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28所高校学子网上赛汉诗
据新民网2014-10-10报道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故乡瘦了一圈”、“大风吹着我和山岗,千灯万盏,我只有一轮月亮”……或描写乡愁,或蕴含游子内心的坚持,既充满了诗人的理想,又饱含着青春的气息。这些,就是全球大学生们自己写的“青春之歌”。
今天(10日),历时半年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新民网记者了解到,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通过网络、新媒体“咏诗”、“赛诗” ,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但大赛也让不少专家看到了校园诗歌生态的堪忧,“在大学里写诗,其实是件很酷的事。年轻人们可以放慢生活脚步,在诗歌中栖息。”
828所全球高校学生掀网上“咏诗”热
新民网记者了解到,2014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历时半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策划、发起、组织。大赛的主题则为“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主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母语文化为价值导向,面向全球在读高校学生征集原创中文短诗。
主办方坦言,让他们意外的是,在匆忙的现代生活里,这样的短诗大赛却在全球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自6月13日正式启动以来,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828所来自全球各地的高校青年学生投来6528篇参赛稿件,入围作品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则累计超过6000万。
而搭载了微博等新媒体,这些高校学子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大赛举办期间,将近3000万网友阅读了这些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大学生。”主办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新媒体平台,让参赛者们网上“咏诗”,就是希望能将短诗独有的魅力,便捷地呈现到网络用户的视野,使得“诗”这种曲高和寡的文学形式在大学校园重新焕发活力。
记者了解到,历时半年的大赛设预选、初评、复评和终评四个评选环节包括蒋方舟等在内的10位本身是诗人或诗评家的终评评委从近7000篇参赛稿件选出52篇获奖作品,湖北美术学院学生彭彪创作的现代版“乡愁”《过故人庄》拿下大赛最高奖项——特等奖。
现代校园诗歌生态不容乐观引担忧
无论是八十年代的海子,还是九十年代的高晓松,他们无不都是从象牙塔中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然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还有诗歌的影子和生存土壤吗?
“大赛筹备期间,不断有人问,现在还有人写诗吗?万一没人投稿怎么办?”主办方坦言,这样的担忧一度困扰着他们,但最终结果却让他们倍感意外,“其实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几乎每个中国大学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诗歌体验。谁没有背诵过《致橡树》、《雨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大学生都曾有过诗歌创作的冲动或经验。”
但这次大赛暴露出的问题也让诗歌专家忧心。“这些诗歌有的相当出色,但也普遍存在着因袭套路的问题。”作为评委,诗人、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认为,问题的责任主要不在学生,而是在于我们的诗歌教育,特别是针对年轻学子的诗歌教育,“我们的诗歌教育面临着最迫切的任务,依然是摆脱既有的诗歌偏见,不断打开人们的诗歌视野。”
而上海交大中文系教授何言宏等专家呼吁,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人类面向未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应让心灵与诗歌对话,放慢生活脚步,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
“在大学里写诗,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在臧棣看来,诗歌可以看成是一种大学生的终生自我教育,“诗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别的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新民网记者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