱,并以微博的形式推广,交流。很好的为网络诗歌开阔了另一条道路。在我接触微诗的这段时间,更能感触到微诗的魅力所在和对在今后诗歌的摸索中奠定基础。微诗的短、精、深三个特点能够更好的让写长诗的朋友从语言词语上掌握文字的美和诗歌意境的凝结,文字的驾驭程度,从而提升自己诗歌的创作水平。从喜爱诗歌的角度看,“微诗体”很好的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舞台。
为无为:“微诗接力”稳步行,歌咏言志兼抒情。每日皆有佳作出,各领风骚几分钟。
水无香:腾讯微博中有这么一句话“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名人、草根来这里,充分体现了微博的平等与民主的特点。“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体”,更让腾讯微博锦上添花,或者说是信息与文学两赢了。诗是倾吐心灵的载体,微诗更是抓住瞬间灵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让每一个爱好文字的人,真正体验到什么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感情并且精简的艺术形式。诗人把不想说的话告诉了诗,写诗就在用笔书写诗人的品格,所谓诗如其人。 “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 这一信息化时代的特产,“微诗体”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我相信这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唐青:在一个功利和实用喧嚣的时代,能有一群写诗,读诗,心底有诗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尤其在以全民娱乐,快餐式阅读表现的最突出的网络上,组织诗歌的创作和阅读,是一件值得去尝试的事情!“微诗体”绝不是诗歌的简单化和快餐化,他利用了微博的便捷迅速的传播特点,用更加干练凝结的文字表达出作者的心灵感受,实现了诗歌创作的突破,也便于诗歌爱好者的交流!至于“微诗体”的具体定义和它的一些特点认识,我们也都在摸索之中,尽管如此,“微诗体”为我们草根诗人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对于传统诗歌在一定意义上称得上一次革命!“微诗体”现在才刚刚起步,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探索,不断丰富它的体式和表现手法,让诗歌利用微博的便捷和草根的广泛参与,在这丧失了抒情的时代,为我们孤独干燥的心灵,留下一丝慰藉,一点湿润!
雨づ燕: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社会搭建的水泥森林里,很少能停驻脚步感觉来自自然的风,听见自然的心声。有时,仰望被高楼遮盖了大片的天空;有时,俯身轻嗅温室里接近无香的花瓣。我们在繁忙生活的缝隙中寻找“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情怀”,那么什么是诗意呢?蓦然间,“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推出的“微诗体”,这原本对我们一直都在Q吧论坛还没尝试微博 “微言微语”新花式的朋友们来说,是一个新颖的表述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博友发广播的积极性,因为“微诗体”贴近生活,让不是诗人的草根写手也能与名人互动,语精句警,言简意赅,给读者阐释了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让心灵升华,思想深化,灵魂激荡,心弦飞扬!
赵德旭: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微诗接力”这个平台,给忙碌的心灵一点空闲和荫凉。也让我找回久违的梦。赋诗一首,表达我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恋。《夜莺》我是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夜莺/迷失,迷失了方向/今天/我重又找到了希望/久违地灵感/我要放声歌唱/告别昨天/迎接明日/我要感谢腾讯微博/微诗接力这个平台/让我找回失落地梦想/让我看到微博的力量/广大的草根们/我们一起微博吧/这就是我们的天堂。
浮力森林:高世现推出这样一个微诗平台,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胜于雄辩的,当然,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在发展的道路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家精诚团结,会克难制胜的。我始终坚持用建设性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否则,自己就会无法参与这个时代的活动,不能体验,认识,思考我们崭新的生活。
当中国诗歌渐呈强弩之末,“微诗体”它来了,让大批散落在网络上的 找不到组织的散兵突然找到了一座“新龙门客栈”那样的接待站,而接待者不仅是腾讯微博这个平台,更是隐在背后接风洗尘斟茶递水的诗人高世现,是他让诗歌重返诗歌现场。之前的几年,诗人们厌倦了论坛混战的口水横行,纷纷转入博客。博客是一种具有个人门户性质的网络工具,但却不能集中,像隐居。但在微博形势就不同,这是闹市现场,这是群众的中心,一个个微博争分夺秒的滚动流转,你看诗人创作一首作品的开始时间,可以精确到分秒,这也是微博写诗的一个突出特点。突然觉得“微诗体”是一场新的诗歌运动。突然感到高世现的担子很重,但接力棒就握在他手里了。期待的!

腾讯网新闻http://book.qq.com/a/20110722/000023.htm
    新华网新闻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7/22/c_121707687.htm
    长安诗歌网:http://casgj.com/2011/0723/975.shtml

    作家俱乐部:http://www.zhongsou.net/作家俱乐部/news/11958369.html
    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1/2011-07-25/100409.html
    人人文学网:http://www.zgwxy.com/Read.asp?id=11699&page=
    诗艺网: http://www.my10e.com/1970/0101/16721798.html


微博诗风云 
蕉椰
原载二零一一年八月三日菲律宾《世界日报》“蕉椰杂谈”专栏

  今年端午节,中国“腾讯”微博发起“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并推出“微诗体”的网上创新创作形式。短短两个月,便在诗歌界内外产生极大反响。主持诗微博赏诗和该谈栏目的福建籍北京著名女诗人安琪认为,主因是系列栏目的设置,诸如读诗、访谈、诗人认证、微诗接力等,即“腾讯”在构想并实施一切举措时,集拢了当下诗歌界最为活跃的诗歌力量,并经由这些力量的推行,向一切诗歌乃至文学爱好者幅射。
  安琪迄今已点评、访谈数十位诗人和诗作,并在“腾讯”微博第一时间推出,短短两月,已达十万粉丝。在“腾讯”,爱诗读诗的人潜伏在各个角落。安琪感动于他们强烈的关注和反馈,令她享受到参与此一公益读诗活动的力量:我们都需要在诗歌中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在诗歌中得到温暖的慰藉,在诗歌中恢复人与人最为淳朴的友谊和情意。
  她还强调,网络的公开性、开放性、便捷性和即时性,非常适合诗歌这一文体的传播。“腾讯”适时推出“微诗体”,是对网络和诗歌两种力量的整合。
  在菲华,当前文学难以兴盛的一个原因,就是网络运用的高度不发达。许多作者依然采用手工书写,不会或不擅使用电脑,造成信息传达的不便、稿件交流的困难;比如说,“腾讯”“微诗体”的网上受追捧,也是只有耳闻而不曾参与互动。
  现在大部分国外的报刊,投稿都要求有电子文本,手写的作者就很吃亏了。但,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定律,我们无法改变,只有改变自己,去迎合时代,与新世纪接轨。如果没有网络,没有像“腾讯”“微诗体”的尝试,诗歌这种高雅的文学,就要被逼迫走进死胡同和象牙塔了。

    微博诗风云原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dri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7-6 00:52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3月26日市场星报提及“微诗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8 17: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