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鉴赏——老年大学讲课备课资料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鉴赏
——老年大学讲课备课资料之一
              备课:黄老师
今天讲诗歌阅读鉴赏,按照老年大学的教学原则规定,我们不作系统的讲解研究诗歌理论,只介绍最基本的诗歌常识。以实际应用为基准,所谓实际应用就是给孙子孙女检查作业时,怎么挑出他们“造句、作文、写诗”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并讲清道理,也就是说你要能纠正小学生、中学生所犯的常规性、逻辑性语言词汇错误,你就没有白学,你就成功了。
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的感情,表达的真实心境。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现代诗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三)诗歌鉴赏分析
所谓现代新诗,就是没有像古体诗词那样,有着字数、句数、平仄押韵那么多的讲究规定,有随心所欲的趋势,但不论怎么随心所欲,你所写出来的诗歌,要符合汉语基本的词汇表达原则,要符合自然科学规律,要符合逻辑规范,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别人看得懂。假如你写的诗歌就连神仙都看不懂的话,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下面,我们就来客观的分析鉴赏一篇诗歌,看看这篇诗歌里有多少处不应该有的低级错误?
因为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给人看的,要给读者启示,才是有益的。读者看到了这样基本常识错误,不会讲作者写错,肯定是讲编辑无能,这么严重的明显的低级错误却看不出来,有害于读者,是文字垃圾。
下面,我们就来客观的共同审视分析这首诗歌,大家看看这15处究竟是什么样的常识错误。
这篇诗歌的标题是《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执着》,这个标题写得比较好,也有一定的气势。但内容就叫人啼笑皆非了,先分析第一段:
岁月如卵石(歌)
铺成(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
生命之路
逶迤而去
将魂灵
迷失于一望无际的荒漠
拈一支娇艳的红玫瑰
乘上
而今已嘎嘎作响的老爷车
艰难地喘息着
曾经走过繁华(老路)
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
第一段有2处错误,第1处错误是开头的:
“岁月如卵石(歌)
铺成(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
生命之路”
岁月如卵石,这样的比喻不恰当,纯属乱比喻。所谓比喻,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相同点才能互为对照比喻。“卵石”与“生命”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相似共同点,根本就不能比喻。要改成:“岁月如歌,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生命之路。”为什么要改成岁月如歌,有2个基本理由,一是岁月如歌,是人们最常用的比喻,也就是说歌与人的生命有相同点,那就是两者都有“起点、过程、结束”程序,这个程序是指单个生命,人类生命用漫无尽头形容是符合客观逻辑的。又因为诗是文字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歌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形式,因此自古诗歌不分家,诗歌是人们表现生活,叙发情感的最好的工具,诗歌是人的生命力最强音、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也就说诗歌与人的生命力紧密相连,才有可比性。二是此诗歌后面几段都与“唱歌”有关联,一开头就与唱歌紧密相连,顺理成章,前后呼应,整体效应明确。
第2处错误是:
“而今已嘎嘎作响的老爷车
艰难地喘息着
曾经走过繁华(的老路)
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
