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的重现与现实的崛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2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的重现与现实的崛起              —— 《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序言()
                  
作者: 张立群  王晓燕

     对当代散文诗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展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管是从时间的跨度上还是从历史的深度上,在这种情况下散文诗就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看到这个标题,不觉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为之振奋。
散文诗,可以说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体裁,在文学史教材的体例分类中历来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但散文诗却并未被单独提及;而从其在中国文学史教材所占的篇幅以及被提及的概率上,我们也能看出散文诗在当代文坛的缺失和遗憾。散文诗作为一种新型的文体,从未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并不是因为散文诗缺乏自身的魅力,而是因为被忽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在诗学爱好者的眼里,散文诗是一朵奇葩,它是独特的,新奇的,是诗人表露情感的一种方式。然而,在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眼中,散文诗无疑是陌生的,也许单从名称上,大家可以推断出散文诗的整体特征,却不能精准地理解散文诗的内核。正因为如此,由王竞成先生主持推出的“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便更显其意义和价值:王先生以其渊博的文化与史学功底对当代散文诗给予了历史的记录和重新的解读,试图以此来记录下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为散文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一笔。他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散文诗的分期,合理地将其分为两个时期——“历史的声音”和“突围与崛起”,以1978年为界,这不仅与中国的历史相符合,更是散文诗歌内核的合理划分。这种高度的概括能力不仅仅是对当代散文诗历史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一种梳理和展示,这也是王竞成组织此次大展的意图。他还将散文诗人群进行划分,并附有作者简介和作品展示,既具有文学普及的通俗易懂性,又具有学术研究的深刻性。仅从目录上就使读者对散文诗的梳理一目了然,这不仅归功于王竞成高度的概括能力,更体现了他对散文诗的挚爱程度。
对散文诗加以特别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许多学者或读者望文生义的以为散文诗就是“散文加诗歌”,这样就使散文诗以一种尴尬的地位现身文坛却立足不了文坛,对散文诗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正确的眼光去看待。
散文诗,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既有诗歌的韵律也有散文的流畅与随意,散文诗在外型上是散文,但内在并不缺少诗歌的押韵和节奏。但是散文诗与散文和诗歌都是有区别的,它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诗的散文化”或是“散文的诗化”,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存在。它不是单纯的“散文诗歌化”,而是比散文更具弹性和波动性。它也不是单纯的“诗歌散文化”,而是比诗歌更具自由性,不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情感的抒发方式上,都比较随性。而在文坛上似乎总存在着这么一种看法和认识,即认为那种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人生感悟进行深层次开掘与表现的文体形式应由小说等重大体裁来承担,在许多人看来诗歌或者散文就是表现自我感情的小天地,承载不了过于庞大复杂的社会内容。但散文诗的出现或许是对人们这一观念的强有力的反驳,散文诗的的作者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历史和这个时代,他们将自己的所想所思诉诸笔端,从“燃烧的萤火虫”到“土墙上火”,从“矿灯”到“城市”,从“孤独的沉思”到“爱的絮语”。对虫鱼鸟兽的独到的见解、以及对社会、人生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使平凡的生命有了张力,平凡的生命都得到了艺术的张扬与提升,在表达了个人情感的同时,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以及哲理的沉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在表达的方式上与小说等文体有所差别而已。
此外,从“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对1949至1978这一阶段的散文诗的回忆和重新编排中,也看到王竞成先生及其编者对前辈的敬重和崇拜。在对散文诗创作历史的梳理中,也让读者看到了诸多前辈诗人的群像展览,并以此来体验他们的人生。在“回忆的声音”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对自身的肯定,如柯蓝的“我的真诚使我一生没有悲哀,没有痛苦,没有悔恨。愿我真诚的生命永远闪光。”也能意会在细雨中的迷茫与彷徨,感叹这要失去的时光,低语着“那些岁月,这些岁月……”在“突围与崛起”一章中,许多新秀的入选又为散文诗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展示了当代社会对散文诗的影响与诉求,并最终以作品道出了作者的心声。当然,就主题而言,入选的散文诗作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个人化叙述”的特点,以70后女诗人章闻哲的《色诺波词·三》为例:“永恒的乐园?不,陶瓷上的鱼,或壁画上的女祖的魂魄都已在破碎和坍塌中逃逸。——莫非,它们已动摇了主宰乐园的自信?但追踪岂非仍在进行?——定格的一瞬,灿烂又将重现,既而,又隐去……又浮现。”便在深入宗教、文化题材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诗意想象。此外,“大展”就编排目的而言,也是别具匠心的:如果说编者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梳理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倾听和铭记,那么第二章的编排却更多体现了编选者冠名“当代”的用心,“当代”及其“突围与崛起”的记录不但代表着一种认知,还代表着一种成长、一种希望。
对于某种文体的出现,我们应持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当代散文诗的挖掘与整理,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我们有必要在阅读它们的过程中体味历史的痕迹、现实的回声以及文字的内涵,而编者不辞辛劳的工作也同样应被铭刻于历史和现实之中。

(张立群:辽宁沈阳人,曾用笔名颢瀚。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诗人》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0e0500102e48w.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06: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