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关于散文诗的几点思考(耿林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对散文诗的源头,我倾向于从诗的发展脉络中找到由有韵到无韵,格律到自由,逐步宽松的轨迹,从而认定她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归属于诗这一体系的历史根据。
  在散文诗的发展走向上,我倾向于以诗为主体,适度吸纳散文因素以化入散文诗的路子,即化散文而非散文化的路子。我认为诗和散文在散文诗中,并非两种文体的外在结合,而是以诗为主,散文为客,散文是一种“移民”身份的观点。
  2.散文诗是抒情性文体,但若仅有“独语”式的自我抒情,局限性太大,适度引入叙事因素,以抒情的手段叙事,即“融叙事于抒情”,或是一条可行之路。在我的作品中“独语式”的自我抒情不多,“我为他者吟”成为主要形态,这就必然要引入叙事成分。在这方面,难度很大,但我觉得是必须征服的难点,否则,散文诗题材过窄的局面,将很难突破。
  3.关于散文诗审美与“意义”的关系,是长期困扰创作、引发论争的话题。我倾向于将“意义”视为审美的内在因素,在创作全过程中,都自然地介入其中,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或生硬地扭结。散文诗是诗,形象是她的“主体”。意义、思想、理性思维,则是其内在灵魂,她们的存活方式以“隐”于诗中,力避直白表达为好。理胜于情,意超于象,均非所宜。
  4.西方现代美学重意象,中国古典美学则强调意境,这里有局部与整体,分解和综合的差异,是源于哲学观念的不同。我比较注意营造意境的技巧,觉得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优势,应在散文诗中适度运用。营造意境对维护诗的主体与客体的凝聚,即“情景交融”,对形成诗整体上的美的境界,将读者引入诗中,产生身历其境的在场感,都有很好的效果。
  5.诗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以口语为基本语言资源,与以古汉语为语言资源的旧体诗迥然不同。散文诗较多吸入散文语言,走“无韵散列”的路子,在语言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大。同时,也赢得了创新的机遇。我以为,古代诗人用古汉语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散文诗人完全有责任以现代汉语,包括从口语中提炼出的诗歌语言,创造出崭新的语言美的散文诗。当然适当地吸取古汉语中富有生命活力的优美语言化入其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我想,当代散文诗人应有以现代语言创作出可与唐诗宋词比美的优秀诗章的雄心壮志,经过努力,当是能实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8 21:25 | 只看该作者
首读,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21: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远兄!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8 21: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8 22:42 | 只看该作者
写得非常好,很有指导性,我读后,获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8 22: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19 12:58 | 只看该作者
1.对散文诗的源头,我倾向于从诗的发展脉络中找到由有韵到无韵,格律到自由,逐步宽松的轨迹,从而认定她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归属于诗这一体系的历史根据。
  在散文诗的发展走向上,我倾向于以诗为主体,适度吸纳散文因素以化入散文诗的路子,即化散文而非散文化的路子。我认为诗和散文在散文诗中,并非两种文体的外在结合,而是以诗为主,散文为客,散文是一种“移民”身份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19 12:58 | 只看该作者
.散文诗是抒情性文体,但若仅有“独语”式的自我抒情,局限性太大,适度引入叙事因素,以抒情的手段叙事,即“融叙事于抒情”,或是一条可行之路。在我的作品中“独语式”的自我抒情不多,“我为他者吟”成为主要形态,这就必然要引入叙事成分。在这方面,难度很大,但我觉得是必须征服的难点,否则,散文诗题材过窄的局面,将很难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19 12:58 | 只看该作者
3.关于散文诗审美与“意义”的关系,是长期困扰创作、引发论争的话题。我倾向于将“意义”视为审美的内在因素,在创作全过程中,都自然地介入其中,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或生硬地扭结。散文诗是诗,形象是她的“主体”。意义、思想、理性思维,则是其内在灵魂,她们的存活方式以“隐”于诗中,力避直白表达为好。理胜于情,意超于象,均非所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19 12:59 | 只看该作者
4.西方现代美学重意象,中国古典美学则强调意境,这里有局部与整体,分解和综合的差异,是源于哲学观念的不同。我比较注意营造意境的技巧,觉得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优势,应在散文诗中适度运用。营造意境对维护诗的主体与客体的凝聚,即“情景交融”,对形成诗整体上的美的境界,将读者引入诗中,产生身历其境的在场感,都有很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9 12: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