     错就错在:曾经走过 “繁华”与“嘎嘎作响的老爷车,艰难地喘息着,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的意境不符,互相矛盾。就算原来繁华,而今衰落了,也只是停滞不前,绝对不会从繁华衰落到“嘎嘎作响的老爷车,艰难地喘息着,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的地步,如果是这种地步,那就说明原来不繁华!因此,在这里找不到与繁华相关联的内容,只有把“繁华”改成“老路”就符合逻辑意境,才不会出现矛与盾的错误。
      第二段有3处明显的错误:
路的另一头
(有)应该有那漫野飘香的山花
和那眼甘甜如饴(清馨)的清泉
心中闪现着那盏
不灭的灯(火)
微冷的手指
在车辕上叩击出一串串
轻弱的音符
旷野里散落(传播)着几声
断续的清歌(山歌)
第3处错误是:在作者熟悉的老路上,甚至是走在童年、少年、青年成长的故乡老地方,闭着眼也能知道前面有“山花和清泉。”可这里作者用了一个不确定词语“应该有,”是应该有?还是不应该有?这就证明作者对这里的一切并不熟悉,与前段“走在熟悉的老路上”意境不符(这里我解释一下,也许有人要问:熟悉的老路是你编辑改的啦,作者写的是繁华啊。我要反问一句:繁华都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当然也熟悉。所以无论是熟悉的繁华,还是熟悉的老路,都与“应该有”不配)。应该改成确定词——有:“走在熟悉的老路上,”在“路的另一头”,有更熟悉的“山花,”还有“那眼甘甜的清泉”这才符合生活常理逻辑。
第4出错误是:“甘甜如饴的清泉。”甘甜是甜,如饴糖之甜也是甜,这里属于同一个词语的乱堆积错误,是大陆架桥根本就没有必要,一眼清泉甜上加甜也就不是清泉了,而是蜜糖罐了。清泉——用甘甜清馨形容比较恰当。
第5处错误是:作者没有弄懂“清歌”一词的真实含意,清歌是古汉语词汇,是没有乐队伴奏的唱歌,就是现代汉语里“清唱”之意。也就是说“清歌”是个动词,不是名词“什么样的歌声”的意思,作者把动词当名词用,显然是不懂“清歌”是个唱歌的动词,错误的将动词用作名词。更明显的错误在于“视觉”与“听觉”搞颠倒了,作者本意是表达:“听到几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歌声不能用“散落”来形容,因为散落是视觉。所以歌声只能用听觉词语:“听到、传来、传播”几声断断续续的歌声表达。为什么改成山歌?是因为作者走在熟悉的老路上,漫步在故乡的山野里,只有山歌是不需要乐队伴奏的“清唱,”所以山歌最适合。
第三段也有3处明显的错误:
疲惫的孤鸿
坠落(叫出)一(几)声沙哑的叹息
蓦地惊醒
纠缠(久违)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
茫然四顾
古道断垣
浸透了潮湿的白云(浸透了湿冷的寒霜)
疏星残月
在寒空中瑟瑟发抖
隐约处佝偻着
稀疏的乱芜衰柳
(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
第6处错误是:孤鸿的声音不能用坠落来形容,坠落是视觉,声音要用听觉词汇“叫出”来形容,再说“一声”太绝对,鸟类叫出多少声是个不定因素,用叫出几声比较恰当,符合自然景象。
第7处错误是:“纠缠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纠缠与寂寞逻辑意境不符,互相矛盾。简单的说,纠缠是有声音的,有纠缠就说明热闹不寂寞,寂寞就说明没有热闹的纠缠,二者只能取其一,根据前一句的意境“蓦地惊醒”来确定,只能选“寂寞”。将纠缠改成久违:“蓦地惊醒,久违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才符合逻辑意境。
第8处错误是:“古道断垣,浸透了潮湿的白云。”浸透、潮湿是地面上自然景象,而白云是天上的自然景象,这两个自然现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天上的白云没有浸透、潮湿地面的功能,把白云与浸透、潮湿关联在一起,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只有把白云改成寒霜就符合自然景象,因为寒霜在太阳的照晒下溶化成水,将地面浸透潮湿了,也就是说寒霜才有浸透潮湿地面的功能,作者显然是缺乏自然常识。
这里,我们举一个小学生的笑话例子来说明这个相类似的错误:一个小学生向老师告状,说“张三同学踢了我一巴掌。”老师听了回答说:“张三同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不可能踢出巴掌来。”小同学不服气,说老师包庇张三同学。老师说:“那你示范一个踢出巴掌的动作给我看看。”于是那个学生示范说:“老师,你看,张三同学抬起飞毛腿,一脚猛踢过来,我机灵的躲开了,然后张三同学反手一巴掌,啪,打在我脸上,你看,我的脸都打肿了。” 老师这下听明白了,张三同学是踢了一脚没踢到,打了一巴掌把脸打肿了。那你就说张三同学打了你一巴掌不就说清楚了。手脚分工的功能是固定的,打和踢是手脚分工的动作动词也是固定的,不能互相交换和替代,任何人不可能踢出巴掌来,听明白了没有?
