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登科:诗人张扬个性但不该沉溺于自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蒋登科:诗人张扬个性但不该沉溺于自我


 一首写苍蝇的诗,而且用上了很多赞美之词,该如何评价?作为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我很难简单地说清楚个人的理解,比如诗歌不应该有题材决定论,诗歌有化丑为美的写法,现在的诗歌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写“苍蝇”也可以写出高境界……不过,这个问题却引发我从读者的角度思考诗的格调问题。
  不同的情感取向带来不同的诗歌格调
  诗歌在情感上有很多不同的取向,其中有三种大的取向值得特别关注。其一是单纯的赞美,这样的诗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很多。当时,共和国刚刚诞生,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诗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并没有什么错,也可能是诗人在当时的语境中的真实体验,但这样的诗还是遮蔽了很多东西,忽略了赞美之外的别的情绪,如果很多人或者所有人都写这样的诗,诗歌就会显得非常单调,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其二是暴露诗人感受到的阴暗面,其情绪是向下的,没有多少亮色,甚至无法找到人生的方向,诗中充满茫然、困惑甚至绝望的情绪。从理论上说,在人生历程中,这样的状况是可能存在的,表达这样的情绪也是诗歌的艺术职责。这样的诗在新时期以来出现过不少。以发展的眼光看,和过去一些时代相比,人们至少可以表达这样的情绪了,打破了诗歌发展的单一局面,也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进步。但这样的情绪对读者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在感悟人生、反思现实的同时,无意中也将诗人个人的情绪带给了读者;其三是在揭示现实、人生的负面因素的同时,抒写或者暗示诗人所理解的人生期待和可能的方向,既让人感受到现实的复杂,也使人对改变现实、创造美好充满渴望。在新诗史上,第三种情形的诗占有相当大的分量,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卞之琳、何其芳等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是在对现实的深刻打量之中抒写诗人对人生、现实的盼望与期待。这样的诗避免了单纯向下的困顿、绝望情绪,在问题、困境之中寻觅着可能的方向。它们带给读者沉思,也带给读者希望,表现和传递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人格力量。
  不同的情感取向可以带来诗歌不同的格调,单纯赞美的诗可以带给读者乐观向上的情绪,但如果这种赞美是片面的、虚假的,就可能带来某种盲目的乐观;揭露负面现实的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的深度思考,但也可能蕴含茫然无措的情绪氛围;深度揭示现实,包括现实的负面因素,同时又提炼或者蕴含了人生路向思考的诗歌,既可以避免诗歌情感的虚浮、片面、浅白,又可以为读者提供具有向度的人生思索。艾青在抗战时期曾经说过,“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艾青在苦难之中感悟到的这种“力”,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其深层则是诗人通过艺术创造而积淀在作品中的人格力量,它带给读者的是诗歌的“理想光辉”。这种光辉不仅使艾青的泪水充满魅力,充满温暖,也让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想光辉是超越性的人生理想、人格力量
  也许有人会把“理想光辉”理解为过去某些作品光明的尾巴,或者与假大空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所说的“理想光辉”,指的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所发现的人生与现实的方向,是超越现实而带给读者的一种人生理想、人格力量。我们的诗在面对艰难、苦难、迷茫的时候,尤其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光辉。如果打量人生与现实的负面因素、抒写困顿迷茫甚至绝望体验的诗,只是在迷茫与绝望的精神领地穿梭,那么诗人的艺术发现、人生体验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也难以获得艺术启迪和人生思索,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喜欢这样的诗呢?
  在多元发展的诗歌时代,任何向度的诗歌探索都有其产生理由和存在价值。诗的个人性转向强化了诗歌对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个体体验的尊重。不过,诗歌毕竟是一种艺术,最终是要走向读者的。虽然我们并不认为读者越多的诗就一定是好诗,但是,无论怎样新颖的诗,无论在圈子里评价多高的诗人,如果读者不接受,诗的艺术效应肯定会大打折扣。从诗歌发展的历史看,对理想光辉的关注应该是诗人的基本职责、诗歌的基本职能,闪耀着理想光辉的诗才能长久得到读者的喜爱和流传。
  诗人张扬个性但不该沉溺于自我
  其实,很多有成就的诗人都具有很强的个人性,但是优秀诗人总是善于将个人放在一定的文化、时代语境中,在感悟和反思现实人生的时候,尽可能剔除那些极端私人的、琐屑的、延展特征不强的感受,留下独特的但又可以为其他人所接受的体验。李商隐的很多诗很难读,写得也很晦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诗中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满含哲理、赞美和向上情怀的诗句。徐志摩是一个我行我素的诗人,不太遵循外在的规矩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他的许多诗篇却充满对普遍性的梦想、爱情的由衷赞美。有些作品在表象上关注的是负面题材与主题,但是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某些精神思索,暗示了自己对人生、现实的理解,比如荣荣的《死于》写的是精神之死,“一个人也能死于对更弱小生命的麻木/此刻,它们被一支享乐的利箭追赶着/集体奔逃在被虐的游戏之中”,这样的诗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层感悟、深层揭示,使读者意识到这种现实的存在,也就可以警醒他们去反思,从而获得对人生、现实的追问和选择。其实,这也是一种理想光辉。
  我们过去说,诗人是时代的良知,是民族的代言人,很多优秀的诗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诗人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通过发现人生与现实中的许多具有普遍性的元素,敏锐地感悟到了人生与现实的可能向度,他们通过诗篇说出了许多人想说但又说不出的体验与梦想,因而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英雄甚至伟人。而现在,很多诗人时常抱怨诗歌没有人读了,诗人的地位越来越低了,写诗甚至成为一件受耻笑的事情。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时代观念的影响,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科技发展的影响,但是,最应该反思的还是诗人自己:我们在作品中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的写法是不是读者所喜欢的,我们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心里是不是还装着更多的人,我们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去些什么?嬀/fon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c3b70102efnk.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6-7 19:5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在作品中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的写法是不是读者所喜欢的,我们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心里是不是还装着更多的人,我们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去些什么?

对于写作者 这是非常必要的自省意识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6-9 13:2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6-10 18:22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张扬个性但不该沉溺于自我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6-12 18:42 | 只看该作者
反省,确实说得很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6-16 18:13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张扬个性但不该沉溺于自我”这句话的本身就有毛病!自我是什么?个性是什么?如果连自我和个性都没有弄懂的话,这句话极为扯淡!功夫在诗外,多读点书再反思!诗人就是一个普通生命,生命平等,无需拔高诗人的先知先觉能力或英雄情结,能够完成生命的自我救赎的诗人才为真正为生命讴歌的人!我们不仅要珍惜尊重生命,还要敬畏生命,就应该从自我开始,能够沉溺自我安静创作的诗人必定是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6-16 21: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7: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