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系列活动在云南昆明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11: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系列活动在云南昆明举行
  



    由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系列活动 ,于2014年12月13日在云南昆明举行。著名文艺批评家沈奇,著名学者宗仁发、林建法、宋家宏、何平、彭玉娟,著名诗人默默、李森、刘洁岷,青年批评家一行、李海英、周明全、方婷、纪梅、朱振华、邱健等人应邀参与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包括学术研讨会和摄影展两个部分。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文体自觉与诗性批评的复兴:当代文艺批评中的文体问题”,各位批评家和学者就“文体”这一事关批评之有效性和魅力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13日上午的研讨会由《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和“撒娇诗派”创始人默默主持。西安财经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沈奇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谈论了批评文章的语感及翻译问题,进而引出“语境”这一概念,表明“批评是另一种写作”。诗人李森则引用《说文》、《文心雕龙》等古籍中对“文”和“体”的定义来说明何谓“文体”,认为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好的文体均来自诗性批评。李森提出,“文”并不是附着于“自然”之上的、用以书写自然的东西,而是与天地万物并生的“另一种自然”。一行的发言围绕“文明视野中的文体问题”展开,以爱默生、冈仓天心和胡兰成为例,表明“好的文体,是综合了真切、深远和新异这三种品质的文体,也就是那些可信的、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能够拓展我们经验边界的文体”。李海英则从宇文所安的《追忆》一书出发,说明好的文体不仅要求作者的学识素养,还要求作者的个人见识与才气的贯通。诗人默默引用《寒山问拾得》、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创作的《好了歌》以及鲁迅的爱情诗,生动有趣地说明好的诗歌应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世间真相,但如今的中国诗歌史“是有问题的”。默默用自己创作的《囚歌》一诗作结,建议“重构中国诗歌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则谈到当代中国学术体制和“知网”这样的数据库对文艺批评的戕害,认为它们用量化指标和“关键词”将个体的才华、气质和细微处的见识都过滤干净,因而建议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编撰一本《如何书写,或何谓好文章?》来指导学生的写作……
        13日下午的研讨会由著名学者、《东吴学术》主编林建法和诗人李森主持。在主题发言阶段,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彭玉娟主要针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兴”精神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汉语批评文体应该重新回到“比兴”和“隐喻”,认为倡导文艺复兴即是“护国”。宗仁发则从《作家》杂志刊登文章的标准出发,谈了自己所理解的好文体,推荐大家读一读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认为中华文艺复兴论坛所作所为者,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华文艺复兴主题的接续。《江汉学术》编委、诗人刘洁岷则基于对若干诗歌批评文献的梳理,展开对“独立品质是批评文体构建的首要原则”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以对昌耀的批评为例,指出批评文本需要激活,需要以尊严抵御粗暴。青年批评家方婷从中国古典的诗话文体出发,认为诗性批评应注重叙事性和现场感,探求审美、文体创造和批判精神的统一。邱健通过品鉴萨义德的音乐随笔,说明批评的写作既需要“文体的变奏”,也需要“良心的华彩”。纪梅则从卡内蒂、鲍德里亚、王家新和耿占春的片断写作入手,讨论了作为一种文体的片断写作的特性……在所有与会学者和批评家的发言结束后进行的是补充发言及自由讨论。这一阶段,论坛的争鸣气氛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王志宏对宇文所安的质疑,青年学者李海英首先进行了回应。李海英说宇文所安的批评中所具备的严密的内在逻辑是她自己所缺乏的,是她需要学习的。李海英之后,宋家宏教授也进行了发言,认为“批评”和“研究”是有分野的,“很多批评文章对作品没有作用是因为人们大多用研究的方法去写批评文章”;青年批评家周明全则以自己的投稿经历为例,说明当今批评界存在的问题……下午六点,已到原定的论坛结束时间,但与会者还意犹未尽,一直争鸣到六点半才作罢。
  13日晚八点,作为论坛系列活动第二部分的默默个人摄影展“撒娇摄影全国巡回展之云南展”在云南大学美术馆开幕。这次摄影展的主题为“从百花盛开到野兽出没”。从诗人转行摄影家,默默的撒娇摄影作品已在云大展出两次。除了每一帧照片都配有一句诗外,与此前色彩绚烂的摄影展不同,默默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都是黑白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幅写意山水画。默默说,他的摄影作品,要恢复中国自古以来的诗画同源传统。默默认为真正的美隐藏在天籁里。“庄子在几千年前盛赞的美之最高境界‘斑驳之美’,已被我们急功近利的心灵所遗忘。”默默用灵魂对焦距,回到原始,进入混沌,因为“灵魂探视到的世界将带领我们永远狂欢”!在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的另一位发起人、诗人李森眼里,默默的撒娇摄影开掘了一条通往神圣乌有之乡的道路。“其图像让世人看见,只是因了语言需要漂移,视像需要自由,人需要呼吸,形色需要回环,生命需要欢喜。……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用一句诗去唤醒一颗颗可能存在的诗心。”确实,默默的迷焦摄影作品及对应诗句,不仅给观者带来了一场精妙的视觉盛宴,也成为当代艺术中的独特一支,引起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共同关注。

附论坛发言选萃: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百年中国之诗与思,是一次对汉语诗性本质一再偏离的运动过程。如何在急功近利的“西学东渐”百年偏离之后,重新认领汉字文化之诗意运思与诗性底蕴,并予以现代重构,大概是首当其冲需要直面应对的大命题。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资深评论家沈奇

        大指挥家的手势是有质量的,有重量感的,有难度的,是跟空无在摩擦着的,也在跟其他的灵魂摩擦着。大指挥家的手势,是救赎,也是召唤。大作曲家面对一块钢板、几个琴键创作,其实是与一头头狮子在搏斗。正如巴赫,他慢慢地驯服一头狮子,两头狮子,无数头狮子。是他与狮子的搏斗生成了音乐这种东西。伟大的创造,永远是第一次的精神发育。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刻,光阴呈现了智慧或情感的般若。万物第一次葱茏,伊甸园里,第一次闪亮了人类的秋波。
        ——著名诗人李森

        艺术的感受与科学论证可以结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批评的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也许更为重要,阿谀和奉承往往就暴露在这过程中,真知与说服力也含藏在其中。批评文体的独立性还体现在其前瞻性的视野与创造的引领性,建立起一个行业的专业界线,批评家的尊严与批评文体自身的价值也突出地体现于此。对“学院化”的反动,不是一种立场或姿态,而是一种功夫。
        ——著名诗人刘洁岷

        无论是文学(及艺术)作品的文体,还是对这些作品进行批评与阐发的文体,都深深地应和着一个文明或民族的历史天命。这既可以看成是花木与气候、土壤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矿晶与山体内部地质运动的关系。那些最重要的文体家,总是对文明自身的命运流转极度敏感,并且主动承受着这一命运对自身的塑造。他们的文体,常常既是对以往文明的总结,又是对即将兴起的新文明的眺望与呼唤。
        ——青年批评家一行

        宇文所安的批评方法既不同于其他汉学家,也有别于我们国内的研究者。他既注重文本艺术的复现,亦重视批评者主体的介入,既复活了所论“历史文本”之生命,亦同时生产了批评文本之生命。这是一种“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融合在一起的文体,其实践为反思当前诗歌批评提供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样本,让我们在瞠乎其后的惶恐中也萌生丝缕希冀。
        ——青年批评家李海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16: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