第9处错误是:“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这里关键是一个“又”字,又字的内涵很丰富,一是表示荆棘生长的季节规律性,二是表示这个路口有人管理,只要荆棘漫过路口,就会有人将荆棘砍掉,保证路口畅通。如果路口没有人管理,路口就是一个死路口,也就不成为路口,因为荆棘漫过路口是不会回头的,堵塞了路口,路口就不存在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该是被人砍掉的时候了,保持路口畅通。因此,此处缺少一个时间关联词,改成“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就完整了。这就是说:年年疯长的荆棘年年漫过路口,年年被人砍掉,路口永远畅通,这才符合“又”字的内涵逻辑。
第四段有3处错误:
不经意间
憔悴的脸庞
被荆棘划地(得)伤痕纵横
殷红(切希望)的思念
在青灰色的小路上
无声滴落(遐想)
全凭着梦中
几经雕琢的美丽
迎着酸溜溜的斜风(滚动的沙尘旋卷风)
孤独而坚定地进行着(向前奔去)
第10处错误是:“的、地、得”的错误应用,这就不需要多解释了。
第11处错误是:“殷红的思念。”思念是一种意境,是没有颜色的,因此不能用颜色来形容。有一个电影有这样几句台词,一个年轻人写了几句诗歌念给老师听:“啊,绿色小草,打了一个绿色的喷嚏……”老师听了反问年轻人说:你打一个有颜色的喷嚏给我看看?如果你的喷嚏能打出七彩虹来,那你就不是地上的人了,而是天上大神仙了。因此,颜色是不能与没有颜色的事物相关联的。“要改成“殷切希望的思念”才符合客观实际。后一句:“青灰色的小路”是可以用颜色来形容的,因为路是有颜色的。
第12处错误是:“无声滴落”也是犯了逻辑性错误,无声与滴落互为矛盾。滴落是有声音的,是听觉反应,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声音的滴落。外境视觉滴落与人的内心思念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意境范畴,不能无故关联在一起,应该改成“殷切希望的思念,在青灰色的小路上,无声遐想。”遐想是思考意境,是没有声音的,也就是说遐想与无声才能有逻辑关联意境。
第13处错误是:“迎着酸溜溜的斜风”,这是完全把感觉代替视觉的错误,因为风没有“正、歪、斜”的视觉形状,更没有酸溜溜的感觉味道。只有人感觉到风是从什么方向刮来的,所谓风有方向,也是人的感觉,人为确定的。应该改成“迎着滚动的沙尘旋卷风,”这样改动实质上还是感觉转化为视觉,是通过沙尘的旋卷变化来感觉刮的是什么风,因此不能直接的、完全纯粹的用视觉来形容“斜、正、歪”且“酸溜溜”之风,必须要有视觉、感觉的转化过程。
第五段,也是最后一段,也有2处错误:
车轮从斑驳的岁月(老路)一路辗过
红尘随风扬起
又随风消逝
眉峰飘过一丝
不易觉察的憨笑
嘴角凝固了
无畏的执拗
天际忽而闪过的绚烂
令我倚空长啸
绝美
从不属于怯弱
和懒惰
(而是永远属于执着……)
第14处错误是:
车轮从斑驳的岁月(老路)一路辗过
红尘随风扬起
又随风消逝
这三句完全是实景描写,突然又插入一个不是实景描写词语“岁月。”也就是说岁月与红尘扬起、随风消逝的实景意境不符,必须改成老路,才与实景相符,才与前面的老爷车、颠簸的老路、清唱的山歌遥相呼应,岁月却与之格格不入。
第15处错误是:
绝美
从不属于怯弱
和懒惰
这个错误是说了半句话,不完整,必须加上一句:“而是永远属于执着……”这句话既是半句话的完整补充,又是点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全诗的文眼,不可缺。也许有人要问:这是作者“意犹未尽,留人思考”的表现手法。所谓留人思考,不是说半句话,让读者再补上半句。而是把话说完整,只是不说出结果,让读者去想象有多种结果发生,那才叫留人思考。
      备注:下面是这首诗歌的完整版,括弧内的词句是修改后正确词语。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执着
                  
岁月如卵石(歌)
铺成(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
生命之路
逶迤而去
将魂灵
迷失于一望无际的荒漠
拈一支娇艳的红玫瑰
乘上
而今已嘎嘎作响的老爷车
艰难地喘息着
曾经走过繁华(老路)
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

路的另一头
(有)应该有那漫野飘香的山花
和那眼甘甜如饴(清馨)的清泉
心中闪现着那盏
不灭的灯(火)
微冷的手指
在车辕上叩击出一串串
轻弱的音符
旷野里散落(传播)着几声
断续的清歌(山歌)
→↑
疲惫的孤鸿
坠落(叫出)一(几)声沙哑的叹息
蓦地惊醒
纠缠(久违)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
茫然四顾
古道断垣
浸透了潮湿的白云(铺满了湿冷的寒霜)
疏星残月
在寒空中瑟瑟发抖
隐约处佝偻着
稀疏的乱芜衰柳
(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

不经意间
憔悴的脸庞
被荆棘划地(得)伤痕纵横
殷红(切希望)的思念
在青灰色的小路上
无声滴落(遐想)
全凭着梦中
几经雕琢的美丽
迎着酸溜溜的斜风(滚动的圈圈斜卷风)
孤独而坚定地进行着(向前奔去)



车轮从斑驳的岁月(老路)一路辗过
红尘随风扬起
又随风消逝
眉峰飘过一丝
不易觉察的憨笑
嘴角凝固了
无畏的执拗
天际忽而闪过的绚烂
令我倚空长啸
绝美
从不属于怯弱
和懒惰
(而是永远属于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5:08 | 只看该作者
我去听了老师的课,还真有点收获,遂将老师的讲义拷贝了,分享给大家,特别是一些还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写诗的朋友,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3:3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