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诗鉴赏】在河西粗粝背景下的厚重场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0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木 于 2016-1-4 00:41 编辑

                                                                          ——读梁积林先生《冬草场》组诗的感受
                                                                                                  西木/文
                                 选自《中国当代优秀诗歌赏析》(第一辑)西木著,线装书局出版

       我对梁积林先生的关注,还是从新浪博客开始的,尤其是“甘肃诗歌八骏”落定后,我更加关注这位与我同地域、近距离的故土诗人。说是故土人,一是由于我们共同生活在河西走廊,他在山丹,我在凉州,近乎是毗邻接壤;更主要的是他的诗歌,使我感受到家乡似曾熟悉的生存场景和地域气息,是那样的亲近熟知而又粗粝厚重。

    再晚一些,连那个赶着几只羊
    在茬地里拾荒的人
    也走掉了
   
    水房旁边是一条斜井,还有几棵
    叶子黄了的柳树
   
    一匹没人牵走的马,沿着桩绳打转……
    是风
   
    吹吧。一颗星星亮了,像是谁划了一根火柴
    再吹,就是黑暗
                                            —— 梁积林《田野上》
        “拾荒牧羊的人”、“斜井枯树”、“沿桩打转的马”,这三组意象的创造,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分明看到了,夕阳西下,西北辽阔的原野,生灵生息的场景,一方面表现着一种清冷悠闲,另一方面却给人一种厚重的积淀。人为生存牧羊拾荒,生存仅靠几只羊,一条斜井,一匹马。诗人看似随意的几个名词,却渗透着强悍的生存沉思。结尾处:星星亮了,夜却黑了,明暗交织,反差落定,即使自然时空的对接,又是更加深邃忧思的落幕。“黑暗”一词显然有着更深的内涵,是对生活在这篇土地上的生灵处境的沉重担忧。
        读先生的一组短诗,总有一些感触,一是诗人善于创造一种灵动的画面。《田野上》如此,其他诗也一样,有着感动人、震撼人的诗画力量。比如他的《 车过同心》,“葵花边的人”“埂窝里的牛”“黎明的鸽子”“干裂的河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同心原野的画面。再如他的《冬草场》:“破衣的牧羊人”“枯黄山梁上的羊群”“牧马”和“秃鹫”,这些名词承载的物象,是西北地域特有的景象,诗人却随手拈来,构成一幅幅厚重的西北风情图。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从这里,我们与其说诗人创作了诗歌,不如说诗人创造了画面。
        另一种感触,是诗人善于驾驭名词的运用。名词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简明先生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诗人是最精通名词的人”,“名词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名词承载了物象,物象创造了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意境的诗歌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如上节例举的几首诗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这种功底。又如他的《秋后》:
   
    焚烧过的茬地的黑
    间或,地埂边的冰草和芨芨还绿得发墨
    干了的水渠里,发黄的水锈
   
    两个牧羊的老人一人提着个小凳,随处可坐
    有时说说退耕还林
    有时说说乡上的干部,说说村主任
    说是:
    听说他们每人放着的两三只羊在上报的材料中
    都算的是百只大群……
   
    秋风吹着大地
    也吹着空空的天空
   
    土墩上的一只老鸫,好像是它刚刚吹灭的
    一盏油灯
   
       ——诗中名词运用的变数,及其灵活,那些名词像建筑大厦的基本材料,没有这些材料,大厦无以为造,这些名词的运用,即有一种弹性的跳跃感,又调和着现代自由诗的节律;即有建筑的美感,又有着音律的和谐美。“牧羊人”闲话悠悠、“秋风吹拂天空”、“土墩上的一只老鸫”怎么就成了“刚刚吹灭的一盏油灯”。这些名词的鲜活生动,完全超越了自然的简单描画,是诗人客观和主观的高度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卒显出诗人表达的意蕴和内涵,潜而不露,含而不涩。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词的力量是无穷,而诗人运用名词的变数也是不尽的。
          先生的诗,给我的第三感触是轻度的抒写却面对重度的沉思,《田野上》最终的归宿是“黑暗”,“黑暗”是处境低下的隐喻,是贫穷落后灾难痛苦的隐喻。《车过同心》的落脚点在一个“疼……”字上,“疼……”的什么?为何“疼……”?自然使我们联想到生存环境的恶劣与残酷。又如《镇北堡》:

    镇北堡。北面的城墙已被沙埋住
    胡杨倾斜,柳树干裂
    一个铆钉生锈了的木轱辘车轮
    深陷于半块月亮的回忆里
   
    门楼之上
    有一个人在向远处张望
    两匹骆驼:
    一匹睡着反刍;一匹猛烈地打了几声喷鼻
    嗖的一声:
    不是飞镖;是一只胡蜂擦过了我的鼻梁
    放下坎肩,放下屠刀
    喝一口唐朝的酒
    嗅一嗅清代的鼻烟壶
    阵阵风蹄,好像是千军压境
    围攻的,却原来是
    一只黑壁蜘蛛
   
    放羊的娃,且随我
    看看我们爬坡的影子,像不像你见过的
    两个 西夏字
         ——给人以更为沉重的历史厚重感,茫茫历史长河,有几多的人事,慢慢爬坡行进,在这种行进中却延续着生存,延续着文明,延续着生存的艰辛。我们仿佛感触到特殊地域生存的气息,形成了强烈的气场,无形中感化着我们。现实是沉重的,而先生的诗写态度却是轻松的,这不能不表现着诗人以博大的胸襟面对生存的处境,这也是生活在河西走廊千千万万的民众优秀的精神积淀。
    当然,我对先生诗歌的热爱,并不能表明对先生诗意创作的真正把握,也许我对先生诗歌的阐释是偏颇的,但先生诗歌的正统、民主性、和独到的魅力,是我无法抗拒的——

附注:梁积林,男,诗人,甘肃山丹县人。参加过诗刊社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甘肃诗歌八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有大量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0:00 | 只看该作者
顶起,请大家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5-1 22:20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很有特色,评得同样有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5-3 09:0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画面感强,灵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08:53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5-3 09:04
支持。画面感强,灵动。

问好无为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9-22 11: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