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乐府诗歌研究] 古典诗词中的相思意象管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滨 于 2014-3-24 14:07 编辑

古典诗词中的相思意象管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相思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它是美丽而又伤感的回忆和遐想;是刻骨铭心的牵挂和思念;是朝思暮想的企盼和期待。从遥远的《诗经》开始,穿过唐宋,“辗转反侧”到现在,依然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芳草

       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相思之苦最为形象的当属芳草。芳草,自古以喻忠贞不渝之美德,这在屈原的《离骚》中多有表现,其所赞誉之“香草美人”不计其数,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及“支荷、芙蓉、木根、薛荔”等,皆芬芳而美丽。芳草因其生长细密茂盛,且远接天涯,故常用以比喻佳人离恨之无穷无尽。可谓意象万千,妥贴自然。试举几例: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已《南乡子》)
       恨如芳草,凄凄划尽还生。(秦观《八六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以上所举之例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诗人都因芳草的“更行更远还生”的无穷无尽而联想到相思之恨的延绵不绝,故颇为生动和形象。
  诗人向来都多愁善感,一方面说“独自莫凭阑”,一方面却又“无言独上西楼”,看到连天芳草,感叹“衰草 斜阳无限意”的同时也便引发了无尽之相思,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除了因草的无穷无尽而引发相思之情外,还有因罗裙与草色相同而引发的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相形之下,如此相思更见细腻和深刻,也足见诗人用情之刻骨铭心。

  柳因其飘荡的缠绵柔情而与愁结下不解之缘。“春思春愁一万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青青一树相思色”,“魂断千条与万条”等等。且其枝条低垂,状若伏泣,更令人愁情满怀,愁肠欲断。
  柳音谐“留”,寓离别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之说,《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自此,折柳赠别成为习俗,而“年年柳色,灞临(桥)伤别”则成了文人离别和表达情感的必修之事。此风于唐代尤盛,如“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长亭送客兼细雨,费尽春条赠别离”。
  唐时折柳赠别多在友人之间,但一到后来,尤其在宋人词中却变成了“枝枝叶叶离情”的相思之苦了。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情人分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与凝噎”,面对千里烟波,感叹“多情自古伤别离”,后来借酒浇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等凄凉,何等孤独!另外宋人词中如:
       可惜芳年桥畔柳,不系兰舟。 (贺铸《浪淘沙》)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黄孝迈《湘春夜月》)
       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秦观《江城子》)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高观国《解连环》)
等皆为相思之词作。
  有一则关于柳的文坛趣事:清乾隆年间,扬州某盐商善贾,广交文人雅士。一日,盐商设宴于西湖平山堂,宾客满座。酒过三巡,有人提议作诗助兴,且诗中须有“飞”、“红”两字。不能吟唱者,罚酒三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忽见湖畔杨柳依依,柳絮纷飞,吟曰:“柳絮飞来片片红。”不想此吟刚罢,满堂哄笑。众人追问:柳絮白色,如何“片片红”?金农答曰:此乃元人佳作,有诗为证:“二十四桥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此佳作中诗人独自凭栏,遥忆当年江东旧事,二十四桥风月,饱含多少柔情,又有多少离恨!该诗实为相思怀人之佳作,且含蓄隽永,无情有思,耐人寻味。
琴瑟

