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何剑胜 于 2015-3-18 10:16 编辑 ; i) b9 z7 h# ?5 s
/ ^4 P, F2 o5 s' ]- I% C3 \ 表 演
- v9 G9 P' w) i
4 ]5 q/ w( R9 E5 H; S/ }1 w- i
3 m z, s" h9 d$ Z ]7 O! Z7 f3 P 他,颤巍巍地
- \7 E6 h J) R4 d 站在高楼的边缘6 [9 T, D; a# f1 f3 O
他激动、悲情+ U+ b, ]2 J( n& E9 g3 V/ w
语无伦次地对着面前4 I! ^9 i+ B! T: ?1 n% L, ]
虚无的空间诉说不幸
* d4 k& u0 C7 R3 v/ ~( x
7 R: U1 w$ c% [4 Y/ z* A) R 高楼下 u& |1 @1 n$ |
已经聚集了一帮* U) Z" v D" {9 S
好事的围观者& p* W% \9 U# R. a
他们兴奋地举起相机
+ X# B- s m* i7 h: N 没人劝解﹑安慰4 ~+ M* C v$ H" m2 V
起哄声倒是一片
) U0 x0 Z | V. Y- Y
2 R/ K3 P2 ?9 R: D$ Z/ M. W0 H “跳吧跳吧,快跳吧!”
- @4 w4 u P- Y
5 K# [* D" e: ~ 跳楼者往高楼的边缘
5 a' I2 ~- V, H. W; ] J. m2 M" Y% I! q 挪了一小步
$ K- y! \" A1 q) M6 r: z: N# ~$ K 他更危险了' g4 S8 C, g5 R
围观者群情激奋$ {% v3 P. @9 M a
相机的闪光灯频频闪动
* ]9 Y$ k! A3 T/ v! \8 ~: v; i% [! e' j, Z( G
远处警笛声响起0 n$ ^: [4 y2 \4 w, R
跳楼者又往高楼的边缘
* r( O, a* a/ W2 ]6 e+ G1 B 退了一小步0 m9 t/ u7 ]- v' ?; P8 m6 N5 [' Q) M
他挥动着胳臂,好像更激动了1 C D8 h% B6 D7 V9 t
身子闪了闪0 G% i, ?! s, `8 v2 Z5 n8 h
8 Y0 X# O+ T0 C6 h
只是瞬间的事
! p f/ _& a1 l- ^- }# P5 Q7 t/ S 他突然像一片叶子一样8 c9 c8 h1 n9 D
从高楼( a3 D- a1 W; M/ \
急剧下坠( F4 f8 g7 ]; e# b
) j# a6 c% P9 j& m* R 围观者像猛地打了鸡血
7 N1 f$ \/ \ _4 Q4 Z- |; r* E; w 纷纷有力地快速地" J& Q# i3 D" W; ^( h7 V
不停顿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
" D( {# |5 f9 ^1 \ 把一次悲剧的跳楼事件. f7 |# q. F2 @/ S! {& k
搞得像是一场高空表演
7 N( Q, c8 Y$ ~1 u% M
* F7 @$ E( H3 \( [ [
2 v; J6 k- z* k- @ Q 抢红包去
, x& y5 J9 i. H" Y8 U
7 x; C8 K% k1 L0 P7 J. {7 c
/ `& s- b c8 H0 O7 Y& B 过年回家正值腊月底。在家几天,我发现我家的小孩比我小时候勤快多了——他们不赖床。有些天的早上,他们几乎清晨五点左右就起床了。他们起床时有个规律,那就是村子里刚刚响过一阵激烈的烟花鞭炮声。我知道,这是有人家在腊月里过喜事。别人家过喜事跟我们家小孩有什么关系,他们要起这么早干嘛?0 ?% y( T1 a: n: t, p1 o
吃早饭的时候,我爸问两个小孩今早上抢了多少红包,我才恍然。9 Y& s* U" P, @
俗话说“腊月里,喜事多”。每到腊月,出门在外的人就陆陆续续回到家乡来,人们便选择这个时节操办各种大大小小的喜事,无外乎——结婚嫁娶、新屋落成、老人过寿、小孩生日……这个时候办喜事就图个热闹,也间接的给一年中难得回家的人一次聚集的机会。 & w# c9 s/ g; ?* o1 W- a
