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3-1-29 17:27 编辑
肖振中的诗《夜读》浅析
题记: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篇》
文/吴茗
传统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发展经验,是由具有特点的文化、道德、思想、制度诸多的社会因素所构成。“历史就没有不属于某种传统的人,没有传统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张枣】,而诗人肖振中的诗《夜读》恰恰就是承接传统、发扬传统并使之延伸的优秀诗歌之一。
全诗仅十二行,分前后两节:
夜读
抬头望天
月亮因李白
变成思念的黑洞
低头看地
山河因杜甫
裸露白骨的悬崖
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上下五千年的时间
从黑洞爬出来
——是悬崖
从悬崖跳下去
——是黑洞
前一节:依蕴含厚重情感能量的载体“月亮”和“山河”为基础的原型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积淀的的意象,有力地扩大和加深了诗的纵深内涵,同时也激励了读者的历史联想。“月亮”和“山河”亦即这首小诗的诗眼,我们不妨把“月亮”当做它的左{诗}眼,把“山河”当做它的右{诗}眼 。
我们先说左{诗}眼:月亮。月亮自古就是思念、孤独、忧伤······的代名词。诗人用“月亮”引出了“李白”,我们也由李白引出它的关于“月亮”的几句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思念的月亮。至此,诗中的月亮常常不再是纯客观地物象,而是浸染了感情的意象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孤独的月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忧伤的月亮。
然而为什么月亮因李白而变成思念的黑洞了呢?因为孤独而思念,而忧伤,思念不是京广高铁,8小时后可以到达,它是一种现实的无望。皎洁的月亮——黑洞。?意向陌生,色彩很有鲜明的反差,它带给作者的是深深的思考。白的月亮,因为思念的无望,遂成黑洞,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种意象的色差的两极转换的成功,一方面是诗人将原型意象成功的诗化,使其具有了公约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储存了量的积累,从而引起物象的根本性的变化。“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夫妻恩爱苦也甜”,······可解释之。
我们再说诗的右{诗}眼:山河。说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杜甫先生的《春望》给搬出来,搬不动,挺厚重的。我和肖老师抬出来: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也把岳飞的“还我山河”放置这里。
无需更多,我们不难看出“山河”亦即国家的代名词了【当然,不仅仅如此】。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之所以获得永久性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在创作中突出地体现了为自己的祖国而奋发勇为,搏击腾飞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是相通的。他们的诗歌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他们的诗歌是“中正之诗”,是厚重故宫的神道!当然,这不是作者借李杜之名扬自己之风,刚才我说”中正之诗“,不是借用别人的,是我的一个“发明”,我是想把“中正之诗”当做诗的一种传统。我想任何诗者都在传统之里,他们或游离,或远行,或者干脆就坐在传统之上,但是他们的游离或远行,都是暂时的,给以时日,他们必将会回归传统,而后又游离或远离传统,在这种回归又远离,远离又回归的往而复始的诗途中使诗歌之沙变成诗歌之金。
我坚信:诗歌一直在发展,它没有休息一天。
我所以欣赏此诗,也就是因为它的原型意象的“中正”。
也许扯得远了,我们看后一节。“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很见时空的维度,应该说涵盖力还是很强的。“从黑洞爬出来/——是悬崖/从悬崖跳下去/——是黑洞”,说这几句很见思想的火花当不过分吧?这显然是一种生活的磨砺,从某一种方面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本质,故而也说它很有一定的哲理性。
最后也很重要,就是沫若使者老师的“第一节因追求句式(或者对仗)的 工整,牺牲了节奏(或者韵),顾此失彼。个见。 ”的意见也很中肯,很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一番。当然,鱼和熊掌,此二者不可得兼,但是我们在不懈的诗歌旅途中,或许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