  琴瑟作为相思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应是最早的。《诗经》开篇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伙子弹琴拔瑟走到漂亮女孩身边,以琴音来传达自己的思慕和怀恋,掬心求爱,颇有些绅士风度。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以琴居首,颇耐人寻味。东晋陶渊明虽不谙音律,却仍备无弦之素琴一张,每逢饮酒则双目微阖,信手抚“琴”,陶然忘机。别人不解其意,则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此语甚佳。因为在我看来生活中寻觅的无非那份心情和乐趣,方式则无须计较。稽中散以为琴“含至德之平和”,能“发泄幽情,畅和情志”,其《广陵》一曲终成千古绝唱。而伯牙子期更是高山流水琴瑟相知,引为千古佳话。琴向为文人之书房珍玩,即便五音不全,亦有如渊明一般备素琴一张以示雅致。
  琴瑟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和作用以及与文人的关系,在诗词中很自然地作为相思意象来表达。著名的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李白)另外如:纤弦感促柱,触之哀声发。情思如循环,忧来不可遏(傅玄《怨歌行》),高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楼中少妇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元好问《西楼曲》)等。
  当年司马相如偶遇卓文君,思慕不已,弹《凤求凰》曲:“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德配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琴音幽怨悲切,果然打动了文君芳心,终于冲破重重阻力,最后相如沽酒,红袖当炉,引得百世风流。后来在《西厢记》中张生亦以琴代语,来排遣“千端离恨,万种闲愁”,学相如弹《凤求凰》曲,使得崔莺莺芳心大动:“其音哀,其节苦,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诗抒情,酒抒怀,酒成诗,诗助酒。自古诗酒结缘,唱足风流。而文人与酒的关系更是微妙有趣。兰亭修禊,诗酒唱和,是为文人雅集;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因创作需要;而昔日的文人狎妓,走马章台,却更少不得酒,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而酒醉(即使不醉)则最可使他们的动作自然贴切,致有“忍把浮名,换了浅饮低唱”者。
       曾几何时,多愁善感的文人开始为情所困,为相思所累,“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在宋人词中,每每酒伴相思: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张先《诉衷情》)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晏几道《蝶恋花》)
  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  殊 《浣溪沙》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冯延已《鹊踏枝》)
  酒虽可一醉解千愁,但醒后却更能令人感到现实的苦痛和无聊,且他们所看到的总是“枝枝叶叶离情”的“杨柳岸”和无尽的“晓风残月”。因此,借酒消愁只能是片时之安宁,最终依然是愁肠苦酒,无限相思。“薄酒初醒,好梦难成,斜月为谁明?”

  南唐中主李景曾拿其词臣冯延已打趣,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已曾写《谒金门》词,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言下大有讥其无病呻吟之意。然而偏偏李颢也写过一句“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似乎意义完全相同。冯回答说不如他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写得好。有意无意间其实是在暗示他也写过类似的句子,只是他是皇帝,不好直说。很多时候,水往往是心灵的观照,就如这里,在吹皱一池春水的同时,也吹皱了作者之心灵,引发了他无端的愁思——“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我向来对水怀有极大的好感,可能是因为贾宝玉说了“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的缘故吧,水的柔情,仿佛让我看到了女孩子的清新与灵秀,但几乎在同时也看到了女子悲伤幽怨的泪水: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西湖水是相思泪。                               (鲍令晖《拟客从远方来》)
  芳草然,西风起,芙蓉花落秋江水。        (何景明《秋江词》)
  怅望西溪水,潺媛奈尔何?                       (李商隐《西溪》)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假如历史上所有痴男怨女的泪水都汇聚起来必如冰流春水,足可汇聚成一条河流了。
  水的滔滔不绝,有如“剪不断,理还乱”的闲愁,因为很多时候思念之“伊人”,往往是“在水一方”,因此相思之人总是临水怅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再如李清照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眼直愣愣地望着楼前之流水,想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青春易逝,年华不再,便临水长叹,无端又添一段新愁。“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诗词当中,雨似乎永远都与愁思连在一起,从《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当然鉴湖女侠并非为相思而愁,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的梧桐细雨和“窗前翠影湿芭蕉,雨潇潇,思无聊”(倪瓒)的芭蕉夜雨却是典型的叶叶声声的离别之苦。
  雨别有一番淋漓之美,皇甫松“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以及晏殊“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似乎别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又令人荡气回肠的韵味,更为含蓄、空灵地表现出了雨的迷蒙意趣以及相思的朦胧之美。
  风雨的凄凉本就足以引发诗人的愁绪,但若是黄昏独坐,则更要“泪染胭脂雨”了: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叶梦得《虞美人》)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欧阳修《蝶恋花》)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万俟咏《长相思》)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夜雨潇潇,独对寒窗,听着缠绵而又清冷的雨声,诗人敏感的心灵自然满怀惆怅,一厢情愿地想象着哪一天能够“共剪西窗烛”,然而也永远只是一厢情愿。
  易安似乎忍受不了“商略黄昏雨”的侵袭,便以酒浇愁,第二天醒来,残酒未消,看到骤风疏雨吹老了海棠的清秀,以及满地残红,一树绿叶,联想到自己已是“绿肥红瘦”,不禁满腹悲伤并迁怒于卷帘人。由此可见,雨对诗人所引发的愁思和伤感之巨。“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1:42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意象,仍然可以推陈出新,为现代乐府诗歌所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3 19: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