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昌人公刘 被艾青赞为“诗界真李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1: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昌人公刘 被艾青赞为“诗界真李逵”



人物简介
       公刘:(1927年3月7日—2003年1月7日),著名诗人、作家。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江西南昌人。主要作品有《上海夜歌(一)》、《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等,其中诗集《仙人掌》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除此之外,公刘还发表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评论、随笔等。

       据南昌晚报 2015年03月09日消息 (首席记者魏莹文/图 ) 公刘,曾就读于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学生时代就“以笔为刀”投入反对黑暗统治的学生运动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刘发表了《西盟的早晨》等成名作,成为西南边疆诗人中最早获得较高评价的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刘再度迎来创作高峰,“诗坛泰斗”艾青都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作为一名南昌人,公刘对家乡和母校有很深的感情,1990年他回到母校参加校庆,饱含深情地说:“我在师大园中,师大在我心中。”

       国立中正大学的“文艺青年”

       曾任“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校友会”秘书长的欧阳侃告诉记者,公刘是南昌人,1927年3月出生。“他曾在江西国立十三中读书,小小年纪就显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被同学们称为‘文豪’。”欧阳侃说。1945年,公刘考入国立中正大学政治系。
       据公刘当年的同班同学章超海回忆,公刘当时脸胖胖的,是全班40多位同学中年纪最小的一个。“那时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不久,学校刚从赣南宁都县山村小镇长胜搬到南昌望城岗,宿舍是军营改造的,十分简陋,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要住十来个人。公刘和我都住在‘审问斋’203室,生活、上课都在一起,自然很熟悉了。”章超海在回忆文章中介绍。
       虽然环境艰苦,公刘对文学的热爱却丝毫不减。他有时会在宿舍高声朗诵诗歌及一些文学作品,时而吟诵激昂如战鼓、如号角的田间的诗,时而议论锋利如投枪、如匕首的鲁迅的杂文,并且时有诗文在报刊上发表。

       发起成立“海燕读书会”

       公刘进入国立中正大学时,抗战已经胜利,然而时局依然不稳,公刘和一些有志青年对国家命运十分担忧。中共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青年看在眼里,便与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把马列书籍借给他们阅读,渐渐地,公刘和同学们的思想起了变化,看到了国家和个人的前程。
       1946年上学期,公刘和章超海、袁崇祜、颜审纲、张国生、雷大坤等几位同学,发起组织“海燕读书会”,以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为名,寓意要在革命的暴风雨中战斗。读书会的同学相继购买了很多马列书籍,还订阅了不少进步报刊。这年暑假,读书会中外省的同学都没有回家,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和报刊,每周都举行讨论会交流读书心得。公刘家在南昌,同样来参加讨论。通过读书活动,这些年轻人的思想越来越一致,友谊越来越深厚,他们不仅自己读书,还和熟悉的同学交流。公刘是本地人,相识的同学较多,这样一来,“海燕”的影响很快扩大,在1946年下学期就已经发展为有四五十人的社团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名诗坛

       公刘不仅组织读书活动,还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从1946年开始正式以“公刘”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杂文、诗歌抨击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1948年,公刘被特务搜捕流亡上海,正式参加革命,后来又前往香港,进入全国学联宣传部。1949年11月,公刘志愿参军,随军解放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刘迎来了创作的“井喷期”。195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边地短歌》;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他表现边疆战士生活的三个组诗:《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这些作品,使他成为西南边疆诗人中最早获得较高评价的人。同时,公刘与人合作收集、整理了叙事长诗《阿诗玛》,这部长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后来改编为电影,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上世纪五十年代,年轻的公刘已经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诗人。

       公刘的诗句在年轻人中口口相传

       1978年,公刘到合肥工作,后来创办了安徽文学院。此后,他的创作又进入一个高峰期,出版的诗集有《公刘诗选》、《尹灵芝》、《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南船北马》等。
       公刘的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他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特殊细节,作品带有生动性、具体性,他的代表作《上海夜歌(一)》,全诗只有十二行,诗人便精确地捕捉到富有新上海特征的具体形象,富有立体感地概括了上海夜晚动人的景色。此外,公刘的诗构思奇巧,富有哲理意味。他善于从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景出发,由实到虚,由感性描绘升华为一种明晰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典型的如《五月一日的夜晚》,通过酣畅流利的笔触把生活实景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
       正因为具有如此鲜明的个性,公刘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仰慕。一次,公刘在火车上偶遇一名男子,两人谈起诗歌。男子说自己很喜欢公刘,最困难时陋室如洗,却一直把他的诗集珍藏在身边。公刘不禁感动落泪,告知对方自己就是公刘,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那个年代,公刘是许多文艺青年的偶像,他的诗句在年轻人中口口相传。

       艾青称赞公刘为“诗歌界中的真李逵”

       欧阳侃告诉记者,公刘与“诗坛泰斗”艾青相熟,“艾青很欣赏公刘的才华,曾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公刘的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艾青曾说,中国什么行当里都有真假“李逵”,公刘是诗歌界的真“李逵”,是个真正的天才。艾青由衷地赞美公刘的诗,养病时还读公刘的诗。
       公刘对艾青也十分挂念,每次去北京,都要看望艾青。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诗友,艾青热情相待,有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临走时还依依不舍。后来公刘身体欠安,每次造访结束,艾青都要把他送到家门口,拉着手叮嘱他多多注意身体。

       应邀发表演讲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虽然工作、生活在外地,公刘心中却始终割舍不下故乡南昌,割舍不下培养过自己的母校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1990年,江西师大50周年校庆时公刘回到了母校,当时欧阳侃负责接待他。“他参观了师大校园,还在校史展览馆题词‘半个世纪过去,千秋万代未来’。他应邀在中文系发表演讲,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欧阳侃回忆道。当时的公刘已年逾花甲,疾病缠身,整个人看上去饱经风霜,但两只眼睛却依然透着热忱的光芒。
       然而,这也是公刘最后一次踏上母校的土地。2003年,76岁的公刘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病逝。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精神力量永远鼓舞着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9 18:40 | 只看该作者
曾读过不少公刘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8:53 | 只看该作者
肖振中 发表于 2015-3-9 18:40
曾读过不少公刘的诗。

还真是“诗歌界中的真李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18: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