这样热闹的气氛会从腊月一直延续到正月,在元宵节前该办的喜事都办的差不多了。出外谋生的人陆陆续续离开村庄,直到有一天村子里重又归于年前的寂静。 1 z: M/ a/ n7 F5 w9 Z' D
回家一回,我们百户人家的小村,在腊月里几乎天天有人家办喜事,甚至一天几家。听爸妈说,整个腊月,我们家里给人家凑份子的礼金不是个小数目,这对一个普通农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可乡里乡亲的,人家过喜事,别人包红包,你家不能不包,否则会得罪人。
: t) F& o0 k) }% |1 [% k* e. q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都好了,而乡村里许多优良的乡俗渐渐被丰富的物质生活淘汰掉。我记得我小时候,村里有人家过喜事,特别新屋上梁,主宴那天早上的仪式是很讲究的,有一个环节是讨彩头,建屋的木匠师傅是当天的主角,木匠师傅有口口相传的彩词,他唱完一句,新屋的主人和近亲属忙应声答彩,一句句洪亮的“好哦”寄予了无尽的期待与祝愿。讨彩后,木匠师傅便爬上刚刚架好主梁,这时候新屋的四周早已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人来的越多主家越高兴,坐在屋梁上的木匠师傅在村民的哄闹声中开始往人群里扔彩头——糖果麻糍之类。如今,我的临湖村有人家上梁扔的彩头已不仅仅是糖果麻糍了,给人们带来惊喜的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红包。
9 c5 y% h5 q+ A1 V: { 说心里话,扔红包讨彩头实在算不得什么好现象。这个社会,占有金钱的意识已经开始侵蚀孩童们幼小的心灵了。你看——为了那几块钱红包,我家小孩连暖暖的被窝都不赖了,腊月的清晨五点,多冷的天,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他们已不惧寒冷了!5 [. g3 }2 i& Q% B7 w0 Q! T( o5 |
抢红包的现场是很纷乱的,不仅小孩抢,大人也在抢,就为抢红包,一个小孩不知被谁推倒在地,头碰到墙上,受了不轻的伤。在家我还听说邻村有人为抢红包打架骂仗,有人摔伤什么的,如果有人员有什么不测,细究起来,扔红包的主家能脱去干系?! ~; O# f ?- b( g* I
扔红包是我的家乡新兴起来的陋俗,是讲排场比风头的丑陋心理在作祟。没办法,我的家乡人就是这么任性爱较劲,只要一件争光有脸面的事有人做了,后面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赶超过来,才没人计较这件事情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什么后果。- A! P' C5 I a- Z, C5 H
这些脸面功夫其实是挺害人的。比如说,我们家乡原来讨个老婆的彩金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几千元到现在已涨至十几数十万元,就算有钱也很难讨老婆,那些去城里见识了世面的女孩大多已不愿回到农村里来,能来事的小伙一般都会从打工地带会个外省媳妇,不然的话——光输出没输入,乡下的村庄不迟早都变成光棍村。
8 _" Z+ {/ v& X$ { 我们做学生时在假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去河里游泳和摸鱼。现在我们的河已没河的样子了,被化学物污染的河水又臭又脏,都找不到一处下脚的干净地,更遑论游泳和摸鱼。现在孩子们寒假的一大乐趣好像就剩抢红包了,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过早的沾染金钱的铜臭味,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比环境污染更为恶劣的污染?# m( N' C0 p8 L. c
5 x) B$ X& n, |; O: V+ h$ z3 u
# P/ t- O3 C. P
5 d N1 Z' W: K" ~7 P% k7 R& I8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